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有效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ASS.2018.75099, PDF, HTML, XML, 下载: 898  浏览: 2,796 
作者: 陈 霞: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New Media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 Path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形势复杂,进一步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都是95后,是新媒体一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的开展。新媒体丰富了教育内容,革新了教学手段,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带了一些弊端,如知识的碎片化,教育者的去中心化等,所以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应该正确认识其利弊,从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去思考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路径。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situation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is complex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rasp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t is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are all after the 95th generation and they are the new media generati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New media have enriched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novated teaching methods. They have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work,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also brought some drawbacks, s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educator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o consider the new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eam buildi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陈霞. 新媒体视域下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有效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5): 646-65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5099

1. 背景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受到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高校作为文化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如何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现代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对传统教育媒介和内容提出了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生居民,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重,对于新媒体接受快;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广,传播速度快,这对于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更为便利途径。所以,如何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创新性和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我们去思考。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就为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要求、思路和方向。

2. 新媒体概述

2.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数字存储和移动通信为技术支撑,以网络论坛、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数字电视为主要形态,是一种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的革新,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载体和工具,所以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新媒体作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效性。

2.2. 新媒体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2.2.1. 新媒体适应教育对象

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Z世代”,又被称为互联网世代,他们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2017年入校的有一批学生已经是“千禧一代”,他们是“数字化原住民”,依赖于移动智能设备。作为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性格独立又敏感,他们易于接受新兴事物,敢于挑战和打破规则,他们是新媒体的主要参与者,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而中国网名的年龄结构中,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49.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青年学生群体 [1]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出如果要有效地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结合新媒体开展工作。

2.2.2. 新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具有海量性、超文本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作为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和传递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本身具有很多大教育价值。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可以提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教科书、图书资料,教育的内容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依托网上数据库和移动设备存储、查阅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具有海量知识、编写携带、查阅方便和环保等特点,比如我们移动便携设备、云计算、电子出版等,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宽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渠道,实现知识实时共享和传递。

2.2.3. 新媒体革新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也让教育媒体和手段发生了极大的改革。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来源单一,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不再单纯采用集中化的宣讲、封闭化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高校精品课程,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翻转课堂、学习空间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学习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老师、与同学开展互动,建立学习讨论空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

2.2.4. 新媒体增强教育效果

新媒体一方面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只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检索分析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借助新媒体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更为形象、生活和直观,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更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虚拟实验室,能够直观真实地模拟实验过程;红色经典教育也可以借助数字化信息,制作为视频、动画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这些多媒体的优势都都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3. 新媒体对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3.1. 学生接受信息的碎片化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通过第一课堂进行集中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意识形态的传递,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 [2] 。同时,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方式,通过主题化的教育,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相对而言,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是经过甄别和筛选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互联网就是一个无限容量的知识库,各种移动设备,手机APP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除了方便、快捷地学习外,大量的信息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每天通过微信、微博、论坛、公众号、APP等阅读大量的信息,信息浅尝辄止,深度思考缺乏,接收到的是主要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在信息时代,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尽量规避该负面影响。

3.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去中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终端、互联网技术等为核心技术的新媒体,对于现在的高校课堂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现实和虚拟相结合,当代人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已经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和价值判断,对于大学课堂而言,新媒体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课堂文化。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无法回避新媒体这一文化语境。因为,新媒体能够便捷、超时空、无限量地获取知识资源,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信息格局,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主导作用。青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对于老师所传递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会因与自我价值不同而被忽视,教师的权威减弱,对于教育资源的掌握也就被边缘化,这在很多程度上加剧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 [3] 。

3.3. 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过度自由化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严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既面临着有利影响,也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大家都在争夺对于青年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互联网作为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一方面为青年学生了解世界,丰富思想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涌入中国,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产生强烈的冲击。在以微信、微博、论坛和公众号等新型媒体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和接受多元化的思想 [4] 。大学生爱好新鲜事物,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于互联网的一些无序化和错误化的思潮和价值观的甄别能力尚未成熟,过度自由化的网络环境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和决策。所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4. 新媒体视域下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路径构建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下,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正视新媒体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双刃剑”作用,要因时而异,顺势而为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建构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打造适应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推进,建设一支能够创新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5] ,熟读社会主义相关专注经典,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才能担起学生价值引领的责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和特点,将二者结合,创造性地借助技术辅助教学,使得教学更有效果。

其次,加强主要网站和专题教育的平台建设。

每个高校都有网站、公众号等相关的媒体平台,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于师生潜移默化的宣传和影响,将学校的媒体资源纳入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之中,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建设。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平台,建设专门红色教育站点 [6] ,发布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先烈事迹,长征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发布大学生开展于爱国主义相关社会实践的相关活动和报道;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设计主题鲜明的子栏目,如开设“新时代”、“两会时刻”,让学生及时国家发布的大政方针政策,让学生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官方公众化转发、推送国家主流思想和文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网络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教育。

最后,重点建设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

因为新媒体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隐蔽性等特点,当前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是很复杂、多元的,所以加强和优化高校新媒体育人环境建设是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第一,建设优良的新媒体育人环境,高校必须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各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系统,净化新媒体信息环境。第二,校园各类媒体,应该明确自身为社会主义媒体的定位,应该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主流价值导向的文化,正确认识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我们的校园媒体应该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综上所述,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样态,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利弊,挖掘新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技术优势和教育资源,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环境构建上进行思考,主动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sohu.com/a/220494053_99900352, 2018-03-15.
[2] 叶燊.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J]. 伦理学研究, 2014(1): 131-134.
[3] 王湘云. 试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0): 70-72.
[4] 陈坤, 李佳. 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着力点[J]. 社会思潮研究, 2016(9): 121-124.
[5] 倪邦文.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J]. 中国青年社会, 2017(2): 1-8.
[6] 陈华巍, 王贵新, 刘国军.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3):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