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绵粉蚧属(Phenacoccus Cockerel)。该虫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在全世界近24个国家和地区为害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1] 。2009年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次年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人检疫性有害生物 [2] 。苏州地区自2012年首次发现以来,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发现。为了掌握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地区的发生情况和有效地加以防控,2015~2016年进行了普查,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分布与寄主调查
采取踏查法。2015~2016年在扶桑绵粉蚧发生季节4~10月间,抽样普查除常熟和张家港以外的苏州所辖其他市、区的山林、林地、公园、苗圃和农田等,按照设计的踏查路线每月踏查1次,观察所有植物上有无该虫发生,拍摄寄主和虫态,填写踏查记录表。
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采取田间观察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 田间观察:2015年3月初至11月底,在苏州大学校园内选定一片被扶桑绵粉蚧寄生的木芙蓉,观察期间不进行任何病虫防治处理,其他管理如常。采用五点法用记号笔标记每个样株一根虫口率较高的枝条,从5月底开始每隔7天观察1次,临近产卵、孵化、蜕皮等每天观察1次。每次观察50头,系统地记载其发育过程、年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及场所和各代发生时期等。
2) 室内试验:在苏州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实验室的隔离温室内进行,温度25℃~28℃,RH 65%~85%,光照时间11.5 h~12.5 h。用细毛笔挑取初孵若虫于盆栽的木芙蓉叶片上,每株150头,每天观察记载其活动、取食及危害等习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布与危害
结合以前调查及本次普查,已知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呈现较广泛的点状零星分布(见表1),由于均被及时除害扑杀,尚没有大面积灾害性发生。除带虫苗木移栽传播外,低龄幼虫随风、水、动物、人、器械携带也是重要的传播扩散途径。
调查表明,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地区的寄主植物目前仅有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木槿(Hibiscus syriacus)、太阳花(Portulaca grandiflora)、棉花(Gossypium sp.)、黄金菊(Euryops pectinatus “Viridis”)、马缨丹(Lantana camara),以木芙蓉和太阳花受害较重,木槿次之,棉花、黄金菊、马缨丹轻微受害(表1)。
扶桑绵粉蚧以雌成虫和若虫通过口针插入寄主植物组织内取食,常聚集于植株幼嫩部分的芽、新叶、嫩茎、花蕾等部位,叶片上多在背面取食。木芙蓉、太阳花和木槿被害后,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萎蔫,逐渐变黄、枯萎,受害严重的花蕾脱落,甚至死亡。同时,因取食后分泌大量蜜露常引发煤污病,降低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
3.2. 年生活史
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9代(见表2),主要以成虫在土壤或枯枝落叶中越冬,世代重叠,具有雌雄二型现象。越冬成雌虫于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刺吸植物汁液并在腹部末端形成白色囊状物,5月初开始孕卵,5月下旬大部分雌成虫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14~522粒/头,平均423粒/头,卵期2.1 ± 0.32 d。6月中下旬,单雌产卵量526~914粒/头,平均745粒/头,卵期1.8 ± 0.21 d。7~9月间,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单雌产卵量936~1218粒/头,平均1143粒/头,卵期1.5 ± 0.24 d。10月份虫量明显减少,11月中下旬以后,成虫逐渐进入越冬场所。

Table 1. Phenacoccus solenopsis occurrence and damage (Suzhou, as of 2016)
表1. 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与为害(苏州,截止2016年)
注:+表示为害程度轻(0 < 枝梢受害率 ≤ 20),++表示为害程度中(20 < 枝梢受害率 ≤ 50),+++表示为害程度重(枝梢受害率 > 50)。

Table 2. Annual life history of Phenacoccus solenopsis (Suzhou, 2015)
表2. 扶桑绵粉蚧年生活史(苏州,2015年)
注:(+)表示越冬成虫;⊙表示孕卵雌成虫;•表示卵;−表示若虫;+表示雌成虫。
3.3. 生活习性
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地区以孤雌生殖为主,田间雄成虫极少。雌成虫有明显的产卵前期,产卵前腹部下方分泌蜡质卷曲细丝形成白色囊状物,卵产于此囊内。解剖观察孕卵雌成虫显示,在即将产卵阶段多数卵已经孵化直接产出小若虫。在温度25℃~28℃,RH 60%~80%条件下,卵期1.4 ± 0.26 d。单雌产卵量为153~1105头,平均510.3头,产出的多为1龄若虫,也有部分卵。1龄、2龄和3龄若虫的生长发育均较快,分别为5.1 ± 0.19 d、3.7 ± 0.14 d、4.3 ± 0.16 d。产卵前期为11.4 ± 1.1 d。
雌虫为渐变态,一生经历卵、若虫(1龄、2龄、3龄)、成虫3个虫态(见图1和图2);雄虫为过渐变态,经历卵、若虫(1龄、2龄)、拟蛹、成虫4个虫态。1龄若虫浅黄色,无蜡粉;2龄若虫体背仅有少量蜡粉,出现黑色斑纹;3龄若虫体表具较多蜡粉,背面2对黑斑显著;雌成虫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低龄若虫很活跃,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和向上性,尤以1龄若虫四处爬行,无固定的取食部位,多在叶背面多沿叶脉分布。2、3龄若虫行为较为缓慢,常群集于茎杆、顶端、花蕾和叶腋处固定取食。雄虫在2龄若虫末期停止取食,转向叶片背面或枯枝落叶等隐蔽处化蛹。
3.4. 天敌种类
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共发现3种扶桑绵粉蚧天敌,即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寄生若虫和成虫形成黄褐色的僵蚧(见图3),寄生率可达39.5%左右,抑制作用较大;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 (见图4)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成虫和幼虫捕食扶桑绵粉蚧各虫态。

Figure 3. A. bambawalei parasitic stiff scales
图3. 班氏跳小蜂寄生的僵蚧
4. 小结与讨论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扶桑绵粉蚧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9代,主要以成虫在土壤或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上旬越冬雌成虫开始活动,之后虫口数量不断增长,7~9月为盛发期,10月中下旬以后虫量开始减少,11月进入越冬场所。已知在苏州地区扶桑绵粉蚧有3种天敌,班氏跳小蜂为优势种,均应加以保护利用。
鉴于本次普查采取抽样调查,可能存在遗漏之处。通过研究初步获得了扶桑绵粉蚧在木芙蓉上的发育历期及产卵量等,但不能全面代表其在苏州地区的发生情况,应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寄主植物种类、饥饿和不同品种等多方面的影响。
基金项目
《苏州市吴江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经费资助。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