1. 引言
长期以来日语被描述为一种存在很大性别差异的语言 [1] 。特别是人称代词和终助词在性别表达方面的差异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2] - [7] 。在日语中,终助词通常位于句子的末尾,用来传达各种语气,如感叹、命令、疑问、希望等。例如,“かい”、“ぜ”、“ぞ”、“な”和“だい”等终助词通常表达较为强烈、粗俗的语气,多为男性使用;而“かしら”、“のよ”、“のね”、“わよ”、“わね”、“(だ)わ”和“の”等则通常被视为较为温文尔雅、礼貌的表达,常用于女性的语言交流中。除此之外,性别差异还体现在终助词前方词语的词性上的不同。例如,在动词、形容词、后方使用“よ”、“ね”被视为是男女均可使用的表达。而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后方直接使用终助词“よ”、“ね”则被视为较为女性的表达 [8] [9] 。
这种体现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深入到日本的教育、职场和媒体等与语言相关文化的多个领域,包括为日语学习者制定的教材和课程。然而,近年来,随着日本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日语在表达性别上的差异已显著减少 [10] [5]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三个不同年代的自然会话语料库,探讨在当前语言使用中,日语中被认为是“女性专用”的终助词——“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ね”——是否仍然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希望能为增强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完善相关日语教学环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先行研究与研究问题
2.1. 先行研究
终助词,在日语里亦被称为「文末詞」(句末词)或「文末表現」(句末表现),其定义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终助词”这一术语,遵循益岡・田窪(1992: 52)的定义:“出现在句末的助词,与谓语的基本形,タ形等相连的助词” [12] 。尽管不同学者在是否将某一特定表达视为终助词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关于终助词的功能——“在意识到对方存在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基本共识是一致的。
终助词可根据说话人的性别进一步地划分为男性终助词、女性终助词及中性终助词。根据先前的研究,现代日语中常见的女性终助词有“かしら”、“のよ”、“のね”、“わよ”、“わね”等表达 [9] [13] [14] [15] ,根据句末语调区分的有“(だ)わ”“の” [14] [16] [17] ,根据终助词前方词语词性区分的有“よ”、“ね” [8] [14] [15] 。但是,以上的研究数据大多相对陈旧,无法准确反映女性终助词在当前的使用状况。
2.2. 研究问题
为了填补先行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将以根据前方词语词性判断其是否为女性专用终助词的“よ”和“ね”为研究对象,具体指的是“名词/副词/形容动词的语干 + よ/ね”。通过调查这两个表达在三个不同年代的口语语料库中的使用状况,试图窥探这两种表达在使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三个语料库分别为,“昭和話し言葉コーパス”(Showa Speech Corpus、以下简称SSC)、“名大会話コーパス”(Nagoya University Conversation Corpus、以下简称NUCC)、“日本語日常会話コーパス”(Corpus of Everyday Japanese Conversation、以下简称CEJC)。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在男女说话者的语言使用中,前方词语的词性与“よ”的共现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问题二:在男女说话者的语言使用中,前方词语的词性与“ね”的共现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问题三:以上两种性别差异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语言使用的变化?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的收集方法
本文从SSC、NUCC及CEJC这三个口语语料库中抽取了包含终助词“よ”和“ね”的例子。本文将这两个语料库按照录音的年份、其规模、说话人的性别构成等信息,总结如表1所示。

Table 1. Introduction to SSC, NUCC and CEJC
表1. SSC、NUCC及CEJC语料库的介绍
本文采用“中納言”进行“文字列検索”(字符串搜索)。在检索过程中,我们将词语前后的字数限定为30字,并将检索结果下载后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整理。针对本文中“よ”和“ね”前方词语的词性为中心的分析,在整理数据时,我们将前方词语单独提取并放入一个列中,以方便后续统计分析。
3.2. 数据的分析方法
在区分“よ”和“ね”前方词语的词性时,我们请三名具备语言学知识的日语母语者协助进行分类。在向三名母语者阐明了本调查的目的之后,让其中两名母语者(女性男性各一名)进行例句的筛选,并判断前方词语的词性为名词、副词还是形容动词中的哪一类。在做出判断时,母语者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判断并排除句中表示停顿的例子。
两名日语母语者分别花费5小时完成判断工作。对比两人的判断结果后,结果不一致的例句交至第三名母语者(男性)进行判断,并于所有判断结束后支付每人每小时1000日元作为谢礼。接下来,根据三名日语母语者的判断结果,依据前方词语的词性和说话人的性别制作成交叉表。进而按照词性,分别统计男性与女性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人数,执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Fisher’s precision probability test)。
4. 结果
包含“よ”和“ね”的前方词语词性为名词/副词/形容动词的例句合计5570例,其中SSC有1400例,NUCC占1055例,CEJC有3115例。
在分析三个不同语料库——CEJC、SSC和NUCC——中关于终助词“よ”和“ね”的使用情况时,我们观察到一些有趣的趋势。首先,在例句数量上,CEJC提供了最多的例子,其次是SSC,而NUCC提供的实例最少。此外,在所有三个语料库中,“ね”的使用实例均多于“よ”。三个语料库的结果按录音年代由古到今的顺序整理如下。
4.1. SSC
首先,为了深入探讨终助词“よ”在前方词语词性中的性别差异,我们按性别整理了在三种词性中使用或不使用该词的男女人数,详见下表2。

