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以非洲五所孔子学院为例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A Case Study on Five African Confucius Institutes
DOI: 10.12677/ML.2018.61004, PDF, HTML, XML, 下载: 1,167  浏览: 3,0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雪婷, 王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非洲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Learners Africa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整体情况,分析不同个体因素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的差异以及其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较高,不同专业、国别与官方语言的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的流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两维度显著性相关,与旅游、传统、饮食、民俗等文化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建议通过增加旅游、传统、饮食、民俗等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total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Chinese learners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n Africa was explore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 were also contrasted. The correlation of Chinese level,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was th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found that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Chinese learners in these five Confucius institutes is relatively high.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 in major, nationality, and official languag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with popular culture, value and concept in the dimensions of Chinese culture respective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with travel, tradition, folklore, food, etc in Chinese cul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 be fully promoted through organizing more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about travel, tradition, folklore, food, etc.
文章引用:周雪婷, 王春. 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以非洲五所孔子学院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18, 6(1): 25-36.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1004

1. 引言

我国孔子学院快速发展,为提升其汉语学习者学习兴趣与汉语水平,增强我国孔院汉语教学效果,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我国孔院建设与推广过程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认同在哲学中表示“同一性”,即两者相同或同一。Stuart Hall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其指出文化认同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群体共有文化的认同;二是一种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的文化认同 [1] 。Usunier研究了文化认同的运作方式,认为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运作方式:一是自我身份的认同,即对母国文化的复制;二是异国文化的认同,即逃离自身文化的束缚 [2] 。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日益增多,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颇多。陈惠芳对国际中文学校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提升来华汉语学者的汉语水平 [3] 。张国良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较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对中国大众媒介的接触频率,有助于其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认同 [4] 。吴雪虹对来华二语习得者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5] 。罗芳,张博探讨了外训人员中华文化认同培养的广泛性、系统性与长远性 [6] 。

港澳台大学生以及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亦不少。洪莹研究了港澳及华人华侨大学生举行的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7] 。曾进兴提出增强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对策 [8] 。崔英超利用历史教学增强港澳台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她用“情与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推重“以人、事说理”,重视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 [9] 。俞玮奇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能的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欧美学生的自我感觉要普遍好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学生。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跨文化敏感又与跨文化效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0] 。石琳分析跨文化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体现形式,将语言教学的基础层次与文化教学的高级层次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11] 。

在我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学者们致力于孔子学院建设与推广研究。徐丽华提出了推进汉语教学的非洲化的方法,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12] 。扈启亮针对利比里亚孔子学院建设,建议开设多种特色课程,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文化推广 [13] 。夏日光,郭奕从跨文化的视角研究对外汉语教学 [14] 。李红秀建议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进程、重视语言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以及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汉语文化传播模式 [15] 。研究者发现,针对来华留学生、港澳台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比较多,非洲孔子学院教学与建设的研究也颇多,但针对非洲孔院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还很少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究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整体情况,分析不同个体因素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的差异以及其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关系,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现状?

2) 不同个体因素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否存在差异?

3) 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关系?

4) 怎样提升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

2.2. 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北非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西非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中非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东非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95%。

2.3. 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问卷:《中华文化认同量表》(黑琨,钟瑞萍) [16] ,测量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1.0与LISREL8.7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2.4. 信效度分析

2.4.1. 效度分析

研究采用统计软件LISREL8.7,对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的验证性因素进行分析。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第23题因子载荷不显著被剔除,剩余29题。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采用df、x2、x2/df、RMSEA、NNFI、CFI等指标来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他们认为,如果x2/df小于3,RMSEA在.8以下,越接近0越好;NNFI和CFI接近.90,越接近于1越好,此时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 [17] 。研究发现(见表1),此模型的x2/df为1.46,小于3,RMSEA为.078,小于0.8,CFI为.90,NNFI为.088,接近.90,各项拟合指标均较为理想,因此,此模型是一个好模型。这表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中华文化认同八因素结构模型是理想的模型,因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中华文化认同结构维度的标准化路径图(n = 150)如图1所示。

Table 1. Structural model fitting of factors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表 1. 中华文化认同因素结构模型拟合表

