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汉译本翻译研究
A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ducated: A Memo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摘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将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呈现给读者,从而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该作品的中文译本销量超200万册,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教育的深刻意义,探索人生的价值。鉴于此,本文以塔拉•韦斯特弗所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为研究对象,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探讨文中修辞和语境翻译技巧。研究发现,该自传体小说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文中大量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运用了语义翻译,而对于目的语读者不好理解之处则适当选择运用交际翻译,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忠实原文,又可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接受程度,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
Abstract: Educated: A Memoir presents the author’s real life experience in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thus clo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aders and the author. The Chinese version, which has sold over 2 million copies, is very popular among Chinese readers because it can help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life as well.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ducated: A Memoir by Tara Westo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in terms of figure of speech and context in the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s a common literary genre, uses a large number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maximizes the use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ely choose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rendering contents which are difficult for target readers to understand.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can retain the literariness of the original text, be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 take into account the expression habits and acceptance leve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and accurately convey the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曾荃, 贾欣岚.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汉译本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8): 1752-17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34

1. 引言

Educated: A Memoir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第一部小说,在2018年上市第一周即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美销量破百万册,荣获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第一名,作者也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塔拉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从小在父亲经营的废料场里长大,17岁前从未踏入过教室的她,却最终走出大山,通过教育收获心灵上的成长,实现逆风飞翔,成功书写自己新的人生。23岁时,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以此激励青年一代。

该书不仅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还在全球拥有37种语言译本,2019年11月,任爱红的汉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版后,引发了中国读者的高度关注和喜爱,引发了人们对原生家庭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和意义的思考。本文将重点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探讨文中修辞和语境翻译技巧,分析译者是如何实现其翻译目的,为译文增添光彩。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1981年,彼得·纽马克出版了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这本书,书中首次引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大概念:“交际翻译试图使目的语读者阅读译文所得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阅读原文得到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尽可能容许的情况下,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义” [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而言,语义翻译更加侧重原文作者,需忠实原作品,正如原虹在《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所称,“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2]。而交际翻译则不用拘泥于原文形式,更加侧重于目的语读者,“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2]。总之,根据彼得·纽马克在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所称,交际翻译就是要求译者要以译入语读者为首要目标,尽可能满足其阅读需求,刺激其阅读感受 [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虽很早以前就已提出,但仍在翻译理论界备受国内众多学者的青睐,为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指导,帮助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纽马克虽认为,需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任何翻译文本都或多或少拥有交际与语义的特点” [4],这表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非完全对立,即使是在主要采用语义翻译方法的表达型文本中,也会在特定情况下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便为译文增添光彩。

3.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汉译本翻译技巧分析

如上所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为自传体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撰写而成。因此,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灵活多变,手法多样,这在词汇、修辞等方面均有体现。除此之外,小说要具体描写环境,这就形成了相应的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本文将重点从修辞和语境翻译两大方面,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在这一自传体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3.1. 修辞翻译技巧分析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取得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出现了矛盾修辞法、提喻、拟声、头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下文将对上述修辞手法的翻译技巧具体展开分析。

3.1.1. 矛盾修辞法的翻译

矛盾修辞法,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这种修辞手法往往能营造一种“出人意外、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1:

原文:It would be past dusk by then—that moment just before night sets in, when the landscape is visible only as darkness and lighter darkness, and you feel the world around you more than you see it.

译文:那时黄昏已过,夜幕马上就要降临,景色逐渐黯淡下来,继而全部被黑暗笼罩。你看不见周遭的世界,只能靠感知。

原文此处是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想象自己失踪后,家人可能直到太阳下山才会发现自己不见。在这一小句中,作者采用矛盾修辞法,用“visible only as darkness and lighter darkness”对周遭景色进行描写,将“visible”“lighter”和“darkness”两种相互矛盾的概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此相互映衬,突出景色逐渐黯淡的特点,增强了原文的表达力和艺术效果。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主要运用语义翻译方法,准确把握了原文“visible only as darkness”和“lighter darkness”运用的矛盾修辞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词义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矛盾修辞法是英语当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果译者只使用语义翻译方法,那么,目的语读者就会无法理解,因此,译者辅之以交际翻译方法,对“when the landscape is visible only as darkness and lighter darkness”这个短句进行了拆译处理,达到加强语势、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的目的。

3.1.2. 提喻的翻译

提喻是指不直接明说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词语来进行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作用在于: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例2:

原文:Voices murmured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line.

