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职业教育随之迎来了其繁荣发展的“春天”时代,而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组成职业教育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为职业教育和国家、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其未来发展之道应去往何处是在当前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学者所应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对近十年我国国内对于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发表的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掌握和明晰近十年我国国内学界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探讨热点和主题,从而进一步深挖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未来应向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提供学术思考和借鉴。
由于本研究聚焦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这一主体,对其内涵的明确是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关于“地方应用型”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知网(CNKI)上是在李馥《浅议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在这里面作者认为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地方高校面临着如何适应这种根本性变革,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特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问题 [1] 。在此后的文献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名词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应用型、应用型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名词搭配,虽然其研究的内容具有共同之处,而此类名词的不同对于其研究的侧重点也会产生一定差异。
本研究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手段,对我国国内2013年到2023年的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的分析,从清晰明确的可视化图谱中把握研究的重点、热点,从中找到过去十年国内学者关注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哪些方面,为未来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深度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来源与分析方法
2.1.1. 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为尽可能的保证本研究文献体量的充足性、文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时效性,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搜索平台和数据来源,期刊数据来源设置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AMI以确保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同时将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2013年1月1日~2023年11月28日作为搜集文献的时间跨度标准,文献检索和收集时间为2023年11月28日,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进行文献的检索,按文献相关度进行排列,同时通过人工筛选并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无作者文献,最终得到有效中文文献共241篇,选中这241篇相关文献以Refworks形式导出,作为后期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的最初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1) 可视化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Cite Space 6.1. R6软件,将搜集到的以便“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的相关中文文献进行软件的可视化操作,通过相应的软件实操,得到相应的清晰明了的可视化图谱,从中进一步明确过去十年我国学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关注何在,结合当下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深入思考未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2) 设置软件参数,导入最初数据
为获得更有利于本研究所需要呈现的可视化图谱结果,需要对软件的基本参数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使其更贴合本研究的内容,以便研究能够顺利开展。所以本研究将文献识别范围设置为所搜集文献的发布时间段,即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时间跨度设置为1,将每个对应的切片时间选择为Top 1/100 per slice,节点的筛选方式是通过将调节增减比例参数K来实现的,K越大,网络越大,将K值设为20,来调节网络大小,同时对于所收集的中文文献则分别以年度文献量、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以及关键词的分析作为节点类型的设置,通过设置完相关参数后,导入经citespace软件先前处理过的数据,依次单击Go运行软件即可生成和获取所要得到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可视化图谱。
3) 数据分析及判断标准
对于可视化图谱的分析,一般是通过对其所生成的节点大小、节点间的连线粗细以及其中心值的大小来判断其基本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节点越大,其所代表的内容越重要,反之则相反;连线越粗,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越高,反之则相反;中心值越大则说明该节点重要性越大,反之则相反。所以本研究通过软件所形成的关键词聚类的相关可视化图谱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过去十年学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这一主体的重点研究关注哪些方面,为何重点关注这些方面,未来又应该怎样助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3. 结果
3.1. 年度文献量分析
发文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及发展程度 [2] ,通过对所收集的相关文献发文量在时间上的区别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研究发生的时间节点,从而进一步把联系每个时间节点背后所对应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倒退这一研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本研究而言,通过对发文量在时间段上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国内学界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认识和研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了解其背后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对以往的研究在时间脉络上有一个更为清晰合理的认知。
年度文献量可视化图谱由图1可见,由所收集的中文文献数量分析可知,2013年到2015年所发表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仅有个位数的体量,而到了2015年至2016年猛增接近至50篇,2016年到2018年发文数量下落,总体发文数量保持在20~50篇的范围,且逐年减少,2018年到2021年处于一个发文的平稳时期,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维持在20篇左右,2021年~2023年数量进一步减少,大致保持在20篇以下的水平。

Figure 1. Annual literature quantity analysis chart
图1. 年度文献量分析图
3.2. 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高产作者可视化知识图谱见图2,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线段粗细与合作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3] 。根据可视化图谱可以明确的看出我国学者如于泽元、王永祥、李俊、洪林、侯长林、杨品红等人发文较多,这一结果显示出了表明我国在过去的十年间有较多知名学者保持了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领域研究的敏锐性,为过去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学术的文献发表和研究结果的产出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Figure 2. High yield author analysis chart
图2. 高产作者分析图
3.3. 研究机构分析
为获得较为清楚和明晰的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本研究通过分析高产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和单位进行归纳和整理,得出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通过节点的大小较为明确的看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浙江科技学院、铜仁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和单位是过去十年间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主阵地,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人才支撑和资源支持。

Figure 3. Analysis chart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3. 研究机构分析图
3.4. 关键词分析
通过中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以往学界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关切所在,把握其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通过citespace的软件操作,得到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视化图谱如图4所示。本研究对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结果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近10年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领域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7个方面:即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转型和课程思政。这对于我国学者在未来如何更好的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深入研究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主推进一步打造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体系和模式。
