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早在1920年,法国心理学家Janet就曾提出,儿童对于“秘密”的发现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它标志着“内心世界的降临” (Meares & Orlay, 1988) 。德国社会学家 Simmel (1950) 指出秘密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对秘密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复杂得多的人类生活经历的现实,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同时存在的第二个世界的可能性,前者受到后者决定性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的秘密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儿童的秘密涉及到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影响着儿童成长中自我意识、团体意识、个体化、道德责任感、友谊与信任和行为控制力的发展 (Watson & Valtin, 1997) 。儿童的秘密对于个体的特殊意义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证实。研究儿童的秘密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的水平,促进他们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为此,本文拟从儿童秘密的产生、发展、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这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我国今后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2. 儿童秘密的产生
秘密的定义不仅指那些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可指那些我们只愿意与某些人分享的东西 (Van Manen & Levering, 1996) 。以往的文献阅读发现,研究者们对儿童秘密产生的时间阶段上存在分歧和争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孩子们年幼的时候处于一个自我中心的阶段,7岁前的儿童位于前运算时期,不能从他人的观点出发去看问题,即不具有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的能力。秘密的含义涉及到“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关系到要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去看问题,了解“别人是不知道的”这一心理状态,所以7岁前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秘密。
另外,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言语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多嘴”现象,因此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没有口头言语上的控制力,因而他们不具有保守秘密的能力 (Piaget, 1926) 。一个完全成熟的对秘密含义的了解需要儿童领会他知道的一些事情是别人所不知道的。这要求儿童既懂得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近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儿童懂得秘密比皮亚杰提出的时间要早一些。儿童对于秘密的理解与心理理论有关,而心理理论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大约在5岁左右。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 (Premack & Woodruff, 1978) 。实验表明3岁的孩子能够区别行动和目的,但是直到4、5岁,大多数孩子才可以把行动和目的联系起来,他们抓住了目的的原因,也即懂得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别人的心理状态。因此,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别人可以理解“错误信念” (Watson & Valtin, 1997)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是衡量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儿童对秘密的理解与错误信念的推理有关,因为秘密是指儿童知道一件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保持一个秘密意味着理解和保持他人的错误信念。要通过“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了解信念有正误之分且可以共存,从中得出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认为,对秘密的理解能力不会早于发展出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 (Frith & Frith, 2001) 。
当孩子4、5岁时,儿童有可能对别人隐藏他们的目的和兴趣,所以就有可能形成秘密,有目的的隐藏是理解秘密的第一步。考虑到别人的行为目的,并且把两种或几种自相矛盾的目的意图联系起来,可能涉及到“谁将被告知一些秘密”,这是进一步了解秘密和具有保密能力的又一进步 (Van Manen & Levering, 1996) 。
关于秘密产生的争论一直存在,下面就通过研究者们一系列的研究对秘密产生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的认识变化作以概述。
3. 儿童秘密的发展过程
秘密的发展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以及对秘密的不同程度的理解。
从学前期到小学阶段,儿童对秘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 Peskin & Ardino, V. (2003) 的实验用捉迷藏游戏和保守一个关于“惊喜”的秘密来考察儿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以3~5岁的学前期儿童作为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有很少的3岁儿童,大部分的4岁儿童,几乎所有的5岁儿童会正确的玩捉迷藏的游戏和可以保守关于“惊喜”的秘密。在玩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中,根据分演的角色不同,儿童发展出不同的心理能力。当孩子扮演“藏”的角色时,必须学会隐藏自己,这有利于儿童学会保密的能力;当孩子扮演“找”的角色时,儿童不能偷看,这有利于儿童控制力的形成。在保守“一个关于惊喜的秘密”的实验中,告诉儿童一个“惊喜”并要求其保密,这要求孩子需要拥有一定的控制力。总的说来,很少的3岁儿童,大部分的4岁儿童,几乎所有的5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可以保守秘密并不代表可以正确理解秘密的真正含义。Michael (2010)通过实验表明4、5、6岁儿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惊喜当作是秘密。3.5~5.5岁的儿童习惯于将惊喜当作秘密,不能正确的区分积极或消极的信息。5.5~6.5岁的儿童可以成功的从潜在的秘密中区分出秘密和惊喜,特别是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将真正的秘密看作是秘密,而不是将惊喜当作秘密。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把不是秘密的事件当作是秘密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在儿童可以正确分辨秘密和惊喜的时间上,研究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Watson & Valtin (1997) 运用个别访谈法将实验对象的年龄扩展到小学时期的儿童,以5、6、8、10、12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在一项关于孩子对“惊喜”事件的保密研究中,所有的孩子都会保守这个秘密,但是保密的原因是不同的。5、6、8岁的孩子保密是因为他们把惊喜当作不能告诉别人的事,而10、12岁的孩子则认为把惊喜说出来会破坏当事人发现惊喜的快乐,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更有可能真正理解秘密的含义。 Pipe & Goodman, G. S. (1991) 的研究对比了6岁和9岁儿童,结果表明6岁儿童不能识别含有负面内容的秘密,而9岁儿童已经可以识别。由此可见,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增长,才开始对秘密真正的理解,也是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不断发展。
