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流量异常监测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Security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Traffic Abnormal Monitoring
DOI: 10.12677/SEA.2020.96057, PDF, HTML, XML, 下载: 551  浏览: 1,39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友洪, 李剑萍, 吴宏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关键词: 网络安全异常监测工控系统协议通讯网络Network Security Abnormal Monitoring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Protocol Communication Network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智能自动化制造中工业控制系统逐渐被接入互联网,而当前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攻击,直接影响着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工控系统面临的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工业控制系统与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受到高度的关注,为有效抵御恶意软件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攻击,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常用的措施,其分为两大主要的策略,一种策略是采用统计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异常监测,另一种策略是采用攻击特征或规则进行比对的特征监测。本文提出一种监测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出现的异常封包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技术在于寻找TCP和UDP协议数据部分的规律性,并构造一个正常行为模型。通过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内布置的蜜罐技术,系统模型还可以额外产出特征,协助过滤已知的攻击。该方法适用于建立在TCP与UDP之上的工业控制系统协议,并将检测模型嵌入到工业防火墙中,实现对Modbus/TCP与BACnet/IP异常报文检测。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are gradually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intelligent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an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at-tacks on the Internet,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and the security situation facing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network security of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highly value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resist malicious software attacks against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are a commonly used metho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rategies. One kind of anomaly detection use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other is misuse detection that uses attack characteristics or rules to compare. A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abnormal packets in the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network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technology is to find the regularity of the TCP and UDP protocol payloads, and con-struct a normal behavior model. Through the honeypot is arranged in the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network, the system model can also generate additional features to help filter known attacks. Our method i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protocols built on TCP and UDP, and the detection model is embedded in the industrial firewall to realize the detection of Modbus/TCP and BACnet/IP abnormal messages.
文章引用:徐友洪, 李剑萍, 吴宏良. 基于网络流量异常监测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研究[J].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20, 9(6): 497-506. https://doi.org/10.12677/SEA.2020.96057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工业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智能自动化制造中,工业控制系统被认为是一个核心模块,因为它被广泛应用在多种领域的过程控制上,部分工业控制系统也能够以某些方式连接到互联网等公共网络,病毒、木马、入侵攻击、拒绝服务等安全威胁也正在向工业控制系统扩散。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ICS)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势必延缓工业4.0的采用。许多企业领导者发现ICS网络安全挑战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众多因素导致其非常复杂。此外,开发工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工程师可能尚未看到在设备层面的重大网络安全要求。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依赖于限制对网络和设备的访问,并通过信息技术(IT)解决方案监控网络流量。在工厂中使用设备的产品负责人会发现如果将网络安全问题视为IT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然而,随着工业4.0的出现,传统方法将不再足以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如果公司没有应对终端设备安全问题的策略,ICS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最终将延缓工业4.0的采用 [1] [2] [3]。一般常见工控协议中包含了大量的命令字,如读取、写入数据等,然而其中一部分高级或协议约定的自定义功能往往会给用户安全带来更多的威胁,如Modbus协议的从机诊断命令将会造成从机设备切换到侦听模式,CIP协议某些命令字还能导致设备直接重启,SiemensS7协议的STOP CPU功能将会导致PLC程序运行停止,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户在上位机进行组态时仅会使用协议的某些读取数据功能、固定范围和固定地址的写数据功能,而协议栈上更多的功能则不会应用于系统集成中。如果对协议字段的掌握和对协议命令字的掌握,便可以很灵活地将可能给用户带来风险和威胁的一些隐藏功能,单独使用应用层防火墙对报文进行深度过滤,或者使用IDS进行报警提醒,Modbus和Siemens S7协议中常见的威胁样例以及报警规则的应用方式如表1表2所示。

