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杨新兴, 冯丽华, 尉鹏.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J]. 前沿科学, 2012, 6(21): 22-31.
|
|
[2]
|
刘勇, 罗克强, 廖慧彬. PM2.5的污染现状与多元化控制[J]. 吉林农业, 2012, 4: 148-148.
|
|
[3]
|
吴兑.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3): 157-161.
|
|
[4]
|
王圆圆, 周连, 陈晓东. 灰霾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 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4): 37-39.
|
|
[5]
|
丁珏, 刘丽颖. 雾霾天气颗粒污染物的特性及吸收气态污染物过程的分析[J]. 上海环境科学, 2009, 28(1): 11-14.
|
|
[6]
|
周涛, 汝小龙. 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2): 12-16.
|
|
[7]
|
肖致美, 毕晓辉, 冯银厂等.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5(25): 549-555.
|
|
[8]
|
张懿华, 段玉森, 高松等. 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污染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115-1121.
|
|
[9]
|
边海, 韩素琴, 张裕芬等. 天津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06-410.
|
|
[10]
|
李先庭, 杨建荣, 王欣.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J]. 科技综述, 暖通空调HV&AC, 2000, 3(3): 36-40.
|
|
[11]
|
WHO. Indoor air pollutants: Exposure and health effects. EURO Reports and Studies 78, WHO, Geneva, 1983.
|
|
[12]
|
谢伟, 樊越胜等. 通风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影响分析[J]. 洁净与空调技术CC&AC, 2012, 12(4): 19-21.
|
|
[13]
|
柴士君. 空调与非空调房间内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D]. 东华大学, 2006.
|
|
[14]
|
许琼琳. 空气品质与空调二次污染的对策[D]. 同济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