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科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Exampl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DOI: 10.12677/CES.2020.86169, PDF, HTML, XML, 下载: 826  浏览: 3,25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海龙, 董小璐, 王进鑫, 吴发启, 王 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学协同育人水土保持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P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摘要: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抓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简称水保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课程思政的历史出发,从水保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水保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的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水保专业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分析了水保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指出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及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较为模糊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在水保专业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创新教学力度,提高教育者自身素养;加强教师间及师生间的联系,提升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注重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评价。同时,把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专业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水保专业的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a key compon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gra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WCDC) initiate efforts that meet the demand of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local communities. The SWCDC Program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has long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P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IPE, the ties between SWCDC and CIPE a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bined SWCDC professional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dustry standard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CIPE in SWCDC program is discussed. Perspectives on the issues of CIPE at present required to be solved may include the lack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the unbalanc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fuzzy evaluation system of CIPE. In order to improve CIPE, we propos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CIPE system for the SWCDC program; strengthen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skills of instructor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o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ffects of CIPE;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CIPE. At the meantime, the instructors should introduce the upd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during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cohesion,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WCDC.
文章引用:何海龙, 董小璐, 王进鑫, 吴发启, 王健. 在本科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6): 1038-104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6169

1. 引言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始终将培养诚朴勇毅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保专业”)是该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一流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该专业教学团队曾荣获陕西省教学团队称号,先后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方面,长期以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课程思政的简要历史

课程思政是由上海高等院校牵头,探寻将传统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即将原来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向专业课、通识课渗透 [2],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课、通识课中,从而使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主旨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根据其发展历程,课程思政经历两纲教育(2005年起)、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2010年起)、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2014年起) 3个重要阶段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词序的调换,二者的概念及内涵有所不同。高校的思政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每门课程均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而课程思政则不同,其具有包容性、互补性、渗透性、全面性,是泛化的合作共赢的概念,不是特定的某一门或一类具体教学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动,它是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其特点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让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堂中 [4] [5] [6] [7]。

3.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 [8],任何课程、任何教师、任何环境均具有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责任。笔者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德育功能、精神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信念和精神 [9]。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每门课程都有育人效果,每位教师都可承担育人责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10],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教育者角度

教师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具有引导、控制的地位,是教书育人和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要在认识上,明确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都要做的事,同时也是高等院校行政后勤教辅人员要做的事,要做到全面发动、全面提升、全课程渗透 [11]。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2. 课程体系角度

在水保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各高等院校教务处应注重加强“价值引领”功能。因为课程思政不是在课程知识体系中强加思政内容,而是结合具体的课程有效地将育人功能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2]。总的来说,必须将思政教育内容适时适量的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挫折、规则、合作共赢意识教育。

4.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虽然水保专业的课程学习与思政课程中相关的理论政策及国家最新动态联系较为紧密,但是与其他专业一样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专业课中合理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经历、自己的科研领域、自己团队的项目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各专业课教师之间或教学团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课程思政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无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和通识课授课教师需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吸取思想政治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实现全方位育人。

4.2. 学生及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或花费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准备升学考试、出国考试或英语学习等。而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部分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政教育,或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没有树立全方位思政教育、全面思政教育、全员思政教育的理念,或单纯形式上的解读文件,生搬硬套并没有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4.3. 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较为模糊

目前,各高等院校评教评学系统中较多的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包括受学生的欢迎度,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授课技能,课程内容的熟练程度,讲课的条理性、层次性,课后作业、实验或实习报告及试卷的审阅批改以及课堂师生互动及课后答疑等,缺乏对教师协同育人教学理念的考核和评价。例如,教师的对学生协同育人教育的输出与学生在每一门课程所获得的思政理论知识的输入达到何种程度可以视为合格,课程思政教育考核结果是否可以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一部分等等。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内在的核心部分,仅仅通过常规的评教、评学系统往往很难客观公正的表现出来。

5.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5.1. 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增强教学创新力度

课程思政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教导三大抓手。首先,教育改革得以实践应用的基础是教材体系的相应发展,从协同育人角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及通识课程教材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凸显中国精神。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课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载体,因此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成,并且于2018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社团,旨在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重视,为思政教师及热爱思政的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

其次,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制定明确的专业大纲,充分挖掘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努力做到全课程渗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广泛,涉及到不同领域的不同学科,每一门课程都可以为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因此,要巧妙灵活地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将思政理论知识渗透进去。教育者也可以利用自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储备,在授课过程中准确地为学生规划水保专业在国家发展、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当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能量的职业观、价值观。