Table 1. Threat examples and alarm rules of Modbus protocol

表1. Modbus协议的威胁样例以及报警规则

Table 2. Threat examples and alarm rules of Siemens S7 protocol

表2. 西门子S7协议的威胁样例以及报警规则

工业控制系统如SCADA系统、DCS系统和PLC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市政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中枢神经。如何能够保护工业控制系统免于遭受恶意软件的攻击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4] [5] [6] [7],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发展许久的防御措施,监测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策略,一是基于特征的监测,另一是基于异常的监测。基于异常的网络入侵检测,透过观察正常网络流量的内容或是通讯量的变化,定义规则或是训练分类器,借此判断监视中的网络流量有无异常,这类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已有相关的研究,例如视觉传感网络、建筑自动化系统等,有些研究是针对特定的装置,或是特定的通讯协议,有些研究则提出较为通用性的方法。基于特征的网络入侵检测,需要事先准备攻击特征,透过检查网络通讯中是否含有攻击特征的方式达到入侵检测。这个方法虽然直接且明确,但需要先有攻击样本,再由资安专家的观察分析后才能归纳出攻击特征,因此无法用来防御零日攻击。Snort是一款开源的网络入侵检测软件,其采用规则来判断是否有网络攻击行为,在此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其规则(Snort rule)的形式来记录数据(payload)的特征。除了使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来保护工业控制系统网络,蜜罐技术(Honeypot)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手段。蜜罐技术是一种透过引诱攻击来搜集信息的诱饵系统,通过模仿真实存在的装置或是服务来吸引攻击者,在攻击手段日新月异的状况下,蜜罐有机会预先搜集到未知的攻击手法。Conpot是有名的工业控制系统蜜罐,可以使用的协议包括Modbus/TCP、S7、HTTP、SNMP、BACnet等。

2. 工业网络异常监测方法

2.1. 网络异常监测

异常监测的研究很多,面对工业控制系统时,根据网络流量的稳定性来做异常监测的判断依据,搭配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为正常的网络状态建立分类器,而在仅有正常网络流量作为训练数据的情况,一元分类成为一项异常监测的重要方法。Matti Mantere 等人 [8] 提出一个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的异常监测模块,并且实作在Bro NSM (network security monitor)。Zhiyuan Zheng等人 [4] 提出一个针对BACnet通讯协议的异常监测方法。Ye T.等人 [9] 提出一个双重行为特性的异常监测方法,这里的双重行为指的分别是功能控制行为和处理数据行为,使用 behavior extraction 算法进行特征获取,再利用这些特征进行一元分类的训练,建立正常行为的分类器。由于工业控制系统相对于传统IT系统有较稳定的通讯模式,也就是周期性和时间顺序性,双重行为的分析方法便是利用这样的特性产生的。

2.2. 工业控制系统蜜罐技术

蜜罐技术(Honeypot)是一种对攻击方进行欺骗的技术 [10] [11],通过布置一些作为诱饵的主机、网络服务或者信息,诱使攻击方对它们实施攻击,从而可以对攻击行为进行捕获和分析,了解攻击方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法,推测攻击意图和动机,能够让防御方清晰地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安全威胁,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增强实际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开源工控蜜罐中,主要针对modbus、s7、IEC-104、DNP3等工控协议进行模拟,其中conpot和snap7是相对成熟的蜜罐代表,conpot实现了对s7comm、modbus、bacnet、HTTP等协议的模拟,属于低交互蜜罐,conpot部署简单,协议内容扩展方便,并且设备信息是以xml形式进行配置,便于修改和维护。Snap7是专门针对西门子PLC的蜜罐,基本实现了s7comm协议栈。它可以模拟实际设备的信息与状态,而且实现常用PLC操作的交互。但这些这些主流的虚拟蜜罐只能模拟单一工控协议,因此只能捕获单一工控协议的攻击数据。为提高蜜罐的部署能力,降低蜜罐部署成本,陆续有研究者提出采用低交互蜜罐与高交互蜜罐混合部署的架构,在合适的时候调度合适的蜜罐,在学术领域陈之为混合蜜罐,示例如下:

