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胆道出血(hemobilia),1948年Sandblom P首称 [1] ,是一种少见疾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3%~5.0%,发病率仅次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症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糜烂出血,但因其高并发症率和高病死率而受到广泛注意 [2] [3] 。西方国家以创伤性胆道出血为主,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我国则以胆道结石伴感染居多 [3] [4] 。近年来,由于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经验积累,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 [5] [6] 。为了进一步提高胆道出血的诊治效果,现将其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2. 诊断
胆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胆道小量出血,通常仅表现为便血或大便潜血阳性。胆道大量出血的典型临床症状为“Quincke三联征” [7] [8] :① 消化道出血(呕血或便血);② 右上腹剧烈疼痛(胆绞痛);③ 黄疸。但临床上具有典型Quincke三联征者仅占40%。症状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为1~2周出现1次,严重者亦可频繁发作。
根据周期性发作的典型“Quincke三联征”临床症状,结合外伤、胆道结石、感染、蛔虫、肿瘤或手术史,从理论上讲,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实践证明,症状不典型者,诊断相当困难。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下述各种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胆道出血的诊断:
1) B超:为筛选性检查,有助于判断出血部位,可发现胆道出血的病因,如胆道结石、肿瘤、蛔虫等病灶,还能够提示胆囊肿大,发现胆道内有血凝块迹象;
2) CT、MRCP:对胆道出血的定性及定位有一定价值,CT可显示胆管内的出血灶呈树枝状铸型或不规则形,急性期出血灶表现高密度影,进入胆囊时,胆囊内密度增加,凝血块则呈等、低密度表现。胆道出血CT表现与胆管结石CT表现易混淆,临床中还需结合病史加以鉴别。MRCP可通过显示胆管充盈缺损来协助诊断原发病;
3) 选择性血管造影:选择性经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了解胆道出血最有价值的诊断和定位方法,可见造影剂从肝动脉分支漏出汇集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囊内,或经动脉胆管瘘流经胆管或肝内腔隙,但其诊断价值受出血速度制约,当胆道出血速度大于30 ml/h时才可发现造影剂溢出处。如在选择性血管造影快速摄片后,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血管结构更清楚,可进一步提高胆道出血的检出率。当胆道出血高度怀疑来自门静脉分支时,可选用经皮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以便显示出血部位,并可行栓塞治疗 [9] 。
4) ERCP:可直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血凝块附着,并有新鲜血溢出,明确诊断胆道出血,还可留置鼻胆管引流积血或冲洗胆道;
5) 胃镜:可排除其他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如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
6) 纤维胆道镜:可直视下检查肝外胆管、肝内一至二级胆管粘膜情况,成像清晰,对出血、结石、蛔虫、肿瘤一览无遗,直达出血病灶,并可直视下处理出血点;
7) 核素显像:核素肝胆显像可以显示肝胆系统的肿瘤、外伤、血肿、炎症,对胆道出血的病因检查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8) 胆道出血病人怀疑肿瘤时,可行肿瘤相关标记物如糖蛋白抗原19-9 (CA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9) 剖腹探查:经过上述方法仍不能确定胆道出血部位时,剖腹探查是胆道大出血患者明确出血部位的唯一途径。术中依序探查胃、十二指肠、肝、胰、脾,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后再探查胆道。
3. 预防
预防胆道出血首先要消除可能导致出血的病因,这也是提高胆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关键一环,具体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正确处理肝损伤:肝实质中心性出血,常有胆管和血管壁破损、肝组织坏死,处理时必需彻底清创,去除失活的肝组织,仔细缝扎肝创面的血管和胆管,通畅引流。如果仅缝合肝表面,残留空腔会出现胆汁瘀积、血肿和继发感染,发生迟发性胆管血管瘘,引起胆道出血。
2) 预防肝胆创伤性诊疗术后胆道出血:严格掌握肝胆创伤性诊疗手术指征,术前常规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要求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值70%以上,活动度在60%以上 [10] [11] 。术前应用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经皮肝穿刺针吸活检尽可能用细针,同时尽量避免反复多次肝穿刺。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操作应在B超引导下进行,最好选择肝脏外周扩张的胆管,尽量减少穿刺中心部位管状结构,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操作尽可能避开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以免引起大出血 [12] 。