Table 2.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よ” and test results (SSC)
表2.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人数及检验结果(SSC)
通过表2可以得知,SSC中当“よ”的前方词语词性为“名词”、“副词”、“形容动词”时,女性使用该组合的概率高于男性,且这些差异在统计上均显著。具体来说,在“名词 + よ”的组合中,女性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呈现中等效应大小。同样,在“副词 + よ”组合中,女性的使用多余男性,且这一差异同样表现出中等的效应大小。而在“形容动词 + よ”组合中,女性与男性使用的可能性差异虽仍然显著,但效应大小相对较小。
此处摘抄SS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1. 70~74岁男性
C207:それはやる気がえなくても多い少ないに関わらずその気持ちよ。(名词)
(C57_23_CT 1957年6月)
例2. 20~24岁女性
C050:そいであの白秋の詩のそのまんまよ。(副词)
(C52_09_CT 1952年9月)
例3. 15~19岁女性
C125:あたしたちなんて本当に普通よ。(形容动词)
(C54_01_CT 1955年3月)
接下来是SSC中终助词“ね”的使用情况。表3中将展示在三个不同词性中使用或不使用“ね”的男女说话者的人数以及检验结果。

Table 3.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ね” and test results (SSC)
表3.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人数及检验结果(SSC)
分析结果表明,“ね”前方词语的词性与说话者的性别之间的关联性存在差异。当“ね”前的词性为“名词”时,p值为0.6986,超过了显著性水平,说明在这种语境下,“ね”的使用与说话者的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且OR比0.9017可知,女性使用的概率与男性大致相等,同时φ系数为0.0258,显示出极弱的关联强度。当“ね”前的词性为“副词”时,p值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显示出说话者的性别与“ね”的使用在这种语境下存在显著关联,OR比0.5288暗示男性使用它的概率低于女性,且φ系数表明较小程度的关联性。最引人注目的是,当“ね”前的词性为“形容动词”时,极小的p值揭示了极强的显著关联性,OR比0.1079极低,暗示男性使用它的概率远低于女性,而φ系数则显示出中等以上的关联强度。这些发现特别强调了在“形容动词”的语境中关联性最为显著。
此处摘抄SS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4. 45~49岁女性
C090:あら、お利口さんね。(名词)
(C52_19_CT 1952年10月)
例5. 30~34岁男性
C002:飲みますよ。少しね。(副词)
(C51_01_CT 1952年3月)
例6. 20~24岁女性
C139:だから少し大量になんて思って安いものなんか駄目ね。(形容动词)
(C54_01_CT 1955年3月)
4.2. NUCC
接下来我们将注意力转向第二个语料库NUCC,并探讨和验证两个终助词在不同年代的语料库中是否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为了得到答案,首先针对终助词“よ”分别按照前方词语词性,将使用或不使用该表达的男女人数进行汇总,详见表4。

