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概念,源自于教学中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理念,教师在班级生活中,可以了解学生因为个别的生活经验、家庭社经地位、社会文化经验、父母教养态度等,而形成不同的个别差异现象,导致学习成就与学习成效的差异。本文的主旨,在于论述个别差异教学(包括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理念,阐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2. 个别差异的教学意义与模式
一般而言,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在于强调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的差异,包括个别差异与群体差异。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包括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二个重要的教学模式。有关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与应用,详加以说明如下。
2.1. 适性教学的意义与模式
2.1.1. 适性教学的意义
适性教学(adaptive teaching)的主要意义,是为了因应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别差异(例如不同的学习成就、学习才能、学习模式、学习经验、学习风格等),可以达到一致性的教学方式。因此,适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教师的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量阶段,都应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之下,进行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1.2. 适性教学的模式
适性教学的实施和一般的个别化教学不同,适性教学的实施,重视个别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个别情形,做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以分组的方式)。适性教学的模式,依据相关的文献指出,包括补救式教学方式与补偿性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考虑采用此二种模式,因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情形。
1) 补救性教学方式
补救性教学方式(the remediation approach),是教师透过教学方式,提供学生必须具备的先前概念或知识、技巧,透过教学活动学习应该具备的能力。例如,学生在上数学四则运算前,应该要先具备加减乘除的先前概念,如果学生在此方面有所欠缺的话,教师就应该实施补救性教学,先了解学生的概念学习,哪些先前概念有所不足,哪些基本的学科知识需要补充,哪些语文字会需要加强,哪些英文单字需要背诵等,在正式教学展开前,先透过补救性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一般而言,补救性教学方式的实施,当学生的学科学习,产生“断层现象”时,就需要透过补救性教学方式,给予学习者额外的补救教学。
2) 补偿性教学方式
补偿性教学方式(the compensatory approach)指的是,当学生缺乏某些讯息、技巧或能力,教师选择以避开或补偿不足条件的方式来教学 [1] 。教师在运用补偿性教学方法时,可以考虑用变更教学内容,避开学生的弱点,或是加强利用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能。
适性教学的实施,主要的用意在于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并且透过“共同学习”的方式,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透过补救性教学方式与补偿性教学方式的实施,让学生从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效益,并且补救学生学习知识上的不足。
2.1.3. 适性教学的应用
“适性教学”(adaptive instruction)的定义来自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延伸。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提供每一位学生适性教育的机会,让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各种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环境而造成学习上的不平等现象。
适性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分成四个基本步骤:1) 工作分析与科目分析;2) 单元工作分析和主题分析;3) 知识和技能的分析;4) 学习行为及问题的分析。
2.2. 差异化教学的意义与模式
2.2.1. 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差异化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是一种针对同一班级之不同程度、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及学习兴趣之学生,提供多元性学习辅导方案的教学模式。因此,差异化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程度、需求、方式等在学习上的特殊性。有关差异化教学的概念,请参见图1 [1] 。
差异化教学的主要理念,是希望教师透过对学生个别差异及需求的了解,弹性地调整教学的内容、进度和教学评量的方式,透过策略与方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从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性的发展。差异化教学的实施,除了考虑学生的需求之外,也顾及教师教学上的需要。建立在下列的三个理论基础上1) 脑力研究(brain-based research):透过脑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了解愈多,愈能有助于教师提供学生更有效学习;2) 学习风格与多元智能(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了解学生运用视觉、听觉或动觉接收讯息的偏好,以及学生多元智慧,可以帮助教师采取适切的教学;3) 真实性评量(authentic assessment):经过测量之后,能够了解学生是否学到老师所教的内容,所以课程必须与学生学习结合,教学策略必须配合学生需求,评量必须是多元、弹性和适切,且能评估学生持续的表现 [2] 。在差异化教学的运用方面,教师应该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历程中,究竟是欠缺哪一类型的知识,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利情形,透过学科教学知识策略的运用,弥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
2.2.2. 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与实施
1) 基本理念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奠基于:a) 依据学生学习差异及需求;b) 弹性调整教学内容、进度与

Figure 1. Differentiating teaching concept map
图1. 差异化教学概念图
评量方式;c) 提升学习效果,引导学生适性发展。透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表达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并提供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差异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重视的学习差异情形,并依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形,给予学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透过不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2) 差异化教学的方针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学习上的需求,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能积极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种差异,并依据学科属性,做内容的调整,针对各种需求妥善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并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必须顾及各类型、各层级的学生需求。