3) 预防肝胆手术后胆道出血:手术操作应精细、轻柔,避免暴力搔刮胆管壁;对胆道良恶性狭窄,应避免强力扩张胆管,特别是后者应尽量避免肿瘤段扩张;肝切除术中创面的止血应彻底,胆管残端缝扎应牢固,创面引流应通畅;选择适当直径的T管支撑胆管壁,缝合张力不要大。术中如发生胆道出血,可采用适当型号的气囊导管(如Foley导尿管) [13] ,利用扩张的气囊堵塞胆道出口后,注射生理盐水压迫止血,必要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灌洗。
4. 治疗
(一) 非手术治疗
对胆道出血缓慢,出血量不多,胆道感染不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者,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对胆道大量出血的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差,胆道出血的原因往往难以明确,因此应首先给予非手术治疗,既可作为治疗手段,又可作为术前准备。
1) 适应证:① 首次出血或出血量不大者;② 出血前无梗阻性黄疸或化脓性胆管炎病史者;③ 已行胆道手术,术中已将主要病灶处理者;④ 经手术探查和胆道造影等检查,出血病灶仍不明确者;⑤ 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 具体措施:① 支持治疗:输血、输液、热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② 全身应用止血药:Vit K1、酚磺乙胺、氨甲环酸、尖吻蝮蛇血凝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必要时静脉泵入生长抑素以期降低门静脉压力;③ 抗感染治疗:联合、足量、有效应用抗生素;④ 局部用药:对于术后T管出血的患者,可经T管注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等 [13] [14] ;⑤ 中药内服。
3) 注意事项:① 本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的一种,因此非手术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血持续不止、出血多而致休克难以纠正或感染症状不能控制,宜及时中转治疗方法,中转的时机十分重要,应根据病情慎重考虑;② 本病的特点是周期性反复出血,因此非手术治疗止血后,应继续用药巩固10天以上,以防再度出血和促使残余血块排出;③ 胆道出血停止后,仍需做进一步检查,如胆道造影、B超、CT等,明确出血病因和病灶部位,以利根治。
(二) 外科干预治疗
1) 肝动脉栓塞治疗:先经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做高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显示假性动脉瘤或动脉胆管瘘等出血病灶,然后注入栓塞剂。该方法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作为胆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 [15] [16] 。
注意事项:① 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确定出血病灶后,应将导管尽可能靠近出血部位,以获得高选择性节段性栓塞,使肝坏死的范围降到最低限度;② 血管造影最好在出血活动期进行;③ 门脉高压症者,栓塞术后可导致肝功能不良,应慎用栓塞术;④ 伴有结石、肿瘤或肝脓肿者,介入后仍需手术去除病灶。
2) 内镜治疗:
① 胆道镜:在胆道镜直视下,进行胆道冲洗,找到出血部位,经工作通道将闭合状态的取石网篮伸出,将其前方的金属头对准出血部位,用电刀头与取石网篮手柄裸露部钢丝接触,对准出血点进行电凝治疗,当出血部位的组织凝固气化,即可止血。
有报道指出 [17] ,胆道镜下电凝止血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迅速准确地在曲折蜿蜒、分支众多的胆管支中寻找到胆道出血的位置。找到疑似出血点时,暂时关闭冲洗水,在减少冲洗水对胆道压力后,可见出血点有明显喷射状血柱,明确活动性出血点后,固定好胆道镜位置,将取石网篮置入胆道操作孔中,通过胆道镜观察,将网篮金属头露出鞘管约0.5 mm,将电工作站高频电刀功率调节至30 W及电凝模式,通过接触取石网篮手柄部裸露的钢丝将能量传导于取石网篮金属头,作用于目标胆管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② 十二指肠镜:经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的非医源性胆道出血(如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肿瘤等所致的胆道出血),根据出血原因及症状严重程度,可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胆道支架置入和胆道射频消融术(RFA)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解除胆道梗阻,同时可以进行止血治疗 [18] [19] 。
3) PTCD:PTCD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操作中引起胆道出血,也可以通过PTCD引流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等止血药物止血。有报道指出,通过PTCD引流管,引流感染的血性胆汁,同时注入8%去甲肾上腺素和抗生素混合液,成功治愈胆道出血,并可经PTCD引流管窦道放置胆总管金属支架,防止再次胆道出血 [20] 。
(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希望达到准确止血和去除出血病灶的效果。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出血期,因此时出血病灶易定位,而且止血效果术中即可判断。
1) 手术指征:① 胆道大出血超过2个周期者;② 胆道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者;③ 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④ 经非手术治疗,胆道出血无停止倾向者;⑤ 肝动脉栓塞治疗无效者;⑥ 有原发病灶需手术处理者。
