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熊果酸(Ursolic Acid,简称UA),又名乌索酸,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山楂、熊果、乌梅、陆英、芦笋、野蔷薇果、车前草、女贞子等自然界药用植物中。熊果酸结构式如图1所示,其化学名为3β-羟基-乌苏烷型-12-烯-28-羧酸。高含量的熊果酸为有光泽的棱柱状(无水乙醇)或为细毛样针状结晶(稀乙醇),低含量时为棕黄色或黄绿色粉末,具特殊的气味。熊果酸的熔点为283℃~288℃,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四氢呋喃、吡啶、丙酮,不溶于水和石油醚等。由于熊果酸结构复杂,目前国内外尚未实现人工合成,只能从植物中提取,常用的提取方法有超临界CO2萃取法、醇提凝析法、微波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其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采用该技术进行萃取,提取物杂质少,有效成分的提取率高,具有提取快速,完全,节省大量溶剂,萃取的选择性较高等优点 [1] 。
熊果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肝、抗艾滋病病毒、抗溃疡、降血脂等,其中以抗肿瘤作用最为突出。其抗肿瘤机制并不单一,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有作用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如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家族基因、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基因、B淋巴细胞瘤-2 (Bcl-2)基因;阻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如抑制核因子кB(NF-кB)途径、STAT3信号通路;细胞毒作用;阻碍细胞周期等。由于近年来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的不断进步,熊果酸的抗癌作用机制不断被发现,这也更有利于将熊果酸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之中。
本文基于前人对熊果酸的各项研究,现对近年来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以期对日后更好的开发利用熊果酸有一定借鉴意义。
2. 熊果酸抗肿瘤机制
2.1. 作用于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
细胞凋亡是多基因严格控制的过程,主要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其作用途径见图2。这些基因在种属之间非常保守,如Bcl-2家族、Caspase家族、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等。Bcl-2基因,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按功能可将目前已发现的Bcl-2蛋白家族分为两类:一、抗凋亡蛋白,如Bcl-2/Bcl-xl、XIAP和Mcl-1等;二、促凋亡蛋白,如Bax、Bad、Bak、Bim和Bid等 [2] 。Caspase家族中,Caspase-2,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10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7执行细胞凋亡,其中Caspase-3和7具有相近的底物和抑制剂特异性,可以降解PARP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DFF-45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45),抑制DNA的修复并启动DNA的降解。
2.1.1. 活化Caspase
通常情况下,Caspase家族间可以相互激活,导致级联反应,促使细胞凋亡,在多种肿瘤组织及正常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可通过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被激活。王晓芹等 [3] 报道,在熊果酸诱导下,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均能发生凋亡,如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和急髓白血病M3细胞HL-60等。实验证明,这种诱导作用可能受Mcl-1下调的影响,其作用机制表现为在熊果酸作用下首先引起了Mcl-1的下调,随后又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的降解/活化及PARP的降解,最终促进细胞的凋亡。

Figure 1. 3β-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图1. 3β-羟基-乌苏烷型-12-烯-28-羧酸

Figure 2. Pathways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图2. 凋亡相关基因作用途径
2.1.2. 抑制Survivin基因
Survivin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基因编码产生的Survivin蛋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的重要成员。Survivin蛋白可通过抑制多种内源和外源凋亡相关因子,如Caspase-3、Caspase-7和P53等产生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双重功能。因此,抑制其表达和(或)功能可抑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引起细胞分裂缺陷,促使细胞凋亡。Survivin也参与了血管形成过程,能通过调节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血管生成。Survivin可以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量表达,而在正常终末分化的成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与肿瘤不良预后和耐药性密切相关,使抑制Survivin成为治疗癌症和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的新策略 [4] 。
2.1.3. 激活p53基因
p53基因属抑癌基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紧密,还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的调控,人类癌症中约有1/2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肝脏保护因子-15、超氧化物歧化酶-2和转录激活因子-3是p53的靶基因,可以阻止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 [5] 。熊果酸对肝癌SMMC-7721细胞也有诱导作用,使其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为,熊果酸引起p53基因以及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 [6] 。
2.1.4. 下调Bcl-2基因
Bcl-2抑制细胞凋亡,不影响细胞周期及分化,其通过许多刺激因素如辐射热、渗透、休克等阻止细胞死亡,致使突变物聚集,受损的细胞继续存活,使肿瘤细胞得以进一步发生和发展。在一项体内研究中发现熊果酸可以抑制抗阿霉素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是熊果酸能激活Bak,释放凋亡诱导因子(AIF),以非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7] 。
