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亚洲象研究综述
Asian Elephants Research Review in China
DOI: 10.12677/OJNS.2017.5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2,330  浏览: 7,25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贤明, 陶永祥, 王兰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关键词: 亚洲象研究综述中国Asian Elephant Research Review 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从亚洲象的迁移、生境选择、人象冲突、生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and sorted, the induction and the summary have been carried on from the Asian elephant migration, habitat selection, human-elephant conflict, physiology and so on to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through sorting of the data.
文章引用:郭贤明, 陶永祥, 王兰新. 我国亚洲象研究综述[J]. 自然科学, 2017, 5(1): 31-36. https://doi.org/10.12677/OJNS.2017.51005

参考文献

[1] 张立. 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 2006, 41(11): 1-4.
[2] Sukumar, R. (2003) The Living Elephants: Evolutionary Ecology, Behavior, and Conser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 文焕然, 何业恒, 江应樑, 等.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J]. 思想战线, 1979(6): 43-57.
[4] 文焕然. 再探历史时期的中国野象分布[J]. 思想战线, 1990(5): 86-91.
[5] 孙刚, 许青, 金昆, 等. 野象在中国的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8, 26(4): 47-50.
[6] Zhang, L. and Wang, N. (2003) An Initial Study on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Asian Elephant (Elephas maximus), with a Focus on Human Elephant Conflict in Simao,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2, 453-459.
https://doi.org/10.1016/S0006-3207(02)00335-X
[7] 陈明勇, 吴兆录, 董永华, 等. 中国亚洲象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8-81.
[8] 何兆雄. 中国野象南移与森林破坏[J]. 生态学杂志, 1984, 3(5): 48-51, 58.
[9] 许再富. 历史上向“天朝”上贡对滇南犀牛灭绝和亚洲象濒危过程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00, 8(1): 112-119.
[10] 曾昭璇. 试论珠江三角洲地区象、鳄、孔雀灭绝时期[J]. 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1): 173-184.
[11] 吴金亮, 江望高, 胡健生, 李宗强, 李春红. 近40年来亚洲象在西双版纳的分布变迁[J]. 野生动物, 1999, 29(3): 8-9.
[12] Zhang, L. (2000) Living with the Elephants: Animal Update Spring/Summer. East Sussex Press, London, 10.
[13] 陈进, 邓晓宝, 张玲, 白智林. 西双版纳尚勇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生态[J]. 生态学报, 2006, 26(2): 209-316.
[14] 冯利民, 张立.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 兽类学报, 2005, 25(3): 229-236.
[15] 冯利民, 王志胜, 林柳, 等.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旱季生境选择及保护策略[J]. 兽类学报, 2010, 30(1): 1-10.
[16] 冯利民. 中国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现状: 分布, 数量和栖息地利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17] 张立, 王宁, 王宇宁, 马利超. 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 兽类学报, 2003, 23(3): 185-192.
[18] 李芝喜, 李红旮, 陆锋. 亚洲象生境评价[J]. 环境遥感, 1996, 11(2): 108-115.
[19] 林柳, 金延飞, 杨鸿培, 等. 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J]. 兽类学报, 2015, 35(1): 1-13.
[20] 杨正斌, 陈明勇, 董永华, 刘林云, 杨士剑.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生境现状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3): 49-51.
[21] 郎学东, 彭明春, 王崇云, 等. 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质量现状评价[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4): 415-423.
[22] 陈明勇, 主编. 中国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M].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3] 郭贤明, 王兰新, 彭勇. 我国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 林业世界, 2016, 5(4): 37-43.
[24] 靳莉. 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分析[J]. 野生动物杂志, 2008, 29(4): 220-223.
[25] 郭贤明, 何謦成, 王兰新, 等. 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12): 3133-3137.
[26] 杨清, 韩蕾, 陈进, 白志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价值, 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6, 25(4): 341-348.
[27] 何謦成, 吴兆录. 我国野生动物肇事的现状及其管理研究进展[J]. 四川动物, 2010, 29(1): 141-143.
[28] 王兰新, 郭贤明. 野生亚洲象栖息地管理的思考[J]. 四川环境, 2016, 35(4): 113-117.
[29] 刘林云, 杨士剑, 陈明勇, 董永华, 杨正斌.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s1): 33-34.
[30]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 85-101.
[31] 许再富. 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策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4): 131-134.
[32] 郭贤明. 西双版纳人象冲突安全及缓解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西南林业大学, 2009.
[33] 林柳, 朱文庆, 张龙田, 等.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J]. 兽类学报, 2008, 28(4): 325-332.
[34] 李中员. 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对缓解人象冲突的作用[J]. 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7(5): 81-84.
[35] 林柳, 冯利民, 赵建伟, 等.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 42(4): 405-409.
[36] 郭贤明, 王兰新, 杨正斌, 赵建伟, 杨鸿培. 大型野生动物迁徙廊道设计案例分析: 以勐腊-勐养保护区间廊道设计为例[J]. 山东林业科技, 2015, 45(1): 1-7.
[37] 郭贤明, 汤忠明, 陶庆, 申国晋, 王兰新. 利用林火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探讨[J]. 林业调查规划, 2011, 36(3): 61-64.
[38] 杨帆, 张立. 基于线粒体DNA的中国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J]. 兽类学报, 2012, 32(2): 90-100.
[39] 国艳莉, 张立, 董永华. 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J]. 兽类学报, 2006, 26(1): 54-58.
[40] 赛道建, 陈兆波, 张继忠, 张茂金, 张伟泽. 亚洲象的求偶交配行为观察[J]. 动物学杂志, 1998, 33(6): 28-31.
[41] 杨帆, 王丽红, 贺倩, 张金国, 张立. 圈养亚洲象尿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周期性变化[J]. 兽类学报, 2007, 27(1):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