2) 手术时机:① 手术尽可能选择在出血期,因此时出血病灶易定位,而且止血效果术中即可判断;② 如果出血病灶定位明确,术前准备已做好,可择期或出血间歇期手术;③ 非手术治疗中,出血周期越来越短,或出血量大并伴有休克,抗休克治疗难以纠正,应急诊手术。
3) 术式选择
① 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胆道结石造成的囊壁糜烂、出血性胆囊炎、胆囊癌等胆囊疾病所致的胆道出血。由于此类病变的发病率不高,所以试图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胆道出血,一般都达不到预期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胆道出血时,胆囊因充满血液而明显胀大,囊内压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引起胆囊粘膜溃疡、出血、甚至坏死,因此,手术时一般应将胆囊切除。
②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是胆道大出血的基本术式,因为胆道出血一般都要经过胆总管探查和造影确定出血部位,术后均需经过T管引流解决残余感染。一般而言,该术式仅适用于严重胆道感染、全身情况差而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当然,如果胆道出血是由于胆管结石、蛔虫、严重感染而致,该术式可达到去除病灶、解除梗阻、充分引流感染胆汁、改善肝功能的理想治疗目的。如果术中未找到原发病灶,出血量已减少或停止,该术式只能做为一种暂时的胆总管引流措施,并需进一步治疗。
③ 肝动脉结扎术:适用于:① 活动性肝内胆道出血,阻断肝动脉血流后出血即停止者;② 双侧肝内胆道出血,而肝内没有明显局限性病灶可见者;③ 出血量大,但出血部位不明者;④ 术中出血已停止,但未能明确查到出血病灶者;⑤ 肝癌、胆管癌引起的胆道出血,肿瘤已不能切除或不能耐受切除者。
肝动脉结扎术后有可能加重肝损害,尤其是在感染性胆道出血和原有肝功能已受损者。为了防止肝动脉结扎术后肝功能衰竭,应注意:① 结扎前必须确认门静脉通畅;② 重度休克时,最好不做肝动脉结扎术;③ 术后禁食1周,并持续给氧,以提高门静脉血氧含量;④ 术后尽量维持正常血压及血氧;⑤ 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以提高肝脏对缺氧的耐受力;⑥ 禁止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④ 肝叶或肝段切除:是治疗胆道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21] ,主要适于出血病灶局限于一侧肝叶或肝段者。其缺点是创伤较大,胆道大出血合并休克者,不易耐受。如果胆道出血是由脓肿、结石或肿瘤而致,而且病灶局限于一侧肝叶或肝段,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行肝叶或肝段切除,既能控制胆道出血,又可去除原发病灶。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道出血,应严格掌握下述适应证:① 可切除的肝癌,肝功能良好者;② 肝血管瘤或其他肝良性肿瘤;③ 局限性肝内慢性感染;④ 肝损伤时行清创性肝叶切除;⑤ 已确定出血来自一侧肝叶,尤其是左外叶,但未能明确病灶性质;⑥ 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
⑤ 门静脉结扎术:肝胆管、肝动脉和门静脉共同被Glisson鞘包在一起,当胆管病变向周围扩散时,门静脉和肝动脉同样受累。门静脉较肝动脉的管壁薄得多,因此门静脉被溃破的几率较肝动脉更高。当胆道出血量大,非手术治疗无效,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又找不到出血点时,应考虑到门静脉胆管瘘的可能。对这种患者,采用门静脉结扎术,有一定的合理性。当探明出血部位为门静脉胆管瘘,如果全身或局部情况不允许做肝切除、试行阻断患侧肝动脉无效,可试行阻断患侧门静脉,有效者可结扎之。
⑥ 直接缝扎止血点:适用于肝外胆管出血或胆肠吻合口出血者,疗效肯定。有时肝外胆管出血不易处理,主要是因其出血来源较多:肝右动脉胆管后部分,出血处在肝总管后壁;门静脉后动脉,出血处在胆总管后壁;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出血处在胆总管下段前壁。出血可发生在胆肠内引流术后,或继发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切开胆总管探查时,可发现胆总管壁在相应部位的溃疡及出血,缺乏经验者往往只是将出血的溃疡缝合止血,这样往往在48小时后再出血。应该找到出血部位相应的动脉支,将出血段血管的两头结扎并切除。该处动脉壁多已破坏,若切除动脉段有困难,应将出血处动脉上、下方妥善结扎。若已行胆肠吻合术,有时需将部分吻合口拆除,以便手术进行。
⑦ 术中胆道出血治疗:术中胆道出血与手术操作有关,如刮匙或取石钳使用不当、盲目钳夹或刮取、不循胆管走行方向探查等,从而造成胆管粘膜血管破裂或撕破胆管壁而致胆道出血 [22] 。此类出血,往往随器械退出胆道时突然涌出大量血液。出血量不大,可用盐水或0.2%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冲洗止血。出血量大,可先阻断肝门数分钟,同时冲洗,待出血停止后再放开阻断的肝门,再出血时可重复上法,必要时结扎肝固有动脉。有学者可采用胆道镜下取石网篮传导高频电刀电凝能量止血法止血 [17] 。如果明确出血源自胆管壁撕裂或胆管动脉瘘,可切开胆管壁,显露出血部位,直视下缝扎或修补。
5. 结论
综上所述,胆道出血尽管不常见,但近年来医源性损伤造成的胆道出血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胆道大量出血具有典型“Quincke三联征”者仅占40%,多数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如DSA、ERCP、胃镜、胆道镜、核素显像甚至剖腹探查等,才能明确胆道出血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在积极预防胆道出血病因基础上,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外科干预,甚至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治疗,才能有效提高胆道出血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