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1年由台湾钟孟宏导演的家庭题材剧情电影《瀑布》,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奖、第58届金马奖4项大奖及11项提名,获选为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故事片的台湾参赛作品 [1] 。该片描述了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中产阶级的离异母亲与17岁女儿小静生活变化的故事。17岁的小静在同学新冠检测阳性后被送回家隔离,母亲罗品文也同时被公司要求隔离。此时,母女二人所住的公寓楼外正在进行外墙整修,整个建筑都被蓝色防水布包裹起来,她们的住所被笼罩在蓝色之下。疫情的隔离生活使母女二人紧张的关系迅速恶化,在疫情、停工、破碎的夫妻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之下,罗品文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出现一系列幻象,本该在无忧无虑上学年纪的小静也承担起照顾母亲及管理家庭经济的重任,随着母亲治愈,公寓外墙工程完结,疫情形势也不断向好,母女二人的生活迎来了转机。导演通过高饱和度的蓝色影调表达人物的情绪,映射人物面临的多重精神危机,推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钟孟宏导演认为,视觉方面和电影风格是剧情电影出彩的关键,他在接受美国权威电影界期刊《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采访中表示,黄色和蓝色象征着人类生活中所有的欢乐和悲剧 [2] 。《瀑布》延续了《阳光普照》的视觉风格,导演大量使用蓝色和黄色作为视觉呈现,强化了视觉效果,深化了影片主旨。影片中色彩的变化使得影片结构感进一步强化,对电影视觉表现及主旨思想表达有重要作用。在以蓝色影调为名的经典电影——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中,蓝色代表自由、宁静,映射着人物面临的处境,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该影片中,蓝色出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作为客观物体,如泳池、糖果纸、玻璃吊灯、文件夹、房间;二是通过反射光影形式出现;三是影调色彩 [3] 。其中,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蓝色玻璃吊灯更是代表着过去生活的回忆。在《瀑布》中,蓝色代表疫情、忧郁,反映了人物无助的心理状态、失控的情绪及所处的困境。影片中蓝色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作为客观物体,如口罩、大楼外的蓝色防水布、绘画;二是透过蓝色防水布形成的光影形式出现;三是影调色彩。本文就影片中蓝色出现的三种方式,从色彩设计感情象征、意境氛围渲染、塑造人物形象、深化影片主旨四个方面探究电影色彩设计的作用。
2. 电影色彩设计与感情象征
一定程度上来说,电影色彩也是一种语言,与文字语言相比,色彩作为视觉元素能引发观众的联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色彩传达的感情会因人的主观情绪、习惯、兴趣、经历等不同而不同,当人们看到某种色彩时,便会不自觉地将之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色彩也会引发人们产生一种共同的联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色彩引起的共同联想是由于习惯、经验及特定内容使然,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地理等因素影响下,人们会产生某种共同的联想,因此某种色彩也就成了一种特定的象征。正如蓝色往往会令人联想起蓝天、大海,使人们想起水的冰凉。因此,人们通常将蓝色视为抑郁、消极、冷漠的色彩,与平静、寒冷相联系。蓝色被歌德称作是一种“一点也不迷人的”、空虚的和冷酷的颜色。康定斯基认为,暗蓝色像是“沉入在包罗万象的无底的严肃之中”,淡蓝色则“具有一种安息的气氛”( [4] : p. 467)。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蓝色”中的“蓝”与“难”谐音,因此人们常以蓝色象征遇到麻烦或困难 [5] ;英文蓝色“Blue”一词,本义为忧郁、悲伤,常用于形容人的心情和状态。红色往往会令人想起血液、火焰与太阳,象征着生命、热烈、温暖、力量,人们也常用红色象征革命、暴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还是喜事、热闹、吉利的象征。绿色常会让人感到宁静,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象征着成长、青春、自然、恬静、和平。当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对电影色彩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产生联想,为电影传递的画面赋予更多的意义,将视觉、听觉和想象三者进行统一,从而起到丰富电影内涵的作用。
色彩运用于人类社会时,受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产生了文化意义,具有象征性,内涵也更加丰富。钟孟宏导演选取蓝色为视觉元素及影调,蓝色的客观物体参与电影叙事,反映电影主题,具有象征意义;蓝色的光影和影调则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意境氛围的作用,三者结合丰富了影片视觉呈现,深化了影片主旨。在《瀑布》中,面对疫情期间严峻的疫情形势、冰冷的家庭氛围、受挫的职场及破碎的夫妻感情,多重压力之下的罗品文出现了心理问题,母女二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蓝色在影片中作为客观物体存在,一是医用口罩的颜色,象征着新冠疫情本身 [6] ,代表着新冠疫情生活中人们被隔离、压抑、疏远,有一种强烈的距离感。在电影中,即使在家中母女二人也戴着口罩,保持距离,此时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距离加大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也在加大。