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Practice View
DOI: 10.12677/ACPP.2022.115168, PDF, HTML, XML, 下载: 296  浏览: 756 
作者: 冯漫漫, 钟 磊: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价值Practice Marxist Practice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基础性内容,以实践观点为核心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形成经历了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的萌芽阶段,再到费尔巴哈主义时期的形成阶段,最后在科学实践观时期达到成熟。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历程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真理三个方面具有丰富内涵,实践是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实践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是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石。在实践方面,实践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the practice point of view as the core content,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Its formation went through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he youth Hegelian period, then to the formation stage of the Feuerbachian period, and finally reached maturity in the period of scientific practice concept. Through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 It has rich connotations in three aspects: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truth.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Marxist practice has important value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practice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al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practic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冯漫漫, 钟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5): 967-97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68

1. 引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重要观点,打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认知,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自产生以来就处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状态之中,在理论基本成熟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将其运用到指导工人运动和观察现实社会当中,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马克思主义通过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共产党人将其作为理论指导的旗帜,实践观也在打倒帝国主义,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过程中继续发展。在建立了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之后,历届领导集体将实践的思想置于重要的位置,并且将其继续运用在指导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实践观点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继承了此前哲学家有关实践思想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并继续发展而达到成熟的,主要经历了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的萌芽、费尔巴哈主义时期的形成和科学实践观时期的成熟三个时期。

2.1. 萌芽: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

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这段时间是从进入大学时期到参加工作,也就是他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博士俱乐部”一直到毕业之后在莱茵报担任主编。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于很多思想和观点都进行了吸收并开始萌发出他自己的思想,包括关于实践的观点。

在那个时候,德国处于一个复杂的情况。当时的德国在政治方面出现众多问题,资产阶级虽然已经出现,但总体上还是封建统治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当时的资产阶级虽然表面上是激进的革命者,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受到当时封建的社会环境影响,是个保守派。青年黑格尔派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来达到批判哲学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新约》的批判,以对主体思想的研究作为探讨的逻辑思路,从批判当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哲学观点。但是《耶稣转》的出现使得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关于宗教和神学的不同观点得到激化。这一著作将哲学与宗教之间得到调和的可能性彻底抹杀,他们认为那些想要对宗教和哲学的关系进行缓和的人是从来没有从神学的幻想中清醒过来的人 [1]。再加上作者本人的因素,加剧了这一组织的分崩离析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提前结束。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虽然在这一时期参加了一些组织的运动,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影响,带有激进的观点。但是因为马克思在更早时期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得他同时带有一些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在报社工作的期间,马克思脱离了之前的唯心论,实现了向一个唯物论者的转变。这一期间,马克思批判的重点从之前的批判宗教转向更深层次的批判政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思想是以黑格尔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但是另外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又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达到更高成就。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黑格尔哲学思想所不具有的科学实践性。

2.2. 形成:费尔巴哈主义时期

1843年3月,马克思写给卢格一封信,信中的内容体现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之前受黑格尔学派的影响到转向对费尔巴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当时还是持保守态度。除此之外,在那两年里,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持积极态度,对于他的作品和观点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且已经将他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以及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当中。特别是在《神圣家族》当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做出的贡献。是费尔巴哈揭露了“体系”的秘密,是他用“人”本身来代替“无限的自我意识在内”,而且只有他 [2]。费尔巴哈作为使得马克思向唯物主义进一步前进的重要人物,在关于哲学的发展过程当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他脱离之前黑格尔学说的桎梏,在唯物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他认为人拥有感性的同时,也拥有理性;拥有思维的同时,也拥有存在。

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是对于两人的转变又各自有其独立的转变过程。对于马克思来说,两次转变是其两次集中时间收集资料,认真研读,再独立思考得到的结果。费尔巴哈还是处于对宗教和黑格尔批判的阶段,在这期间所产生的成就给当时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来源。《神圣家族》的产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体现,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是推动马克思实现思想转变的重要武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更加成熟,不再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萌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想法和观点。

2.3. 成熟:科学实践观时期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观点当中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实践和人类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马克思在批判以往错误的哲学观点的同时,打破了这一认识。《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问世体现了马克思对于之前旧哲学的批判,并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实践的正确理解。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在之前的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实践所具有的特点。

在创作《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期间,当时的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在进行政治批判,因此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广受人们的支持。马克思自然而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进行了设想。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对实践的概念感兴趣,并认为实践是区分旧唯物主义的关键。他曾深刻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是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而是应该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或者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这篇著作的发表也表明马克思已经摆脱了费尔巴哈对他思想的束缚,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并且科学地阐述了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实践的本质,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实践是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不仅如此,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这是实践第一次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分标志,克服了前人对于实践的错误认知,同时赋予了实践全新的科学的定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在之前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现实社会,用实践作为核心观点去认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实践一词在著作当中很少出现,但是其他概念又没有离开实践这一核心观点。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来进一步深化对实践这一概念的理解,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真正的本质和特点,对于后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1. 实践是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忽略实践对于理解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关键作用。之前的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在于以直观的方式去看待现实世界当中的客体,而没有看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联结纽带。马克思的实践观超越了在此之前的唯物主义,认识到实践对于理解世界的关键作用,以及通过实践去解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透过现实世界看到实践是人的本质。

