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研究
The Study on the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Self-Acceptance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ies
DOI: 10.12677/AP.2017.712178, PDF, HTML, XML, 下载: 1,418  浏览: 2,005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王 磊, 覃晓静: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自我呈现策略高中生Father Rearing Patterns Self-Acceptanc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摘要: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和自我呈现策略量表对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共23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这三个变量的现状和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提出有效措施。结果表明,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在家庭来源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女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的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中的授权和贬低这两个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授权和贬低策略;高中生的自我接纳、自我呈现策略和父亲教养方式之间两两相关显著;高中生的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有中介效应。
Abstract: We used the father’s rearing patterns scale,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and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scale to investigate 230 students of the 17th Middle School in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self-acceptance and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se three variables, and offere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source and the only chil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acceptance level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gativ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mensions in terms of authorization and demean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acceptanc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and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have pairwise correl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acceptance has a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王磊, 覃晓静 (2017). 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研究. 心理学进展, 7(12), 1442-1452. https://doi.org/10.12677/AP.2017.712178

1. 引言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忽略了父亲教养对子女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这一研究成果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由此推动了人们对父亲教养的研究,逐渐把父亲作为子女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后,研究者深入探讨了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化、攻击性、学业成就等,研究对象从幼儿到成人都有所涉及。父亲教养方式是父亲在亲子交流互动中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时所传递给子女的情感和态度的集合体,并且在不同情境中具有稳定性(Darling & Sternberg, 1993)。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创始人Ellis认为,自我接纳就是不管个体的价值观点和行为表现如何,也不管他人对他持何种态度,他都可以无条件地、完完全全地接纳自己(E11is, 1977)。我国学者李闻戈则认为,自我接纳反映了个体自我客观化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健全人格,指的是个体自愿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特点,包括长处和短处(李闻戈,2002)。当前,在自我接纳的研究中,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被研究得最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此外还有中学生、教师、军人及临床患者等。对于中学生自我接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中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等方面,涉及到的方面有主观幸福感、抑郁情绪、自尊、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焦虑、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依恋等。

社会学家戈夫曼首次提出自我呈现,采用隐喻的方法阐述自我呈现理论,描述人们在不同情境中表达自我的方式。自我呈现本质上是个体为了与他人沟通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而运用的一系列行为模式,意在建立、维持或提高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Baumeister, 1982)。当前国内外关于自我呈现的研究主要有理论、媒介、行为策略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美国的社交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国对自我呈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并且进一步探究这两个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自尊、人格等的关系。

在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问题上,李静等人研究发现积极的父亲教养方式会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和自尊心的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消极的父亲教养方式则起相反的作用(李静,冯琼,刘萌,贾书磊,2013)。王雪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父亲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有很高的相关性(王雪,王景芝,杜明颖,2012)。而在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问题上,刘庆奇等人研究发现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积极自我呈现则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影响自我认同(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牛更枫,2015)。父亲教养方式与现实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如何尚不得知。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岳冬梅主持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的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岳冬梅,1993)、高文凤和丛中共同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和王昭等人修订的自我呈现策略量表。

1) EMBU (父亲教养方式问卷)

本文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主持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的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共58个题目,6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19个题目,惩罚、严厉12个题目,过分干涉10个题目,偏爱被试5个题目,拒绝、否认6个题目,过度保护6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每题有四个评定等级:分别为:1 = 从不;2 = 偶尔;3 = 经常;4 = 总是。问卷的效度是0.877,同质性信度是0.847。

2) 自我接纳问卷(SAQ)

本文采用我国学者高文凤和丛中共同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来测量自我接纳水平。该问卷共有16个题目,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维度,其中每个维度各有8个题目。问卷采用4点计分,每题有四个评定等级:分别为:1 = 非常相同;2 = 基本相同;3 = 基本相反;4 = 非常相反,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接纳水平越高。问卷的效度是0.844,同质性信度是0.557。

3) 自我呈现策略量表

本文采用王昭等人修订的自我呈现策略量表,共54个题目,11个维度,这11个维度又分为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2个次级维度,采用9点计分,每题有九个评定等级,1 = 完全不符合,9 = 完全符合。问卷的效度是0.856,同质性信度是0.915。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七中学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后,对所有问卷进行检查。将无效问卷剔除后,得到有效问卷230份,问卷回收率是85.2%。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3. 研究结果

(一)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

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家庭来源差异分析

表2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来源的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有一定的差异。在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维度上,城市家庭得分高于乡镇家庭,乡镇家庭得分高于农村家庭,差异非常显著。在过分干涉和偏爱孩子这两个维度上,城市家庭得分高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得分高于乡镇家庭,差异显著。而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这三个维度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不显著。

2)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表3可以看出,在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孩子这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都是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在过分干涉这一维度上也差异显著,这一