二是母女二人住所外因外墙施工而悬挂的蓝色防水布,影片中多次出现大楼的航拍全景镜头,围着蓝色防水布的大楼也好似与其他楼栋隔离,显得孤立、距离感。蓝色防水布也遮住了窗外的景色和阳光,将空间封闭起来,象征着被围困的人们及孤独、疏离的人物心理。如图1所示,大楼的蓝色防水布又像是一个巨大的口罩,将人与人之间隔离,代表着正在经历疫情的每一个人。不论是面部的口罩还是大楼外的“口罩”,都是人与人之间物理空间和心理距离疏远的象征。随着大楼外墙施工的完结,蓝色防水布缓缓落下,久违的阳光才照射入室内,笼罩着客厅的蓝色才消失不见。蓝色的消失之时,也正好是罗品文病愈后开启新生之际。导演用色彩的变化反映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推动着剧情不断发展,观众对于电影主旨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Figure 1. The blue construction fence outside the building (left) and the building after removing the fence in The Falls (right)
图1. 《瀑布》中大楼外的蓝色施工防水布(左)和卸下防水布后的大楼(右)①
三是罗品文病友口中两次提到的法国画家德加的绘画《风景中的赛马》,第一次她说:实际的原作是一张很精致的粉彩,夕阳的光线照着远处的山脉,每个骑士都穿着缤纷的衣服,但是这幅画挂得太久,颜色褪去只剩下一片蓝色。“褪色的水彩”象征着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也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医学隔离和严峻的疫情形势限制人们的流动,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需要保持距离,甚至佩戴口罩,人们的生活也仿佛褪去了色彩,变得重复、单调、孤独。病人们呆滞的眼神和无精打采的神情也暗喻着疫情当下人们的疲态。当天晚上,她第二次提起德加的赛马,不禁发出了疑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底要去哪里。这正是对罗品文困境的描述,也是身处疫情当下的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照,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反映了电影人物的无助和迷茫。同时影片用大量的蓝色影调为表达主旨的视觉手段,反映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冷漠、疏离以及在多重压力下主人公产生的抑郁情绪,而剧中色彩的转变不仅映射着人物命运的转变,同时也是疫情的转变,电影色彩渲染了影片的意境与氛围,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电影的主旨。
3. 电影色彩设计与意境氛围渲染
电影色彩作为电影基本视觉元素,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一种基本的视觉元素可以塑造丰富人物的形象,描绘环境氛围与细节,起到渲染影片的意境氛围,以抒发情感,达到深化电影主题、渲染视觉效果的作用。通过电影色彩的渲染,观众可以感受到影片中人物个性特征及命运、剧情的变化过程,引导着观众产生联想,从而加深对电影主旨的理解。电影色彩不论是热烈浓郁、轻快舒适、宁静忧郁,还是明亮热情都间接或直接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在《瀑布》剧中,在多重压力之下的罗品文出现了心理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幻象,其中一些幻象场景导演使用了蓝色调,渲染了影片的意境氛围,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恐惧、无助心理。如图2所示,第一次出现蓝色调幻象也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浓郁的暗蓝色影调镜头,罗品文看到居家隔离的女儿眼神冷漠、光着脚呆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对她的关切,女儿小静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好像生病了”,便不再回应,黯然离开。在冰冷的蓝色影调的烘托下,母女二人的关系也更加疏离、冷漠,更带有一丝悬疑感。在后来小静与父亲的谈话中,小静也表示并没有待在客厅。在第一次出现极富暗示的暗蓝色场景幻象之后,精神压力极大的罗品文的情况更加严峻。

Figure 2. The illusionary scene design of blue tone in The Falls
图2. 《瀑布》的蓝色影调的幻象场景设计①
第二次出现蓝色调幻象是罗品文深夜发现突然下起了暴雨,走进小静的房间却空无一人,桌上的物品已经被雨水打湿。她穿着单衣急忙外出寻找小静,任由暴风雨侵袭,跑遍了空无一人的街道,大声呼喊小静的名字也没能得到任何回应。导演通过蓝色影调使观众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渲染了罗品文寻找小静急切的心理,以及在暴风雨中的无助。狂风暴雨和不停闪烁的人行道红灯也象征着罗品文内心的不安和焦虑,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的危机。实际上当晚并没有下雨,小静也没有离家,一切都是罗品文的幻象,现实却是她站在天桥上情绪激动,也被路人报警送至了医院。雨中寻子的幻象更是现实的映照,雷电交加与狂风暴雨如同现实的多重压力无情地落在无助的罗品文身上,本就有矛盾的母女二人也因疫情的隔离而更加疏远,任凭如何努力也无法挽回现状。影片至此将女儿对母亲的对立、疏离情况反转,实际上这些都是罗品文的幻象。
4. 电影色彩设计与塑造人物形象
电影色彩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绪与处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丰富。电影色彩的变化与人物的情绪变化紧密相连,对塑造人物的情绪、形象、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着重要作用。电影中不同的人物所用的色彩不同,电影中人物的主观色彩是根据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情绪、剧情变化设置的。
