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延迟退休是当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应对退休压力、加强就业保障、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延迟退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从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对推迟退休制度所带来的个人、组织、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使得采用量化的方式构建评估指标成为可能,文献计量正逐渐成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软件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共被引、聚类、共现、突现等可视化分析方法,深入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近十年来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延迟退休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清晰展示其发展脉络,并为挖掘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提供新思路,从而为我国延迟退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象,选择检索文献,以2023年11月23日为截止时间,通过CNKI的检索平台,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以Refworks文档形式存储。
2.2. 文献筛选
经过CNKI高级检索功能的筛选,CNKI高级检索条件为“主题 = ‘延迟退休’”的学术期刊,数据来源类别选定为“北大核心”期刊,共检索出597篇文献。同时,为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对检索到的参考文献进行了逐一筛选,剔除了一些非研究性文献,如:排除了“导读与专栏导言”、“学术会议纪要”、“年度总目次”、“新闻报道”、“人物简介”和“组织介绍”等,最终获得443篇有效参考文献。
2.3.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学科的演化路径、知识前沿进行分析与预测,并通过知识图谱来呈现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的复杂关系,知识图谱采用图形、图像来展现节点和关系,显示相关知识概念和复杂的发展关系,最终帮助用户做出决策。基于CiteSpace对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并与Excel表格相结合,将年发表论文数量、发文量趋势、作者共存、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凸现等数据可视化展示出来,并对这些信息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剖析,探寻近十年来我国延迟退休研究的进展和热点 [2] 。
3. 探析延迟退休的现势
3.1. 研究概述
1) 文献年际分布特征
(如图1)所示近十年关于延迟退休的发文量总体呈现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2012年~2016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由2012年的4篇增长到2016年的61篇,这一时期的增长了15倍左右,年均发文量在30篇;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建国后第一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到了退休年龄,老龄化问题加上出生率下降,人口抚养比增加,个人退休账户的缺口不断扩大,引起了延迟退休领域的研究热潮,2016年年达到高峰后,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并于2016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峰。此外,根据国家对延迟退休阶段的政策,2013年中共中央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研究制定阶段性延迟退休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阶段性退休出台倒退政策”,这表明我国阶段性退休年龄倒退不仅是延迟退休年龄倒退,减轻老龄化的重要性,而且关于这一阶段性退休年龄倒退问题的专业文献也在迅速增加。

Figure 1.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study of delayed retirement, 2012~2023
图1. 2012年~2023年研究延迟退休发文量统计图
后一阶段(2017年~2023年)文献量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21年27篇,但年平均发文量在42篇,整体发文数量相对保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医保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此外,国务院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明显缩小。然而,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公布和实施,退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也更加到位,退休年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有了更适宜的研究成果,因此近几年的文献“卷土重来”。
2)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对来源期刊进行规律分析能够更为精准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分化与综合情况。在利用Excel软件对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后发现,2012~2023年有关国内延迟退休的文章在167种刊物上共发文443篇。就其中发文量而言,91种刊物发表了1篇,22种刊物发表了2篇,54种刊物发表了3篇及以上。其中有5种刊物发文量分别达到10篇及以上,《保险研究》发文最多,达到了20篇。根据普赖斯定理
,一份期刊在其领域内发表了三篇或三篇以上的文章,被定义为核心期刊,在本案例中,共有54种期刊被定义为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共发表了308篇有关延迟退休的论文,占到总发文量的69.53%。这符合普赖斯定律,当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一定比例时(如50%),可以认为该领域的高产期刊群已经形成。然后对纳入CNKI的443种期刊中涉及退休延迟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前十名期刊(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研究退休延迟问题的国内期刊种类繁多,在CNKI中排名前十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总数为115篇,占样本中443篇文章的25.96%。其中《保险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分别占文献总量的4.51%、4.29%、2.71%、2.49%、2.26%。