2.1.5. 抑制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包括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在多数正常组织中,COX-2不表达,而在多种肿瘤及癌前病变中有高度表达。研究表明,COX-2的过度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通过抑制p38 MAPK途径,可使COX-2不表达,说明COX-2的表达是通过p38 MAPK途径介导的。熊果酸可以抑制MA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COX-2的表达,抑制COX-2的抗凋亡作用,进而发挥熊果酸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8] 。
2.1.6. 诱导活性氧
熊果酸可以诱导膀胱癌细胞(NT-UB1)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ROS可使细胞阻滞于G1期或G2/M期,进而引起细胞凋亡或导致细胞坏死 [9] 。熊果酸还可通过诱导ROS的产生,JNK的活化,从而引起死亡受体(DR4和DR5)的上调和诱饵受体(DcR2)、细胞存活蛋白的下调,最终增强凋亡配体TRAIL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10] 。
2.2. 作用于信号转导途径
2.2.1. 抑制NF-кB途径
人类许多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病机制中都有核因子кB (NF-кB)的参与。NF-кB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抗凋亡因子,在许多肿瘤的病理过程和化学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11] 。当细胞受到致凋亡因子、与细胞分裂增殖有关的因素、细胞因子等外来刺激时,NF-кB被活化,活化后的NF-кB与细胞核内一些基因启动子中的序列特异性结合,进而调节或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因此抑制肿瘤细胞的NF-кB通路可以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起到抗肿瘤作用 [12] 。孙爱平 [13] 等研究发现,熊果酸可增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HMFB1的表达和NF-кB的活性,不同浓度的熊果酸对HMFB1的表达和NF-кB的活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双向性,其中以1μmol/L的熊果酸作用最强。
2.2.2. 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 PI3K-Akt)参与增殖、分化、凋亡和葡萄糖转运等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 [14] 。活化的PI3K-Akt通过磷酸化作用激活或抑制其下游靶蛋白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Bad、p53、Caspase-9等,从而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抑制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熊果酸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的研究表明,在熊果酸作用下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Survivin及Bcl-2表达下降、Bax/Bcl-2比值增加,激活Caspase-3,最终导致HepG2细胞凋亡,此作用方式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15] 。
2.2.3. 抑制STAT3信号通路
JAK/STAT(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是一条从细胞外到细胞核的信号转导通路 [16] (见图3)。JAK/STAT途径的激活对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化产生重要影响。Pathak [17] 等发现,熊果酸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STAT3上游因子,包括Kinases c-Src、Janus-activated kinase 1、Janus-activated kinase 2和ERK1/2的活化而实现的。熊果酸还可下调STAT3调控的基因,包括Cyclin D1、Bcl-2、Bcl-xl、Survivin、Mcl-1和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Figure 3. Classical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图3. 经典的JAK-STAT信号通路
2.2.4. 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一组具有丝氨酸/苏氨酸双重磷酸化能力的蛋白激酶,是胞外信号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内信息传递的共同通路 [18] 。MAPK主要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又称为p44/p4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UN/SAPKs)和p38这3个家族成员组成。熊果酸可以激活非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中的JNK,引起Bcl-2磷酸化和降解,诱导Caspase-9活化,促进凋亡蛋白Bax释放增多,使Bax对Bcl-2比例增大,促进细胞凋亡 [19] 。
2.2.5. 钙离子途径
线粒体在控制细胞的生存和死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对细胞间的钙离子浓度进行调节,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熊果酸刺激促进钙离子内流,明显提高人白血病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从而阻断细胞凋亡。最近研究发现,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熊果酸则可通过钙离子内流促进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进而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同时促使凋亡前体蛋白,如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的释放,进而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最终诱发细胞凋亡 [20] 。
2.2.6. 碱性鞘磷脂酶途径
熊果酸在人类结肠癌细胞(HT-29)中选择性增强肠碱性鞘磷脂酶活性,该效应优先于Caspase活性。因此,碱性鞘磷脂酶的活化,对熊果酸在HT-29细胞中的促凋亡作用有重要影响 [21] 。
2.3. 细胞毒作用
熊果酸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有直接的杀伤作用,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熊果酸对白血病细胞(HL-60)、人肺腺癌细胞(A549)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熊果酸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癌细胞中的多聚ADP核糖多聚糖或内切酶来攻击肿瘤细胞核及核小体,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溶解 [22] 。
