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医学术流派之形成
The Form of the TCM Academic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DOI: 10.12677/TCM.2015.52008, PDF, HTML, XML, 下载: 1,802  浏览: 4,3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李雪平, 谢艳虹, 许朝霞, 王忆勤: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中医各家学派Cultural Geography Chinese Medicine Various Schools
摘要: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分析文化传播、文化生态、文化源地、文化区与文化景观等因素对中医学各流派形成的影响,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医学各学术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对更好的学习和继承各学派学术经验以及深化解读中医不同学术思想之渊薮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re is inextricab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academic schools an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natural environment, et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source, cultural reg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factors, which may impress the formation of TCM academic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we learn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CM academic schools. For better learning and inheritance, the school’s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deepen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 of different academic hotbe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李雪平, 谢艳虹, 许朝霞, 王忆勤.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医学术流派之形成[J]. 中医学, 2016, 5(2): 44-48. http://dx.doi.org/10.12677/TCM.2015.52008

参考文献

[1] 严世芸.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高层论坛•对中医学术流派问题的思考[S]. 第四届“海派中医论坛”会议资料, 上海, 2010.
[2] 郑身宏, 龚慧涵, 金小洣. 中医学术流派刍谈[J]. 江苏中医, 2010, 42(6): 66-67.
[3] 王庆其. 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探讨[J]. 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7): 469-471.
[4] 苏庆民. 论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意义[J]. 中医药通报•思考中医, 2010, 9(2): 25-26.
[5] 胡滨.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J]. 中医文献杂志, 2004(4): 1-3.
[6] 李凡, 司徒尚纪. 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文献分析[J]. 人文地理, 2007(1): 105-106.
[7] 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修订本) [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38-339.
[8] 韩永学, 王妍. 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23(2): 127.
[9] 那玉林. 试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J]. 阴山学刊, 2012, 24(4): 48.
[10] 韩永学, 王妍. 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23(3): 127-132.
[11] 李文旭.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学认识与临床[J]. 中医研究, 1996(2): 1-41.
[12] 赖文, 李永. 东汉末建安大疫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8): 2-61.
[13] 宋乃光, 李瑞, 赵自强. 温病八大名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7-11.
[14] 赖文, 李永宸, 张涛, 等. 近50年的中国古代疫情研究[J]. 中华医史杂志, 2002, 32(2): 108-113.
[15] 陈正祥. 中国文化地理[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83: 1-22.
[16] 孟庆云. 论中医学派[J]. 医学与哲学, 1998, 19(8): 432-433.
[17] 竺可祯.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1): 15-38.
[18] 冯丽梅, 鲁兆麟. 我国医学流派时空变迁分析[J]. 陕西中医, 2007, 28(3): 311-313.
[19] 刘桂荣, 李成文, 戴铭.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J]. 中医药学报, 2013, 41(6): 1-4.
[20] 方宋春.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高层论坛∙流派传承工程——思路创意——文化先行[S]. 第四届“海派中医论坛”会议资料, 上海, 2010.
[21]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22] 朱竑, 司徒尚纪. 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338-343.
[23] 周尚意. 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 26(4): 415-422.
[24] 张晓红, 郑瑞.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J]. 音乐研究, 2011(3): 19-24.
[25] 朱绍候. 中国古代史: 下册[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97.
[26] 黄政德. 论医学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00, 41(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