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Sb2S3作为V-VI族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合适的光学带隙(1.7 eV),在可见光区吸光系数达到1.8 × 105 cm−1,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光,同时Sb2S3储量丰富、廉价、低毒等优势,被视为有希望得到广泛应用的太阳电池材料之一 [1] [2] [3] [4] 。近年来,研究者们基于使用Sb2S3作为光敏化剂制备敏化太阳电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Itzhaik等 [2] 成功使用低温化学浴法在介孔TiO2薄膜上沉积了Sb2S3吸收层,并用其作为光阳极,结合无机空穴传输材料CuSCN作为固态电解质制备的敏化太阳电池获得了3.37%的光电转换效率。随后,Moon等 [5] 使用相同方法在2 μm厚的介孔TiO2薄膜上沉积Sb2S3,并使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作为固态电解质制备了敏化太阳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1%。与此同时,Chang等 [6] 使用Sb2S3敏化1 μm厚的介孔TiO2薄膜作为光阳极,P3HT作为固态电解质制备的敏化太阳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5.06%,短路电流密度为12.3 mA cm−2。除了使用传统的介孔TiO2作为电子传输层外,一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棒也被广泛应用于制备Sb2S3敏化太阳电池 [7] [8] [9] 。Han等 [7] 用水热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直径为120 nm,长度为1.3~1.4 μm的ZnO纳米棒,并使用离子交换法在ZnO纳米棒表面形成Sb2S3敏化层,所构建的固态敏化太阳电池结构为ITO/ZnO/ZnS/Sb2S3/P3HT/Pt,获得了1.32%的光电转换效率,短路电流密度为5.57 mA cm−2。Parize等 [8] 用喷雾热解法在直径为80 nm,长度900 nm的ZnO/TiO2核壳纳米棒上沉积一层超薄Sb2S3,使用P3HT为固态电解质所制备的敏化太阳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3%,短路电流密度为7.5 mA cm−2。可以看出,与介孔TiO2作为电子传输层相比,使用一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棒制备的固态Sb2S3敏化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与光电转换效率都较低,这主要与Sb2S3的担载量与固态电解质空穴扩散长度不足有关。所以制备一种小直径、短长度、高面密度的纳米棒阵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本文利用水热法在覆盖有TiO2致密层的F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直径为20 nm、长度为570 nm、面密度为560 μm−2的TiO2纳米棒阵列,利用低温化学浴法,以SbCl3作为锑源,Na2S2O3作为硫源,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成功沉积了Sb2S3薄膜,并以spiro-OMeTAD作为固态电解质组装了全固态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系统研究了所得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形貌、光学吸收和结晶性,以及相应太阳电池光伏性能。
2. 实验部分
2.1. TiO2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纳米棒阵列 [10] ,水热反应过程在一个装有容积为50 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首先将20 mL浓度为37%的浓盐酸加入到20 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5 min使之混合完全,接着将0.52 mL的钛酸异丙酯加入到该混合溶液中,继续超声25 min获得包含0.044 mol∙dm−3的钛酸异丙酯和6 mol∙dm−3盐酸的生长溶液。随后将两片覆盖有60 nm厚TiO2致密层的FTO透明导电玻璃倾斜靠在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导电面朝下,并将上述生长溶液缓慢倒入。将聚四氟乙烯内衬装入高压反应釜中,密封后置入预先加热到170℃的鼓风干燥箱中,生长时间设置为96 min。反应结束后,将高压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冲洗TiO2纳米棒阵列、吹干,并于450℃退火30 min,冷却至室温,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2.2. 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使用低温化学浴法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制备Sb2S3,首先配制3 mL浓度为1 mol∙dm−3的SbCl3丙酮溶液和25 mL浓度为1 mol∙dm−3的Na2S2O3水溶液,并将上述溶液温度降到7℃。然后将装有SbCl3丙酮溶液的烧杯放入7℃的冰水槽中,在磁力搅拌下将Na2S2O3水溶液逐滴滴加到上述溶液,持续搅拌至溶液澄清后,加入72 mL温度为7℃的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将溶液倒入方形玻璃容器中,平行放置两长条玻璃于容器,间距1.5 cm,然后将上述TiO2纳米棒阵列的导电玻璃,阵列面朝下依次搭在两条玻璃之间。用封口膜密封容器,将其放入冰箱生长1.5 h,温度保持7℃。生长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Sb2S3敏化的TiO2纳米棒阵列,并用稀盐酸擦掉导电玻璃背面的Sb2S3。
