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之基,随着义务教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基本完成县、乡、村幼儿园的网络覆盖,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1] 。在政策支持下,农村学前教育得以发展,但还存在现实问题,例如农村幼儿教师物质待遇横向比较差距大、教学负担过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教师流失率较高等等,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性薄弱并影响教师队伍建设 [2] 。因此,充分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促进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幼儿教师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模式、促进中国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3] 。通过对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认识,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对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选题也有助于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综合性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们将尽量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工作年限的农村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问题。
研究对象主要是位于河南省内的农村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公办园、民办园、村集体办园等。通过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为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改进提供参考。
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我们将设计包含7个方面的问卷,如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情况、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并选择河南省信阳师、开封市、平顶山市的21个农村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样本收集,问卷通过网络(问卷星)发布,一共回收幼儿教师有效问卷150份,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2.2. 访谈法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体验和感受,我们采用访谈法,从150名教师中选择不同背景的12位农村幼儿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将其编码为T1~T12,访谈提纲设计包含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通过手机录音来收集一手资料。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真实需求和面临的挑战。
2.3. 观察法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情况,我们采用实地观察法,一共在三个城市中选择了15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幼儿园作为观察对象,深入观察其设施、设备、教育活动、师资情况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可以为后续的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3.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3.1. 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以女性为主,占比约为70.40%。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2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约为40.00%。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教师占比8.67%。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仅占15.33%,而具有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61.00%,详细统计信息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背景
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背景,仅有20.70%的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师教育。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他们所学的专业多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专业,但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
3.3.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动机
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动机具有多样化,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50名教师中,如图1有35.20%的教师是因为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而选择这个职业;有35.50%的教师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而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28.1%的幼儿教师表示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临时就业;还有1.2%的教师则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这些教师的职业动机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理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Figure 1. Proportion of career motivation
图1. 职业动机比例
研究者:您为什么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
T6:我当时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也不想出去打工,觉得在农村也能有所作为。刚好村里的幼儿园缺老师,我就去应聘了。刚开始很新鲜,觉得小孩子很可爱,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有限,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教他们。
3.4. 农村幼儿教师薪资待遇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我们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在接受访谈的50名教师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比达到60.47%。此外,福利待遇也较差,有85.30%的教师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城市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3.5.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环境
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简陋,在观察的15所幼儿园中,设施设备陈旧的幼儿园(研究者通过设备使用年限、维护状况以及功能性能方面指标判断幼儿园设施状况)占比达到70.02%。此外,有80.51%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基本的教学工具和材料。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和压力。
3.6.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认同
通过问卷调查法,我们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对工作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接受调查的150名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对工作感到满意和认同。此外,有5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前景黯淡。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信心和热情。
研究者:您对未来有什么职业规划?
T12: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去小学工作,工作会更加轻松。
3.7.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法,我们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接受的职业培训机会较少。在接受调查的150名教师中,每年接受职业培训的教师数量仅占20.43%。此外,对于培训内容,有75.90%的教师认为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此外,还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计划和指导,导致他们难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困境分析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更多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育领域中,资源的分配通常受到政策导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以及社会认知不足等原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 [5] 。
具体来说,农村幼儿教育在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和教育经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首先,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很多教师的学历背景和教学经验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普遍陈旧,缺乏必要的维修和更新,这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最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使得许多幼儿园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改善教学环境。
4.2.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缺乏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这导致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需求。
4.3. 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认为幼儿教育只是简单的看护和照顾,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导致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受到限制。
4.4. 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导致一些幼儿园存在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4.5.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比较普遍。一方面,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他们可能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家庭往往面临更多的生计压力,导致家长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幼儿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6] 。首先,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可能导致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滞后。其次,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足,可能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家庭教育缺失还可能加剧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部分孩子在教育起点上就处于不利地位。
5.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解决路径
5.1. 优化资源分配,推动教育公平
政府应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确保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这包括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7] 。政府制定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政策,明确投入和支持措施。建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配。总结来说可以从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分配。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资金来源,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社会参与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另外,鼓励城市优质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结对子,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等方式,帮助农村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农村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5.2. 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同时,应鼓励社会参与监督,通过第三方评估、家长评议等方式,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定期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符合要求。
5.3.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实效
鼓励农村幼儿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结合当地文化和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鼓励农村幼儿园结合当地文化和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活动。支持幼儿园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5.4. 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发展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更新农村地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开展农村地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更新培训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册等途径,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益处。
5.5. 强化家庭教育,弥补幼儿园教育缺失
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关键,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定期的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需求。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最后,发挥社区支持作用也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手段。社区应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创造更多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为孩子们创造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6. 结语
本研究对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困境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从工作与生活环境、专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维度,揭示了她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压力。农村幼儿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农村儿童、传承乡村文化的重任。然而,现实却表明,她们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质层面的困境,如薪资待遇低下、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精神层面的压力,如职业发展道路不畅、工作压力过大,使她们在追求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此外,社会地位的不被重视以及身份认同的模糊,也让她们在职业角色定位上感到迷茫和困惑。
为了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与优化。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她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提升她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她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最后,明确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定位,为她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她们能够在乡村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