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 (Dumas, M., 2014)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 (Jeong H, Hmelo-Silver et al., 2014) ,扎根理论这要是整合“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天堑” (Charmaz, K., 2011) ,因为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同时还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就像Strauss & Corbin 指出的,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Corbin & Strauss, 2014) 。但同时该方法论也被称为在社会科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 (Suddaby, 2006) 。
2. 扎根理论的概述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方法,而不是理论 (张敬伟,马东俊,2009;张敬伟,2010) ,“扎根”意指研究的分析和结果根植于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之上;“理论”是指将一组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概念、类别及其关系的陈述,形成一个理论架构,用以解释一些与社会、心理、教育、护理或其他有关的现象 (孟娟,2008)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 1987)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陈向明,1999) 。
最早发现和提出这一研究方法的人是格拉斯和施特劳斯(1965, 1968),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和施特劳斯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研究。正是这一实地研究萌生了一种新的质化研究方法,也就是扎根理论。后来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提出,从而宣告扎根理论从此诞生 (Glaser, Strauss, & Strutzel, 1968) 。然而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的有关扎根理论描述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修改。其发展拥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内容分别如下 (王敏顺,1995) :如在1967年认为,扎根理论强调其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来获得理论 (Glaser, Strauss, & Strutzel, 1968)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概念化发展 (Strauss, 1987) 。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书中,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白蓉,2014) ,而此时,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Bryant,Charmaz之后再经过后面的研究者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现在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研究方法——扎根研究。
3. 扎根理论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扎根理论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该学派强调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其次,是美国杜威、米德、皮尔斯等人提出的实用主义的深刻影响,因为实用主义强调理论应当来源于实践,并能够解决实际间题,反对空洞的、抽象的理论。实用主义提出的最著名的研究方法,是杜威的反省思维:首先,是需要有一个经验情景;再从经验情景中产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研究中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多个假设;占有详尽的资料;根据资料,检验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上述步骤,扎根理论汲取了要从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要占有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所提出的理论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思想,但是反对假设检验的思想。因为,在正式拥有资料之前,一个人提出的假设往往是有限度的;而且,假设也可能成为一种偏见,使研究者看不到假设之外的种种缘由 (冯生尧,谢瑶妮,2001) 。然而同时,扎根理论同样受到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符号互动论中“修正的理论主张”;“互动的观点”“扎根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扎根理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是具有客观主义精神的由格拉斯(Glaser)开创的“经典扎根理论”,其致力于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建设;二是斯特劳斯(Strauss)所主张的作为质性研究具体操作方法的“程序化扎根理论”;三是美国社会学家卡麦兹(Charmaz)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 (Charmaz, K., 2011) 。至此,扎根理论进入了“多元发展时代”。
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问题上的差异,选择扎根理论版本上缺乏相应的共识 (Wells, 1995) 。在现有的诸多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被认为违背和脱离原始版本的 (Eaves, 2001) 。
4. 扎根理论的特征
扎根理论既不像实证研究那样将经验数据量化 处理后就藏于理论论述之后,不再多角度挖掘其深层含义,结果使其数据的真实性、可再现性无从考证;也不像其他质性研究那样,将经验事实推向理论前台,让读者在费尽周折之后才能领略其真谛 (薛晶心,2011) 。而关于扎根理论研究的特征,列出以下六点:
1) 扎根理论研究为建立理论提供了一个如何发展概念的程序,能以一个基于现实数据的方式发展概念,从而避免研究者受之前的框架束缚
2) 扎根理论研究以现实的数据挑战既有的理论,达到微观和宏观的契合。主要以归纳为主,慢慢建立概念
3) 扎根理论的数据指微观的发展中的、脉络中的、扎根的、社会互动的,是隐约、暧昧、非正式、私下领域互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
4) 就扎根理论研究的策略而言,它是由当事人的眼光搜集数据,此数据是藉由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断地互动,搜集在发展中、变化中、富有意义之过程的、脉络式的数据。
5) 研究策略的弹性使得被研究者有机会提供回馈,使研究能切合现实状况与被研究者的需要,使研究者能妥善的利用任何资料。
6) 扎根理论研究主张由日常生活经验中孕育研究,也将研究回馈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换言之,正如质化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了解之后也能幡然更新,对所研究之现象有着观点上的改变 (王敏顺,1995) 。
扎根理论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就与其他质性研究不同,扎根理论与一般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强调 “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的目标,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认为质性研究应当重视资料分析以及理论建立 (齐玲,漆昌柱,2007) 。因此,扎根理论就诠释角色、强调数据搜集和持续互动、概念丰富性使其更具影响力 (王舒芸,余汉仪,1995; 徐亚瑛,1996) 。
5. 扎根理论的操作过程
扎根理论不提倡仅仅依靠具体流程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清晰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了资料收集过程,分层次编码过程和理论生成与检验三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图1展示的是扎根理论归纳式思维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进行比较,建立分类,建立联系和发现理论的过程 (张敬伟,马东俊,2009) 。
1) 资料收集过程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现象归纳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资料搜集包括访谈记录,文献资料和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但对于文献的依赖程度不是特别高,但前期的研究文献也是资料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基于文献回顾和分析,才可以找出研究领域的盲点,或者已有的理论是否能够有效的解释现象,不可能存在完全孤立的现象和理论 (李志刚,2007) 。
2) 编码过程
编码过程是扎根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环节。编码就是把资料分解-概念化-组合的过程。编码过程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开放式编码是分析的初始水平,需要打破原先的资料,进行逐级概念化,即识别各个概念的属性及其维度 (苏彦捷译,2010) ;主轴编码是第二个阶段,需要简历概念与其范畴间的联系,用全新的方式将揉碎的数据进行整合。选择性编码是最后一个阶段,指选择核心范畴,主要指将概念化没有发展完备的范畴填补完整,可以通过故事开发等形式,说明需要阐述的对象 (李志刚,2006) 。
3) 理论生成与检验阶段
理论的形成具体有实质性理论和形式理论两种。实质性理论来源于原始资料,适用于特定研究对象

Figure 1.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grounded theory
图1. 扎根理论思维流程
的解释,形式理论则相对于新研究者,是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和理念体系。之后将对理论进行检验,检查理论是否已经完善和饱和。
6. 评价
扎根理为研究者提供了步骤清晰严谨,有着高度结构化的研究方法,帮助总结和发展研究观点;同时由于注重定性和定量的联系,使其拥有更强的实践性,强调团队成员的参与;最后扎根理论还涉及了大量质性研究、搜集资料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尽管扎根研究在范式上、方法上拥有很大的弹性,但始终基于实际材料而发展起来的,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吴芝仪,李奉儒译,1990),首先,很少有人真正把“概念”上升到“理论”程度,面对大量的资料,难以即刻整理、分析;其次,研究者基本会进行一种“事后诸葛”的解释,即自己难以保持在搜集资料和理论分析的互动;最后,其非学术性的预备工作耗费的资源实在太大,忽略了实地研究需要大量的准备,让自己前后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