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物流服务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上海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将带来物流服务行业旺盛的人才需求。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教学模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为此,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 指导思想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学生为己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在专业建设上,借大类培养平台,扩学生知识面,借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应用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1] 。
3. 建设规划
3.1. 专业定位
1) 发展目标定位
提高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综合实力,达到上海市示范专业的建设标准,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办成特色鲜明、在上海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
2) 专业功能定位
上海目前已经确立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他们可以胜任单证员、业务员、跟单员等岗位,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3) 人才培养定位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外贸一体化、校岗直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 。
4) 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能力领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从重视“双师”素质转向既重视“双师”素质,又重视“双师”结构,从企业聘请专家和业务骨干,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3.2. 专业建设目标
按照积极推进、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体系。
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模拟教学体系、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等。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构建较为完善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的内容体系,并通过教材建设形成指导教师教学的教材体系 [3] 。
3.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准确把握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掌握现代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较强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
1) 基本素质:
①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②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素质;
③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团队合作素质;
④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品质;
⑤ 具有系统的企业知识、工程意识、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意识。
2) 基本知识:
①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企业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② 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具有从事企业管理具体管理职能工作、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物流管理或营销管理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③ 具有进行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 基本能力:
①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② 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③ 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计算机手段来处理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④ 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在物流行业、一般企业物流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从事物流专业管理及综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他们能够胜任如下几方面工作:1)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快递企业(保管养护员、配载、揽货、送货、报关、报检、运输协调、业务查询)的管理。2) 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工作。如制造企业采购、仓储和销售部门;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部门(采购员、订单管理、拣选、配载、线路调度、保管员、物流加工管理)。
4.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4.1. 迎合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更新物流教育新观念,并将这一观念渗透到日常的各项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中去 [4] 。这当中,最关键的便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增加挂职锻炼机会,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加大对具有丰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从而形成学科结构合理、信息素养丰富、实践能力精干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人才而服务。
4.2. 重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 明确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多方面体现渗透物流教育新观念,为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找准路径。
2)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人才的现实需求,对行企业、以及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者——学生、教师,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调研,分析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改革。
3) 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定位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4.3. 创新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2)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4) 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5) “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4.4. 凝聚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1) 加强与上海市、国内有关学校联系,掌握上海市和全国相关学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交流、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学习和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2) 加强与有关学校教学院系和同行专家的联系,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特色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
3) 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及时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汇报专业建设进展情况,积极争取他们的监督、指导和帮助。
4.5. 借助互联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使本专业在最大程度上与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推动专业的有效教学。
2) 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基金项目
本文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中等职业教育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