Table 4.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よ” and test results (NUCC)
表4.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人数及检验结果(NUCC)
在对“よ”使用与否的人数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首先,当“よ”前的词性为“名词”时,由于p值较大,因此无法确认“名词 + よ”与说话者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尽管如此,0.48的OR比表明男性使用该表达的几率约为女性的一半,而φ系数0.123指出这一效应较小。这与SSC的结果不同。其次,当“よ”前的词性为“副词”时,由于p值超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我们未能在“副词 + よ”与性别间找到显著关联。OR比为0,暗示男性使用“副词 + よ”的几率极低,而φ系数0.13显示出较小的效应量。最后,当“よ”前的词性为“形容动词”时,较大的p值表明在这种情况下“よ”的使用与说话者性别间没有显著关联。OR比为0.276,与“名词”和“副词”类似,女性使用该表达的几率较男性高,而φ系数0.132也指出效应量较小。综上所述,在所有词性中,均不能确认性别与“よ”的使用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联。然而,OR比的数值暗示在特定语境下女性更可能使用“よ”。同时,由于所有词性的φ系数都显示出较小的效应量,我们可以判断性别与“よ”的使用频率之间的关联较弱。
此处摘抄NUC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7. 65~69岁女性
F032:それで、その中にね、秋葉原ってのがあったのよ、ずいぶん前の話よ。(名词)
(data008 2001年11月)
例8. 60~64岁女性
F126:私も食べてますよ。Pさんのお肉ならだいじょうぶだからって。
F044:そうよ。(副词)
(data030 2001年11月)
例9. 25~29岁女性
F093:だけど、一応、たぶん、改装したもんで、一応はきれいよ。(形容动词)
(data042 2001年12月)
接下来,我们将焦点转向另一个终助词——“ね”。我们将继续采用相同的方法,并将检验结果呈现如表5。

Table 5.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ね” and test results (NUCC)
表5.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人数及检验结果(NUCC)
结果显示,在“名词 + ね”的场景中,p值为0.8551,意味着男女使用该表达的差异不显著,这与SSC的结果一致。其OR比值为1.10,表明男女在使用“名词 + ね”的概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而φ系数为0.018,指示出极小的效应量。对于“副词 + ね”的场景,p值为0.071,也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SSC的结果不同。其OR比值小于1,表明男性使用该表达的概率较女性低,且φ系数为0.13,表明小的效应量。最后,在“形容动词 + ね”的场景中,虽然p值较大,显示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其OR比值为0.176,显示女性使用该表达的概率较男性高,且φ系数为0.133,表明小到中等的效应量。综合来看,虽然在NUCC中,所有词性场景下的p值均大于0.05,未显示出性别与“ね”的使用之间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但通过OR比和φ系数,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特定语境下,女性使用“ね”的倾向性略高于男性。
此处摘抄NUC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10. 40~44岁女性
F040:よかった、終わってっていう感じね。(名词)
(data061 2001年12月)
例11. 25~29岁男性
M013:スペイン領だよ、たしか。たしかね。(副词)
(data116 2002年5月)
例12. 60~64岁女性
F132:なんつったらいいのかな、非常に大変ね。(形容动词)
(data036 2001年12月)
4.3. CEJC
最后,我们将专注于探讨CEJC语料库中的数据,以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我们的发现是否在不同年代的语料库中保持一致。
首先,我们将关注终助词“よ”的使用情况。我们将在下表6中展示在三个不同词性——名词、副词和形容动词——中使用或不使用“よ”的男女说话者的人数以及检验的结果。

Table 6.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よ” and test results (CEJC)
表6.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人数及检验结果(CEJC)
根据表6可以得知,当“よ”前方词语词性为“名词”时,p值为0.71,超过了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名词 + よ”的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与NUCC的结果一致。其OR比为1.075,暗示两性在使用该表达上的概率相近,而φ系数为0.0135,指出这一关系的效应量极小。然而,当“よ”的前方词语词性为“副词”时,p值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在“副词 + よ”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NUCC的发现不同。OR比为0.4379,表明男性使用该表达的概率较女性低,且φ系数为0.1043,展现出小的效应量。最后,对于前方词语词性为“形容动词”的“よ”,p值低于显著性水平,显示男性和女性在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其OR比为0.4399,指出女性使用该表达的概率较男性高,而φ系数为0.1059,表明效应量较小。综上所述,在CEJC语料库中,“名词 + よ”的使用在两性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副词 + よ”和“形容动词 + よ”的使用则展现出了男女之间的显著差异。
此处摘抄CEJ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よ”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13. 60~64岁女性
IC06_西:うん。もうどんどんお金出してあげてくださいって感じよ。(名词)
(T017_018 2017年)
例14. 75~79岁男性
IC03_静香:なんか、たくさん食べそうよ。
IC02_康明:こんなによ。(副词)
(S001_015 2017年)
例15. 70~74岁男性
IC01_塚田:だから、そうゆう意味では中野はすごくやっぱり便利よ。(形容动词)
(T007_015 2016年)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CEJC语料库中“ね”及其前方词语词性在男性和女性间使用上的差异。同样的,我们将在下表7中展示在三个不同词性——名词、副词和形容动词——中使用或不使用“ね”的男女说话者的人数和检验结果。

