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引言
根据工信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9.3亿,另一份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9亿,渗透率达到53.4%。手机的普及为人类带来了极度的便利和快捷,但同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一家名为Synovate的市场调查公司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觉得没有手机将无法生活,甚至当要人们在手机和钱包间做出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手机。
作为大学生的你对此问题又会如何选择呢?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相较于其他群体,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手机依赖现象比较突出,在我们学校教室里还张贴着“上课让手机休息一下”这样的标语,可见手机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所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同一性情况则有利于更好地探讨和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1.2. 手机依赖的含义及研究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y),又称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过度使用手机(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等,是一种由于使用手机过度而引起的异常行为,国内也有人叫它“手机焦虑症”或者是“手机依赖综合症”。到目前为止,手机依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多从传播学、医学、社会学等角度来描述定义,不同学者的界定的手机依赖诊断标准或特征指标也不尽相同。
国外的研究者们现在多以描述性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情况。如“软瘾”(soft addition),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情绪,如果过度执行或出于错误动机而为之。这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了手机依赖现象,而非直接把它看作心理疾病。而以Walsh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手机依赖的本质是技术成瘾,他们将人们的临床症状作为手机依赖的指示特征。中国学者给出的手机依赖的定义有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师建国,2009)。
随着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对手机依赖进行过研究。国外比较早的研究是在2001年的一项关于手机用户使用情况和主观症状的医学研究。美国《福布斯》在2008年6月16日刊登报道说:“频繁使用手机还未被确诊为一种依赖,但这己被归类为和毒品依赖酗酒和赌博有相似的症状。”相较与发达国家,我国对手机依赖相关的文献资料则比较少。但近几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呈现连续增多的趋势。主要研究领域为测量工具的制定、对现状的描述及探讨手机依赖与人格变量之间的关系(王芳,李然,路雅,张福龙,2008)。如在测量工具的制定方面,温州大学屠斌斌(2010)编制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并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主要表现在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集成瘾。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88到0.921之间,分半信度在0.541到0.854之间,重测信度在0.469到0.759之间,数据表明这份问卷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
无论我们最终要如何定义手机依赖,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大学生是手机主要的使用群体之一,更是智能手机绝大多数的使用者,所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越来越受到大家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刘静,2013)。一项对广州市8所高校的6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43.3%的学生曾因为发过多短信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有35.8%的学生曾因为打太久电话导致耳朵嗡嗡作响,有41.4%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有23.5%的学生曾因为使用手机导致头晕头痛。”
1.3. 自我同一性的含义及研究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riksno)最早提出了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应的是12至18岁左右的青年。埃里克森认为,这一年龄的关键性就是“同一形成”(development of identity)。他认为虽然个体自我同一的过程并不是从青年期开始,但人格同一的确立,却是青年期最重要的任务。James Marcia在继承埃里克森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情况: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分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延期偿付(moratorium)。同一性达成表明个体已经将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而同一性达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性拒斥描述的是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主见,遵从他人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一性分散是和同一性拒斥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经历着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延期支付是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机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
自我同一性,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测量工具的开发、现状描述及对于影响因素的探索。
吉林大学郭金山(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引修订的加拿大Guelph大学Gerald R.Adams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OM-ELS-2) 是目前国内最主流的自我同一性量表,郭金山在其论文中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自我同一性是与自我、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自我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和内隐回答,是在个人过去经验和对将来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郭金山,2003)。
除了James Marcia,一些学者还对同一性形成的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沃特曼教授研究了大学生的同一性的形成情况,他对同一批大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大一刚入学和毕业时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得到了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也有一些研究。比如乐国安,崔芳(1996)的《当代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研究》一文,被试为146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研究方法是开放性问卷,(20个陈述句式判断句回答“我是谁”)结果表明大一新生对自我概念的认识分布不均衡,心理性自我,社会性自我的描述频率明显地高于其他类型,大学新生对社会性自我认识程度比较高,其自我概念注重自己的心理、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且有一定的广泛性、客观性、矛盾性和幻想性。
虽然国内外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总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几乎都是问卷调查法,另一个问题是研究思路比较窄,都是对状态的描述和分析,缺少因果关系的揭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是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如对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等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又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研究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并对其提出指导意见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问题,应该重视。最后是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从心理发展角度来切入,缺少从例如心理健康水平、行为研究等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情况,另外,现有的研究多是以同一地区或学校为研究背景,跨文化的研究几乎没有,不能广泛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1.4.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国内重要期刊资料库,目前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与智能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但变更关键词后查阅到的相关研究如下所示。
周林(2010)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网络行为偏好的关系》中得出结论:“信息获得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相对最高;游戏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相对最低。”陶丽(2011)在其硕士论文《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中得出结论:“学生的自我认同在手机上网频率和对网络的依赖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在对自我认同与网络卷入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时,网络卷入度与自我认同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网络卷入程度越深,自我认同的得分越低,自我认同完成地越差。”这与周林的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在陶丽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自我实现的学生网络卷入程度较深,他们可能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价值,而网络则帮助他们逃避了现实的压力,获得了满足和快乐。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该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虽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比较普遍,但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总量还是不多,2006年之前这一问题几乎无人问津,2008年之后尤其是2011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多了起来。近年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手机依赖本身或是区分维度等方面,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与智能手机依赖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但事实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以“手机依赖”为特征的“拇指文化”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流行现象,而这一现象其实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比如智能手机本身的便捷性、大学生逃避孤独感的需要、寻求情感寄托的需要等等,然而过度的手机使用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合作,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教导学生来正确认识这种行为的弊端,
智能手机的社会已经到来,这也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空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过程势必会受到智能手机的影响。智能手机所特有的隔离–联结功能,使大学生可以塑造一个与真实世界的自己不同的人格,这样的自我塑造促进或是阻碍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此,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并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手机的特性,从而找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深层心理根源,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探讨去除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症状并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工具
本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回收率为86.6%。被试主要来源1、苏州科技学院及周边院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2、南京河海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具体的人口学变量分布见表1。
2.1.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的加拿大Guelph大学Gerald R. Adams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OM-ELS-2)。量表共计64道题目、

