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Pathwa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Sanquan Education”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E.2022.123113, PDF, HTML, XML, 下载: 239  浏览: 67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 涵: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三全育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Sanquan Educatio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今作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学生及教职员工需要面对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英语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在此跨文化交流语境下,本研究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及现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tod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s across borders. The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need to face differences in social thoughts, values and ideologies. English courses offered by these education programs, meanwhile, are being given more weight. In such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athway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to incorpo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anquan Educ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文章引用:谢涵. “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2, 12(3): 700-7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113

1. 引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国务院与教育部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为指导思想做出了明确阐释,为高校课程思政有效实施指明方向。“三全育人”最初定义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自2018年9月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其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逐渐实现了外延和提升:全员育人要求明确教师责任,全过程育人应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主线,全方位育人既要搭建家庭、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立体构架,更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大思政”的高等教育格局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学生需要应对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英语课程课时充裕、覆盖面广、学分占比高,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同时,英语课程承载着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功能,能够为思想道德修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素质的培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境,具备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利条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人才培育目标是必要的,且面临挑战。

2. 英语课程思政(中外合作)背景及现状

本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对象为会计(中美合作)、信科(中美合作)共五个行政班级学生。英语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学术英语基础,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学生须在两学年内修完共计26学分的英语课程,约占两学年总学分的30%。英语课程由中外教师共同授课,其中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英语人文素养培育课程。通过走访调研分析,基于课堂观察及中外教师、学生与教学督导反馈,发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思政现存在以下问题:

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缺乏协同,全员育人面临挑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说明任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还需与辅导员、班主任及管理服务人员高度协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外教授课时长远高于其它院校学生,而外教队伍在思想文化倾向、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选择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现阶段外教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育人水平和效果比较有限;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比如,部分外教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而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把外方教师纳入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意识,突显外方课程的育德功能,达到协同效应,是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任务。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工具性较强,全过程育人比较困难。全过程育人强调将思政教育渗透进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课程思政应涵盖入学至毕业的各个阶段。这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和策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通常设置在第一、二学年,高年级课程以专业课为主。英语课程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锻炼,工具性突出,人文性稍显不足。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备较高的功利性。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适应全英语授课环境;高年级学生多是为了应付雅思、托福等标准化语言考试,实现海外升学。此类工具性学习动机作为外部动机,由于依赖外部环境给予的正向反馈,并不长期稳定 [3]。进入高年级后,出国意愿较弱的学生开始放弃英语学习,同时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持续的疫情影响使得学生的出国意愿逐渐减弱。通过英语课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其整体性、持续性、有效性面临挑战。

英语课程与中国本土家庭、企业、政府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做到全方位育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侧重国外先进教学资源和课程培养体系的引入,在本土化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单极化较为明显。教学内容主要以英美主流文化为载体,较少涉及中华文化挖掘及对比,忽视了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全方位”的交融关系的过程中,缺乏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因此,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应当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品格的理解,同时加强其“世界公民”意识,关注与本地交流密切的非主流英语国家,比如“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中东殴国家,从而形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3. 英语课程思政(中外合作)实施路径

针对笔者所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及现状,课题组成员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三个层面,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图1)。结合试点改革效果与反思,将有关成果进行以下汇总与讨论:

Figure 1.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courses in a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program

图1.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全员育人层面

充分发挥中方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中外教师全员协同合作的关键。与中方教师相比,外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通常比较薄弱。中方英语教师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优化教师培养方案,创建协同备课、专题研讨制度,可以促进中外方教师的有效沟通,帮助外方教师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掌握教学实践策略。在开展此类措施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在沟通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求同存异,也是促成中外方教师深入课程思政建设合作的重难点。课程思政是指以各学科课程为载体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举措,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 [4]。外方教师的意识形态选择多元,因为对课程思政缺乏准确的认识,容易以偏概全,忽视英语课程在教学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而对课程思政保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因此在与外方教师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课程思政与欧美等国家的公民教育进行类比,强调学科知识与价值引领,而非意识形态的共振。