使用微距离真空热蒸发仪在2 Pa压强和N2氛围下对Sb2S3敏化的TiO2纳米棒阵列退火,上下加热板温度设定为450℃,加热8 min。停止加热,待仪器显示温度降到100 ℃以下,关机械泵,开进气阀,取出薄膜,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后吹干。
2.3. 太阳电池的组装
利用spiro-OMeTAD作为固态电解质制备全固态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spiro-OMeTAD溶液的具体配制如下:72.3 mg spiro-OMeTAD、28.8 μL tBP、17.5 μL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的乙腈溶液(520 mg∙ml−1)和29 μL钴盐的乙腈溶液(300 mg∙ml−1)溶入到1 mL氯苯中,搅拌12 h备用。将40 μL spiro-OMeTAD溶液滴加在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上,在4000 rpm下旋涂30 s制备一层空穴传输层。然后用真空镀膜仪在空穴传输层的表面镀上一层约60 nm厚的金电极(压力为1 × 10−5 Pa)。即组装了结构为FTO/TiO2致密层/ TiO2纳米棒/Sb2S3/spiro-OMeTAD/Au的太阳电池。
2.4. 表征与测试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Gemini SEM 500, Zeiss)观察TiO2纳米棒阵列和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 X’Pert PRO, Philips, Holland)分析Sb2S3的晶相,测试使用λ = 0.154056 nm的Cu Kα射线,40 kV的电压与40 mA的电流,扫描速度为0.026˚∙s−1。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 CARY 5000, Agilent, USA)测量TiO2纳米棒阵列和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光学吸收;光伏性能测试是由标准光源(Oriel Solar 3A,美国Newport公司)和数字源表(Keithley 2420,美国Newport公司)组成的测试系统完成(100 mW∙cm−2, AM 1.5),光强是用标准单晶硅电池(美国Newport公司)进行标定,太阳电池的有效面积为0.09 cm2。IPCE测试采用Newport公司的IPCE测试系统完成,从300 W氙灯(Newport, USA)出来的单色光经过单色仪(74125 Oriel Cornerstone 260 1/4 m Monochromator, USA)后变为单色光(光谱范围300 nm~800 nm)先后照射到标准硅探头和样品上,单色光光强和样品光电流通过2931-C双通道光功率/电流计和标准硅探头测量。采样间隔为10 nm,采样时间为2 s。所有的部件和整个测量过程由Oriel®Tracq Basic V5.0软件控制自动进行。
3. 结果与讨论
3.1. TiO2纳米棒阵列的微结构、晶相、光学吸收
图1是TiO2纳米棒阵列的表面和断面SEM照片、XRD衍射花样、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由图1(a),图1(b)可知,TiO2纳米棒阵列的直径、长度和面密度分别为20 nm、570 nm和560 μm−2,与之前Han和Parize等 [7] [8] 制备的直径为120 nm,长度为1.3~1.4 μm的ZnO纳米棒和直径为80 nm,长度为900 nm的ZnO/TiO2核壳纳米棒相比,本实验制备的TiO2纳米棒阵列直径更小,面密度更高,可以增加Sb2S3的担载量,短长度则有利于空穴在固态电解质中的有效传输。由图1(c)可以看出除了FTO的衍射峰外,在2θ为36.1˚和62.8˚出现了TiO2金红石相的特征衍射峰,分别对应于金红石TiO2的(101)、(002)晶面。由图1(d)获得TiO2纳米棒的吸收开端为410 nm,对应的带隙为3.0 eV。
3.2. 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形貌、晶相、光学吸收
图2是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表面SEM照片、XRD衍射花样、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从图2(a)可以看出,Sb2S3成功沉积在了TiO2纳米棒阵列上。与图1(a) TiO2纳米棒阵列的表面SEM照片相比,可以看到TiO2纳米棒被Sb2S3完全包裹,并且在相邻纳米棒的间隙也填充了Sb2S3,有效的增加了Sb2S3的担载量。图2(b),图2(c)给出了退火前与退火后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XRD衍射花样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从XRD衍射花样可以看出,未退火的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未出现Sb2S3的衍射峰,说明化学浴生长出来的Sb2S3为无定型。