1) Snort和honeybrid联合方案

Snort主要进行低高交互流量的鉴别,并通知Honeybrid网关,便于后续步骤的进行。Honeybrid网关包括决策引擎和重定向引擎,负责协调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过滤和重定向,决策引擎用于选择感兴趣的流量,重定向引擎用于透明地重定向流量,联合方案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e of snort and honeybrid

图1. Snort和honeybrid联合方案

其中honeybrid是一种典型的混合蜜罐框架,主要有如下四部分模块(决策引擎、重定向引擎、控制引擎和日志引擎),示意图如图2所示。

Figure 2. Mixed honeypot framework

图2. 混合蜜罐框架

这四个组件围绕目标概念进行阐述,目标概念包含基于蜜罐的实验的规范。因此,每当我们想要运行基于蜜罐的新实验时,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想要收集的流量类型以及我们想要收集它的方式,即具有多少粒度和控制程度。目标由四个声明组成:一个过滤规则,它使用tcpdump语法定义此目标应处理的确切流量类型;一个前端规则,定义哪个蜜罐应该首先与传入的攻击流量进行交互,以及接受此传入流量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可选的后端规则,用于定义流量被重定向到哪个蜜罐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以及决定重定向流量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可选的控制规则,定义如何限制蜜罐启动的传出流量。

2) Snort + SDN方案

SDN是软件定义网络,它以下发flowtable的形式完成对流量的控制,所提出的混合蜜罐架构如图3所示。它主要由一个基于OpenFlow的交换机来管理控制平面,它负责重定向攻击者和不同蜜罐之间的连接。在控制平面中,开源IDSSnort用于分析流量以生成警报,并通过UNIX套接字将警报消息发送到控制器应用程序。根据警报消息,决策引擎(DE)将决定转发或重定向连接并发信号通知重定向引擎(RE)以执行相应的动作。在上述方案中都是用了Snort工具,Snort是一种入侵检测工具,可以针对数据包进行单包解析,在监听到数据包后首先会对来源数据包进行解析,然后提取特征,匹配规则,从而发出告警信息,示意图如图4所示。

Figure 3. Mix frame work of Snort and SDN

图3. Snort + SDN方案

Figure 4. Intrusion detection

图4. 入侵检测

利用在蜜罐框架中,是利用了它的数据解析功能与告警功能;它在匹配到对应的信息后,可以发出信号,从而使得下一步的处理程序可以进行处理。

3. 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的系统架构如图5所示,控制系统网络通常分为三个层级,由上而下分别是监控层、控制单元层和现场设备层,在系统架构内泛指其中任何一层,假定该网络内设有数个蜜罐与数个装置,而这些装置拥有各自的正常行为模型之后就成为被保护的目标。

Figure 5. System architecture

图5. 系统架构

3.1. 系统架构

数据异常监测模型分为离线与在线两大模块,离线模块包含正常网络流量搜集模块与正常行为模型训练模块,是系统运作的预处理部分,其产出的正常行为模型会被储存,在线模块使用。在线模块包含异常监测模块与特征生成模块,控制系统网络内所有的封包都将送至异常监测模块检查,一旦发现异常便发送警报给管理者。数据异常监测模型包含四个模组,分别是正常流量模组、正常行为训练模组、异常监测模组和特征生成模组。正常封包模组会根擦不同目的地IP-Port将封包分组,而这些目的地IP对应的装置称为保护目标(target)。正常行为训练模组会分析正常网络流量中TCP和UDP协定的数据,替保证目标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异常监测模组会监控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流量,根据封包不同的流向选择对应的正常行为模型来分类网络封包;若有封包流向蜜罐,并且被判定异常,特征生成模组将此异常封包生成对应的攻击特征,立即应用到我们的异常监测模组,以筛选掉后续任何符合该特征的封包,避免重复产生相同的攻挚特征。

