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术语篇不仅是对研究结果进行事实性、客观性的说明和介绍,而且也是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同读者展开的持续对话,因此,学术语篇的互动特点成为近二十年来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已发现并分析了大量体现人际和评价功能的语言手段或话语特点,如模糊限制语、引述动词、指令词语、时态和语态的选择等(Hyland [1] , [2] , Myers [3] , Thompson & Ye [4] ),但是,针对抽象名词的研究并不很多。在国外,Martin & White [5] 研究了名词化在理科和文科历史教材中的作用;MacDonald [6] 分析了心理学、历史和文学研究论文中的语法主语;Flowerdew [7] 探讨了这一类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衔接功能;Charles ([8] [9] )对抽象名词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在国内,有关学术语篇人际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情态及评价语言资源方面;对抽象名词的探讨仅仅涉及名词化及其语篇功能,对其它功能或作用的探讨还很缺乏。
众所周知,学术语篇大多包含复杂的思想和内容,而抽象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因此,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是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连淑能[10] )。另外,抽象名词是学术语篇中作者构建论点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论点的构建对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Halliday [11] )。鉴于抽象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从语篇衔接、认知和评价的视角,对这类名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所具有的不同功能进行描述和分析,旨在加深对这类名词的认识,促进它们在实际学术写作中的应用。
2. 抽象名词的界定、特点和分类
抽象名词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Halliday & Hasan [12] 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他们在书中提出了“概括名词”(general nouns)的范畴,也就是本文所分析的抽象名词,因为,其确切的意思必须从上下文中得出。在以下两个句子中,way一词的确切意思体现在前一句子中,而issues则体现在后面的小句中:
In the case illustrated in Fig. 3.1. the secretion is released form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cells. Mucus is secreted this way, as is sweat from the sweat glands in the skin.
(Flowerdew [7] : 333)
The issues which emerge have beset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for generations—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s with voluntary bodies, what their role is, for example, but the context is different.
(McCarthy [13] :77)
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这类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功能。许多研究者认为,同汉语相比,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它们一般都意义模糊,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是涵义抽象、内容虚泛、语气庄严的大字眼(连淑能[10] :128,潘文国[14] :373)。
那么,英语中这样的名词有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国外的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但是至今仍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词汇体系和分类。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名称和定义对它们进行了分析。Winter将它们称作“第三类词汇”(Vocabulary 3)和“不确定词汇”(unspecific nouns)(转引自McCarthy [13] ),因为,语言中一般都将词汇分为实词(full words)和虚词(empty words),或功能(function)和意义(content)两大类,但是这类名词却介乎于两者之间,很难归于其中的一类。这一研究旨在为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个词汇清单。Francis [15] 则使用“回指名词”(anaphoric nouns)和“标签词语”(labels)的名称,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它们在语篇中常常用来指代之前某一个语段的内容;Jordan结合所收集到的大量语料,建立了一个“词汇索引”(vocabulary index),为教材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转引自McCarthy [13] )。McCarthy [13] 在词汇衔接中探讨了这些名词的组篇功能,认为它们可以被看成是“话语组织词”,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和构建论点,而不是说明内容或语篇的语旨。Hunston和Francis [16] 以“覆盖词”(Shell nouns)的名称,根据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分析了这些词的特点,认为它们可以构成一个新的词类。
目前,对这类名词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Schimid [17] 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分析。该研究从理论和功能的视角出发,对这些“覆盖词”(shell nouns)从语义、认知和语篇连接的角度进行了识别和描述。Charles [9] 在Francis et al. [18] )的研究基础上,以语义为标准,将这些词划分为以下五类:
1) Idea Group (意念类):指内容、思想、愿望和思维过程,如idea,assumption,belief,hypothesis;
2) Argument Group (论点类):指言语的表达,如argument,contention,point,claim;
3) Evidence Group (理据类):指事物之所以如此的依据或迹象,如evidence,indication,observation,indicator;
4) Possibility Group (可能类):指事物的可能性,如possibility,probability,danger;