Table 1.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表1. 被试人口学信息
4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ACH)、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MOR)、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DIF)。计分方法为根据被试在四种状态的得分情况划分个体目前所处的同一性状态。划分标准为:以每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的平均数以上一个标准差处为“划分点”(M + SD),应用三条规则划分个体所处的同一性状态。
2.1.2. 手机依赖倾向量表(MDQ)
该量表由杜立操和熊少青(2009)编制,共包括25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去断性、凸显性、强迫性和神经性。问卷采用五点评分,从不符合到符合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得分越高表示依赖程度越严重。各维度的载荷量范围在0.401~0.866之间。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5,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75~0.846之间。MDQ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62~0.912之间。各维度的累计贡献率达51.02%。本研究的信度为0.832。
2.2. 施测与数据处理
2.2.1. 施测
采用集体实测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施测,统一收回。
2.2.2. 数据处理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经初步整理后,采用Windows 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均值比较和差异性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结果分析
3.1.1. 大学生手机拥有率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100%,由表1可知在433名有效被试中,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4.7%,见表2。
3.1.2.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
由表3可知,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为2.965,与理想均值3分相比,处于轻微持有的程度。在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强迫性,其他依次为去断性、突显性和神经性。
3.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情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类
通过该问卷获得了433个个体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得分,然后根据被试在四种状态的得分情况划分个体目前所处的同一性状态。由此将433名被试划分为6种状态,分别是单纯弥散型、单纯排他型、单纯延缓型、单纯成就型、转化型和未分化型。
由表4可知,大部分的大学生仍然处于未分化型。
由表5可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维度与延缓维度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显著(p < 0.05)。
由表6可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排他维度、延缓维度和成就维度在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S检验)比较后发现,二年级和三年级被试在排他维度上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p < 0.01),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在延缓维度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 0.05),一年级和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在成就维度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 0.05),三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年级。

Table 2. Phone/iPhone owne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学生手机、智能手机拥有率

Table 3.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 ± SD)
表3.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M ± SD)

Table 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identity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得分男女差异

Table 6. Grade differences in self-identity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得分年级差异效应值
3.3. 不同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得分上的差异
3.3.1. 不同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7可知,手机依赖总分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六种类型上的差异显著(p < 0.05),经多重比较可知,这种显著差异是由单纯延缓型和转化型以及转化型和未分化型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3.3.2. 不同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四个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8可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六种类型在手机依赖的去断性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另外3个维度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这种显著差异是由单纯延缓型和转化型、单纯成就型和转化型以及转化型和未分化型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3.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四个维度的相关研究
由表9可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与手机依赖去断性、突显性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维度、排他维度在手机原来的强迫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维度、排他维度、延缓维度在手机原来的神经性上差异显著。
3.5. 自我同一性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以自我同一性4个维度分为自变量,以手机依赖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解决法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表10表明4个维度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手机依赖总分的14.8%的总变异(R = 0.355,校正R2 = 0.349),其中弥散维度解释6.8%,排他维度解释4.5%,延缓维度解释1.2%,成就维度解释1.8%。表11可见,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 = 18.655, p < 0.001)表明回归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2可见,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1 = 3.402, T2 = 4.035, T3 = 1.790, T4 = 3.085 (p < 0.05)),由此可见,弥散维度、排他

Table 7. The differences of phone dependence scores in self-identity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7.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六种类型在手机依赖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Table 8. The differences of 4 dimensions phone dependence scores in college students
表8. 不同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四个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Table 9.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OM-ELS-2 and mobile dependency (r)
表9. 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四个维度的相关(r)
**p < 0.01。