2.4. 抗DNA损伤
始发突变是肿瘤形成的第一阶段,涉及致癌物的代谢活化、活化致癌物与靶细胞DNA的结合、DNA的损伤与修复以及致癌物DNA加成物的形成等。针对上述过程进行干扰,则可达到抗始发突变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形成。RAMOS [23] 等发现通过细胞介导作用,熊果酸能抗DNA损伤,即将细胞用熊果酸预处理后再加入细胞毒物才可起到抗DNA损伤作用,同时加入时则没有这种效应,并且发现熊果酸能够增强损伤后DNA的修复作用。最近,Shanthakumar [24] 等研究显示,熊果酸对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DNA的突变和癌变的启动。
2.5. 阻遏细胞周期
肿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细胞周期失调,肿瘤细胞生长不受机体约束而无限增殖化。阻遏细胞周期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重要作用,药物作用示意图见图4。研究分析细胞周期,发现熊果酸处理后,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长受到明显抑制,且此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为熊果酸诱导SMMC-7721细胞阻滞在S期,这种阻滞作用与p21和p53基因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的变化有关 [25] 。熊果酸可将人结肠癌HT-29细胞阻滞于G1期,对其有较强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且随着熊果酸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相应增加 [26] 。
2.6.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增高。因此,刺激激活免疫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一直是肿瘤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热点。方学辉 [27] 等研究发现经熊果酸处理过的荷瘤小鼠,其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同时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也有所提高,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2.7. 抗氧化作用
体内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可造成碱基缺失、DNA链断裂、蛋白质交联以及碱基与核糖体氧化,影响抑癌基因表达,最后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熊果酸抗促癌及抗始发突变作用也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实现,这样减少了肿瘤发生的概率 [28] 。卢静 [29] 等研究发现熊果酸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对超氧阴离子的最高清除率可达88.42%,但是清除作用弱于同浓度下的VC。熊果酸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高可达86.35%,并且强于同浓度下的甘露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Figure 4. Cell proliferation cycle and drug action diagram
图4. 细胞增殖周期和药物作用示意图
2.8. 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细胞分化异常是肿瘤细胞最本质的特征,肿瘤细胞的侵袭行为是其分化异常的一种表现。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的侵袭、转移,而其黏附作用是肿瘤细胞转移扩散的基础,肿瘤细胞内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也有黏附分子的参与,而熊果酸可显著降低黏附分子表达水平,从而产生抗侵袭作用 [30] 。
2.9.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在肿瘤细胞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再生是实体瘤的增长和转移灶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抑制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Kanjoormana [31] 等研究发现高转移B16F-10黑素瘤细胞诱导C57BL/6小鼠的肿瘤相关毛细血管的形成,熊果酸可以抑制这种诱导作用,实验表明,熊果酸处理过的动物体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一氧化氮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与对照动物相比显著减少;经适量浓度熊果酸处理过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内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明显减弱;血清金属蛋白酶-1的组织抑制剂(TIMP-1)和白介素-2(IL-2)水平经熊果酸处理后则显著升高。金属蛋白酶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的作用,经明胶酶谱分析表明熊果酸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
熊果酸通过抑制PI3K-Akt途径引起黏附分子(如E-选择蛋白,CD-31和I-CAM)的表达上调,VEGF和FGF-2及受体表达下调,PGE2对PGD2的比例增加,肿瘤血管的生成得到抑制 [32] 。
2.10. 抗肿瘤的其他机制
Lu [33] 等报道熊果酸对人神经胶质瘤DBTRD-05MG细胞凋亡和自噬没有促进作用,而是通过产生活性氧和耗竭还原型谷胱甘肽,打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和减少三磷酸腺苷(ATP),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脑瘤细胞坏死。
3. 展望
熊果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药理活性十分广泛,抗肿瘤作用尤为突出,几乎对各个系统的肿瘤均有抑制作用。除了上述抗肿瘤机制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由熊果酸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不断发现的作用机制可以预见,熊果酸很有希望成为有前途的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抗病毒性肝炎药物,亦可广泛应用于保健和美容护肤产品等多领域,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致谢
本文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72156)、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301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