3) 学生的兴趣、准备度、学习历程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在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准备度及学习历程等三方面的特性。在兴趣方面,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偏好、喜欢的事物、善用的策略与方法、对特定主题的喜爱、觉得有关系有吸引力的事物等;在准备度方面,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旧经验、先前概念、学科基本技能与认知、对主题的基础认知等;在学习历程方面,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类型等。教师透过对学生兴趣、准备度、学习历程的掌握等,依据学生在此三方面的差异情形,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可以在适性、适度的情形之下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4) 学习策略与举例
差异化教学在策略的选择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与准备度的不同,教师可以选用下列策略,作为差异化教学上的参考 [2] 。
a) 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来自于教学生了解多元智慧,是帮助他们加强这些智慧,运用这些智慧,在推动多元智能策略教学,除了遵循四步骤:唤醒智慧、扩展智慧、实施教学、迁移智慧,更要注意学童的理解与学习。例如运用多元智慧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多元智慧发展。
b) 拼图法
拼图法的运用,是透过“完整、部分、完整”形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例如用拼图玩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c) 录音
例如,运用有声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d) 锚式活动
例如,运用图标组织工具进行教学。
e) 多元组织策略
例如,运用多样化的教材进行概念的教学活动。
f) 多元文本
例如,运用多样化的教材。
g) 多元辅助材料
例如,运用多样化的补充教材。
h) 文学圈
例如,运用文学作品赏析的方式,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
i) 分层式课程
例如,运用多阶梯式课堂,将课程依据层度或深度,进行分层的学习。
j) 分层中心
例如,运用阶梯中心的策略。
k) 分层式教学成果
例如,阶梯式的产品,产出型的产品。
l) 学习合约
例如,和学习者依据学习特性和教学特性,签订学习合约。
m) 小组教学
依据学生的属性(或学习成就差异),进行分组小组教学。例如强弱搭配,两两练习时,强的学生先,有做示范的功能。
n) 团体探究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团体探究方式。
o) 分轨研究
依据主题不同,进行研究。
p) 独立研究
进行个别性的独立研究。
q) 4MAT
McCarthy所提出的4MAT教学系统着重于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是一种应用于左右脑运作的教学系统,它被称做“全脑教学系统”(whole-brain instruction system) [3] 。包含了“连结”、“检视”、“想象”、“传授”、“练习”、“延伸”、“精炼”、“整合”等八大步骤 [4] 。
r) 多元询问策略
例如,采用多种的问题教学法。
s) 兴趣中心
例如,上课的分组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为主。
t) 兴趣团体
例如,兴趣分组的策略。
u) 多元作业
例如,依据不同的学生程度,给予不同的家庭作业。
v) 压缩课程
例如,有些课程必须做浓缩,或是和其他课程合并。
w) 多元提示策略
采用多种的概念提示策略。
x) 复杂指示
采用多元、多种策略指示教学。
3. 个别差异的概念纳入教学与实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思考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现象,分析此种差异现象,在教学实施时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而在教学活动实施中,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5] 。个别差异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包括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意义和模式,教师如何将个别差异的概念纳入教学中,下列几个要点提供让教师参考:
1)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现象有哪些;
2) 分析这些个别差异可能对教学(或学习)的影响;
3) 厘清这些影响有多深远?能否透过教学设计修正之;
4) 探讨因应个别差异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5) 将上述的理论与研究纳入教学设计考虑中;
6) 拟定因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7) 将教学策略与方法付诸教学活动中;
8) 评估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效果;
9) 修正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10) 修正教师的教学计划;
11) 形成教师的教学模式。
4. 个别差异在教学上的应用与理想
1) 个别差异的教学理想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时,如同面对手之五指,从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到小拇指,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不能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偏废,必须给予适当、适切的对待 [6] 。修指甲时力度要适当,上指甲油时份量需有差异,剪指甲时方向要对,清洁手指时方法要适度。
2) 在教学上的改变
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概念,虽然差异性不大,且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别差异而设置 [7] 。教师在面对个别差异与学生学习需求时,应该思考哪一种策略对教学的成效比较高,或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做策略与方法的调整,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做专业上的修正 [8] 。优质的教师教学活动,应该将个别差异的理念融入教学实施中,使学生可以从教学终获得最大的成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框架”的限制,应开展“崭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奠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负责任,以及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责任感。
5. 透过个别差异教学提升学习效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唯有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密切的配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成效 [9] 。课堂改革主要的关键,在于教育心灵的革命。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守着传统的观念,缺乏对教育新观念的想法,以及新作法的认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中,很容易导致“新瓶装旧酒”的迷失概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模式,在以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决定、教学设计的规划、教学活动的拟定、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心“学习者”和“如何学习”的问题,学校因为有学生,才有老师和班主任,有了老师和班主任,才有学校领导,才有整个学校。因此,学校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各种教育措施,都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学校的各种存在,都应该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新课堂的“预习”和“展示”两个环节体现着以人为本教育观念 [10] 。
在课堂教学中,透过个别差异教学理念的融入与实施,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形,从适性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实践与落实,提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机会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参与,才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兴趣、感兴趣,积极地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