3.2. 正常网络流量搜集模块

从控制网络内搜集一定时间区间t内的封包,并且根据目的IP-Port将封包分组,例如192.168.1.10:502为一组,192.168.1.10:47808为不同的一组,如图6所示。分组完毕的封包会送到正常行为模型训练模块。搜集封包的区间t会根据不同的工业控制系统环境有所不同,如果环境拥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为d,则t应取d的数倍,以训练出适当的正常行为模型,以智能电表为例,若读表的周期为5分钟一次,搜集封包的区间t建议取15、20或25分钟,也就是3~5倍的周期;若没有周期性,应尽可能搜集所有正常操作,t可设定为一日。此模块搜集传感网络流量以PCAP档案的形式储存,可以使用wireshark [12] [13] [14] 进行检查,如图7所示。

Figure 6. Normal network traffic

图6. 正常网络流量

Figure 7. Check normal network traffic using wireshark

图7. 以wireshark检查正常网络流量

3.3. 正常行为模型训练模块

每一组由正常网络流量搜集模块送来的封包,都预期产生一个相应的正常行为模型(NBM)。正常行为模型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频繁方式(frequent pattern),二是非频繁方式(non-frequent pattern) [15] [16]。每个封包的payload可以被视为一个序列数据,称之为字节序列,因为一组封包由多个封包组成,该模型的训练数据为多个字节序列。正常行为模型训练模块的算法1,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工作,依序是数据准备(preparing data)、频繁特征提取(extracting frequent pattern)、非频繁特征获取(extracting non-frequent pattern)、非频繁特征分群(clustering on non-frequent pattern)。输入有四个,𝑃𝐺表示正常网络流量搜集模块输出的封包群组(packet group),MS,ML分别表示Minimum Support和Minimum length,是用来调整频繁方式探勘的参数,CBT表示Cluster Boundary Threshold,是用来调整非频繁方式分群的参数。输出有两个,FPSet表示探勘出的频繁方式组,NFPCSet表示非频繁方式分群的结果。

3.3.1. 异常监测模块

异常监测模块会监视控制网络内的网络流量,根据每个封包的流向,使用对应的NBM进行检查,检查的程序如下:

1) 取得一个欲检查的封包,与特征池中所有的特征进行比对,若无一符合,进入步骤(2);否则,判定该封包为攻击;

2) 从频繁方式集中取出一个尚未比对过的频繁方式,若皆已比对过,判该封包为异常;

3) 比对该封包的数据是否符合该频繁方式,若不符合,重复(2)-(3)步骤;

4) 根据符合的频繁方式的编号(sid),从非频繁方式集中取出对应的群;

5) 从群落中取出一个尚未比对过的群心和其半径,若皆已比对过,判定封包为异常;

6) 比对该封包数据的后续部分是否被包含在群心和其半径的覆盖范围内,若否,重复(5)-(6)步骤;

7) 该封包判定为正常该程序可表示为算法2,在算法的最后还加入了攻击特征生成的程序,若异常封包的目的地是蜜罐,就产生攻击特征。输入Pin表示欲检查的封包,FPSet,NFPCSe分别表示NBM的频繁set与非频繁集群set,sigSet表示已知的攻击特征集(特征池中所包含的攻击特征);输出isAnomalous是一布尔值,表示异常监测的判断结果。

3.3.2. 特征生成模块

流向蜜罐的封包若被判定为异常,会被送进此模块进行特征生成。此模块会将异常封包的数据纪录下来,制作成Snort规则的形式,并且称之为攻击特征。若该异常封包有通过频繁方式的检查,那么数据就会以该频繁方式进行切割,至多分成3个区段,采取这个做法的用意在于保留频繁方式的信息,让管理员在检查攻击特征时可以知道该攻击与哪个频繁方式有关。举例来说,若数据0 × 0011223344符合频繁方式如式(1),因为该频繁方式位于数据的中间,所以生成的特征就会是三个区段,如下式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频繁方式的信息位于第二个区段。

alert tcp any any -> 192.168.1.10 502 (sid: 1000001; content:|00|

offset:0; depth:1; content:|11 22| offset:1; depth:2; content:|33 44|

offset:3; depth:2; ) (1)