5) Other Group (其它类):意义不在以上分类中的那些名词,如fact,case,concern,sense。
Charles主要对比分析了这些抽象名词在两个不同学科硕士论文中的使用情况,旨在证明话语特点与不同学科中的学术语篇有一定的关系。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抽象名词是英语学术语篇的主要话语特点之一,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以下几节拟对它们在语篇中的功能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3. 抽象名词的语篇衔接功能
语篇分析首先应该辨别语篇中所出现的那些信号词语,因为,它们表明了作者或说话人的语篇组织意图,同时也是读者或听话人对语篇正确“解码”的主要手段,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Hoey [19] )。抽象名词就具有“话语组织词”和“信号词”的作用,在语篇中不仅能建立起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预示着语篇的组织形式。因此,相关的研究大多针对它们在句子间的使用模式,突出其“后照应”或“前照应”的指示信号功能,如Winter 探讨了它们在书面语篇中的“预测”特点,并将它们看成“预测词汇”;Tadros和Francis也专门探讨了这些词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转引自Flowerdew [7] )。McCarthy [13] 将这一类名词归于词汇衔接,认为它们在语篇中的作用相当于代词,指代语篇中的语段(如一个或几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更大的单位),同时也标志着更大的语篇模式,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整个语篇结构的预测。
3.1. 照应功能
1) 内照应:内照应包含前照应和后照应两种。抽象名词作为照应词语常常用来指代语篇前后所涉及的内容或实体,也就是照应对象,两者之间的距离可大可小。当抽象名词和被指对象之间相隔较远时,对后者的识别就成为理解抽象名词确切意思的关键,例如:
This supports the claim in Section 2.3 above and it further shows that there are systematic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 Justices vote in significant and nonsignificant cases.
(Flowerdew [7] )
2) 外照应:指照应对象(体现抽象名词涵义的信息)在语篇中并不存在,因此,信号词语的意义无法断定,只能求助于语篇外的知识,例如,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glance through the current issues of the British scientific journal, Nature, or its American equivalent to appreciate the extensiveness and ramifications of biology, both pure and applied.
(Flowerdew [7] )
在上例中,extensiveness和ramifications这两个词的意思没有具体的说明,因此,读者需要根据作者使用的意图,推测出具体的涵义。由于外照应涉及语篇外的背景知识和推理,本文将在后面的认知功能部分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3.2. 主位以及信息结构
抽象名词的选择和使用有时是出于语篇衔接、信息分布、结构平衡等的需要。语篇中的主位代表语句的出发点和主题,为整个语句提供命题内容的框架(framework),因此,它们一般都是读者熟悉的内容,即已知信息或旧信息;述位则传递新信息,推动语篇内容的发展。由于抽象名词一般都比较笼统和概括,在学术语篇中往往被用作主位,它们可以对之前句子的内容进行归纳,相当于高度概括的“再词义化”;同时,抽象名词的选择也体现出作者的意图,因此,它们的“主位化”现象在学术语篇中较为普遍,例如:
Some models of state socialization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state rivalry as the key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homogenization. Such a model of “competitive socialization” could be said to correspond to a realist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notion that interstate competitive and military rivalry gives rise to pressures towards converg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alm is by no means new.
(Charles [9] )
上例中的notion一词以概括总结的方式再次表明前面两句的主要内容(新信息),并在当前句子中以已知信息的形式出现在主位的位置,成为命题的焦点,并且它又引入新的信息,进一步推动语篇的发展,体现出主述位以及新旧信息在句子之间的转换;与此同时,选择“notion”,而不是“fact”或“knowledge”这样的名词,也反映出作者对小句中命题内容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抽象名词的使用有助于论点的构筑,因为,作者可以将论证从读者已经熟悉的信息推进到新信息,这对于学术语篇尤为重要(Charles [9] )。
另外,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还从语篇隐喻的角度,尝试描述并分析它们的语篇衔接功能。Martin指出语篇可以通过元陈述(meta-proposals)和元命题(meta-propositions)进行组织。这可以看成是语篇隐喻的一种。在之后更全面的论述中,他认为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而成为组篇的工具,并采用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 themes)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 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论点(转引自胡壮麟[20] )。在下例中,由movement做中心词的名词短语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归纳,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即主位。
When a solution of any substance is separated from a solute-free solvent by a membrane that is freely permeable to solvent molecules, but not to molecules of the solute, the solvent tends to be drawn through the membrane into the solution, thus diluting it. Movement of the solvent across the membrane can be prevented by applying a certain hydrostatic pressure to the solution.