Picture 1. Standardized path of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图1. 中华文化认同结构维度的标准化路径图(n = 150)

2.4.2. 信度分析

表2所示,复检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度系数α = 0.865,因此,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首先采用SPSS21.0对回收的238份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之后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包括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在各个维度的总体分布情况、频数的集中趋势等。

表3可以看出,在语言文化维度中,各题的均值都很高,其中,第4题均值最高,这说明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汉字的普遍认同,第1~3题、第6~7题这5题,汉语学习者的认同普遍较高。在旅游文化维度中,第12题得分较低,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汉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来华留学,只有少数孔子学院奖学金获得者有机会来华留学、参加夏令营活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中国景点有限。第11题、第13题得分较高,说明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第14~16题为涉及流行文化,汉语学习者喜爱中国影视与中文歌,在孔院调研时发现,表演类中华文化活动居多,歌唱类比赛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汉语学习者对流行文化认同较高。在价值观念维度中,汉语学习者对中国价值观念认同较高,如“中国人崇尚孝敬老人”、“中国人具有很多优良品质”以及“我喜欢孔子”,“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树立了一个圣人的形象,作为汉语学习者,认同“孔子”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认同有很大裨益,“孝敬老人”具有普世的价值观,不管哪个国家,不论哪一民族,尊敬老人具有共性,因而汉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认同。汉语学习者对“功夫”、“书法”等中华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认同,在中华文化活动开展中,“功夫”作为中国国粹成为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深受广大汉语学习者喜爱,然而,19题认同普遍较低,“旗袍”虽然是中国国粹,但在非洲,由于气候与文化风俗的差异,“旗袍”鲜有人知道,在中华文化活动中鲜有涉及。中国食物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广受汉语学习者喜爱,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汉语学习者鲜有人来华留学,仅少数成绩优异者来华留学,此外,汉语教学也很少涉及中国各大菜系,因此绝多数汉语学习者对中国菜系了解不够,认同较低。在民俗文化认同调研中,汉语学习者对中国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充满期待与好奇,他们希望有机会了解更多中华文化,第5题得分较高,说明汉语学习者对中国认同较高,对中国充满热爱,第22题得分不高,这还是和地理环境有关,没有来华学习生活经验,缺少对中国广泛的认知。而在国家民族这一维度中,第29题、30题认同较低,由于缺乏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认知,这两题大多以“不知道”为主,第26、28题这两题得分较高,中国作为大国在世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受汉语学习者的认可,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已经受到汉语学习者广泛的接受。

3.2. 专业差异

在调研的五所孔子学院中,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为汉语专业生,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与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为非汉语专业生。为探究汉语专业生与非汉语专业生其文化认同是否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对汉语专业与非汉语专业汉语学习者进行独立样本检验。

表4可以看出,汉语专业生97人,约占40.8%,非汉语专业生168人,约占59.2%;汉语专业生

Table 2. Reliability statistics

表2. 可靠性统计量

Table 3. Mean of corresponding items of cultural dimensions

表3. 认同文化维度各题项均值表

Table 4. Group statistics

表4. 组统计量

中华文化认同均值约122,非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均值约117,汉语专业生与非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有一定差异,为了探究其有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对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P = 0.144 > 0.05,满足方差齐性条件,因此以下单因素方差检验是有效的。另外,相关性P = 0.004 < 0.05,说明汉语专业生与非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更高。

3.3. 国别差异

研究调查北非苏丹、西非利比里亚、中非喀麦隆、东非坦桑尼亚与南非五国的汉语学习者,为探究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对其国别分类,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

表6可以看出,喀麦隆汉语学习者97人,约占40.8%,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22.1959;坦桑尼亚42人,约占17.6%,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22.5476;苏丹48人,约占20.2%,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11.9375;南非30人,约占12.6%,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19.0000;利比里亚21人,约占8.8%,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15.4286;总体均值为119.1891,喀麦隆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高于平均水平,苏丹、南非与利比里亚低于平均水平。为了探究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有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对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方差齐性检验P = 0.166 > 0.05,满足方差齐性条件,因此以下单因素方差检验是有效的;相关性P = 0.000 < 0.05,说明汉语专业生与非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研究者运用多重分析检验(LSD),喀麦隆与苏丹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0 < 0.05,两者均值差为10.25838,喀麦隆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喀麦隆与利比里亚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29 < 0.05,两者均值差为6.76730,喀麦隆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利比里亚高;坦桑尼亚与苏丹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0 < 0.05,两者均值差为10.61012,坦桑尼亚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坦桑尼亚与利比里亚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39 < 0.05,两者均值差为7.11905,坦桑尼亚汉语学习

