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缘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印记
How Chinese Character Becomes the Impri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OI: 10.12677/ML.2018.62017, PDF, HTML, XML, 下载: 1,376  浏览: 2,4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崔 崟, 付贵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关键词: 汉字文化华夏根基时代创新一带一路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 New Era of Innovation The Belt and the Road
摘要: 华夏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国文化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根基在哪里?什么是我们的中华魂?追溯往昔,是汉字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衔接。还看今朝,汉字凝聚储备了新时代的创新能力;汉字是“一带一路”的精神捍卫者。畅想未来,汉字仍然是宣扬民族文化的守护神;汉字依然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基石。
Abstract: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continued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Nowadays Chinese culture ha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Chinese nation stands strongly in the world. Where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ulture? What is our Chinese spirit? Looking back to the history, it is Chinese character that safeguards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 and it is Chinese character that carries the connection of the history. Looking to this age, Chinese character condenses and stor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n a new era;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spiritual defender of “the Belt and the Road”. Looking to the future, Chinese character is still the Patron God of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is nevertheless the footstone of safeguarding the dignity of the motherland.
文章引用:崔崟, 付贵贞. 汉字缘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印记[J]. 现代语言学, 2018, 6(2): 149-1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2017

1. 引言

华夏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国文化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根基在哪里?什么是我们的中华魂?追溯往昔,是汉字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衔接。还看今朝,汉字凝聚储备了新时代的创新能力;汉字是“一带一路”的精神捍卫者。畅想未来,汉字仍然是宣扬民族文化的守护神;汉字依然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基石。

2. 汉字是维护华夏一统的定海神针

众所周知,欧洲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中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两者大致相当,欧洲和中国同属欧亚大陆又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然而,我们中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度,欧洲却划分为48个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战乱和多民族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可是,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中国自华夏文明诞生后几千年来也是历经战乱,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也历经数百年,而且中国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文字的不同,加剧了欧洲由治到乱。文字的产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西方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腓尼基时代。腓尼基人结合当时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特点,创造了既省时而又简单的22个腓尼基字母,这就是后来席卷世界的拼音文字的源头。此后,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希腊人创造了希腊字母,而取代希腊的罗马帝国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从此,所有独立的语言都有可能以极低的成本,创造自己的文字 [1]。后来,很可能由于政治、宗教、文学的目的,废除了中世纪时用作共同书面语的拉丁语,改用不同的地方语言是造成今天欧洲不同文化实体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也是如此,随着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就利用了拉丁文发展了它们自己的语言。欧洲大陆是在拼音文字的主导下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

与欧洲不同,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没经过这样性质的分裂,多次战争后的混乱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聚集着结束内乱的能量。秦汉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格局。从此,全国广大地区推行了文字统一(书同文),克服了中国广大地区方言阻隔给中央统一政令推行的不变。汉字把广大地区各民族联系在一起。书同文的文字工具、行同伦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书同文”,不仅有利于全国的政治统一同时也促进、推动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中国,除普通话以外,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每种方言下还有众多的次方言。如果北方人听广东人或者上海人讲家乡话时,简直就是鸭子听雷。它们的差别之大远胜于同一印欧语系的英语和法语,或者德语与俄语。尽管如此,中国人之间却有着极高程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毫无疑问,这要归功于汉字的作用了。中国各方言之间尽管话语的发音大不相同或完全不同,但是汉字的书写形式、词法体系、句法关系是完全一致的。试想,如果中国也采用了拼音文字的话,如同今天的欧洲,分裂成几十个亦或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也是不足为怪的。书面汉语的强大势力及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文字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对中国几千年来无间断的延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大有裨于民族和文化之统一。

时至今日,汉字仍然是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共同基础,就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5500万华人、华侨对汉字仍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通过汉字温习对祖国的感情和牢记自己的文化根。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现自己的国粹、民族魂的最佳时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用最大的篇幅展现的不是别的,正是汉字。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字在我们的国家统一、认祖归宗、民族认同等诸方面都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3. 汉字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为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成就,靠了文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文字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人类如果没有文字,也许还处在非常愚昧和野蛮的时代。文字不单是人类进入文明世纪的曙光,而且是人类文明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承载性工具。

因此,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我们中国人都以祖国的五千年文明史而感到无比自豪。那么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毋庸讳言,最重要的标志莫过于人类何时发明了文字。经考古专家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应是甲骨文,它包括了两个阶段: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原始甲骨文字迹清晰、结构严谨、笔锋有力,已经具有文字的特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约四千年左右,正当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2]。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割断了古今,也就隔断了文化,我们这些人也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和依据。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历史。众所周知,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文明的前三个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断层。只有黄河文明即中国文明亘古一统,尚未出现断层。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传媒——汉字本身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的缘故吧!例如,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字体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但是,方块字汉字本身的造字结构并未根本改变。中国各朝各代的巅峰之作无不是用汉字书写而成,如“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等。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经验传承,都得依靠文字,“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古人对汉字文化关系所做出的很正确的价值判断 [3]。它是一个古国所依为命脉的根基,不可忽视。试想如果没有了汉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如果想要读懂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的文化跟我们的文字是紧密联系着的,假如我们改成拼音文字,那么,诗、词、对联、书法家都将不复存在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以汉字为载体,得以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可以说,五千年的汉字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中国的文明史、中国的思想史。

