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Finance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OI: 10.12677/CES.2022.104111, PDF, HTML, XML, 下载: 310  浏览: 47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滨, 李 婕: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大思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ction Plan
摘要: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是“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大思政理念下,温州商学院创造性地重构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打造混编协同育人共同体,充分利用社团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形成了金融学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路径。但也存在着有效的课程思政成效测评体系缺位,年轻老师偏多思政素养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尚未创建,思政老师对非思政老师的帮扶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课程思政斯特协同要素的建设,利用教育信息化推动课程思政育人精细化发展,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nzhou business school creatively reconstruct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created a mixed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made full us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practice to form the basic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 the major of finance.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more young teachers, wea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ist college, and the lack of assistanc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n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Marxist colleg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s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promote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rther construct the general patter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and talents.
文章引用:胡滨, 李婕.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4): 676-68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4111

1.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教育建设受到了来自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渐进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各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有效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全新改革举措,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善用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大合唱”,即形成“大思政”的系统育人育才观和学科体系。可见,“大思政”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渗透一切、贯穿始终,以达成系统整体的育人环境 [2]。新时代下,各高校需要整合并有效配置全校资源,挖掘并有效运用所在区域特色文化等,通过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将思政育人育才融于课内课外教学教育全过程、各环节,构建思政育人的最大合力。

2. 大思政理论下课程体系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养成和落地的需求

“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中国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能力的顶层设计和最新成果 [3],旨在构建立体化“三全育人”教育体系,解答教育“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的“钱学森”之问。该理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蓝海,形成了诸如“上海经验”、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等诸多典范。但现有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微观视角探究课程思政,以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协同效应的建构,破解思政教育的“信息孤岛”现象。但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还需要学科之间、专业课程之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协同育人,否则会导致认识的片面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不同,其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实现途径亦应凸显学科特点和异质性,否则会出现拼凑化和千篇一律化;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发展和变革,正使“以知识、技能传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育走向以“体验升华”为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教育,其实现路径应是多元的具体化的。因此,从专业思政中观层面,运用大思政理念,凝练和提取金融学专业学科核心价值,并基于温州区域经济特色和温州商学院民营资本灵活的办学体制机制,探究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协同的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要求,也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由成才转向成人的客观需求。

2.2. 现代金融快速发展下,金融伦理缺失和道德失范频现的现实诉求

金融是经济社会的命脉,金融人才的素养和道德伦理决定着金融运行的稳健。近年来,工具理性导向下的金融科技所潜在的风险,以及金融从业人员道德失范不断凸显,各种金融欺诈、舞弊案例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和道德伦理的培养脱离了经济、社会、法律和经营战略等大环境 [4];二是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5],致使金融学专业道德施教的培养方案、实施路径等因缺乏可执行性和可传递性而失效。那么,如何将绿色金融理论、金融包容性和普惠性、温商精神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政要素,融入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整体性高度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德育与智育融合的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是技术理性下金融科技失序、亟需提升现代金融学人才培养和育人成效的现实诉求。

2.3. “如何培育人”之问解答亟需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深化

专业思政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2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 [3],是对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5],进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6]。即专业思政是对课程思政的深化,二者在育人上具有一体化特征。但专业思政的内涵是以专业为载体,通过专业核心价值的挖掘、引领,贯通于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教育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中,构建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立德树人协同机制,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提出时间较短,专业思政关涉维度较多,现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和政策层面的可能性研究,而缺乏实践维度的可行性方案研究。因此,这种从专业思政中观维度而非单独课程思政微观视角,探究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和具体路径,既是“三全育人”之需,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现有大思政理念。

3. 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

大思政的理念下,需以系统观、整体观的高度创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为此,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首先构建了基于区域特色、专业自身发展凝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金融学专业价值体系,然后在价值体系引领下,完善育人育才培育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教学教育方法和评价等制度体系,解答为谁培育人和怎样培育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路径。具体见图1

3.1. 凝炼课程思政价值,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系列

打造“金课”拒绝“水课”,提升课堂品牌价值,是第一课堂的关键所在。围绕教育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出精品、创品牌”的精神,通过情景、案例、主题宣讲等多途并举,打造“有温度、有感触、有深度”的精品课程思政。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是浙江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以此为出发点和动力,在学校、学院党委领导下,以专业为载体,从战略高度大力鼓励支持申报高级别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如国家一流、省一流课程等,同时通过设立凸显生活导向和区域文化导向的校级、院级项目,培育提升年青老师思政素养和教学教育能力,从课堂真实效果和“学生即大学”的创新视角,激励、督促老师真做真建,鼓励课程思政跨学科、跨院系建设,改出课程思政新思路、新形式,建成思政育人的新常态,改出从项目激励推动转变为内心自发驱动主动参与的“人气”,讲好中国故事、温商精神,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系列,凝炼金融学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目前正以国家一流课程标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温商精神导论”,并以此为基点建设了“固定收益证券投资”、“金融学”等省级一流课程,以及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育人、产教融合基地等一批政校企协同育人第二课堂。

Figure 1.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for finance major of Wenzhou business school

图1. 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路径

3.2. 创新课堂育人体系,践行产教融合实践育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是完成跨世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生为本”、“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不断探索、创新“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模式,形成了“学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实践教学特色,打造了诸如“金融特色班”、“金融实验班”、“金融综合学科改革共建班”、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契合自身发展、学生需求、社会岗位需求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科研→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的良性闭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质量高。具体实施路径见图2

Figure 2. Wenzhou Business School’s financial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