Table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s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

Table 2. Analysis of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difference in family source

表2. 父亲教养方式的家庭来源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Analysis of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difference in the only child

表3. 父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维度的得分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是否独生子女在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这三个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这说明,父亲在教养独生子女时会更多的运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也会更偏爱和过分干涉独生子女。

(二) 高中生自我接纳的概况

1) 高中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表4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比独生子女高。而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维度和自我接纳总分上未见显著差异。

(三) 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一般状况分析

1) 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5可以知道,授权、贬低和合理化这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男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授权、贬低和合理化这三个消极自我呈现策略。

(四)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

表6可以看出,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与自我接纳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这两个维度和自我接纳的负相关显著。而情感温暖、理解,偏爱孩子和拒绝否认这三个维度与自我接纳之间未见显著的相关。

2)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表7可以看出,惩罚、严厉维度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分干涉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偏爱孩子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正相关非常显著,拒绝否认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度保护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3) 高中生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表8可以看出,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接纳之间负相关非常显著,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接纳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4) 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对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自我接纳、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两两呈显著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自我接纳、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两两呈显著相关,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① 自我接纳在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统计结果表明,惩罚严厉对消极自我呈现策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28,p < 0.00),对自我接

Table 4.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self-acceptance difference in the only child

表4. 自我接纳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5. Analysis of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difference in gender

表5. 自我呈现策略的性别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and self-acceptance

表6. 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ther rearing patterns and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表7. 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and self-acceptance

表8. 自我呈现策略和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9.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between punishment, strictness and negativ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表9. 自我接纳在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 −0.18,p < 0.01);当以惩罚、严厉和自我接纳为自变量,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因变量时,惩罚、严厉能够显著的正向预测消极自我呈现策略(β = 0.25,p < 0.00),自我接纳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消极自我呈现策略(β = −0.18,p < 0.01),这表明自我接纳在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介作用模式图1,图中标示的数字为相应的路径分析系数。由图1中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以惩罚、严厉为起始变量,对消极自我呈现策略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路径:惩罚、严厉直接影响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直接影响路径;惩罚、严厉通过自我接纳再间接影响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间接影响路径,直接影响效果和间接影响效果均达到显著。

② 自我接纳在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表10的分析结果可知,过度保护对消极自我呈现策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30,p < 0.00),对自我接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 −0.13,p < 0.05);当以过度保护和自我接纳为自变量,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因变量时,过度保护能够显著的正向预测消极自我呈现策略(β = 0.27,p < 0.00),自我接纳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消极自我呈现策略(β = −0.19,p < 0.01),这表明自我接纳在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介作用模式图2,图中标示的数字为相应的路径分析系数。由图2中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以过度保护为起始变量,对消极自我呈现策略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路径:过度保护直接影响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直接影响路径;过度保护通过自我接纳再间接影响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为间接影响路径,直接影响效果和间接影响效果均达到显著。

4. 讨论

(一)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

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家庭来源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维度的得分是城市家庭高于乡镇家庭,乡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家庭来源的父亲在采用过分干涉和偏爱孩子这两种教养方式时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景璐石等人发现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与居住地显著相关稍有不同(景璐石,辜慧,徐科,冯军,蒋宪君,徐涛,孟婧,廖远霞,2011),但这两个结果都说明了不同家庭

Figure 1. Flow char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between punishment, strictness and negativ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图1. 自我接纳在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流程图

Figure 2. Flow char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between over-protection and negativ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图2. 自我接纳在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流程图

Table 10.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between over-protection and negative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表10. 自我接纳在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

注:*p < 0.05;**p < 0.01;***p < 0.001。

来源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这表明相对农村家庭和乡镇家庭,城市家庭的父亲会更多的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教养子女,对子女更加偏爱和干涉。这可能是因为,相对而言,城市家庭的父亲大多数都具备更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愿意采用子女比较乐于接受的温暖的教养方式;另外,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父亲也会更容易疼爱子女过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和农村家庭的父亲也接触到了更多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也更加注重调整教养方式,越来越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而越来越少用拒绝否认等方式来教养子女。

2)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孩子这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与梁瑞琼等人发现独生子女在偏爱孩子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的研究结果不同(梁瑞琼,王苑芮,2011)。是否独生子女在过分干涉这一维度上也差异显著,这一维度的得分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梁瑞琼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父亲在教养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时存在一定差异。这意味着,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感受到父亲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以无需竞争就可以享受到父亲所有的爱,因此会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温暖和理解。父亲在教养独生子女时,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偏爱溺爱子女,甚至是过度干涉子女。

