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站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社交网站上,用户可以以主动使用的方式发布关于自己的文字或图片,也可以以较为被动的方式浏览他人创建的主页以获取他人信息(Lup, Trub, & Rosenthal, 2015; Verduyn et al., 2015)。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每天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浏览他人想什么以及做什么,而很少自己发布新的内容(Pempek, Yermolayeva, & Calvert, 2009)。也就是说用户,更多时候是以被动的方式使用社交网站。然而,被动浏览他人主页更容易导致用户进行上行社会比较(Jordan et al., 2011;Vogel, Rose, Roberts, & Eckles, 2014),产生嫉妒情绪(Chou & Edge, 2012)。
社会比较倾向和使用社交网站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具有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可能会越高频率地被动浏览他人主页上的信息,从而更进一步产生上行比较以及诱发后续的嫉妒情绪(Lee-Won, Shim, Joo, & Park, 2014)。研究者曾建议那些特质性嫉妒(Dispositional Envy)得分高的用户更要注意减少SNS的使用频率(Lin & Utz, 2015)。因此,在考虑社交网站的被动使用对嫉妒情绪的产生机制时,也应该将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纳入到理论模型中。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类存在评估自己观点和能力的动力,当外界不存在客观标准时,个体会通过和其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Festinger, 1954)。社交网站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上面有很多别人的信息,这为社会比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因此导致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更频繁地浏览社交网站上的他人信息(Lee, 2014; Vogel, Rose, Okdie, Eckles, & Franz, 2015)。并且,由于人们在网站上总是倾向于描述自己美好的方面,将自己呈现的信息过度美化、理想化、远远超出正常的社会标准,这也使得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在频繁浏览他人信息的同时,不断产生上行社会比较,并进而诱发嫉妒情绪(Ellison, Heino, & Gibbs, 2006; Gonzales & Hancock, 2011),因此可以设想,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能够预测嫉妒。
2.2. 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和嫉妒
Facebook的使用方式有两种,积极使用和消极使用:积极使用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与别人直接交流(例如,和别人聊天、发表状态和图片、点赞、评论、留言),消极使用指不与别人直接交流(看别人状态更新、看别人和朋友的对话等)。以往研究在考察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的心理影响时,很少对这两种使用方式进行细分,而是以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所花费的总的时间(Griffiths, 2005; Junco, 2012),或者是以社交网站总体的使用频率为测量标准(Sagioglou & Greitemeyer, 2014; Vogel et al., 2015),这个可能是导致以往研究中研究结论出现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的研究发现Facebook使用会降低个体幸福感(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 & Buxmann, 2013; Tandoc, Ferrucci, & Duffy, 2015),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提高幸福感(Kim & Lee, 2011; Wang, Jackson, Gaskin, & Wang, 2014)。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使用Facebook时,大多数个体都倾向于被动的方式来使用(Pempek et al., 2009; Suzuki & Calzo, 2004)。很多研究认为长期被动使用社交网站会引起很多消极结果(Lin & Utz, 2015),比如筋疲力尽、恼怒、愤怒、社会信息过载(Maier, Laumer, Eckhardt, & Weitzel, 2012),以及嫉妒(Kross et al., 2013; Muise, Christofides, & Desmarais, 2009)。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对嫉妒情绪的研究是近两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一系列的研究开始出现(Haferkamp & Krämer, 2011; Tandoc, Ferrucci, & Duffy, 2015; Verduyn et al., 2015)。嫉妒(envy)是当我们和别人进行不愉快比较之后产生的情感,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个体都会产生的共同情感(Festinger, 1954)。嫉妒通常会分为良性嫉妒和不良嫉妒(Smith & Kim, 2007),由消极使用产生的嫉妒多为不良嫉妒(Chou & Edge, 2012)。社交网站的被动使用导致用户产生嫉妒情绪的原因,可能在于社交网站上的比较信息引起的上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都具有上行比较的倾向(Festinger, 1954)。社会比较理论和后续的研究认为,当人们浏览别人的信息时,都会有意去和别人比较。社交网站上提供很多同伴发布的过度美化的信息,增加了上行社会比较的可能性。例如,有研究认为,社交网站的朋友数量、使用频率和社会比较频率呈正相关,而社会比较频率与嫉妒正相关(Lee, 2014;Sagioglou & Greitemeyer, 2014; Lin & Utz, 2015)。
2.3. 社会比较倾向和社交网站被动使用
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Orientation)是指个体基于别人的行为关注自己(Gibbons & Buunk, 1999),Gibbons认为社会比较倾向分数高的个体更乐意社会比较。研究证实,个体社会比较倾向和社会比较频率正相关(Buunk, Zurriaga, Gonzalez-Roma, & Subirats, 2003)。在网络行为研究领域,关于社会比较倾向和社交网站使用的研究近两年刚开始出现(Lee, 2014; Vogel et al., 2015)。例如,Lee (2014)研究中发现社会比较倾向越高的个体使用Facebook更频繁。Vogel et al. (2015)得出类似结论,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社会比较倾向越高的个体,在短时间的社会比较后,表现出更差的自我呈现,更低自尊以及更消极的情感平衡能力。社会补偿理论认为,像低自我呈现或者低自尊的这类社交不足的个体能够从社交网站中得到最大的益处,他们可以用新的交流机会建立人际关系,获取人际支持以及新的信息。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多数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时,都倾向于被动使用(Pempek et al., 2009)。与低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相比,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对自身更不确定,他们可能更多的采用自我保护的策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不仅如此,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使用社交网站更频繁,由此我们猜想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时更倾向于被动使用。
3. 方法
3.1. 被试
本研究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和安徽省4所大学共750个被试参加调查,其中存在漏答和明显错答的问卷共59份,有效问卷696份。其中男生132人(19%),女生562人(81%),另有两个问卷性别不明。被试平均年龄M = 19.43,标准差SD = 0.062。
3.2. 测量工具
