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小说英译研究——以《棋王》英译本为例
A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Taki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ess Master for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3.113114, PDF, HTML, XML, 下载: 185  浏览: 304 
作者: 刘 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棋王》及物性类转移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 Chess Master Transitivity Class-Shift
摘要: 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视角,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短篇小说《棋王》英译本进行解读,在及物性方面关注英译过程中过程类型的转化,在类转移方面关注英译过程中词性的转化,进而得出概念语法隐喻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棋王》英译本中及物性隐喻主要体现在物质过程与存在过程、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的转化,类转移主要借助形容词与动词的名词化实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条翻译策略:以存在过程减小话语可辩驳程度,以物质过程提升话语逻辑连贯程度与画面感,以关系过程强化文中人和物的特性,以名词化激发目的语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short story, The Chess Master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t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cess typ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v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process of class-shift, so as to obtai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itivity metaphor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ess Mast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process and existential process,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material process. Class-shift is mainly realized by nominalization of adjectives and verbs. On this basis,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the existential process reduces the degree of refutability of discourse, the material process enhances the degree of logical co-herence and the sense of picture of discourse, the relational process strengthe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discourse, and the nominalization stimulates the comprehen-sion of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文章引用:刘骥. 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小说英译研究——以《棋王》英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806-8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14

1. 引言

当代作家阿城(1949~)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棋王》,作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小说走向世界。小说塑造了主人公王一生“棋痴”的形象,讲述其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成为一代“棋王”的故事。小说中随处可见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动描写、对中国道家文化的玄妙揭示,以及作者对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孜孜不已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深刻共鸣(朱振武,郑成业,2022:3) [1]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完善的对外话语体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至关重要,小说英译作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方面成效明显。本文选取短篇小说《棋王》英译本,从概念语法隐喻视角,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英译过程中的过程类型转化与词性的转化,提炼概念语法隐喻翻译策略,为构建健全的小说英译策略提供经验,扩大小说英译的研究空间。

2. 理论基础

2.1. 语法隐喻概述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概念在韩礼德于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M.A.K. Halliday, 1985: 321) [2] 中首次提出。在表达语义时,说话人会从“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中剥离出最贴合语境的形式,在众多形式中最贴近客观世界的被称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其他形式则被称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语法隐喻指偏离一致式的隐喻性(李丹,2017:226) [3] 。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中都可存在语法隐喻,即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与语篇语法隐喻(tex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2.2. 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概念元功能的基础上,涉及概念元功能的过程类型(黄艺平,钟婕,2020:54) [4] 。其主要体现概念元功能中的“及物性”(transitivity)并主要借助类转移中“过程”向“实体”的转换,即名词化实现功能。韩礼德归纳了及物系统的六大过程,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心智过程(ment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短篇小说《棋王》的W.J.F Jenner版英译本,以小句群为单位,对照原文与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分析英译过程中过程转换的使用情况;以词组或词为单位,对照原文与译文用词词性,分析英译过程中发生的类转移现象。研究采取定性研究方法,用于分析过程转换与词性转换在小说英译中的运用特点,进而提炼出所使用的概念语法隐喻翻译策略。

研究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标记原文句子及物性过程类型;第二步,标记译文句子及物性过程类型;第三步,对比原文译文同句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及用词词性;第四步,分析过程转换及词性转换使用特点;第五步,总结翻译策略。

4. 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以《棋王》英译本为例

4.1. 及物性分析

本小节关注英译本中及物性过程的转化,分析发现及物性隐喻以物质过程与存在过程、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的转化为主。物质过程一般强调动作,包括动态动词,动作者(action)与目标(goal);关系过程强调归属(attribute),需要同时具有属性与属性载体;存在过程强调存在物,通常由“there be”“exist”等词构成。

4.1.1. 物质过程转化为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转化为存在过程即为动作行为转化成状态,在词汇层面一般体现为动词向名词的转换,物质过程中必须存在动作者与动词两个成分,而存在过程中常用的“there”不表达任何概念功能,仅有一个状态作为成分。

例1:原文:“书你哪儿找去?下棋吧,有忧下棋解。”

译文:“There’s nowhere you can get books, so play chess. Chess will ease your melancholy.”

例1中王一生与主人公探讨象棋与读书作为爱好的优劣,原文中“找”作为动词,是明显的物质过程,而译文并没有将其直译成“Where will you find the book?”,而是借助“there is”将物质过程转化为存在过程。相较于疑问句,存在过程使用陈述句强调“不存在”的状态,加强了否定语气,强调了象棋作为爱好的优势,使句子更符合英语经验表达。

例2:原文:……抢得猛一些,他就抽出身来,瞪着大眼看别人争。

译文:Whenever there was a scramble for the ball that got all fierce he removed himself and watched wide-eyed while the rest of them struggled.