Table 5.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表5. 独立样本检验

Table 6. Mea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 in nationality

表6. 不同国别中华文化认同均值

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利比里亚高;苏丹与南非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9 < 0.05,两者均值差为−7.06250,南非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

3.4. 官方语言差异

北非苏丹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中非喀麦隆为法语,西非利比里亚、东非坦桑尼亚与南非为英语,为探究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是否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对五国官方语言进行描述性分析。

表7可以看出,法语汉语学习者97人,约占41%,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22.1959;英语汉语学习者93人,约占39%,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19.7957;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48人,约占20%,中华文化认同均值111.9375,总体均值为119.1891。法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最高,英语汉语学习者其次,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最低,法语、英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高于平均水平,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大幅度低于平均水平;为了探究不同官方语言汉语学习者有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对其进行独立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P = 0.118 > 0.05,满足方差齐性条件,因此以下单因素方差检验是有效的;相关性P = 0.000 < 0.05,说明不同官方语言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为了更具体探究不同官方汉语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研究者运用多重分析检验(LSD),法语与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0 < 0.05,两者均值差为10.25838,法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高;英语与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1 < 0.05,两者均值差为7.85820,英语汉语学习者比阿拉伯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高,法语与英语汉语学习者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值差为2.40018,法语汉语学习者比英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高。

3.5. 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相关分析

表8可以看出,P = .000 < 0.05,中华文化活动与汉语水平显著正相关;P = 0.040 < 0.05,中华文化活动与流行文化显著正相关;P = 0.035 < 0.05,中华文化活动与价值观念显著正相关。

Table 7. Mea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learners in official language

表7. 不同官方语言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均值

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level,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表8. 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相关分析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6. 回归分析

1) 因为P = 0.000 < 0.05,汉语水平对中华文化活动的回归显著,汉语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中华文化活动。因此,汉语水平越高,课外文化活动参入越多,见表9

2) 因为P = 0.040 < 0.05,课外文化活动参与对流行文化的回归显著,课外文化活动参与可以显著预测流行文化认同。因此,课外文化活动参与越多,流行文化认同越高,见表10

3) 因为P = 0.035 < 0.05,课外文化活动参与对价值观念的回归显著,课外文化活动参与可以显著预测价值观念认同。因此,课外文化活动参与越多,价值观念认同越高,见表11

4.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整体情况,分析不同个体因素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的差异以及其汉语水平、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 汉语学习者语言文化认同在所有文化维度中最高,其次是价值观念,饮食文化认同最低;不同专业、国别与官方语言的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2) 汉语专业生与非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性差异,汉语专业生中华文化认同更高;3) 喀麦隆与苏丹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喀麦隆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喀麦隆与利比里亚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喀麦隆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利比里亚高;坦桑尼亚与苏丹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坦桑尼亚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坦桑尼亚与利比里亚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坦桑尼亚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利比里亚高;苏丹与南非汉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南非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比苏丹高;4) 官方语言为法语与阿拉伯语的汉语学习者,其中华文化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后者高;官方语言为英语与阿

Table 9. Model summary o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nese level and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表9. 汉语水平与中华文化活动回归分析模型汇总

a.预测变量:(常量),汉语水平。

Table 10. Model summary o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and popular cultural identity

表10. 中华文化活动与流行文化认同回归分析模型汇总

a. 预测变量:(常量),中华文化活动。

Table 11. Model summary o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and value identity

表11. 中华文化活动与价值观念认同回归分析模型汇总

拉伯语的汉语学习者,其中华文化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中华文化认同比后者高;官方语言为法语与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其中华文化认同无显著性差异,官方语言为法语的汉语学习者比官方语言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高;5) 中华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认同的流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两维度显著性相关,与语言、旅游、传统、饮食、民俗以及国家民族文化无显著性差异。孔院可通过增加语言、旅游、传统、饮食、民俗文化活动等措施,全面提升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感研究,基金号:CX2016B423;得到湖南省社科办项目(外语教师作为知识员工的反生产行为研究,基金号:14YBA009)的支持。

[1]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 224-225.