Figure 2. Top 10 CNKI-sourced journals with delayed retirement publications, 2012~2023
图2. 2012年~2023年延迟退休发文量前10位CNKI来源的期刊
3.2. 核心研究作者及其机构情况
以“作者”为分析对象,绘制了近十年来中国延迟改革研究的主要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带有作者姓名的节点越多,影响力越大;同时,连接节点越多,节点之间的距离越近,第一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著程度越高。图3共有293个节点和131条连线,网络密度(实际连线数与理论最大连线数之比)为0.0031。从共被引频次来看,在443篇论文样本中,有293位学者发表了延迟退休方面的文章,其中曾益发表的次数最多(17次),其次是薛惠元(9次)、杨华磊(7次),张世斌、姜春力、林熙、张志远等人发表的次数都在4次以上。从合作网络与合作强度来看,最大子网络成员达80个节点,占全部节点的27%,在该领域形成了以曾益为核心骨干、薛惠元为核心骨干、杨华磊为核心骨干的三个大型研究团队,此外,还有于文广和以张世斌、张志远、张铭洪为核心骨干的小团队。但是,这些大小团队之间鲜有合作关系,合作网络的整体分布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 of authors studying delayed retirement, 2012~2023
图3. 2012年~2023年研究延迟退休的作者共现图谱
(如图4)所示,共有232个节点,142条连接线条,网络密度为0.0053,最大的子网络成员为69个节点,占全部节点的29%。从引用频次来看,国内共有232家研究机构发表过延迟退休的论文。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最多(28次),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15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12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都发表在7次以上。从合作网络与合作强度来看,相关网络密度为0.0053,表明不同国家的院校在该领域没有明显的合作。
3.3. 研究主题剖析
3.3.1. 关键词的共现性分析
2012年~2023年关于延迟退休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视图(如图5)所示。时间线图中模块度值Q = 0.9566 (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加权平均轮廓系数S = 0.9778 (大于0.7),一个较高的加权平均轮廓系数S = 0.9778意味着聚类结果不仅分布均匀,而且每个样本点都与其所属簇紧密相关,同时与其他簇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进一步说明了聚类结果的高度可信性。将294个关键词按共现频次高低排序,可知热点关键词依次是延迟退休(194次)、养老保险(54次)、退休年龄(34次)、老龄化(20次)、弹性退休(15次)。如图5所示方块符号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共被引频次越高。延迟退休研究的共现网络被划分成延迟退休、养老保险、老龄化、退休年龄等10个聚类,聚类规模从#0至#9依次递减,越大表示聚类中越重要的区域。每个群组的引用时间从左到右显示,起止时间不同的线条反映了群组的持续时间(粗线),复杂的交叉线(细线)表示每个关键词都与另一个群组中的关键词相关联,并共享一条引用记录。

Figure 4. Mapping of co-operative network of organisations studying delayed retirement in the last ten years
图4. 近十年研究延迟退休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Figure 5. Timeline view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in research studies on delayed retirement, 2012~2023
图5. 2012年~2023年研究延迟退休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视图
对频次在前15位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后(见表1)。词频分析提取出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和主题词的高低分布,用于考察该领域的研究点和评估其发展方向。高低词频关键词可根据多诺霍提出的
(i为关键词个数)计算。将相关数据294代入上述公式得到T = 23,即频次在23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由表1的排序数据可知,延迟退休的研究文献中的出现次数排名前三的诸如“延迟退休”“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等均能列为高频关键词。

Table 1. Frequency table of keywords for research on delayed retirement studies, 2012~2023
表1. 2012年~2023年研究延迟退休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3.3.2. 研究热点分析
结合图4和图5,作者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文献,并将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要点归纳如下:
1) 关于延迟退休的制度效应研究
该主题包括“退休”、“老龄化”、“人力资源”、“就业”、“劳动力”和“影响因素”等常见关键词。本专题的研究在整个延迟退休研究中所占比例较高。影响延迟退休的因素众多、复杂,且与社会密切相关。延迟退休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者们对延迟退休年龄逐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这一政策的影响和评估效应上。大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和劳动力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关注延迟改革政策的影响。例如,在关于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影响的研究中,高淑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年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3] ;而张世伟构建的世代交叠模型包括延迟退休、代际照料和家庭养老,分析表明,一方面,延迟退休增加了老年期的个人收入,缓解了成年期的预算约束,有助于提高生育率;另一方面,延迟退休降低了家庭赡养比例,挤出老年人的代际照料时间,从而降低了生育率 [4] 。
也有学者关注延迟退休对老年人健康和福利的影响。例如,孙雅以CHARLS数据为基础,对退休后再就业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退休后再就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无明显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但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自愿劳动参与和经济状况上,而重新就业则会迫使经济状况恶化,从而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的自愿劳动参与和良好的经济状况,而经济状况的恶化,即迫使老年人重新就业以谋生,则会产生消极影响。以上这些都折射出公众对延迟退休存在不足的关注和公众对延迟退休效应的思考 [5] 。
2) 有关延迟退休的社会背景研究
关键词包括“养老金保障”、“经济增长”、“全国统筹”和“可持续性”。推迟退休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制度化政策,旨在提高劳动力的法定年龄和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推迟退休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减轻养老金支付负担;第二,增加劳动力供应。我国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随着人口健康状况的明显改善和预期寿命的延长,适度延迟退休已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年龄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因此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保持退休和积极生活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要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尽快完成老年基本保障的国家统筹,并逐渐实行延迟退休年龄。譬如,曾益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渐进式延迟退休与基金可持续中解释说,“全国统筹”的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减少百分之百的财政负担,却难以从根本上缓解长期的财务压力。故此,实行“先女后男”、“男女同时”的推迟退休制度,可以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负担6.68%,减少34.36%。能有效地缓解养老金缴费压力,减轻财政负担 [6] 。贾豪杰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国当前的国情前提之一。为有效应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口老龄化,必须优化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7] 。
3) 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研究
如何提高延迟退休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行之有效的专项方案,已成为政策内容设计和实施方案选择方面的研究热点,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效果。“延迟退休”、“弹性退休”、“退休保险”、“退休福利”等高频关键词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延迟退休方案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政策实施的关注。本研究不仅分析了退休后延迟计划的设计,还探讨了与补贴政策改革相关的问题。除了对延迟退休制度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讨论外,本研究还提出了灵活的延迟退休制度和一系列应对措施 [8] 。对退休延迟政策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制度,以退休为主要因素,并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条件。延迟退休政策的配套措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养老金计划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二是在家庭政策、老人教育、就业和生育方面采取的保护措施;三是利用人力资源缓解老龄化、老年化和就业不足影响的制度。延迟退休在妇女退休年龄的制度设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在延迟退休、代际关怀与女性劳动力参与方面,沈露平指出,老年人的延迟退休行为对年轻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9] 。
3.3.3. 研究动向分析
CiteSpace软件提供了一种基于词频增长算法的突现词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通过对引文关键词的统计,检测出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专业词汇。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识别研究热点,还能预测未来的研究爆发性趋势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在文献计量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价值,高突现性的节点意味着这些文献在时间维度上出现了突增,这表明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运行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 (突现)”选项功能,按照突现起始年份排序,得出2012年~2023年延迟退休研究领域的前20名突现词图谱,具体(见图6)所示。