产生攻击特征的算法3,输入𝑃𝑖𝑛表示被判定为异常的封包,𝑚𝑎𝑡𝑐ℎ𝑓𝑝表示该异常封包符合的频繁方式,产生的攻击特征会被切割成至多3个区段:频繁方式前、频繁方式和频繁方式后,若频繁方式从offset0 开始,就不会有频繁方式前区段,因此只会有2段;若𝑚𝑎𝑡𝑐ℎ𝑓𝑝值为𝑛𝑢𝑙𝑙,代表此封包不符合任何频繁方式,产出的攻击特征会使用完整的数据(full payload),也就是只有1段。输出𝑠𝑖𝑔𝑛𝑎𝑡𝑢𝑟𝑒为一字符串,表示产生的攻击特征。为了避免同样的特征重复产生,此模块产出的Snort规则会被异常监测模块使用,作为所有封包的第一个检测项目。

4. 实验分析

实验包含Modbus和BACnet两个通讯协议,Modbus的部分有748个正常封包,314个异常封包;BACnet的部分有400个正常封包,22个异常封包。正常封包会以8:2比例切割成两组封包,8成的部分当作正常行为模型的训练数据,2成的部分和异常封包合并为测试数据。频繁方式的分析应只需封包数据的前15个字节,因此本实验也就固定使用前15个字节进行频繁方式探勘。实验内容有4种,1) 不同的MS与ML对异常监测效能的影响,2) 固定MS与ML时集群边界阈值(Cluster Boundary Threshold, CBT) [17] 对异常监测效能的影响,3) 不使用频繁方式,而以完整数据分群的异常监测效能,4) ROC曲线的比较。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虽然完整数据分群在BACnet的数据上表现得相当完美,但是在Modbus的数据上则相当差。提出的方法先排除频繁方式,能够稳定分群的效果,使分类的效果稳定达到90%以上的精度。

Table 3.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3. 实验结果

MS的选择取决于网络中数据包传输的周期性,而ML的选择则取决于数据包内容的规律性。从目前的实验来看,似乎MS和ML均为3效果最佳,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观察。CBT的选择会影响分类的灵活性,当CBT过大时,异常报文会被判断为正常,从而降低召回率。如果CBT值太小,则将判断数据包中的任何细微变化为异常,提高误报率。为了平衡两者,倾向于将CBT设置为0.2。尝试在数据中找到常用的方法,期望这种频繁的方式至少包含过程数据的长度信息,而较长的方式将包含功能控制信息,而非频繁的方式则等同于过程数据的一部分。不同之处在于,仅分析和比较单个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而不考虑连续数据包的顺序;此外,尽管它们将数据包的内容分为功能控制行为和过程控制行为,但分类是分开进行的。在本文的方法中,同时考虑频繁和不频繁的方法,在没有实际的工业通信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使用模拟控制系统来收集Modbus数据包作为正常流量,然后使用自制的Modbus数据包作为测试数据,通过功能控制行为进行分类的准确性为92.75%,并且该行为基于过程数据。分类精度为85.69%。