Table 10. Fitting situation of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表10. 多元回归方程的拟合情况

Table 11. Significance test of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表11. 多元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维度、延缓维度和成就维度4个自变量与手机依赖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对手机依赖情况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大学生手机拥有率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手机在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中覆盖率高达80.8%,这低于本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的100%,可能原因是地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苏州、南京两地总体经济水平要高于武汉)和时间差异(2014年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于2013年)。对于这样高的百分比,许多报道、调查都对此表示了担忧,也有专家直接表示这是大学生的攀比和虚荣心理在作怪(赵振鹏,刘贝贝,2012)。然而在对本校一些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访问后发现,其实手机对于大学生而言,早已经不是最初人们所认为的攀比装酷,几乎所有受访大学生都坦诚承认自己学习生活已离不开手机里各项应用的功能。不可否认,手机依赖的日益严重一定与大学生极高的手机拥有率有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看不到手机带给大学生的便利和快捷(谢书铭,颜美艳,2009)。网络时代到来,手机普及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在讨论如何去除和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时候,减少甚至是不让大学生使用手机,这一定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4.2.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
在这次的调查中,433名被试手机依赖总平均分为2.965,(1的依赖程度最低,5的依赖程度最高)被试在强迫性维度得分最高,强迫性是指一种难以自拔的对手机的使用渴望与冲动。如,时不时拿出手机看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短信或是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这样的结果也许正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手机强迫症”的一种表现(王小运,伍安春,2012)。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性别、年级、所学学科、户口所在地和家庭经济条件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和各维度均分都没有显著影响,这与许多专家学者之前的研究不同。可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手机普及率不断升高,手机依赖的人口学差异越来越小,各阶段、各层次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此次调查的被试过于同质,只涉及两所本科院校,被试覆盖面小,所以导致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4.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情况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还处于同一性未分化的状态(75.3%)具有较好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还是少数(单纯成就型为9.2%、单纯延缓型为11.1%)。这与大部分之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虽然大学是学生探索自我同一性的最佳时期,但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在毕业前完成同一性,成为同一性成就型的人。黄淑芬教授一项关于台湾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调查的报告显示:大学生在入学之初绝大多数均不能形成同一性,即使到了四年级,同一性形成者也只有1/3左右,同一性形成者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寻求与迷失方向的比例随年级而减少。这一现象在本次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排他维度、延缓维度和成就维度在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且表现为年级越高,同一性完成程度越高。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维度与延缓维度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显著(p < 0.05),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这表明,男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完成程度要高于女生,这与黄淑芬教授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在她的研究结果中:同一性一程度,女生稍优于男生;同一性拒斥(他主定向)与同一性弥散(迷失方向)两类中,女生均较男生为少;在同一性延缓(寻求方向)中,女生反比男生多。在许多人都认为女生普遍比同龄男生成熟的情况下,本次的结果的确有些出乎意料。在重新分析本次被试情况后分析男女比例在年级变量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做过的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成结果,在那次调查中显示,男生在婚恋方面对物质基础的要求其实远高于女生,且相当一部分男生认为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是不牢靠的,男生赞同“裸婚”的人数也小于女生,这些结果是否也可能可以解释这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男女性别的差异,可能当代的男大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的多。
4.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智能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现代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对其手机依赖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6种同一性类型中,转化型在手机依赖总分上显著高于单纯延缓型和未分化型,(在去断性维度上转化型得分还显著高于单纯成就型)更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差异主要是表现在手机依赖的去断性维度上。去断性是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手机或无法正常使用手机的功能,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所以去断反应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而在我同一性完成程度越高的人他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越能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他们越容易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成就型和延缓型的人具有更好的自我贯通能力、更一致且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在去断性维度的得分较低。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转化型的被试手机依赖程度会最高呢?同一性中的转化型是指被试在一个以上分量表的得分都高于相应划分点,从这样的划分方式可以看出,转化型的人可以说是正处于同一性“动荡”的时期,他们正在几种同一性状态中转化变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和自我探索上都多了一份迷茫和矛盾,而手机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无论转化型的人是用智能手机去了解更多知识、接触更丰富的世界来确定自己的同一性状态还是用手机来逃避现实、舒缓压力,明显的,他们对手机较之其他人的确更容易产生依赖问题。
5. 结论
本次研究采用自我同一性和手机依赖问卷对433名有效被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自我同一性的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1) 当代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较高,达到了94.7%。
2) 大部分的大学生(75.3%)在自我同一性方面仍然处于未分化型。
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维度与延缓维度在性别、年两级维度上差异显著。(p < 0.05)女生的同一性状态要好于男生,高年级的同一性状态要好于低年级。
4) 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总分在自我同一性六种类型上的差异显著。(p < 0.05)转化型要显著高于成就型和未分化型。
5) 智能手机依赖的去断性维度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六种类型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转化型要显著高于成就型、延缓型和未分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