现实世界当中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不是动物,关键点在于人能够对生活资料进行占有,而动物却做不到这一点。人在获取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进行社会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时,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实践是人类能够继续在现实世界当中生存下去和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会产生实践,只有实践的存在,才会推动物质世界的改变。是人的存在将自然和世界赋予了存在的意义,是实践推动世界的向前发展。

因此,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的性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人所存在的世界,没有实践,人就无法继续生存,人在世界当中通过实践这一方式与世界产生联系,影响着世界的改变。这个世界的关键属性在于人,这个世界是主客体统一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将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统一起来,而这个统一起来的媒介就是实践。要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从人为什么而存在去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思辨的终点是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和验证科学真理开始的起点 [4]。在现实世界当中生活的人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进行改变,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实践反过来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是不断进行的,永远不会终止,因此世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地更好。

3.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作为现实世界存在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活动,更多时候表现为对外在的自然世界进行改造,但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内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改造着自己的内心的精神世界,改造内在和外在两个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实践。在《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实践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是文中的核心概念。虽然在关于实践的后续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明确提到实践的概念,但是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将实践概念具体化到特定情景当中。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要想实现理想社会,人对于社会的改造能力不可或缺,也就是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在现实当中的体现便是生产力,只有较强的生产力才能做到不断积累更多的物质,才能推动与之相关的生产关系的改变,才能更快实现社会变革。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在改造过程中留下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痕迹,也就逐渐形成了人类历史。如果人类停止了实践活动,那么相应的,人类历史也就不再继续书写下去。因此,不管是从人类对于世界的改造还是人类历史的继续,都能够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如果实践不复存在,那么相应的社会生活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曾指出,就其现实性来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在实践过程当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断与周围人形成多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是通过这一方式体现出来,通过劳动所决定的。劳动是人通过实践这唯一一种方式来达到生产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并且劳动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更多时候劳动联结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实践,在具体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劳动,对于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以及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

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所谓真理,就是主观和客观两者的统一,如果两者不能达到统一,那就不是真理。实践需要解决人类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通过人类在其实践过程中去验证 [6]。真理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要想做到两者的统一,实践是其唯一桥梁。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做到人类自身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马克思的实践观,将在此之前的关于真理的错误观点所驳倒,批判了真理是永恒的错误观点,做到了运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现实世界,把世界看作是在人类历史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世界。

除了认识到实践对于探寻真理的重要作用,还进一步地看到了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唯一的,是只有实践才能做到,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人在客观世界当中不断运用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反过来又用获得的认识去改造内在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后,又通过实践进行上述这一过程,但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是一个停留在原地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获得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加入自身对于外在世界的思考达到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目的,才能做到不断用实践去验证真理的真实性。如果单从理论的角度去检验真理,没有加入实践,便是一个从思维到思维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能检验真理。是实践做到了让人类去认识世界又反过来改造世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检验真理。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破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对于我国建设美好社会,向着共产主义前进道路起到了关键的理论指导。

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价值

实践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在人类社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生产力水平还处在婴儿时期,那时的人们将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共享,随着生产力逐渐发展,这种共享也就被打破,生产资料变成了私人占有,人们的劳动也出现了分工,对人们来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7]。社会历史是逐渐发展的,从较低生产力水平向较高生产力水平发展,而推动这一发展的便是实践,每一种社会都是在前一种社会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前一种社会相对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达到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是一个总体上升的过程,虽然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或者跳跃式的进步,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正式在这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中,社会历史才得以继续书写和记录。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8]。

实践是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基本概念,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唯物史观当中,实践观点是建立好唯物史观这座大厦的关键地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于人类思想文明当中贡献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伟大思想导师恩格斯将这一伟大发现的重要地位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置于相同高度。唯物史观的起点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形态以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一研究角度和切入点使得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和历史的解释成为可能,取代了在此之前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开创了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萌芽最早见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以实践概念为出发点,以辩证的角度重点论述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三重关系,以及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等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旧唯物主义的片面认识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认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并继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继续研究,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从物质实践的角度解释观念如何形成的 [9]。可以看出,科学系统的唯物主义是从实践的角度切入观察人类的物质生活。

4.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价值

实践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我们党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结合目前的基本国情和自身发展的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都有较高的素质和思想觉悟,人人平等,社会关系和谐。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对于社会主义多元化的追求,事实证明,现在的发展状况已经不再适合一元化社会。社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包含着以人为起点产生的多种社会关系,是实践将这些社会关系联系了起来,没有了实践,这些关系也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要想处理好这些社会关系,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下去,而是面临崩溃的局面。马克思认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也是其他生产实践的基础,没有物质生产实践,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就无从谈起。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人类的参与,协调好各种实践活动,使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使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与人的再生产实践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其次就是科学技术、精神文化与前面两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所以,要想建设美丽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就需要将各种实践活动做到完美协调,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不管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资源交换,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

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因素。任何社会生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当代中国的建设起到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是我国继续推进改革的强有力的理论旗帜。实践观能够运用于我国国情,原因不仅在于其理论是科学系统的,还有一点原因在于当中蕴含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我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相契合。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来表达自己的实践观,将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相结合,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我国革命与改革建设过程当中,对于我国的建设事业起到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0] 的重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继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提出的关于以何种态度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观点。

参考文献

[1] 余楠茜.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超越[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138.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4.
[4] 王庆丰.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J]. 广西社会科学, 2005(6): 4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6.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41.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44.
[10] 习近平. 关键在于落实[J]. 求是, 2011(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