[2] Usunier, J. (1996) Marketing Across Cultures. Prentice Hall, New York.

[3] 陈惠芳. 国际学校中文教学中针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实践探讨[J]. 中外企业家, 2009(4X): 147-148.

[4] 张国良, 陈青文, 姚君喜. 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 2011, 32(5): 176-179.

[5] 吴雪虹. 来华二语习得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其汉语学习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4.

[6] 罗芳, 张博. 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16(4): 69-72.

[7] 洪莹.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 青年探索, 2011(3): 44-47.

[8] 曾进兴, 郑丽霞, 马圳炜, 黄文丽, 汤汉林. 在闽高校就读台湾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1): 68-72.

[9] 崔英超. 历史教学与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探研[J]. 教育探索, 2011(6): 71-72.

[10] 俞玮奇.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 敏感度与效能感[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4): 551-559.

[11] 石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以汉语成语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5): 166-170.

[12] 徐丽华, 郑崧. 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 西非亚洲, 2011(3): 42-46.

[13] 扈启亮. 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 2012, 35(1): 142-143.

[14] 夏日光, 郭奕. 跨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2): 149-153.

[15] 李红秀. 非洲孔子学院建设与汉语文化传播[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 111-117.

[16] 钟瑞萍. 泰国高校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6.

[17]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附录1 中华文化认同量表

尊敬的各位朋友:

您好!为了了解您的汉语学习情况,提升汉语教学效果,特进行本次调查。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也没有是非对错和标准答案,请您依个人真实情况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1. 基本信息

1) 国家:

2) 部落:

3) 性别:男 ‚女

4) 年龄:

5) 职业:工人 ‚商人 ƒ公务员 „学生 …其它

6) 教育程度:初中 ‚高中 ƒ大学 „硕士 …博士

7) 班级类型:兴趣班 ‚学分班

8) 年级:大一 ‚大二 ƒ大三 „大四 …其他

9) 母语:

10) 官方语言:英语 ‚法语 ƒ其它

11) 专业:

12) 汉语学习途径:家庭 ‚学校 ƒ同伴 „电台 …其他(多选)

13) 汉语学习时间:

14) 汉语程度:1级 ‚2级 ƒ3级 „4级

15) 家人对您学习汉语的态度:1) 支持 2) 不支持也不反对 3) 反对

16) 你最近参加了多少次中华文化活动?

2. 中华文化认同量表

参考文献

[1]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 224-225.
[2] Usunier, J. (1996) Marketing Across Cultures. Prentice Hall, New York.
[3] 陈惠芳. 国际学校中文教学中针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实践探讨[J]. 中外企业家, 2009(4X): 147-148.
[4] 张国良, 陈青文, 姚君喜. 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 2011, 32(5): 176-179.
[5] 吴雪虹. 来华二语习得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其汉语学习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4.
[6] 罗芳, 张博. 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16(4): 69-72.
[7] 洪莹. 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 青年探索, 2011(3): 44-47.
[8] 曾进兴, 郑丽霞, 马圳炜, 黄文丽, 汤汉林. 在闽高校就读台湾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1): 68-72.
[9] 崔英超. 历史教学与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探研[J]. 教育探索, 2011(6): 71-72.
[10] 俞玮奇.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 敏感度与效能感[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4): 551-559.
[11] 石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以汉语成语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5): 166-170.
[12] 徐丽华, 郑崧. 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 西非亚洲, 2011(3): 42-46.
[13] 扈启亮. 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 2012, 35(1): 142-143.
[14] 夏日光, 郭奕. 跨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2): 149-153.
[15] 李红秀. 非洲孔子学院建设与汉语文化传播[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 111-117.
[16] 钟瑞萍. 泰国高校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6.
[17]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