鉴于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专业重点出版了具有课程思政特色和元素的专业教材体系。例如:以《土壤侵蚀》为蓝本,相继出版了《土壤侵蚀原理》和《土壤侵蚀学》。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支持下,先后出版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保持实验研究方法》、《流域水文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力学》、《土壤学》等10余部特色专业建设教材;《水土保持概论》发行16000册后得到再版。根据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16门基础课、5门专业基础课、8~10门专业课和12门方向选修课作为该体系构建的基本单元。既注重了课程内涵,又考虑了课程的系统组成,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叠。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及其它项目的共同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核心教材,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沿性,推动了专业的全面发展。

再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增加学生课后学习内容及平时测验,降低期末考试比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更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学生思想更加开放、自由,教师和学校也应该更大尺度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正在高校兴起广泛实施的案例教学法、课堂分组讨论法、情景代入法、翻转课堂、项链式教学、网络远程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获得感,从而“润物细无声”的将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入知识中去。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做到“互联网+”课堂,“智慧”课堂,依托网络大平台,丰富课堂知识,开展远程教育。

5.2. 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教学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这个模式立足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格局,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的对接 [13]。教师们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教学经验和交流教学科研成果,推动专业建设和科研成果共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试验场、推广站的基地优势,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合理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育人过程中,教师、研究员和工程师交叉互动 [14],确保了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训练有机衔接,既适应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规律,形成了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需求的综合治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15] [1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专业超过80%的教师为中共党员,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每周定期组织党员活动,学习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了解行业动向及探讨如何将这些思政要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来,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在教师的引领下,超过95%的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或学校、学院开设的党课学习,约30%的学生毕业时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

5.3. 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评价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而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思政教学成果评价不仅有利于找到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调整,也可以加强教师注重“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评价原则要站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强调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全员、全课程育人的大熔炉,不可单纯地就思政课评价思政课。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多方面考虑,根据教师不同的身份,如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导师等不同的角色分别采取不同的思政评价体系。同时,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结果可为教师设立奖惩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积极性。

6.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系教师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了实践性探索,注重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课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水保专业课程与水保行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各门专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日常生活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与生态、水保有关的国家发展新政策及水保行业的新发展,努力做到专业知识紧紧跟随世界学科前沿,极大地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真正做到了从选题、申请、研究到取得研究成果四大过程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推广取得了重大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6.1. 培养了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又红又专”复合型全能人才

由于长期以来水保专业所有课堂都充分发挥了其专业和思政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水保行业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因此,水保专业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稳居学校各专业前列。抽样调查表明,三届(2005、2009、2012届)毕业学生在行业的稳定率达75%以上。此外,毕业学生在水保行业工作中涌现一大批杰出领军人才,包括长江、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研究所所长,项目总工和扎根一线的水保专业从业者,著名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及众多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大批科技工作者等。

6.2. 为专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水保专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水土保持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连续8年被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评为五星级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专业建设成就得到媒体的广泛肯定。中国教育报以“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新型水保人才”、西安晚报以“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导。“榆林科技治沙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的播报。思政课程的开展为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对实现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培养大有帮助,推动水保专业稳步发展。

6.3. 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就业率由87.54% (1999年)上升96.56% (2017年),考研率为33.34%上升到54.12%。700余名学生开展了科创与社会实践项目135项,183人自发接受企业培训。10名学生研发的2项专利直接应用于水保监测。1名学生2016年获国家林业局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本科生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革命母亲河记录工程调研队”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在校水保专业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之长,创办了土壤修复生态公司,受到李克强总理的关怀。

7. 结语和展望

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历史出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保)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水保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的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水保专业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分析了水保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指出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可为开设水保专业的其它高校及其它相关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基金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1903074)。

参考文献

[1] 方建宏, 刘群英. 良医培育的路径: 把医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76-79.
[2] 计琳, 徐晶晶. 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 上海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专访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德毅[J]. 上海教育, 2017(3): 8-9.
[3]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3-36.
[4] 何衡.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30): 27-30.
[5] 金浏河, 高哲. 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8): 60.
[6] 倪成伟, 吴庆念.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为例[J]. 职教通讯, 2017(36): 17-21.
[7] 王石, 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666(14): 16-19.
[8] 吴发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特征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 2017, 304(4): 78-82.
[9] 闵辉. 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23-26.
[10] 孟兆敏, 罗晶.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实践[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17(3): 47-49.
[11] 徐建光. 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J]. 上海教育, 2017(12): 14.
[12] 朱漪.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2): 38-40, 63.
[13]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14] 石丽艳. 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577(10): 43-45.
[15] 李如占, 张冬冬. 课程思政: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 高教论坛, 2018, 224(6): 15-17, 27.
[16] 李明, 李鹭辰, 吴发启.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及其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5):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