(胡壮麟[20] )
以上的分析和例子说明,抽象名词具有较强的照应性、衔接和组篇功能,同其它形式的照应和衔接不同,它们往往指代更大的语篇单位,为学术语篇中语言的表达和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学术写作的需要。
4. 抽象名词的认知功能
抽象名词一般都指代脱离了客观世界的抽象实体,反映出认知的复杂性。其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名词化表达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思维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之中(冒国安[21] :275)。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领域研究的精细化,感性表达方式已不足以体现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式(连淑能[10] :128)。Halliday [11] 也提到,伴随着18世纪的科学发展,学术话语在表达过程和事物的属性时体现出不断使用名词的特点。这种“事件进入事物中”的语言(events into things) (Halliday [11] : 76)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教育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一种语体。G. M. Young指出,以牺牲动词为代价过多依赖名词的做法,最终使作者的思想与此时此处的现实相背离,同事情进展的时间、方式和状况相隔离,从而形成了抽象化、概括化和模糊表达的习惯(转引自连淑能[10] )。在英语的学术语篇中,能体现这种复杂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名词化表达。
名词化指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句子,以语法隐喻的形式隐去了动词的过程和时间表达特性,体现出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客观性和高度概括化特征,产生了学术语篇中非人格化(impersonal)的效果。如下例:
The improvement of linear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urrent density suggest that the multi-step doped- channel FETs are very promising for high power large signal circuit application.
(Hyland [2] )
抽象名词也与语言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运用和文体有关。语言越正式、结构越繁复,用词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抽象名词常用于公文、政府报告和学术话语中。Martin,Wignell,Eggins和Rothery (1988)甚至将这些名词称作“隐秘的英语”,因为,它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以理解(转引自Flowerdew [7] )。朱永生[22] 指出,科技文章中所包含的概念语法化比喻最多,因为科技文章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动词派生的名词在科技语篇中的出现频率较高。
4.2. 认知处理过程
抽象名词一般都同语篇前后某一部分构成意义上的联系,这种瞻前顾后的运行机制能激活认知过程。认知语法的动态分析观认为,语言结构本身包含着语篇期望和视窗中的注意焦点,每个视窗代表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一个语篇就是由这种连续的视窗构成。一个语篇中若干视窗的顺序就对应着不断被更新了的当前语篇空间。抽象名词构成当前语篇空间中的焦点框(focus frame),其前有一个负框(minus frame),其后跟着一个正框(plus frame)。抽象名词在回指时,就将命题内容引入负框;当它预指时,就起引导命题期望的作用。当指代的意义存在于语篇外时,就需要调动背景知识建立意义上的联系。Ivanic指出,在这样的情形下,背景知识的应用不是选择性的,而是理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听者/读者带入到语篇中的背景知识越多,理解就越好;抽象名词作为一种语言信号,指引他们去寻找信号的所指(转引自Flowerdew [7] 。在下面有关课程讲座的例子中,当前话语没有提供purpose和functions的具体内容,学生需要应用背景知识去理解这两个抽象名词(信号词)。
So think about that as we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plants/try and think about the purpose and the functions of many of these structures we’ll be talking about.
