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腰痛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因素有急慢性损伤,退行性病变,先天发育异常,炎症和受凉等。腰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指腰部的疼痛,可见于一侧或两侧,痛有定处或无固处,可有酸痛、胀痛、刺痛等自觉症状。祖国医学中有关腰痛的记载很多,散见于“腰痛”“腰脚痛”“腰腿痛”“痹证”等病证的论述中。其疗法有多种其中针灸疗法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简便易行、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早在《内经》中对腰痛就有专门的论述,根据疼痛的部位和影响范围可分为腰背痛、腰脊痛、腰肌痛。且在各种中医典籍有大量的记载,现介绍一些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文献综述,以供参考。而治疗腰痛的取穴方法更是繁多,现初步总结如下。
2. 临床资料
腰痛均有不同程度运动受限。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以及后背的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腰部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损伤影响腰部功能。腰痛的致病原因十分复杂,针灸作为中医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腰痛的治疗,但在治疗前需要排除肿瘤、细菌感染、严重脊柱畸型等器质性问题,以免耽误患者的病情及针灸疗效。
3. 近端取穴为主
取膀胱经穴或/和少阳胆经穴为主配合其他相关穴位。
靳瑞等[1] 治疗腰椎退行性变,采取单纯肾俞、大肠俞、委中以针刺针感向臀部及下肢传导。曲安龙 [2] 以膀胱经取穴为主,配腰部夹脊等穴,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96例,治愈44.8%,好转37.5%,无效17.7%。韩枫等 [3] 腰椎盘突出者选用,秩边、环跳、承山、昆仑、加腰部夹脊穴,和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每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交替使用。孙星亮等 [4] 针灸治疗取穴肾俞、腰突点、环跳、承扶、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瘀血阻络者加膈俞;肾气虚弱者加三阴交、关元;疼痛较甚者加后溪、悬钟。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腰突点取腰椎棘突旁开4~5 cm呈45˚~75˚角斜向正中线深刺5~6 cm使针尖接近椎间孔附近刺激脊神经根,以出现下肢电麻感为度,余穴垂直刺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肾俞穴针柄放置艾条灸,2壮/次,1次/d。匡田 [5] 取双侧后溪、委中、肾俞、昆仑、对耳上角等穴位,用提插捻转之泻法,留针40~60 min,治疗21例患者,1次治愈19例,2次治愈2例,总有效率为100%。孙华堂等 [6] 以滞针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于针刺得气后以逆时针捻转针柄,直到肌纤维缠绕针身至无法转动为止,再捏提针柄上下提放,牵扯肌肉。出针时顺时针旋转,使滞针松解后出针。治疗组取穴用腰臀部阿是穴腰部夹脊穴患侧膀胱经胆经穴位。总有效率96.4%。金孟梓、陈家强 [7] 对40例急性腰扭伤的患者运用体针疗法进行治疗。取穴:水沟、后溪、肾俞、大肠俞、委中。操作:先刺水沟、后溪,出针后再取俯卧位,取肾俞、大肠俞、委中均进针25~30 mm,留针20 min。治疗结果:治愈3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经过腰背部,故治疗腰痛时多采用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取膀胱经穴位,以疏通腰部经络,激发太阳经气。常用穴位有肾俞,志室,大肠俞,膀胱俞,委中,承山,昆仑,申脉等。足少阳胆经其经脉的循行路线经过腰部的两侧,总结一般的治疗经验发现,腰痛常伴随腿部症状的或者腰痛牵引少腹或胁下的多取胆经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环跳,阳陵泉,悬钟等。因腰痛的病因很多,分为内因与外因,并且腰痛的病因与其他经络脏腑有关联。因此选择本穴的同时还兼顾其它相关经络的俞穴的方法为多见。
4. 远端单穴取穴为主
4.1. 后溪为主
岳丽婷 [8] 取双侧后溪穴,针尖朝合谷穴方向,深度为30 mm,施以小幅度提插泻法,留针20 min,3次为1个疗程,治疗42例患者,痊愈35例,占83.3%,显效7例,占16.7%。何仁荣等 [9] 取双侧后溪穴,针尖朝劳宫穴方向,行提插捻转之泻法,5次为1个疗程,治疗患者86例,痊愈7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张永民 [10] 采用手法推拿结合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痛148例与单一手法治疗107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在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改善都优于对照组(P < 0.01),手法推拿结合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痛疗效显著。