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智力发达,但心理不成熟,对环境的快速变化非常敏感(刘丽等,2023),所以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焦虑、抑郁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常常表现出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会出现自杀意念(张鼎,高楠, 2022)。Beck将绝望感定义为对未来抱有负面期望,对未来持悲观态度(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4)。存在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个体,往往会表现更多的负面情绪,有着更高程度的绝望感(Ceylan & Aral, 2007)。儿童期创伤是指抚养人或监管人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如对其进行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其他方面的利用(Butchart, Harvey, Mian, & Furniss, 2006)。个体遭受过儿童期创伤经历是影响其成年后产生绝望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王堃炎,林冰冰,马建平,叶一舵,2020)。研究表明,个体在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的经历越多,其绝望程度也越高(Courtney, Kushwaha, & Johnson, 2008)。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来自同龄人或家庭成员的情感虐待不仅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负面评价,还增加其对未来感到绝望的风险(Hanley & Gibb, 2011)。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相信在自己公正世界里生活,实现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Lerner & Miller, 1978)。而公正世界信念又可以分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针对他人,相信世界对他人是公正和公平的;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是针对自己,相信世界对自己是公正和公平的(Dalbert, 1999; Sutton & Douglas, 2005)。破碎世界假设理论(Shattered Assumptions Theory)认为,经历过生活事件的个体,会自动激活以公正世界信念为中介的认知评价系统,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会表现出来并影响其社会认知,破坏原有的公正系统(Janoff-Bulman, 1992)。童年时期是个体公正世界信念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不同的成长过程可能会使公正世界信念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张陆,黄雪芳,游志麒,叶娜,2022)。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何安明,詹永吉,2023);在童年期经历过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身体虐待、情感忽视、专制等会阻碍对公正世界的信念,他们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情绪上,以更消极的态度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Hofer & Spengler, 2018; Ju et al., 2020)。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儿童期创伤对绝望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在两者之间的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23年3月~2023年6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向河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340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18%。其中,男生198名(60.55%),女生129名(39.45%);平均年龄为20岁。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CTQ-SF)
采用由Bernstein等人编制(Bernstein et al., 2003)、赵幸福等人修订(赵幸福等,2005)的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问卷。主要用于评估个体16岁前的儿童期创伤情况。该量表共28个条目,其中条目10、16、22为效度条目,包含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5个分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1 = 从不,5 = 总是)。分量表内部各条目分之和为分量表得分,分量表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示儿童期创伤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64。
2.2.2. 贝克绝望问卷(Beck Hopelessness Scale, BHS)
采用Beck等人编制(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5)、孔媛媛等人修订(孔媛媛,张杰,贾树华,周莉,2007)的贝克绝望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含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对未来的期望3个维度,采用0,1计分,总分范围0~20分,总分越高,表明绝望程度越高。根据总分可将绝望程度分为4个等级,正常(0~3分)、轻度绝望(4~8分)、中度绝望(9~14分)、重度绝望(15~20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 0.78。
2.2.3.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
采用由Dallbert编制(Dalbert, 1999)、苏志强等人修订(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2012)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该量表共13个条目,包含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个维度,采用Likert 6点计分(1 = 非常不同意,6 =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个人或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2.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以及Hayes开发的SPSS宏程序PCOCESS 3.5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等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来检验常用方法的偏差。结果表明,问卷项目的KMO = 0.850,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8873.489,p < 0.001,提取了16个特征值以上的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为18.89%。各公因子的解释率均小于40%。本研究没有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儿童期创伤、绝望感和公正世界信念的相关性分析
对儿童期创伤、公正世界信念以及绝望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见表1),其中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绝望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50, p < 0.01),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357, p < 0.01),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429, p < 0.01);绝望感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462, p < 0.01),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449, p < 0.01)。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ldhood trauma, just-world beliefs, and hopelessness (r)
表1. 儿童期创伤、公正世界信念和绝望感的相关性分析(r)
注:***p < 0.01。
3.3. 儿童期创伤、公正世界信念和绝望感间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2所示,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绝望感起到正向预测作用(β = 0.450, t = 9.081, p < 0.0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起到负向预测作用(β = −0.357, t = −6.881, p < 0.0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起到负向预测作用(β = −0.429, t = −8.560, p < 0.01);当纳入公正世界信念不同维度后,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绝望感起到正向预测作用(β = 0.312, t = 6.019, p < 0.01),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绝望感起到负向预测作用(β = −0.173, t = −2.253, p < 0.05),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绝望感起到负向预测作用(β = −0.178, t = −2.242, p < 0.05)。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feelings of hopelessness, and just-world beliefs
表2. 儿童期创伤、绝望感和公正世界信念间的回归分析
注:***p < 0.01;**p < 0.05;模型1:即儿童期创伤预测绝望感;模型2:即儿童期创伤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模型3:即儿童期创伤预测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模型4:即儿童期创伤和绝望感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
3.4. 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验证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与绝望感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Hayes (2013)开发的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运用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样本计算95%的置信区间,如果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3所示,在儿童期创伤→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绝望感这一路径中的效应值为0.031 (占总效应的13.60%),95%置信区间为0.005~0.063,不包含0,说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和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儿童期创伤→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绝望感这一路径中的效应值为0.039 (占总效应的17.11%),95%置信区间为0.004~0.075,不包含0,说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和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知,该模型为部分中介效应模型,中介路径见图1。
Table 3. Results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fair world beliefs
表3. 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注:***p < 0.01;**p < 0.05。
Figure 1. A model of the mediation of just-world beliefs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feelings of hopelessness
图1. 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和绝望感之间的中介模型
4. 讨论
4.1. 儿童期创伤与绝望感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绝望感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说明经历儿童期创伤经历越多,绝望的程度高。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王桂珍,孙宏伟,2016)。这说明儿童期经历的创伤是产生绝望感的重要外部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抑郁认知模型理论和抑郁的绝望理论(Abramson, Metalsky, & Alloy, 1989; Beck, 2008),即儿童期的创伤经历会导致个体形成相对消极的自我概念、功能失调和对外界缺乏安全感的态度,助长消极行为模式的形成,并会把负性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无能,并大大增加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风险。由此,可将本研究结果解释为,儿童期经历过创伤的个体,常会被抚养人或监管人实施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行为,如言语攻击、身体虐待等,其成年后也会以消极的应对方式看待所发生的事件,并将所发生的消极事件解释为自己的无能,否定自我,从而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体验。
4.2. 公正世界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分析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与大学生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儿童期创伤不仅在大学生绝望感发挥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发挥间接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陈明等(陈明,余皖婉,2023)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在突发灾难情况下,一般的公正世界信念才会与情感因素相关联,而一般压力事件不足以引起强烈的负性情绪。与本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被试的内在差异不同,本研究中有过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大学生,他们认为世界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正的,从而增强其绝望感。而刘广增等(刘广增,张大均,朱政光,李佳佳,陈旭,2020)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良好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的一般公正世界较高。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同样在儿童期创伤与大学生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儿童期创伤不仅在大学生绝望感发挥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起到间接作用,高素华(高素华,2022)也证明了该结果。根据创伤的心理适应模型(Bartholomaeus & Strelan, 2019),有过负面经历的个体会形成一种消极的“不公正世界”图式,从而导致对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下降。当个体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与这种信念相关的任何积极情绪都会逐渐消失,绝望、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相继出现。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1) 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绝望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 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与大学生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创伤与大学生绝望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重点: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是河北省某高校的大学生,未来还应扩大样本量该进一步验证该模型;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依据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最后,本研究采用了横断研究设计,缺少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实证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或实验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的结论。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