3.2.1. 社交网站被动使用
本研究改编自Shaw, Ashley M., Timpano, Kiara R., Tran, Tanya B.,等人编制的Facebook Activity Measures (FAME) (2015),共该量表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Facebook一般性使用、Facebook使用导致关系破裂(the usage of FB following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以及不同情绪状态下对Facebook使用(the usage of FB during various mood states)。本研究只采用Facebook一般性使用的一个子维度,Facebook被动使用量表,并作出一些修改。例如:将原量表中Facebook改为QQ空间。对大学生的访谈可知,使用QQ空间大部分时间是浏览熟悉的人的主页,少数时间会浏览陌生人主页,极少有人会查看陌生人照片故删掉原量表中关于浏览陌生人图片的题项;新增每天刷QQ空间的总时间和浏览好友QQ空间主页的频率。如“通常情况下,你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刷QQ空间”;“你平均多久浏览一次好友的QQ空间主页”。采用五点记分,从“从不”到“非常频繁”;问卷得分越高表示Facebook被动使用频率越高。原量表中信度系数α为在0.77~0.80,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02,信度较好。
3.2.2. 社会比较倾向
采用Gibbon和Buuk编制的The Lowa-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 (INCOM),量表共11个题目,如“我总是非常关注自己和他人做事方式的区别”“如果我想知道我做的如何,我会把自己做的和其他人做的进行比较”。被试评估自己对量表中陈述的符合程度,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我国学者王明姬对此量表进行中文版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8,四周后的重测信度α为0.89,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48。
3.2.3. 嫉妒
采用Edson C. Tandoc Jr., Patrick Ferrucci, Margaret Duffy编制的嫉妒量表,量表共7个题目,题目如“我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到他人过得很愉快让我觉得有挫败感”,量表采用五点计分的评分方式,由“非常不同意”到“有点不同意”、“说不清楚”、“有点同意”、“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嫉妒情绪越强烈。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8,本研究中信度系数α为0.666。
3.3. 程序和数据处理
在学期中期进行正式施测,由两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使用统一问卷以班级形式团体施测。用SPSS22.0和MPLUS7.0对数据进行处理。
4. 结果
一般的描述统计表明,被试的社会比较倾向的平均值为3.214 (SD = 0.551),社交网站被动使用的平均值为2.320 (SD = 0.543),嫉妒的平均值为2.657 (SD = 0.590)。并且社会比较倾向、社交网站被动使用以及嫉妒三者均存在显著相关。各项相关系数见表1。
由Mplus的结果可知,模型各项参数均拟合较好,其中RMSEA为0.000,CFI/TLI为1,SRMR为0.000。社会比较倾向能显著预测社交网站被动使用(β = 0.131,p < 0.001),社交网站被动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嫉妒(β = 0.081,p < 0.05),社会比较倾向能显著预测嫉妒(β = 0.317,p < 0.001)。由此可得,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在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中介效应达到33%。各项数值见表2。
5. 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在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证实,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对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社会比较倾向能够显著预测社交网站的被动使用,也就是说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行社交网站的被动使用。Gibbons (1999)认为,社会比较倾向较高的人更多地表现出对自己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他人信息的敏感性。个体都具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对自己的不确定的个体更害怕在社交网站上暴露自己,他们更愿意被动地浏览别人的信息。大多数人在使用社交网站时更倾向于被动使用,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使用社交网站频率更频繁(Buunk, Zurriaga, Gonzalez-Roma, & Subirats, 2003; Buunk, Zurriaga, Peiro, Nauta, & Gosalvez, 2005)被动使用的频率更多。另外,我们发现社交网站被动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嫉妒,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Chou & Egde曾在2012年首次提出,经常浏览其他人的信息容易滋生嫉妒(Chou & Edge, 2012),Krasnova等人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发现,36.9%的被试者在被动使用社交网站之后产生消极情感,其中有4人报告说产生了嫉妒情绪(Krasnova et al., 2013)。也就是说社交网站被动使用越频繁,个体产生嫉妒的可能性越大。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社会比较倾向能够显著预测嫉妒。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嫉妒。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都存在上行比较的驱动力(Festinger, 1954),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对他人的信息表现的更敏感(Gibbons & Buunk, 1999),更容易进行上行比较,进而产生嫉妒(Jordan et al., 2011)。社交网站被动使用在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可能会通过被动使用社交网站产生嫉妒情绪。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而言,有意识地主动使用社交网站,会减少嫉妒发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局限。第一,本研究为横向调查,未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追踪,不能确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第二,由于方便取样的抽样方式,本研究中男女被试分布不均匀,虽然检查男女在该调节关系上差异并不显著,但是未来研究还是应该选取均匀的男女被试进行研究;最后,本研究只选取QQ作为社交网站来研究存在局限性,QQ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社交网站,未来的研究应该选取其他

Table 1. The description of the variable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

Table 2. The variab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p values
表2. 各变量回归系数和p值
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进行对比研究。
目前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社交网站,被动使用社交网站对个体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比较倾向高的个体更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日常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采取主动的使用方式,避免由于频繁被动使用所产生的嫉妒情绪对自身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