Figure 6. Top 20 emergent keywords for research on delayed retirement, 2012~2023
图6. 2012年~2023年研究延迟退休的前20个突现关键词
从文献的突现词图谱(图6)中,从突现强度来看,“退休年龄”最大,其后依次为“预期寿命”“人力资本”“精算平衡”“退休”“精算模型”等关键词。这表明,在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收支失衡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延迟退休研究的核心热点。从突现时间来看,“退休制度”“替代率”“精算模型”“统筹基金”“可持续性”等持续时间最长为4年;“预期寿命”“人力资本”“减税降费”“可持续性”“全面二孩”和“企业年金”等从2019~2021年起成为热点,一直持续至今。综合来看,近十年来延迟退休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2012年~2015年,主要侧重于对“退休制度”“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障”的关注,以及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2016年~2019年开始重点关注个体退休意愿、养老金的收支平衡问题;2019年至今,选择何种切实可行的延迟退休方案,维持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保持经济增长成为近十年延迟退休研究领域关注的前沿问题。
4. 延迟退休的趋势展望
经过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运用,文章对近十年期CNKI收录的北大核心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延迟退休问题在研究领域中的现状、热点及展望,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4.1. 从发文时间来看
我国延迟退休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从2012年~2016年,学术界对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从文献数量来看,延迟退休政策的相关研究发文数量从2012开始快速增长,发文量的最大值出现于2016年。2016年~2023年,发文量虽略有波动但总量上相对保持,反映出公众对延迟退休的关注度非常高。与此同时,与退休相关的期刊的分布较为零散,显示了对延迟退休的研究所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大;共54种核心期刊共发表了308篇有关延迟退休的论文,占到总发文量的69.53%,标志着该领域高产期刊群已经形成。
4.2. 从核心骨干研究团队来看
在延迟退休领域形成了三个大型研究团队,分别由曾益,薛惠元,杨华磊为中心;研究机构中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首,其次为“武汉大学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与管理学院”,但各大、小规模的作者群体很少开展协作,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协作网络分布特点。
4.3.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
“养老保险”、“退休年龄”、“养老金”、“老龄化”等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延迟退休”“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等均能列为高频关键词。弹性退休的实施是延迟退休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缺口现实压力。目前,研究的主要重点是制定与延迟退休有关的举措。延迟退休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调节将政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4.4. 从研究前沿分析来看
“退休年龄”“预期寿命”“全国统筹”“收支平衡”“人力资本”“精算平衡”是延迟退休研究的前沿领域,预测基于精算模型的养老金收支平衡、延迟退休给人力资本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将会成为新的前沿。
近十年来,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点从多个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首先,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这不仅增加了养老金的代际负担,也浪费了年轻健康老年人的劳动力资源,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有关延迟退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金供给、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等方面。事实证明,在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延迟退休方案至关重要。今后的研究应以准确的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更加完整、系统、客观和深入的精算分析。例如,有研究报告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到2055年前后实现男女65岁同龄退休。这表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社会效应 [10] 。同时,需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各个方面关系协调发展并推动经济稳定。建议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着手加强“正向推力”并削弱“负向阻力”,以推进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理论研究和实施实践。在国家层面,需要深化养老保险和养老金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在社会层面,需要确保全国统筹,调整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完善多支柱养老体系。在个人层面,要加强退休观念的引导,尊重人们的退休意愿,让人们在合理的退休年龄做出自愿、灵活的退休选择。
综上所述,未来的研究与政策制定需要基于真实的实际数据,并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延迟退休制度,并对其社会制度效应进行预测。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将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