图2. 温州商学院金融专业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

3.3. 创新育人育才机制,构建混编协同思政育人共同体

加强课程组基层组织建设,组建由教工口(辅导员、班主任) + 教师口(思政教师、专业教师) + 校外行业导师、实践基地指导老师 + 党团员责任区的混编协同共同体,具体见图3。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成果产出教育导向),挖掘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建设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素材特色资源库,采用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教学方法,集体备课、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形式,研究、设计思政要素的融入点和教学育人方法、组织形式,让教师动起来更有“底气”、内容活起来更有“生气”、方式多起来更有“人气”、课程“特”起来更有“名气”。

3.4. 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社团实践,助推成才成人

社团实践等志愿服务是第二课堂的核心,温州商学院基于学生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专业社团 + 思想引领”模式不断创建动漫社、CSGO真人游戏社,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社团有效融合、精准对接,提升社团的社会信誉度,增强社团的社会责任,实现第二课堂思政育人育才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比如致力于把每个社团人培养成德行和能力兼修的菁英道系,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温州商学院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秉承社团初心,孕育“成长会做人、成才会做事”的品质,凝聚成人成才“底气”,涌现了诸如浙江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茹扬等一批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的温商社团有为青年。

Figure 3. Wenzhou Business School’s model of a mixed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mmunity for finance majors

图3. 温州商学院金融专业混编协同育人共同体模式

4. 提升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

4.1. 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大思政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2021年中国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以育人成效为标准,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商学院作为一所历史尚浅的民办高校,虽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负责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但尚未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仅仅只是设立基础教学部,由有限的几位思政教师承当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满足不了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所需;而且学校教师偏年轻化,她们大都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年青硕士,其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教学教育能力,均需要思政教师的帮扶。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创建,可以帮助非思政专任专业教师这一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树立育人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协助非思政专任教师完善教学设计,评析教学动态与业务效果;可以建立教师间合作联动机制,培训非思政教师 [7],解决年青老师课程思政上有想法没思路、想干却不知如何切入的困境 [5],进而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耦合度,落地大思政课程体系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4.2. 加强课程思政系统协同要素建设,提升思政育人育才成效

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大思政”理念,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其成效的彰显、有效机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不仅需要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负责机制,还需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协同共频的保障机制。温州商学院可充分发挥其民营资本办学的灵活性特点,运用市场化手段突破行政化壁垒,构建、强化更为灵活、高效的校内部门间、校内与校外部门和课堂与课外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全员参与、全过程体现、全方位覆盖的合力大格局。另外,需加强切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机制的构建。虽然温州商学院通过项目、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切实践行“大思政”育人,但同样存在着成效不彰。究其原因,缺乏可操作的和落地的课程思政成效测评体系。以往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也仍是以教科研为主,育人考评也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思政元素的考评比重不大,而且评估结果针对性不强、区分度不高,制约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 [8] [9] [10]。而OBE + CIPP (决策导向)测评体系,OBE理念可为育人育才体系优化和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决策指引,CIPP则通过实施、诊断和改进,量化OBE理念下各环节,使评价决策更加科学严谨。但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实现以评促建,而不是以评促评,因此,对评价结果要合理对待和有效运用,应将之作为改进的依据,而不是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考核、晋升的依据,否则,有可能导致为了评价的课程思政建设,有违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初心。

4.3. 借力教育信息化技术,推动思政协同育人精细化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VR、短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变课堂内容的宏大叙事为细节化、生活化,变传统课程思政教师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自主深度学习为主,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参与度、表现力,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11],形成课程思政师生共同体,集共同体智慧深挖课程所蕴含地新时代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将之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育体系的具体实践,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构筑课程思政“教与学”完整体系和推动育人体系地精细化发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温州商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利用其灵活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挖掘温商精神这一区域思政元素,依托产政校实践教育、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金融学专业这一“大思政”育人育才价值体系和实践方案,推动我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协同育人迈入了深化发展阶段,但由于推行时间不是很长,协同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共同育人所需多学科知识、话语体系等多元融合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项制度保障合理助推才能形成的,因此,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成效如何进一步彰显,还需不断探索。而测度评价体系是成效外在化、数量化的有效具体方法。因此,后续可以进一步探究、创新和完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推动“思政 + 课堂”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提升育人育才成效。可以先以某门或者某几门专业课程作为评价对象,对其思政育人具体成效进行测评,探究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所存的不足,并通过反馈机制去纠偏、完善这些不足,进而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育才方案提升,最后将经验方案推广到课程体系,深挖课程体系思政协同育人的耦合协调度,构建大思政理念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育人育才闭环行动方案。

基金项目

201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理论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jg20190558);2019年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温州商学院–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温州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区域经济与民间资本研究中心课题:温州县域提升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和政策研究(20jd43)。

参考文献

[1] 种好责任田上好思政课[N]. 人民日报, 2021-12-20(12).
[2] 赵海月. “大思政”育人为本意涵研究——以管理学门类“课程思政”的建构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 40(2): 47-53.
[3]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5): 4-10.
[4] Stubbs, W. and Cocklin, C. (2008) An Eco-logical Modernist Interpretation of Sustainability: The Case of Interface Inc.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7, 512-523.
https://doi.org/10.1002/bse.544
[5] 韩宪州. 课程思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2): 15-17.
[6] 李春旺, 范宝祥, 田沛哲. “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 33(4): 1-6.
[7] 高德胜, 聂雨晴. 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1): 77-82.
[8] 谭红岩, 郭源源, 王娟娟. 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5): 11-15.
[9] 郑宇航.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1.
[10] 张钟艺. 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4): 111-117.
[11] Doyle, T. (2008) Helping Students Learn in a 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 A Guide to Facilitatin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13, 388-390.
https://doi.org/10.1111/j.1467-9647.2010.0065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