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The Practic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DOI: 10.12677/CES.2022.101025, PDF, HTML, XML, 下载: 457  浏览: 1,381 
作者: 张馨月: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关键词: 高校劳动教育五育融合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 新时代国家提出“五育融合”,实质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由相对分离的状态转向相互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路径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中,笔者拟从高校劳动教育对于“五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进行充分探讨,以促进高校高质量持续发展,适应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Abstract: The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posed by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s essentiall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a relatively separate state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to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that integrates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era, how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and other four educ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tends to fully discuss the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the “five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dapt to the country’s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馨月. “五育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 132-13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25

1. 引言

当前,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1]。2020年3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2]。新时代中国处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中,促进“五育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对于建立教育强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五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劳育在其余四育中又有基础性作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 [3]。

2. 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育人性

高校要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就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中介作用,以促使高校学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独立的观念通过劳动教育将思想观念层次上的认知转化为客观行动中的实践,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促进五育融合,这无论是对于高校生思想学习层面之“学”还是具体实践层面之“做”都极具现实意义。

2.1. 以劳树德

“劳动是道德之源” [4],道德不是人生来就产生或者延续的品质,而是通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相互观念和行为的交错碰撞而产生。劳动教育极具德育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道德观念的产生,通过劳动教育传递道德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内在使命。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属于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两者素养的培养具有融合贯通之处。一方面,将劳动人民拼搏的精神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之中,在劳动中磨练大学生意志,领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塑造新时代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人生梦想及不畏艰辛、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优秀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以德促劳,在学生日常德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以劳动人民般坚强的意志坚定自身道德思想观念,走好人生思想观念的第一步。

2.2. 以劳增智

我国早在20世纪中期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摒弃传统“劳力”与“劳心”相分离的局面,倡导在“劳力”上“劳心”,将劳育和智育相融合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实用性高校人才。中国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传授给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技能,丰富科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智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以“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为主导的前观念下与智育所需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不谋而合。一方面,高校应坚持将实践贯穿到理论之中,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造性知识,力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脱轨的潜在困境,培养高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储备一大批创造性思维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以智促劳,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在智育的教学过程中传递劳动的知识技能和精神,将所学与所做相结合,不管对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还是智力水平的提升都有所裨益。

2.3. 以劳强体

体育是增强体质、锻炼体能、强健体魄的活动,一切能增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活动都是体育。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能直接促进体育。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知识与技能,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更要将劳动价值观融入体育,培养高校学生的合作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磨炼高校学生意志、锤炼坚韧品性,为我国体育强国事业注入人才活力。另一方面,以体助劳,体育教育中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的看待每一份体力劳动,促进大学生体质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2.4. 以劳育美

人类劳动起源之一就是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且人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的构建和提升都是以实践劳动为基础。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下,美育对于实现人民高质量美好生活和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实践中,一方面,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渗透美育,通过对大自然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培养高校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高校学生整体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生活崇高之美。另一方面,以美促劳,将美学意蕴融入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劳动过程体会到生命的和谐和自由之美,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幸福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迈向新的阶梯。

3. 高校推进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意见》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虽许多高校在劳动教育上采取了颇为成效的措施,但在全面提升高校劳动教育发展质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把劳动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3.1. 理念层面:劳动教育内涵有待明晰

首先,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践局限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过程进行生产实践,将劳动教育视为具体工作或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忽视劳动价值观对于德、智、体、美四育的促进作用,仅仅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能学习,将劳动教育作为其它四育的补充。其次,在《辞海》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是“德育内容之一”的观念影响下,劳动教育观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价值的引导和传递被弱化,从观念上易被误理解为德育的附属品,没有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渗透在德、智、体、美各育之中,其问题根源在于新时代高校对于以劳树德的方法理念和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理解欠晰,对于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旨领会有待强化。

3.2. 管理层面:劳动教育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作为大学生育人主场地的许多高校都积极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集中于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加大学生寝室卫生情况的监督检查,还有一些社会公益服务类活动。但对于如何建立、实施、保障、评价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的高校劳动教育,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对于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内容、形式、过程及评价机制缺乏精细化管理。如许多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定位模糊,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后所支撑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因学生学科背景就业需求的不同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内容就有所不同,没有贯通德、智、体、美等专业素养的劳动课程,易使劳育停留于表面;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践,若高校劳动教育对其培养的专业型人才进行的是缺乏结合学生特点和背景的实践,就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能将劳动教育课程对其专业技能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失去以劳育人的培养初衷。