电影色彩含有电影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当色彩发生变化时,人物个性特性及命运也可能发生了改变。在毕加索的绘画经历中,发生了喜欢“蓝色阶段”到喜欢“粉红色阶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着毕加索自己性情的变化( [4] : p. 472)。在《瀑布》影片中,贯穿影片前半段的蓝色影调,来源于大楼外墙蓝色防水防水布,使室内产生了蓝色,由于疫情之下失业、夫妻情感破裂、母女关系疏离等种种压力,罗品文产生了心理问题及一系列幻象。而在电影的后半段中,随着大楼外墙工程的完结,蓝色防水布也被扯下,笼罩着室内的蓝色褪去,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罗品文的病情也有所好转,母女二人的生活开始有新的转机。
导演用蓝色影调和光影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在罗品文幻想有人拿走了家里的黄金与存折而翻遍衣帽间,与女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室内透着蓝色的光线,导演也用俯拍镜头展现了一墙之隔的两个空间内,母女二人的状态,罗品文悲愤、哀怨地哭泣,而小静则听着母亲的哭声,独坐在床上,怀抱玩偶害怕、无助而颤抖着无声哭泣起来。两种哭声、两个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将人物当下的情绪及心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罗品文想保护女儿却因病情的反复无法自控,是自责和迷茫,小静面对家中的巨变和母亲的疾病感到无助、恐惧。而母女二人争吵过后,导演用蓝色影调描绘了罗品文的梦境,暗喻着人物当下所处的真实情境。她梦见一栋没有任何人往来,也没有安全护栏的大楼,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往没有护栏的阳台走去,小孩的妈妈害怕小孩摔下楼,冲向小孩想拉住他,结果自己冲太快刹不住摔下楼。这场意象鲜明的梦境,深蓝色的画面中透露着阴森、惊悚的氛围。现实中,罗品文因病情难以自控,而梦境中母亲冲向孩子的保护欲也暗指着她的母爱本能,体现了罗品文的无助与彷徨,这一梦境正是罗品文内心及母女二人关系处境的体现。如图3所示,在家里遭遇失火后,小静迎着邻居的指责声脚步沉重地走进笼罩在蓝色之下的家,她望着一片狼藉的屋内,眼神中充满着无助。本该是无忧无虑上中学的年纪,却因为家中接连不断的变故,不得不比其他人早熟、懂事起来,开始照顾家中生病的母亲及处理债务。正当小静一个人敞着家门抱着玩偶在房间内睡着了,曾经在家中工作过十余年的阿姨及时出现,阿姨无私的帮助和关心给了小静温暖,此时家里的电也通了,房间内不再是忧郁的蓝色,暖黄色的灯光也带给人一丝温暖,观众也为之动情。在阿姨没有出现之前,十八岁的小静还不知如何面对满屋的狼藉,不知如何解决晚饭,此时她是无助的,阿姨的出现带给了她温暖、依靠和力量。

Figure 3. The home after the fire (left) and the home after electricity was supplied in The Falls (right)
图3. 《瀑布》中失火后的家(左)和通电后的家(右)①
在医院中,罗品文与病友第二次谈论绘画的对话场景也充满着蓝色,浓重的蓝色调渲染出压抑、阴冷的氛围,正如病友所描述的骑士般不知来处,亦不知去向,映射着人物内心的茫然与无力。
5. 电影色彩设计与深化主旨
电影色彩能够深化影片的主旨思想,推动影片故事的发展。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整体体现出的一种感觉,是和谐统一,又是处于不断变化的。钟孟宏导演根据影片表现的主题和场景进行选择,以蓝色为表现人物困境的主色调,用三种蓝色出现的方式,用蓝色的客观物体参与电影叙事、表达影片主题,蓝色的光影和影调将人物处于困境之中的无助、疫情之下的距离感及人物无助、迷茫的心理展现出来,而蓝色的消失又意味着人物命运的变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在影片之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夫妻情感的破裂、就业等压力使罗品文产生心理问题,导演多次用蓝色影调表现她的幻象场景,随着她病情的好转,大楼外的防水工程完结,蓝色防水布也缓缓落下,明媚的阳光重新洒进了客厅,与女儿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影片的色调变得温暖明亮了起来,影片结尾人们也不再戴着口罩,向着户外聚集活动。而接到小静被瀑布冲走的消息,并得知小静被救起后,罗品文也发现一直萦绕在自己耳边的声音就是倾泻而下的瀑布声。此时我们也能感知到,罗品文患病治愈、降薪到失业再到重新就业的过程仿佛与疫情变化的节奏一致,罗品文的故事也象征着疫情之下的每一个人。影片中被拆卸下的蓝色防水布呈下坠姿态,在英文中,“瀑布”与“下坠”的单词都是“Fall”,正如“蓝色”意为“忧郁”,“瀑布”是无法挽回的感情、未知的未来,不断下坠却无计可施的人生,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吞没裹挟的每一个人 [6] 。导演通过影片中色彩的变化使观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剧情的推进,观众对于影片主旨内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6. 结语
色彩是电影视觉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不仅参与影片叙事,还能够渲染场景氛围,丰富人物形象,引导观众理解电影主旨。因此,探索色彩的运用方式对于电影创作有积极意义。色彩也只有运用到影视作品中,才能为揭示影片主旨发挥其独特的视觉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影制作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影制作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好电影技术,不断提高影片的质量,用色彩丰富电影的视觉语言和电影的主旨内涵。
注释
①图1~3来源:电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