在中外方教师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英语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协同合作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的全员育人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大部分家境优越,同时受西方思潮影响相对较深,个人主义意识较强,集体规则意识较为薄弱。任课老师同步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情况给学生工作部门,同时班主任、辅导员将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同步给任课老师,能够帮助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将思政教育显性隐性相结合,使英语课程与其它课程同向同行。

3.2. 全过程育人层面

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教学大纲,并将其作为指导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应当贯穿英语课堂“教材选用、教学材料设计–课前预习–课堂导入–新知讲授–总结与作业”的全过程教学闭环。以英语口语课程为例,其选用的《流畅英语口语教程(第二版)》,由外教社在英国麦克米伦教育出版社Inside Out原版教材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特色进行引进修订。教材编写人员来自不同种族、国家,具备丰富的在世界各地进行英语教学的经历。教材内容涉及多国文化,突显普世价值观,不存在诸如“英美文化霸权”等文化偏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空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四方面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比如,在教授《流畅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第二版)》第一单元语言学习话题时,教师在课前整合线上视听资源,学生通过学习通完成视听理解任务,从而形成对英语世界口音的初步认识。课堂导入环节,举行口音识别竞赛,鼓励学生推测不同语音素材的来源国家。同时引导学生尊重非本族语国家英语变体,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勇敢表达中国声音,不因口音问题而羞于启齿,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态度、情感、价值观入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养。新知讲授环节,详细讲解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理论,帮助学生掌握主题相关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发“英语口语学习中口音是否重要”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英语学习中英语的工具属性,以及英美为主导的语言倾向和文化取向,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在总结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发现汉语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输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阅读材料进行信息检索,形成英文口头研究报告,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将全过程育人落实到单个英语课程的教学闭环,还需把握各类英语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内在衔接。虽然英语各类课程育人定位有所不同,但是英语教师可以把握各类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共性,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英语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从内打通,向外辐射。比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思政元素,通用英语课程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丰富育人内涵:英语听读等输入型课程关注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和诚信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批判性解读和思考;英语口语、写作等输出型课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诚信相关的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美德。以此为线索,《会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诚信”的思政元素与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知识点结合,引导学生尊重会计职业道德,客观公正披露财务信息;《英美文学欣赏》作为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挖掘圣经、希罗神话等文学作品中与诚信相关的素材,进行中外古今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为确保和促进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还需要对实施情况进行检验和监督。一方面,我们将学生的思政学习表现纳入平时课堂考核标准。学生的思政学习表现不仅包括课堂规范(到课、作业完成情况等)的可量化数据,还涵盖其在团队集体活动中体现的责任感以及合作意识。比如,在小组作业中明确分工,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贡献进行同伴互评,教师结合同伴互评结果进行考核,避免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逃避责任的现象。除此之外,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评价,以此形成“建”“评”“改”一体化,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3.3. 全方位育人层面

贯彻落实中外合作项目中英语课程的全方位育人,需要加强学生主体与中国本土家庭、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毕业去向以海外升学为主,部分学生结束海外学习后选择海外就职或回国在跨国企业就职,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身份文化认同尤为重要。英语课程处于以英美为主流的全球社会语境,因此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还需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正确的家庭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学生与中国本土家庭、政府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增进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在英语为工作通用语环境中的工作适应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理念面临多重挑战。主要需要妥善解决外方教师的思想文化倾向、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选择等与课程思政内涵的冲突;学生为应付出国升学要求,学习动机工具性强的倾向。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视英语教学,针对学时长、系统性的英语课程,本研究提出不仅需要将全过程育人落实到单个英语课程的教学闭环,还需把握各类英语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内在衔接。结合笔者所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英语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本研究对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个层面实施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各中外办学项目学院各有不同,还需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师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基金项目

2021年宁波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外合作项目英语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
[2] 谢从堂.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浅谈新时代下三全育人理念的再理解[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1): 23-24+34.
[3] Dornyei, Z. (1990)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40, 45-78.
https://doi.org/10.1111/j.1467-1770.1990.tb00954.x
[4]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