4. 汉字凝聚储备了新时代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衡量一种文字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曾几何时西方学者认为,汉字难读、难写、难认,远不如拼音文字。果真如此吗?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汉字结构的本身具有开创性。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汉字的功能和前景的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在电脑前它们已处于同一平台之上。另外,汉字极强的造词能力适应了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广阔前景。

4.1. 汉字结构的开创性

形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汉字的根和英文及其它文字不同,在于字形不在发音,有它自己特殊的形体结构。它的符号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的特色。字形跟人的思想感情联结在一起,文化内涵自然就丰富了。

汉字结构是以人的感觉为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通过人去感受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部分。汉字的图形性功能、隐喻性功能,能激发人的灵感、潜意识、想象力,这些均属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弦外之音,字形之意,都是逻辑所达不到的 [4]。汉字结构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是象形。它是我们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通过印在头脑中的印象及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文字。如:山、川、日、月、口、鸟、鱼等。指事是以象形为基础,在表达复杂抽象的事物时,充分发挥人的遐想创造出的文字。如:一、二、三、上、下、行、立等。会意更是调动了人的想象空间,将象形、指事有机结合的合体字。如:羊大为“美”、木多为“林”、有妻有子为“好”、鸟叫为“鸣”等。形声字占据了汉字总量的80%,是汉字造字的主体,它将人的想象力推向了极致。顾名思义,形声字的一半表示物体的形状,另一半表示物体的声音。如:铜、歌、草、怒、园、闻等 [5]。形声字的另一个作用是将大千世界进行了归类。在人们的思维中,与水有关的应视为同类。于是,就有了:河、湖、江、海、流、淌、沉、波、涛等,与金属有关的可归为另一类:铁、铜、钢、锌、铅、锅、钉、锁等。许多字的声旁是相同的,将相同的声旁算作一个中心,使复杂的汉字字形变得有规律可循,并且单纯化了。了解一个中心声旁的意思,就有助于对一类字的理解。总而言之,汉字的方块结构富有逻辑性,能启发人的联想和创造。正因为可以“起联想”,才可以发挥其“隐喻”作用。汉字的内涵始终与外形相连接,越变越丰富。

以前,人们把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一种手段,可是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隐喻可为我们创造现实,可成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建立了隐喻认知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6]。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我们绝大多数的思维方式是基于隐喻完成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由于人类所具有的隐喻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根据简单的、具体的、现实的事物,去理解创造复杂的、抽象的、未来的事物。与印欧语系不同,汉字是隐喻性的文字,而拼音文字不具隐喻作用。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联想、隐喻性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它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可以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2. 汉字的极强造词能力

造词能力极强的汉字是汉语的一大优势。几千年来,没有任何新生事物,新生词语,是汉字所不能载的,是汉字不能编入某一偏旁之中的。“氢”、“氧”是气体,归气部。“釹”、“钼”是金属,可以归金部。有些词语,不烦造字,启用一个旧字,赋予新义,就可以了。“钛”、“铀”、“镭”三字,古已有之,跟化学元素无关,今人很容易就借用了,有起死回生之效 [7]。

汉字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汉字文化像一条巨龙,每一次蜕变,都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才有今日的辉煌。伴随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汉语词汇逐年增加。如:“一带一路、最后一公里、早起鸟、碾压、国际高考移民、换客、交强险、学术超男”。汉字极强的造词能力适应了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广阔前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日本,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最早起于明治初年,但是,这些人恰恰忘记了,正是由于汉字的造词功能才使得欧美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引进日本社会。这一时期产生的汉字词涉及到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天文、地理、科学、艺术、医学等方方面面。如:「議長、国会、実権、融和、物価、製造、文化、法学、答弁、被告人、天体、定期、航海、赤道、太平洋、洞徹、伸縮、精巧、習慣、予備……」。这些词的绝大多数如今已成为日语中的基本词汇,有好多词又流入我们中国。日本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是以汉字作媒介的。确切地说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化 [8]。