学前期和小学时期的儿童尚处于对秘密的理解和正确分辨中,而青少年时期的儿童由于心智的逐渐成熟,则是处于对秘密的私有性的保护与外界的干涉之间的矛盾中。
Finkenaner et al. (2002) 采用实验法考察青少年儿童对秘密的认识,对象是12~13岁和16~18岁的青少年儿童。结果表明,12~13岁的青少年不会特别使用一些策略去保护他们的秘密,因为他们正经历着一种“残酷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拥有秘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父母的权威似乎有更大的权利去了解他们的秘密。而16~18岁的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拥有更高的情感自主能力,他们会放弃对父母权威的单一认识,而是会更多考虑自我的心理诉求,这将为他们拥有秘密提供巨大的动力。
因此,保持秘密不让父母了解对于12~13岁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更有压力。保密需要一定的技能,例如自我控制和个性化的选择能力。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青少年使用这些能力和拥有秘密变得更加容易。
4. 研究方法
针对儿童的秘密这一内容的研究,西方的学者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定性研究主要采取参与观察以及结构和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特别是在早期儿童的秘密研究中得到很多的运用;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测量的方式进行,这种研究主要用于青少年期儿童秘密的研究中。
4.1. 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Watson在对5、6、8、10、12岁儿童的秘密进行研究中广泛的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因为研究对象是学前期和小学阶段的儿童,运用结构式访谈法可以更好的了解儿童对于特定问题的反应模式和心理状态。在检测儿童对于四种类型秘密的理解时,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四种类型秘密的故事对儿童进行结构式的访谈并结合录音录像技术,以便得到大量有价值的言语和行为资料,从而方便了解这几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不同类型秘密的态度和认识 (Watson & Valtin, 1997) 。
4.2. 测验法
在研究青少年期儿童的秘密中主要采用了测验法,以研究者自编的问卷为主要测量工具,针对儿童秘密的量表目前还非常的缺乏,目前涉及于此的只有考察自我隐瞒的SCS量表。
4.2.1. 《自我隐藏量表》(SCS; Larson and Chastain, 1990)
自我隐瞒量表(SCS),内容主要涉及个体隐瞒自己的“秘密”。SCS只有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项目均为1至5级评分。SCS具有良好的信度,SC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 0.80 (Larson, 1993) 。
4.2.2. 问卷
在针对儿童秘密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具体问题自行设计的问卷被广泛的运用。问卷法灵活方便,有利于研究者收集被试资料,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对于问卷测量的结果只可以做一般性的相关研究和调查统计所用。例如,在青少年和父母关系中的保密和披露现象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收集青少年和其父母关于对父母保密还是披露秘密的看法 (Smetana et al., 2006) 。
5. 儿童秘密的研究现状
儿童的秘密在西方很早以前就被心理学家所关注,最近几十年西方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围绕儿童的秘密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儿童的秘密在儿童成长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了解儿童的秘密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和更好地解决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的研究甚少,通过对国外以往研究的分析,将儿童秘密的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1) 秘密的保持和分享;2) 秘密的影响因素;3) 秘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1. 儿童秘密的保持和分享
秘密的保持涉及到一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这在儿童玩捉迷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儿童需要正确的隐藏自己和在游戏的过程中保持自己不会偷看,从中可以看出保密的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决策力和控制力的发展,这为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年幼的孩子认为秘密是一种私人的所有物,一旦被说出来就会失去。大龄的儿童因为社会性的发展而认为基于信任需要为朋友保守秘密 (Watson & Valtin, 1997) 。懂得保密的儿童会觉得为朋友保守秘密让他意识到一种情感上的亲近感,他们不会向陌生人吐露秘密 (Vrij et al., 2002) 。就秘密保持的的原因而言,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逃避消极的评价;保持和好友的关系;维持和其他人的关系;担心说出秘密以后会发生交流困难;涉及极度隐私的事情 (Caughlin, J. P. et al., 2005) 。
在有关秘密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5岁的儿童对秘密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容易忘记秘密的内容。8岁的儿童对秘密有了充分的理解,形成类似成人化的心理复述式的记忆模式,有利于秘密的保持 (Wilson, et al., 2004) 。
除了秘密的保持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之外,秘密的分享在儿童友谊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儿童懂得分享秘密的时候也就是理解了信任别人和被信任的含义。实验结果表明,当孩子5岁的时候比起不是朋友的人更愿意和朋友分享更多的个人信息,这种秘密的分享促进儿童团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Rotenberg, 1995; Watson & Valtin, 1997) 。
5.2. 儿童秘密的影响因素
5.2.1. 年龄对秘密的影响
理解秘密,保守秘密,分享秘密都涉及到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有巨大差异,因此年龄在秘密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大量的研究都是从纵向发展出发,考察不同时期儿童对秘密认识和理解的发展。