Table 7. Number of people using or not using “noun/adverb/na-adjective + ね” and test results (CEJC)
表7. 使用或不使用“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人数及检验结果(CEJC)
根据表7可以得知,首先,在“名词 + ね”的情况下,p值超过了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因此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名词 + ね”的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NUCC的发现一致。尽管如此,其OR比为0.90,暗示着男性使用“名词 + ね”的概率略低于女性,但由于φ系数仅为0.03,这种关系的效应量非常小。其次,在“副词 + ね”的情况下,由于p值极小,因此可以判断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副词 + ね”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NUCC的结果不同。OR比为0.4959,表明男性使用“副词 + ね”的概率低于女性,而φ系数为0.1645,显示出较小的效应量。最后,在“形容动词 + ね”的情况下,由于p值低于显著性水平,我们观察到男性和女性在使用频率上的显著差异。OR比为0.5442,暗示女性使用它的概率高于男性,但φ系数为0.0873,表明这种关系的效应量非常小。综上所述,在CEJC中,“名词 + ね”在男女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副词 + ね”和“形容动词 + ね”在男女使用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显著差异。
此处摘抄CEJC中“名词/副词/形容动词 + ね”的例子,并用下划线标注。
例16. 40~44岁男性
IC01_槇原:で、まあこれがそのかわいいおじさんね。(名词)
(T020_010b 2017年)
例17. 60~64岁女性
IC05_岡崎:だから長袖着て歩くからね。
IC06_西:そうね。(副词)
(T017_018 2017年)
例18. 60~64岁女性
IC04_水谷:これ、おしゃれね。(形容动词)
(T004_014 2016年)
综上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不同年代的语料库(SSC:1950至1970年代,NUCC:2001年至2003年,CEJC:2016年至2020年)中,“よ”和“ね”及其前方词语词性与说话者性别之间的关系是否经历了变化。
在SSC (1950年至1970年)中,我们观察到“よ”在与名词、副词和形容动词的词干相结合时,女性的使用率显著高于男性。对于“ね”,在与形容动词相结合时,女性的使用率也显著高于男性。
转向NUCC (2001年至2003年)的分析,我们发现“よ”在与名词、副词和形容动词相结合时,女性的使用率依然高于男性,尽管在某些语境下这些差异可能不是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对于“ね”,在与某些词性相结合时,男性和女性的使用频率差异可能不显著,但在特定语境下,女性的使用率可能高于男性。
在CEJC (2016年至2020年)中,“よ”在与副词和形容动词相结合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与名词相结合时则没有显著差异。对于“ね”,在与副词和形容动词相结合时,男性和女性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与名词相结合时则没有显著差异。
综合考虑,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趋势和变化。在早期(SSC)的数据中,女性在使用“よ”和“ね”时似乎更倾向于与不同类型的词性结合。然而,在稍后的时期(NUCC和CEJC),“よ”和“ね”与不同词性的结合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使用差异可能变得不那么明显或方向上有所变化。这可能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语言使用的演变,其中性别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的显著性可能随着时间而减弱或变化。这些观察可能与社会文化变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看法的变化以及语言使用的整体演变有关。
5. 结语
本文探讨了日语中终助词“よ”和“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特别是它们与前置词性的结合以及在不同性别的说话者之间的使用差异。通过分析三个不同年代的语料库——SSC (1950至1970年代)、NUCC (2001年至2003年)和CEJC (2016年至2020年),我们得以洞察到一些关于这两个终助词使用的有趣现象和变化趋势。
另外,本文发现在某些语境下,特定的词性与“よ”和“ね”的使用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的年代和语料库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社会文化、交流习惯和语言使用的演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观察到了性别差异,但这些差异的显著性和方向在不同的时间点和语境中并不总是一致的。这些发现揭示了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了在研究语言和性别的交叉点时考虑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尽管某些语言现象在特定社群或年代中可能显得普遍或典型,但它们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而演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社会语言学变量(如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如何影响“よ”和“ね”的使用,以及这些终助词在其他语言风格和语境(如正式与非正式语境)中的表现。此外,进一步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终助词在日常交流中的功能和语用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构建社会关系和身份。
总结来说,本文不仅加深了对日语终助词使用的理解,也为探讨语言、性别和社会的交织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希望这些发现能激发更多关于语言变化、性别实践和社会交流的研究,进一步拓宽我们对语言和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