孙东华等 [11] 针刺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人为地划个十字,十字的交叉处即为此穴),针刺方向与患侧相反,出现针感时取针,在针刺的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57例患者经过1~3次治疗后,痊愈31例,显效1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100%。刘静等 [12] 用1.5~2寸毫针,指切进针法将针刺入后溪穴,针尖透向合谷穴方向,得气后,大幅度捻转,强刺激手法,留针30 min~5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嘱患者适度活动腰部,治疗1次/d,针刺6次后全部39例痊愈2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4例。
4.2. 人中穴
王旭凯等 [13] 向上斜刺人中穴得气后嘱患者站立行走,同时最大范围旋转屈伸活动腰部,3次为1个疗程;治疗75例中,45例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
4.3. 养老穴
徐波克 [14] 用拇指按揉养老穴15 s后,针尖朝肘关节方向,针体与皮肤呈45˚~55˚,患者得气后继续加大提插捻转幅度加强刺激,并且向肘部、肩部传导,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行针1 min,间隔5 min行针1次,行针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30 min后出针,1次/d,共治疗5 d。治疗组50例患者中治愈44例,好转4例,无效2例,且近远期疗效优于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对照组。王彩云 [15] 让患者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茎突的桡侧骨缝中定养老穴。医者用毫针,向肘方向斜刺使患者略有酸痛或酸麻感,在针刺过程中让患者活动腰部,无论何部位腰扭伤,均任取一侧的养老穴。
4.4. 印堂穴
李俊坤等 [16] 取患者印堂穴采用横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法治疗80例腰扭伤患者。治疗结果:针刺1~2次痊愈者50例,2次者18例,3次以上者10例,无效者2例,有效率97.5%。
4.5. 手三里
胡玉海 [17] 采用针刺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取穴方法:手臂手三里处找压痛点,皮下有一条索状物,压痛明显,使用弹针速刺法进针,用泻法。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率100%。谢氏 [18] 取患侧手三里穴,两侧扭伤则取双侧;用28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1.5寸左右,得气后,行提插捻转重手法,并让患者做腰部活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本组治疗3~6 d后,治愈43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3例,有效率94.1%。
4.6. 素髎穴
方顺济 [19] 沿鼻柱快速针刺素髎0.5~1寸,得气后边行针边嘱患者活动腰部,留针20 min,以2次为1个疗程;治疗62例中,1次治疗痊愈30例,2次治疗痊愈9例,好转18例,未愈5例。
单穴治疗腰痛主要集中在急性腰扭伤上的治疗上,且目前的文献报道主要还是集中在后溪、人中、腰痛穴等传统经穴,其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可变因素少,易于形成规范化的操作,较容易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但在临床上选穴上有所不同如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该经分支联络督脉经,故治疗腰痛局部痛不可触时可选择该穴位。人中穴乃督脉之穴位一般多用于昏迷、晕厥等症状,故该穴有较强的开窍醒神的作用。在临床养老穴为多用于老年患者,后溪、养老都在同经上且养老比后溪针感缓和,故老年性的腰痛时选择其穴。印堂穴乃奇穴具有息风等作用,其穴位虽然是奇穴但刚好在督脉之经上故又通督脉至腰部。手三里在手部全息穴刚好对应腰部,故对腰痛可选择该穴位。素髎穴与人中穴同样属督脉也用于开窍醒神的作用。个人认为应用单穴治疗腰痛时按照症状的轻重来合理运用,如腰痛局部痛不可触时选择后溪、手三里等穴位,疼痛剧烈时可以选择印堂、人中、素髎等穴位,老年患者可以选择养老等穴位。
还有多穴联合针灸治疗以及针灸与手法配合的报道,虽然可能在基层临床上用的更普遍一些,但变量较多,不易掌控,很难形成规范化的操作和研究。
5. 特殊疗法
5.1. 脚踝针
苏氏 [20] 采用脚踝针对30例急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即时止痛效应,用长25 mm的针,进针时用拇指轻旋针柄,针体与皮肤呈30˚角向远心端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放平,将针身沿皮下缓慢推入,针刺入皮下约23 mm,留针30 min。统计结果显示:进针后第5、10、15、3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负相关,脚踝针能显著减轻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起效迅速。
5.2. 头针