译文:电话那头的人小声嘟哝了几句。

原文此处讲的是母亲为最小的四个孩子补办出生证,因为时隔多年,她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给政府部门的人打电话,重复相同的话,给出解释。原文用“Voices”一词表示与母亲进行通话的人,用人体的局部“Voices”代“People”,运用了提喻的修辞手法,而译者在翻译这个单词时,准确把握了这一修辞手法,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指明“Voices”代替的对象,翻译成“人”,这种交际翻译方法可帮助目的语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原文。

3.1.3. 拟声的翻译

拟声是指通过模仿、描绘和渲染人类万物的声音来进行修辞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一修辞手法能刺激人们的听觉,以声传情,产生语音象征意义的联想,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3:

原文:The scratch of pencils on paper, the clack of a projector moving to the next slide, the peal of the bells signaling the end of class—all were drowned out by the clatter of iron and the roar of diesel engines.

译文:铅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投影仪切换下一张幻灯片的咔嗒声,下课时响起的钟鸣声——所有声音都被丁零当啷的铁皮撞击声和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淹没了。

原文此处讲的是塔拉在从杨百翰大学回到家之后,需要继续到废料厂帮助父亲拆解废料,她对大学的记忆很快变淡。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scratch”“clack”“peal”“clatter”和“roar”5个拟声词,分别对大学的声音的和废料厂的声音进行了描写,两相对比以此突显废料厂声音“影响”之大,以声传情,暗含家里的影响仍远远大于大学对作者的影响。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运用了语义翻译方法,保留原文的词义和修辞,不仅将“scratch”“clack”“peal”“clatter”和“roar”5个拟声词的准确含义传达出来,而且也将原文的语言风格、表达效果很好地传达了出来,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使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3.1.4. 头韵的翻译

头韵是指在连续几个词的重读音节开头处重复同一辅音的一种语音修辞手法,主要用于诗歌和散文之中,运用这一修辞手法能给语言增添一种音韵美和整齐美,使文字富有音乐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4:

原文:What We Whispered and What We Screamed

译文:我们的低语,我们的尖叫

这是第22章的标题,第22章主要是叙述塔拉几次被哥哥肖恩按倒在地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塔拉会在内心发出声音恳求哥哥放开自己,也会发出真实尖锐的狂叫声。标题“What We Whispered and What We Screamed”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两相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高度概况出本章的主要内容,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运用了语义翻译方法,既对原文的词义进行了保留,又对原文的对仗句式结构进行了保留,这样的翻译句式能够很好地凸显原文本的特点,使原文的形式美得以充分表达,呈现出整齐、均衡的状态,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标题的翻译。

3.1.5. 排比的翻译

排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的修辞手法,从而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5:

原文:They believed in modesty; we practiced it. They believed in God’s power to heal; we left our injuries in God’s hands. They believed in preparing for the Second Coming; we were actually prepared.