3.3. 环境层面:劳动教育氛围有待优化

高校劳动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仍以“高等知识分子”自居,认为劳动的职业是低知识分子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日常生活中对于劳动的看法颇有偏见。而这些观念与大学生一直以来所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有关,从社会环境而言,日常中一些低创造性的劳动确实由低层次学历人员进行,容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观念造成影响;从学校环境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司空见惯,做错事就罚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在学生心中从小树立起了对劳动的阴影和负面看法;从家庭环境而言,中国家长对于后代抱有极高的期待,一些诸如“不努力学习以后只有当环卫工人”的言论对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不良的氛围。

4.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4.1. 内涵重构:“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高校重构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实现“五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强调其在学生终身发展下不可或缺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各级各类教育环节中将劳动创造素养、劳动育人意识以整体融合的方式全程渗透、全面引导,才能“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在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时代要求下,不能将德、智、体、美、劳割离和分裂开培养,而是以劳动教育为总抓手,将劳动教育观时刻融合五育的培养之中,建立五育融合的协同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干出来的” [6]。要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们意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事业,理解社会上劳动分工的多样性,只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劳动最自豪”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是其余四育的灵魂之基、智育为其余四育提供知识基础、体育为其余四育提供体质和体能上的储备、美育以精神的追求助推对其余四育的探索,劳动教育对其余四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价值,才能构建出“以劳促全”的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劳”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4.2. 健全机制:“全方位”贯穿的教育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套系统化工程,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课程目标的精确定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培训的统筹安排、教育评价的有效建立等方面,要创立以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的高校教育体系,就要具体到各个环节中建立五育融合育人机制。一是确立“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育人课程,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性开发高校劳动课程。将多学科知识渗透入劳动教育课程之中,注重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渗透。其次,有学者将德、智、体、美、劳看成不同的知识领域,而劳动教育就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各种知识的融合与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各素质学习的成果。在高校中可广泛应用项目式教学在劳动教育课堂之中,在内容上把哲学、政治、物理、科学、体育、艺术等内容融汇在一起供以教学,促进学生劳动课程中其它各育的发展。二是精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首先,“在目的取向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追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统一” [7]。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要保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高校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要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重视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发展需要,促进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在劳动课程中融合智育,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高现代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也要注重劳动教学过程中美育思维的渗透,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三是在内容上把握高等教育与其它各学段侧重内容的不同。不同学段进行劳动教育因其受益群体不同,其目标也有所不同。目标不同其反映在课程内容实施等方面也有所区分,中小学侧重于进行日常生活劳动,而高校侧重于结合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较高智力水平的生产服务劳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仅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高校则应建立在高深学问之上,突出其精神上对于劳动美的深层次追求;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是进行简单的知识在生产,而高校则应侧重于知识的扩大化创造性的知识在生产。四是建立“以劳育人”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评价机制。在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于各方面评估更需侧重对“五育融合”程度的评价。在教师评估方面,着重对其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融合和教学实施效果来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在对劳动教育课程本身评价中,要以“五育融合”为整体评价单位,对课程所达到的各育融合程度进行整体性评估。由于现有评估标准缺少“五育融合”对评估指标,学校也应建立新评价体系,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出发点,以校本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国家标准制定相关指标,改变目前评价体系中五育相互割裂、独立存在的现状。

4.3. 优化环境:“多主体”强化的劳动氛围

新时代推进高校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受教育主体的共同合作和集体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劳动教育舆论氛围,共建劳动教育治理机制。一是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弘扬劳动教育的时代精神,树立优秀劳动楷模,鼓励大学生争做劳动标兵,不断向劳动楷模靠拢,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营造“倡劳动、爱劳动”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还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入德、智、体、美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指导。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育人地位完善“五育”协同育人体系,落实各级部门育人责任,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安全顺利实施提供相关保障。三是发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启蒙作用。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发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家长要有科学育儿观,摒弃“唯分数论”,树立促进后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摒弃对后代娇生惯养的思想,多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创新家庭劳动教育形式。

5. 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社会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高校应以劳动教育为总抓手,将德智体美劳进行整体考虑,建立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发展格局,真正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7-1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01).
[3]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18, 39(11): 12-17.
[4]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M]. 肖勇, 译.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131.
[5]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6] 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 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激动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N]. 光明日报, 2018-05-01(01).
[7] 曲霞, 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2):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