4.3. 汉字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同步

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IT产业的迅猛发展带给各个领域的冲击不亚于一场革命。电脑、智能手机、数字化等电子产品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并以几何式基数迅速更新换代。所谓“信息化社会”是从手写文字向敲打文字方向转型的社会。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书写既费力又费时,特别是笔画多的汉字。在用语言学习和工作方面,我们确实要比西方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然而,汉字微机输入法的圆满解决为汉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无法估量的发展空间。因为在电脑、手机面前,再简单再复杂的文字所花费的书写时间都是一样的,它们已完全处于同一个平台之上。过去认为汉字的一些缺点已不复存在,过去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汉字的优势却得到了重新估价。最近几年的事实证明,汉字完全可以适应电子新技术的发展。汉字能与最新电子技术相结合,形成汉字电脑信息网络。应该说21世纪确实是汉字充分发挥威力的时代。

植根于信息时代的大量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迫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大量信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汉字汉语的地位又如何呢?据有关专家测算,在相同的时间内,阅读中文的人将比阅读英文的人多获得60%的信息 [9]。据说,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5国文本中,只有中国的文本是最薄的。事实也是如此,汉字是表意或者说是表词文字。能阅读中文资料的人,从联想上寻绎它们的意义与相互的关系,可以一目十行,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这样,在当今全球化竞争中就能占有优势地位。

5. 汉字是“一带一路”的精神捍卫者

一个要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必然要参与国际交流。在绵延两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中,中国的汉字、汉字文化带给周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远远超出语言文字本身的范畴。它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艺术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均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5.1. 心相通的基础是语言和文字

习近平主席(2017-05-14)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根基。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因此,“一带一路”更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之路。

毋庸讳言,对话交流的基础是语言和文字。英语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世界通用语言,就是因为英国工业化以后,在输出资本、科技的同时,用英语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沟通。我们“一带一路”的战略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语言文化的软实力不可或缺。可喜的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需求呈急剧上涨趋势。诚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文化阵地作保障,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这就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发生冲突与博弈,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况且,“一带一路”沿线有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属于多种文明、多样民族,而且发展程度不同、人文形态各异。因此,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上要突出针对性,要用对方理解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需要系统总结、提炼和构建“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使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播,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对话。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为汉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5.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这也有助于在21世纪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较量首先是语言之间的较量。我们拿什么与周边各国进行交流?最能代表中国软实力的名牌又是什么?显然,英语不行!俄语不行!最能体现中国语言文化的核心非汉字文化莫属。汉字文化体现的是传承、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创新的精神,与“一带一路”所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及平等互利共赢等理念不谋而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纷繁。如前所述,汉字文化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统一、历史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

5.3. 汉字文化体现开放包容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并且在全人类文化中,还显现了它的特色。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强制的单向输出,而是宽容的双向融合。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东西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持续了几百年的全国性的分裂。可是,分裂动荡局面未能削弱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反而促进了汉文化多元的发展格局,表现出中华民族恢弘的文化精神,表现了汉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两宋时期的西夏以及辽、金的历史都表明,汉字、汉文化和兄弟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元代蒙族、清代满族所以能形成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不是偶然的。他们是在多民族的汉文化基础上创立了中华民族新的统一的空前广大的帝国。汉字和汉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化特征。

汉字的发展史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史紧密相连。汉字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的突出表现是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在对外交流史上,汉字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汉字构成的现代汉语在对周边国家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各个国家的词汇进入汉语,使汉语日臻成熟和完善。汉语的行文可以接纳西方的拼音文字,西方的行文却无法接纳汉字。今天,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的科技、中国人的自信,必将更大范围地走向“一带一路”的周边各国,从而走向世界。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孔子学院建设,为汉字文化的拓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如上所述,汉字、汉字文化的上述特点和优势与“一带一路”精神不谋而合。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今天的“一带一路”是汉字文化展示其魅力的舞台,汉字文化必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得更深、更远。

6. 结语

汉字、汉字词、汉文化、汉字文化圈一脉相承、天衣无缝,其核心的核心是汉字。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而又超出了汉民族。只要汉字在自己的故乡中国站住脚跟,必将向东亚、亚欧,并向世界辐射。在与拼音文字较量的21世纪乃至更远的将来,仍将是汉字继续发挥威力的时代。

汉字即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汉字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汉字研究如果脱离了文化与社会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始终是双向的,中国既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汉字文化的接受者。信息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和进步极大地释放了汉字的能量,汉字文化的传播必将极大增强中国在世界各国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是无可估量的。注入了新的活力的汉字必将释放出凝聚全球炎黄子孙的巨大能量,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和振兴,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点培育项目(人文社科类)《汉字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7XJCQSQ056,笔者为项目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 等. 汉字五千年[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9: 16.
[2]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4.
[3] 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95.
[4] 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32.
[5] 崔崟. 日本语通论第二版[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58-60.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06.
[7] 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96.
[8] 崔崟. 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多大[N]. 中国民族报(理论版), 2009.
[9] 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