(二) 高中生自我接纳的概况

1) 高中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自我评价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这与李彦牛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低于独生子女这一结果不同(李彦牛,王艳芝,孟海英,2007),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有兄弟或姐妹陪伴,相对独生子女而言感受到的孤独更少,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更多,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更高。而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维度和自我接纳总分上未见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李彦牛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三) 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一般状况分析

1) 高中生自我呈现策略的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中的授权、贬低与合理化这三个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授权、贬低和合理化这三个消极自我呈现策略。陈浩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会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陈浩,赖凯声,董颖红,付萌,乐国安,2013),国外的研究也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少使用恫吓策略(Kane, 2008)。这可能与男生比女生更爱面子有关。在现实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男生只好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四)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与自我接纳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惩罚、严厉和自我接纳之间的负相关非常显著,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这两个维度和自我接纳的负相关也显著。前人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孟秀红,何成森,邢超,陶芳标,2010)。这说明,在子女发展自我接纳过程中,父亲对子女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子女和过分干涉子女会阻碍子女对自我的接纳。父亲采用惩罚严厉的方法教养子女,容易使子女处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也容易使子女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等等,这样也就导致子女在接纳自我时感到困难。此外,父亲过分干涉子女和过度保护子女对他们培养独立性也不利,导致子女事事依赖父亲,当独自面对问题时,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智上的不成熟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让高中生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困难重重,备受打击,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接纳自我。

2)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多个维度与自我呈现策略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这三个维度都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分干涉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呈显著正相关;而偏爱孩子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有研究者也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多个维度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张书皓,2016)。这说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三个消极的父亲教养方式都会促使子女更多地使用消极自我呈现策略,而偏爱孩子则会促使子女采用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分析原因可能是,父亲对子女经常采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会让子女误以为父亲不喜欢他们,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为了克服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他们在生活中会有意地采用讨好、放大等自我呈现策略来获得他人的青睐,得到他人的肯定。而父亲对子女过度保护,会让子女缺乏应对危险的能力,因此会使用示弱等自我呈现方式来获得他人的保护。

3) 高中生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接纳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接纳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这与张书皓发现自我接纳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相关不显著的研究结果不同(张书皓,2016)。这可能是因为,自我呈现策略是印象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印象管理是一种迎合他人的交往模式,在这些交往模式中,不管是使用积极的自我呈现策略还是消极的自我呈现策略,都会让个体感觉自己是为了讨好、迎合他人或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才去使用这些自我呈现策略的。这在中国的道德观里,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不真实的自己是不被认可的,正如中国人历来都不喜欢伪君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而不想为了他人对自己有良好评价而掩饰真实的自己。所以个体在生活中使用的自我呈现策略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越不真实,或者说越虚伪,对自我的评价就越低,这样就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接纳。

4) 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接纳在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自我接纳在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也具有中介作用。这说明如果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就可以有效消减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其消极自我呈现策略的作用,也就是说即使父亲对子女更多的采用惩罚、严厉的方式,或者对子女过度保护,自我接纳水平较高的个体也会采取更少的消极自我呈现策略。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在家庭来源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 男、女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3) 高中生的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中的授权和贬低这两个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4) 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自我接纳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的正相关非常显著,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消极自我呈现策略呈显著正相关;偏爱孩子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积极自我呈现策略、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接纳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5) 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消极自我呈现策略之间也起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中学生校园群体暴力的心理生成机制及干预研究”(项目号:16BSH104)。

参考文献

[1] 陈浩, 赖凯声, 董颖红, 付萌, 乐国安(2013). 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探新, 33(6), 541-553.
[2] 景璐石, 辜慧, 徐科, 冯军, 蒋宪君, 徐涛, 孟婧, 廖远霞(2011). 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及家庭关怀度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2(12), 1451-1453.
[3] 李静, 冯琼, 刘萌, 贾书磊(2013). 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当代护士(中旬刊), (6), 112-114.
[4] 李闻戈(2002). 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 24(01), 12-14.
[5] 李彦牛, 王艳芝, 孟海英(2007).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8(6), 517-519.
[6] 梁瑞琼, 王苑芮(2011).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3), 370-372.
[7] 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 牛更枫(2015).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094-1097.
[8] 孟秀红, 何成森, 邢超, 陶芳标(2010).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1(5), 563-565.
[9] 王雪, 王景芝, 杜明颖(2012). 父亲教养方式与高二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毕节学院学报, 30(3), 108-112.
[10] 岳冬梅(1993).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页122-129).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1] 张书皓(2016).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2] Baumeister, R. F. (1982). 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1.1.3
[13] Darling, N., & Ster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 487-49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3.3.487
[14] Ellis, A. (1977). Psychotherapy and the Value of a Human Being. In A. Ellis & R. Grieger (Eds.), Handbook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p. 101). New York: Springer.
[15] Kane, C. M. (2008). I’ll See You on My Space: Self-Present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 Websit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leveland, OH: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