同时通过软件基本实操,经过导入文献数据和参数设置,将软件的热点显示选项设定为“Burstness”,然后单击“View”选项,就可以得到过去十年以来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研究引用的关键文献。通过软件分析所呈现的结果本研究可以较为清楚的发现近十年内“转型发展”这一关键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最后一篇提及该词的文献为2017年,“产教融合”一词最早出现在2017年,最新的一篇将“产教融合”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结合的文献是在2021年。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chart
图4.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4. 讨论
4.1. 发表文献量分析
针对相关的可视化图谱所呈现的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从发表文献量这一维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国内的学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情和激情。从每年都有相关文献的发表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发表数量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研究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将发表文献量按照时间阶段进行划分,可将2013年到2015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起步时期,2015到2016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迅猛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持续发展时期。
其次,根据对时间段的划分可以发现,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国家和社会背景,可以对以上的三个时间段做出如下解释。
第一,2013年到2015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起步时期。在2015年之前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一直存在,但相关研究和成果的数量较少,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尚处在一个慢慢摸索的起步探索阶段。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国内对于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使得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心”上就不太占据优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点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和学生的理念;其次是国家和社会尚未对职业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关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较少,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政策导向也不够明确。
4.2. 高产作者分析
由可视化图谱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在我国,学者如于泽元、吴丽萍、胡长玉、王永祥等人由于发文量较多,可被视为是高产作者。这些作者的突出贡献表明了我国在过去的10年间,有着较多的学者对应用型高校领域的研究及其的热衷。对过去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学术文献的研究成果的产出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学者有着较高产出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学者个人的研究热情,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来自国家社会的背景影响,特别是来自于高校内部资源的支撑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相关影响,对于推动高产作者的学术研究的产出起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4.3. 研究机构和单位分析
由图3的研究机构分析图,我们可以较为明确的看到,在图中,北京教育科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浙江科技学院同仁学院等高校和单位是过去10年间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机构和单位。这表明,这些研究机构的突出的学术产出,为我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研究的开展当中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人力支撑和资源支持。
深究其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在教育学的研究资源上是非常丰富的,保持着对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敏锐性,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当中由于其自身定位的特殊性保持着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独特支撑力和吸引力。所以,在研究机构的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头部的研究教育学的高等院校以外,还有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也发挥了较大的研究支撑作用。
4.4. 研究重点分析
研究重点的内涵是通俗易懂的。研究重点即在某一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里,学者侧重于研究其中的哪些内容。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挖掘过去研究的内容以及未来还应继续往哪些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而本研究通过对所收集文献进行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可视化操作,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结果进行深度的分析,经过反复斟酌、仔细的归纳与整理后,本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研究的重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4.1. 地方高校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自然脱离不了对于地方高校的探讨。对于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相关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其内在逻辑是很好理解且明确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地方高校的一类,地方高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上位概念,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对于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同样的,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愈发深入和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我国学者对于如何推动地方高校的深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4.4.2. 应用型
应用型作为本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关键词之一,对其的研究很明显是对本研究主题的一个贴合。应用型在我国学界主要用于对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的探讨。而对于本研究来说,“应用型”这一名词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重点突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征及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国所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应该遵循“应用型”这一本来特征来进行相关的办学和教育教学。“应用型”一词作为过去近十年地方应用型高校主题的研究重点,学界对其的探讨愈发深入,愈发全面,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明确自身办学模式和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朝着应用型这一特征逐步前进。
4.4.3. 转型发展
如对于“转型发展”一词的溯源最早可以追寻到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所颁布的《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一文,在这其中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4] 。该政策的颁布与实行,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成为自2015年起的一大研究热点。从之前所划分的时间段也可以明确的看出,自2015年起,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猛增,发文数量急剧提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政策的导向,对于高校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对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近十年的研究重点之一。这突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问题,以及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把握时代发展洪流的一个敏锐性和精准度。而过去十年间,我国学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愈发深入和全面,这对于推进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4.4.4.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一词,一直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也是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我国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并且同时也是统筹推进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和举措。