译文:他们信仰谦逊;我们身体力行。他们信仰上帝有治愈之力;我们将伤病交由上帝处理。他们信仰要为基督复临做准备;我们采取实际行动。

原文此处讲述的是作者一家的宗教信仰和镇上其他人的宗教信仰不一样。在这一小句中,原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运用语义翻译方法,对原文的修辞进行了保留,做到了语义、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与原文的一致,这将原文的表达效果和语言气势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节奏鲜明,突出强调作者一家的与众不同,父亲信仰上帝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偏执的程度。

3.2. 语境翻译技巧分析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情景语境则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不管哪种类型的文本,语言传递出的具体含义都会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这是因为“语境不是像语法那样孤立地存在,而是以交际者为中心,以语言使用者为指向,所以会因人而异,因语域而异,甚至因语言而异” [5]。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掌握字词含义、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外,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正确传递出原文表达的含义。“总之,翻译的过程不是依赖单词的叠加,而必须着眼于语境,着眼于整个语篇” [6]。下文将通过举例来对此书中的语境翻译技巧进行分析。

例6:

原文:Educated: A Memoir

译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此书书名的翻译,书的英文名字是:Educated: A Memoir。但此处的Educated并不单单指的是接受教育,而是通过教育重塑自我。该书的中文译者任爱红老师之前曾说,翻译这个书名的过程异常艰难,原书的名字简而有力,一个词就概括了本书的核心,然而将它译成中文却有些困难。任爱红老师为想出满意的书名,利用多种渠道寻找灵感,发现原文多次提到了《圣经》,又结合英文原文封面想到《圣经》当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本身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逃离;二是找到新的信仰。而作者不也正是逃离了故乡的大山,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了吗?这种情境恰好与英文原文封面、与作者想要传递的精神意义不谋而合。于是,任爱红老师采用交际翻译方法,将其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根据全书的整体语境准确理解书名表达的含义,又用译入语语言完整无误地将其表达出来,不仅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能帮助中国读者理解原文书名所要传达的精神意思,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

例7:

原文:Dad said I wouldn’t be happy until Shawn was rotting in prison, that I’d come back from Cambridge just to raise hell.

译文:爸爸说,是不是把肖恩关在监狱里任其烂掉,我才会开心;是不是我从剑桥回来,就为了让家里鸡犬不宁。

原文此处讲述的是父亲和塔拉因为哥哥肖恩有暴力倾向的问题而发生争执。这句话中的“raise hell”是一个习语,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引起骚乱、陷入麻烦/困境、抱怨/痛斥,那么,原文中的“raise hell”该取哪种含义应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确定。从原文可以得知,这是父亲对塔拉进行控诉,责备塔拉让家中陷入骚乱,因此,这句话中的“raise hell”就应根据原文语境取第一层含义:引起骚乱。译者在翻译之时,正是运用了交际翻译方法,根据原文语境把“raise hell”译成“鸡犬不宁”,既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帮助译入语读者进行理解,又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感十足,让译入语读者在看到“鸡犬不宁”这四个字时就可以迅速联想到父亲和塔拉发生争执而大吵大闹的场景。

例8:

原文:He drove around town for two hours, searching for Charles’s Jeep, cursing and swearing that when he found that bastard he was “gonna give him a new face”.

译文:他在城里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四处寻找查尔斯的吉普,咒骂着,发誓说等找到那个浑蛋,就会“把他的脸揍个稀巴烂”。

原文此处讲述的是肖恩因为查尔斯邀请赛迪共进晚餐而感到生气后的举动。这句话中的“new face”指的是一副新面孔,但这既可指褒义,又可指贬义,而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判断,这一短语在此处应为贬义,译者运用语义翻译方法,根据原文语境将“gonna give him a new face”译为“把他的脸揍个稀巴烂”,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做到了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准确诠释了原文表达的含义,而且保留了原文特色,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肖恩当时火冒三丈的情绪,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处理修辞翻译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再现原文的特点;但在特定语境中,若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会适当运用交际翻译,起到引起共鸣、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译者也可在主要采用语义翻译方法的表达型文本中,针对目的语读者不好理解之处适用采用交际翻译,最终获得既忠实原文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又兼顾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接受程度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ergamon Press, Oxford.
[2] 原虹. 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6(2): 1-2.
[3] Newmark, P. (2011)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4] Newmark, P. (2006) About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 段梦敏.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19(1): 23-25.
[6] 蔡力坚. 字面含义与语境含义[J]. 中国翻译, 2016(6):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