徐倩 [21] 应用陕西名中医方云鹏所创“方氏头针”,取头针对应区域的躯干部腰段穴区,毫针迅速刺至头皮下帽状腱膜层,与头皮平行进针1寸左右,大幅捻转,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28例患者,治愈21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与常规取腰部阿是穴和双侧委中穴做对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3. 腕踝针
王金勇 [22] 以腕踝针治疗44例急性腰扭伤运动员。取穴:腕踝部下6区。操作时针刺部位应无痛感和得气感。疗效:痊愈30例(68.2%),显著好转9例(20.5%),有效5例(11.4%),有效率达100%。
5.4. 平衡针
陈平等 [23] 取平衡针法中的“腰痛穴”(前额正中),配合“头痛穴”(足背第一、二趾骨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留针20 min,治疗患者31例,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与单纯针刺平衡针“腰痛穴”组对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5. 浮针
刘志良 [24] 随机将8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施以浮针疗法,对照组施以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浮针疗法对于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5.6. 针刀
尹军勤 [25] 将312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6例和对照组156例,观察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牵引、针刺、小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针刺、治疗,治疗24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8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随访半年复发率治疗组为7.9%,对照组为2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小针刀结合牵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牵引、针刺的疗效。且可降低复发率。
5.7. 圆利针疗法
彭易雨等 [26] 报道了运用圆利针法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5.8. 腹针治疗
李氏等 [27] 运用腹针治疗,采用不同深度(天、人、地三部)刺激手法。治疗90例,结果:优49例,良24例,总有效率95.6%。
5.9. 压痛点疗法
赵氏等 [28] 在病变部位通过触压寻找压痛点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实施针刀治疗,治疗98例,总有效率96.9%。
5.10. 刺络拔罐
赵阳 [29] 在委中穴上刺络放血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120例,治愈人数占86%。
5.11. 放血疗法
封迎帅 [30] 认为采用常规针刺加用三棱针点刺委中放血治疗,对急性LIDP患者的疼痛缓解疗效显著,且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加快。
以浮针、平衡针、头针、腕踝针等特殊针法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也同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从以上文献报道来看,治疗方法也趋于多样性,确实反应了近几年针灸学术的繁荣和多样化,但存在问题也不少,其观察结果的表达也过于简单。在诊断的标准和治疗结果的评定上,也显得较为混杂,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
6.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腰痛有明显的疗效,在取穴上分析了近端取穴以膀胱经与胆经及再配以相关辨证取穴、远端取穴后溪、人中、养老等和特殊疗法等内容说明针灸对腰痛治疗方法呈现多样性、多变性。
治疗上都以通则不痛为治疗原则。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急性期大部分取远端取穴为多见,总之在临床上,其辨证准确,用穴精当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无论是单纯的针刺或是针刺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机制等研究及疗效、疗程标准缺乏统一性,很难找出腰痛的共性,“对症下药”。故需要学者一起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腰痛机理机制等研究,尽早解决病人的痛苦。
以上的综述还不够全面。因与腰痛有关疾病很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症候群,原因错综多样,受到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诸多因素的个别及综合影响,故治疗腰痛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其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