5. 结论

针对工控系统通信协议中的TCP和UDP数据,提出了一种通过序列模式探索和聚合层次分组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并检测网络异常的方法。通过区分频繁和不频繁方式,可以将数据分为两部分:应用程序层标头和过程数据,并且可以提高分组的稳定性。如果不使用频繁方式,而仅使用聚类来构建正常的行为模型,则将其应用于BACnet时效果会更好,但在Modbus上效果不稳定。CBT微幅提高就可能使recall大幅下降。频繁方式结合非频繁方式分群可以让recall提高,但频繁方式可能产生一定量的误报,有利也有弊。此外,提出一种结合蜜罐与特征生成的系统架构,在这个架构下,可以使用正常行为模型来做异常监测,也能在同时将恶意封包的数据以分段的形式记录为Snort规则,虽然这样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精炼,才能得到较简短、精确的特征,但这种以分段的形式记录的攻击特征,可以说是已经替恶意封包进行了适当的分类,让后续的分析更为容易。但是,此方法用于基于TCP和UDP的工棠控制系统通讯协定时,考虑可以将实验的范围扩展到其它网络协议中,以测试此方法是否普遍适用所有工业控制系统的通讯协定。其次,目前的系统架构虽然能产生攻击特征,但也仅限于将攻击封包的数据分段,如何利用这些分段的攻擎特征精炼出更简单﹑准确的攻击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SCG12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QZYY2007、KGXM202009)和衢州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2020017)给予资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尚文利, 杨路瑶, 陈春雨. 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终端的轻量级组认证机制[J]. 信息与控制, 2019, 48(3): 344-353.
[2] 朱建军, 安攀峰, 万明. 工控网络异常行为的RST-SVM入侵检测方法[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8, 5(7): 8-14.
[3] Huang, K., Zhang, Q., Zhou, C., Xiong, N. and Qin, Y. (2017) An Efficient Intrusion Detection Approach for Visual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Traffic Pattern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47, 2704-2713.
https://doi.org/10.1109/TSMC.2017.2698457
[4] Zheng, Z. and Reddy, A.L.N. (2017) Safeguarding Building Automation Networks: THE-Driven Anomaly Detector Based on Traffic Analysis.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ICCCN), Vancouver, 31 July-3 August 2017, 1-11.
https://doi.org/10.1109/ICCCN.2017.8038393
[5] Wan, M., Shang, W. and Zeng, P. (2017) Doubl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for OneClass Classification Anomaly Detection i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12, 3011-3023.
https://doi.org/10.1109/TIFS.2017.2730581
[6] Mantere, M., Sailio, M. and Noponen, S. (2014) A Module for Anomaly Detection in IC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Confidence Networked Systems, Berlin, April 2014, 49-56.
https://doi.org/10.1145/2566468.2566478
[7] Tonejc, J., Güttes, S., Kobekova, A. and Kau, J. (2016)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Anomaly Detection in BACnet Networks.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22, 1203-1224.
[8] Mantere, M., Sailio, M. and Noponen, S. (2014) A Module for Anomaly Detection in IC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Confidence Networked Systems, April 2014, 49-56.
https://doi.org/10.1145/2566468.2566478
[9] Ye, T., Jiang, X., Wan, D., et al. (2016) Ultrafast Photogenerated Hole Extraction/Transport Behavior in a New Type CH3NH3PbI3/Carbon Nanocompos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Metal Electrode Free Solar Cell. ChemPhysChem, 17, 1-9.
https://doi.org/10.1002/cphc.201600817
[10] Caswell, B., Beale, J. and Baker, A. (2006) Snort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Toolkit. Syngress Publishing, Amster-dam.
[11] 岳洋. 基于Snort的蜜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
[12] Kumar, D., Narwal, P. and Singh, S.N. (2019) A Hidden Markov Model Combined with Markov Game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Cloud. Journal of Case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1, 14-26.
https://doi.org/10.4018/JCIT.2019100102
[13] 张文安, 洪榛, 朱俊威.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综述[J]. 控制与决策, 2019(11): 2277-2288.
[14] Han, L., Zhou, M., Qian, Y., et al. (2019) An Optimized Static Proposi-tional Function Model to Detect Software Vulnerability. IEEE Access, 7, 143499-143510.
https://doi.org/10.1109/ACCESS.2019.2943896
[15] Li, W. and Ren, J. (2018) Distributed Frequent Interactive Pattern-Based Complex Software Group Network Stability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28, 619-641.
https://doi.org/10.1142/S0218194018500171
[16] Cho, D.J., Han, Y.S. and Kim, H. (2015) Frequent Pattern Mining with Non-Overlapping Inversions. In: Dediu, A.H., Formenti, E., Martín-Vide, C. and Truthe, B., Eds., Lan-guage and Automat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ATA 2015.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8977, Springer, Cham, 121-132.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15579-1_9
[17] Haslinger, J., Kučera, R., Šátek, V., et al. (2018) Stokes System with Solution-Dependent Threshold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Analysis, Approxi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Solids, 23, 294-307.
https://doi.org/10.1177/10812865177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