在中国知网上最早见于2007年,2012年开始出现在政策文本中。2017年,产教融合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10余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索。“产教融合”一词的提出并最开始是为了解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教融合到今天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首个产教融合专门性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做出制度性安排 [5]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从单纯的教育问题被纳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从职业教育向下延展到基础教育、横向扩展至高等教育,涵盖整个教育领域。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这也对应了前面所划分的时间段,即2017年以后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讨一直处于较高关注度。而如何在地方应用型高校里实行产教融合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关涉建设什么、为什么建设、怎么建设的基本议题。
在产教融合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号召,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不仅给地方应用型高校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样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性的问题。在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在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是个崭新而又复杂的课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创新、社会经济建设等多方面提供了稳定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这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对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发展是党和国家较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4.4.5. 人才培养
现代普遍公认的高校的职能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社会服务等。而人才培养最为高校基本职能的首要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未来的发展和现有的实践探索都不能脱离高校的五大职能。所以在过去十年间,人才培养作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关键词之一。对其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效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为我国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或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同时,对该关键词的不断深入研究,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围绕高校职能这一研究方面的贴合性。同时,对于人才培养这一环节,作为高效发展的核心环节来说,明确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所高校办学的首要明确的问题。所以,在过去十年间,对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作为研究重点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未来以及现在所应培养的人才,进一步明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地位和办学的定位。有助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有目的、有结果导向的进一步内涵式的深入发展。
4.4.6. 转型
“转型”这一关键词的出现,与前面“转型发展”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前面的“转型发展”重点包含了两方面,一个是转型,一个是发展。而这里提到的转型,则独独是围绕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其中主要是包含地方本科高校向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而这一说法的提出,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明确把握其自身的办学地位及为我国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转型”突出的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个办学定位的转变以及角色的转变。即要明确自身的培养人才的需求,要与社会行业、企业相衔接。“转型”一词的出现突出的表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一个办学需求与目的。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资源以及地方经济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供条件和发展保障,这是过去十年我国学者在转型这一关键词出现的主要研究内容的体现,为助推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考。
4.4.7.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过去十年间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其的探讨离不开我国鲜明的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而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开展“课程思政”。而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应通过课程思政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任务。所以过去十年间对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探讨在“课程思政”这一方面主要是围绕某一门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怎样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及有何经验与思考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这也再一次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受政策导向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相关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道路。同时,也是因为紧跟时事,使得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研究与时俱进,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导向的特点。
5. 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未来发展应该是内涵式的深入发展,可从过去十年间我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入手,进一步与思考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之路。
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从加大推进产教融合在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从课程的角度,即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个维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和途径,进一步明确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和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我国社会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或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助推相关专业的开设、课程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等细化的内容。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厘清2013年至2023年我国国内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重点,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2013至2023年发表的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题的241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过去十年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导向的特点。具体阶段可以划分为2013年到2015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起步时期,2015到2016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迅猛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持续发展时期。同时近十年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转型和课程思政七大内容。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受国家政策导向,其发展紧紧跟随国家脚步。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对其研究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地方应用型高校未来发展之路,助推地方应用型高校进一步长远发展。
7.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由于笔者能力受限,只搜集了2013年~2023年的相关文献数据,时间跨度可能还不够宽泛,且采用可视化这一手段对于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可能较为简易。同时,本研究只搜集和检索了国内的相关文献,并没有加入对国外文献数据的分析,缺乏在国际视野下的对比分析和探讨。于此同时,本研究只比较了纵向维度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只在时间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还尚未加入相关的横向内容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国际比较和横向比较这两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