弗利特纳和瓦尔多通过研究发现,只有6~10岁的儿童才会经常考虑该不该把秘密泄露出去的问题。10岁的孩子开始会用友谊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行为,12岁的孩子越来越能够感觉到自己为他人保守秘密的责任,他们认为泄露他人的秘密就意味着失去一份友谊。12岁之后,儿童对秘密的标准就和他们的朋友圈子非常相关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明显感到外部的压力 (Van Manen & Levering, B. 1996)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于青少年期的儿童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情感自主的能力,他们一般会要求给自己更多的私人空间 (Finkenauer et al., 2002) 。
5.2.2. 父母对秘密的影响
儿童成长中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儿童在早期开始拥有秘密时会把秘密告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与父母之间有很强的情感依赖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成长负有监管的责任,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理解力加深时,孩子的秘密会变少,儿童会乐于和父母交流。反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严重时,孩子取向于拥有更多的负性秘密和行为问题 (Bumpus, M. F. & Hill, L. G., 2008) 。
5.2.3. 性别对秘密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于秘密的理解,保持和分享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个人秘密和道德上负性的秘密,女孩则比男孩有更多关于家庭事务的秘密 (Last & Aharoni-Etzioni, 1995) 。与女孩相比,男孩会对母亲隐藏更多的个人信息。然而,就父亲和母亲相比而言,青少年偏向于更多的对母亲暴露自己的个人秘密 (Smetana, et al., 2006) 。
5.2.4. 文化差异对秘密的影响
美国和西方文化鼓励开放的交流和个人秘密的保持,推崇独立和情感自主性,这种社会期望和以凝聚和相互依赖为特征的东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更加注重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Caughlin et al., 2005) 。
5.3. 秘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5.3.1. 秘密负面影响
传统的一些研究更多关注到秘密的负性影响。秘密涉及到隐藏内心的想法,因此可能会影响到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社会适应。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秘密妨碍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的恶化。此外,儿童的秘密中可能含有许多负性和道德上不被允许的内容,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和社会适应不良,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 (Bumpus, M. F. & Hill, L. G., 2008) 。
5.3.2. 儿童秘密的积极影响
在童年时期,秘密的重要性与个性化、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就个性化而言,这个过程要求个体从亲密的血缘关系中独立出来,并且发展出自我认同。因此,秘密同时涉及到个性的形成和体验。
此外,选择披露和保持秘密要求同时具有知识和自我控制力,并且这种选择让个体体验到社会能力和成就感,而这个过程可能成为决策能力的基础 (Last & Aharoni-Etzioni, 1995) 。最后,社会关系涉及到友谊和人际关系。传统观点认为秘密对关系是有害的,但是当前的更多研究展现了秘密对亲密连接的作用。秘密的公开是友谊的一个特征,同样是关系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关系地位的重要标志。保持秘密的能力对于知觉到信任非常重要,反过来,这可以预测同伴接受和学校适应的程度 (Anagnostaki L, Wright MJ, & Bourchier-Sutton AJ, 2010) 。
从秘密的产生,发展来看,一方面,当秘密产生时就意味着内心世界的诞生,儿童开始懂得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状态,进而建立起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发展了儿童的心理理论,促进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对秘密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从乐意告诉母亲一切(甚至涉及到被信任朋友的信息)到不乐意告诉父母许多有关个人和朋友的事情(甚至是威胁生命安全的事情),这种变化涉及到儿童学会了有意识的信任别人和被信任,对形成儿童间的团体意识有帮助 (Watson & Valtin, 1997) 。
另一方面,在大龄的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秘密对于他们自我控制力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秘密的保持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自主决策力和独立意识 (Finkenauer et al., 2002) 。
6. 研究小结和展望
总结以往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以学龄前和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少量涉及青少年;对于儿童秘密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秘密内容的简单分类理解上,对于儿童自己定义为秘密的具体行为研究甚少。此外,大部分研究是在西方文化下展开,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很少有关于儿童秘密的研究,对秘密及其体验的研究在中国文化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和测验法进行研究,但是涉及秘密的测量工具很少,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多关注。最后,在研究结论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在秘密产生的时间上研究者们存在分歧,是否7岁前儿童可以拥有秘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考察的因素和领域增多,更趋向生态化,关注秘密正反两方面影响的结合,传统的观点更多的关注秘密的隐藏会对儿童成长留下阴暗的一面,而现在出现的新观点则关注秘密积极的一面,关注秘密对于儿童成长中自我意识和友谊的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二,研究的跨文化趋势增加,开始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秘密的特点和发展。在我国重视相互依赖的文化背景下,长期忽视对儿童秘密的研究,儿童秘密对于儿童自我意识和控制力发展积极意义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最后,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秘密发展的机制对于情感自主性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秘密内容如何影响情感自主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