(Flowerdew [7] )
在此,就认知处理来说,讲话者可以借助抽象名词建立起一种期待,促使听众应用话语外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这些信号词。因此,不能仅仅简单地靠找出语篇中词与词之间的连接,而应着重以心智与语篇之间的互动模式、认知世界、百科知识、语境框架等方法,动态地分析指代现象、语句间关系,乃至整个语篇(王寅[23] )。
5. 抽象名词的评价功能
学术语篇可以被看成是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持续对话的一个平台,作者不仅是在提供信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说明,而且还要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因此,文章中的论点一定要有解释、说明以及对其可能性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必然涉及主观的判断(Hyland [2] )。评价就是作者在提出立场观点、同读者介入到语篇时所使用的各种语言资源或手段,如模糊限制语、认知型情态、引述动词、抽象名词以及补语that结构等(Hyland [2] )。在评价理论中,评价指态度定位,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构成,并且评价维度又有程度强弱之分(Martin & White [5] )。评价资源的选择同语类有较大的关系。在学术语篇中,“态度”常涉及作者对认识可能性的判断及价值的评价。作者就讨论的问题和其它观点的持有者展开对话,提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因此,“定位”体现出语篇的“声音”,也就是作者如何在语篇中体现自己、做出判断、表达观点和承诺等。这些修辞策略可以通过抽象名词的选择和使用得以实现。具体地说,抽象名词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5.1. 借助抽象名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构建视角
抽象名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点,因此,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名词,对某一命题或论点进行好与坏、可能性或价值的判断,体现不同的视角。态度和认知型名词常常用来表达对某一命题的立场定位(Charles [9] )。认知型名词表示认识的不同状态,反映出一定程度的确定性或事实性判断,说明某一命题是已证明的事实,还是未被证明的假设、断言等,例如: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s divergence betwee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faced by decision make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is environment.
(Hyland [2] )
态度型抽象名词说明作者对某一命题的个人观点、感受,如下例中小句的命题内容被视为“不足”或“不利”。
The idea has the disadvantages that, currently, CMCs are very expensive and the entire turbine would also need redesigning.
(Hyland [2] )
一般来说,视角的构建是通过词汇选择和语法手段共同实现的,如由抽象名词和that小句结构一同体现出作者的看法。
5.2. 构建客观的视角
抽象名词也有助于构建一个看似“客观”的视角,因为,作者可以避免人称代词的使用,这样由抽象名词表达的评价或看法可以无任何归属,从而隐含了评价的来源,使读者难以识别作者所构建的主观立场,也对此不提出任何质疑(Charles [9] )。下例中“evidence”是对命题可靠性的评价。尽管作者未表明这一评价出自他本人,但是从上下文中读者很清楚这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raders may reduce their cost from trading by splitting orders so as to dampen the pressure on inventory holding.
(Hyland [2] )
由于抽象名词未带任何归属成分,读者只能推测它代表作者的视角,因此,这样的表述显得更客观,不易受到质疑。但是即使没有归属成分,抽象名词反映出的仍然是作者的视角。Sinclair [24] 认为,语篇所有的命题可以由作者提出,也可以通过引用的方式被作者归属于他人或另一个实体,但是语篇中的论断如果没有归属,都可以看成是作者本人的表述或看法。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时,作者都对所提命题的真实性负有责任。
当借助引用将某一表述归属于具体的对象时,被引作者则对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负有责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论文作者仍然要对其语篇中所有的命题承担责任(Sinclair [24] ),因为,那些包含归属对象的表述仍然是作者的个人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抽象名词,作者为被引用者构建了一个视角,而这也同时表明了作者自己对所描述事物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抽象名词具有表达双重视角的功能。Sinclair将此称为“多层视角”(multi-layering)。借助这一功能,作者在引述或报道他人时,可以嵌入自己的评价。如下例中,claim既说明了Halliday对英语抽象表达的看法,同时也隐含着论文作者本人的评价。
There was a claim (Halliday, 1988; 1993) that much abstract English, esp. sc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nominalization.
(Hyland [2] )
6. 结语
针对英语抽象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本文从衔接、认知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样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这类词汇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以往相关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外,它对英语学术写作也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尤其是词汇语法层面的表达,因为,成功的学术写作应该是宏观语类结构和微观语言或话语特点的结合。但是,该研究所选取的抽象名词实例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论文,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将来的研究可以借助相关的语料库,就某一领域研究论文中的抽象名词进行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或者也可将中国研究者英语学术论文和英语本族语学术论文中的抽象名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使用的异同和特点,为国内的英语学术写作提供建议和帮助,提高我国的英语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发表比例,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学术领域的对话中。
致谢
本文为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学生汉语和英语写作中的修辞模式以及双向迁移研究”(12YJA740022)的成果之一。作者感谢该项目对本文研究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