当薄膜在450℃退火8 min后,在2θ为15.6˚、17.5˚、25.0˚、24.9˚、29.2˚、32.4˚、35.5˚、47.0˚和54.2˚的位置出现了辉锑矿相Sb2S3的特征衍射峰,对应卡片(PDF # 42-1393),结果表明当无定型态的Sb2S3在退火处理后转变为结晶态。从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发现,未退火的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吸收开端为550 nm,对应的带隙为2.25 eV,当薄膜进行退火处理后,其吸收开端拓宽到750 nm,对应的带隙为1.65 eV与本征材料的1.7 eV相近。所以,对低温化学浴生长的Sb2S3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可以使Sb2S3从无定型态变为结晶态,并拓宽其光谱吸收。
3.3. 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
图3是全固态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光电流–光电压特性曲线和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图谱。对于未退火的Sb2S3,相应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很低,只有0.02%;对于退火处理的Sb2S3,相应太阳电池的光电流–光电压特性曲线如图3(a)所示,其短路电流密度(Jsc)、开路电压(Voc)、填充因子(FF)和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11.63 mA cm−2、0.44 V、0.49和2.5%。图3(b)是退火处理的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图谱,发现电池从吸收750 nm单色光时开始产生电子,与其退火的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吸收开端为750 nm相对应。相应的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曲线从300~800 nm的积分电流密度为11.35 mA cm−2,与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11.63 mA cm−2基本一致。本实验所得的短路电流密度11.63 mA cm−2明显高于之前Han和Parize等 [7] [8] 制备的固态Sb2S3敏化一维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5.57 mA cm−2和7.5 mA cm−2。因此,通过减小TiO2纳米棒阵列的直径、提高其面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Sb2S3的担载量;通过缩短TiO2纳米棒阵列的长度可以有利于固态电解质更好的渗透,保证空穴在固态电解质中的有效传输,进而提高固态Sb2S3敏化一维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Figure 1. Surface (a) and cross-sectional (b) SEM images, XRD pattern (c),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d) of the TiO2 nanorod array
图1. TiO2纳米棒阵列的表面(a)和断面(b) SEM照片、XRD衍射花样(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d)

Figure 2. Surface SEM image (a), XRD pattern (b), UV-vis-NIR absorption spectrum (c) of the Sb2S3 sensitized TiO2 nanorod array
图2. 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的表面SEM照片(a)、XRD衍射花样(b)、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c)

Figure 3. Photocurrent-photovoltage characteristics (a) and IPCE spectra (b) of the annealed-Sb2S3 sensitized TiO2 nanorod array solar cell
图3. 退火处理的全固态Sb2S3敏化TiO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的光电流–光电压特性曲线和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图谱
4. 结论
本文利用低温化学浴法,在直径为20 nm、长度为570 nm、面密度为560 μm−2的TiO2纳米棒阵列上成功沉积了Sb2S3薄膜,并以spiro-OMeTAD作为固态电解质组装了全固态Sb2S3敏化太阳电池。系统研究了Sb2S3薄膜的形貌、结晶性和光学吸收,以及相应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450℃,退火时间为8 min时,Sb2S3薄膜由无定型转变为结晶态,吸收开端为750 nm,相应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Jsc为11.63 mA cm−2、Voc为0.44 V、FF为0.49。
基金项目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2071)提供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