例2在本质上与例1相似,在原文语境中,原本不擅打篮球的倪斌被迫上场以致丑态百出。原文用“猛”来修饰“抢”这个动作,是典型的物质过程,译文同样没有将原文动词直译,处理成“challenge for the ball”,而是选择用“whenever”与“there was”搭配,后者强调存在“有人拼抢”的状态,而前者缩小对话空间以加强语气,从而塑造倪斌文弱的形象。

在例1与例2中,译者并不是因为缺少目的语中合适的动词而选择进行及物性转化,而是为了在目的语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强化译文语气,减小话语的可辩驳性,以此强化人物形象或加强判断,使译文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语义,明晰人物形象。

例3:原文:……锁骨后陷下两个深窝……

译文:There were two deep hollows behind his collarbones.

例3取自对王一生在与倪斌对弈时动作与外貌的描写,原文用“陷”字标志物质过程,生动描绘出其瘦弱的形象。不同于例1与例2,例3中在英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动词可以展现相同含义,可以选择的“sink”“sag”更偏向表达“下沉”、“下垂”的意思,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描绘形象,译者用“there were”将译文处理成存在过程,侧重于表达“深窝”存在的状态,这样既避免了翻译腔,也更方便外国读者理解原文语义。

4.1.2. 存在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

存在过程转化物质过程即为状态转化成动作行为,在需要构造动作的画面感,或联系上下文语境,需要使用动词使逻辑更加连贯时,可以将原文描述的存在状态处理成动作,如例4、例5:

例4:原文:倪斌,你去桌上,左边的那个桌子,上面有一份打印的比赛日程。

译文:Ni Bin, go to the desk, the one on the left, and you will find a duplicated schedule for the games.

例4取自倪斌带领众人去文教书记家为王一生争取参赛资格时书记的回答,所使用的存在过程是标准的汉语口语表达,强调桌子上面“存在一份日程”,并不与前文主语“倪斌”搭配。而在英译的祈使句中,将其转化成物质过程“find”,小句群始终围绕主语“倪斌”的动作展开,先“go to the desk”,然后“find a duplicated schedule”,前后文构建同一发出者的两个连贯的动作,这样处理符合目的语口语习惯表达,使译文小句群的语境更加连贯。

例5:原文: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的黑魂,静静地坐着……

译文:After everything that had been said outside for so long they were now faced with a black, skinny little soul sitting there in perfect stillness.

例5所描述的,是在王一生完成车轮大战并战胜九人之后,人们看到的他的形象。原文用“是”表存在,描述“瘦小的黑魂”存在的状态,在译文处理中用“faced with”将句子转化成物质过程,不同于例4中以构建连贯语境为目的,这里使用动词更偏向于使画面更加生动,选取“faced with”,而不是“saw”“found”,生动描绘出人群所感受到的心理落差。

综合分析物质过程与存在过程在英译中的转化,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翻译策略,即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过程偏向状态,物质过程偏向动作,在需要强化原文语气以减小话语可辩驳程度时偏向将动作转化为状态,而面对小句群需要使其逻辑与语境更加连贯时,可统一原文小句群中的过程类型,将其中的存在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在需要使语句更加生动时,也可选择将状态转化成动作。

4.1.3. 物质过程转化为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要求同时包括属性与属性载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分为三类: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与所有式(possessive)。内包式强调实体的类别归属,环境式关注实体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所有式则表达实体与所有人的关系,物质过程转化为关系过程是过程向属性的转化。

例6:原文:王一生沉吟了一下……

译文:Wang Yisheng was silent for a while before he replied.

例7:原文:书记呆了一下……

译文:The secretary was quiet for a moment before he asked,...

例6与例7在本质上相似,都是在转换过程时仅转换用词的词性,并不更改小句的主体结构与词汇的基本含义。例6是王一生在给出对车轮战对手评价前的动作,例7描述文教书记初次与大家相见时的动作,分别用“沉吟”、“呆”两个短小精悍的动词标志物质过程,在英译过程中分别转换成了形容词“silent”与“quiet”,二者都属于内包式的关系过程。对比用词可以发现,译文仅将原文的动词改成对应形容词而不损伤词义,因而从表意功能讲译文与原文并无太大区别,只增加话语多样性,而例8、例9中所展示的过程转换,直接赋予译文中主体以属性,使句子更加生动直观。

例8:原文:小祖宗,我就指望你了!

译文:Little ancestor, you’re all my hope.

例9:原文:“我们大爷这次是冠军,听说你不服气,叫我来请你。”

译文:“Our uncle won this championship. He’s heard that you aren’t happy about the result and has sent me to invite you over.”

例8中,王一生的母亲因为家庭的贫困不想让王一生继续学棋,因而有了这段感慨,例9则是王一生与九人车轮大战前,棋赛的冠军差人来请王一生去对弈,两句话都属于物质过程,但在英译过程中并未直接处理成“counted on”与“are convinced”,而是分别借助名词“hope”与形容词“happy”赋予主体某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在物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动作想表达出来的。译者选择绕过动作,通过关系过程直接展现属性载体所具有的特性,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这种概念语法隐喻翻译策略可以有效避免目的语读者产生理解偏差。

4.1.4. 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向物质过程的转化是性质向动作的转化,但是在词汇层面并不一定由原来的名词性短语或形容词直接转化成动词,也可能是通过在原句中直接添加动词完成过程转化,如例10、例11:

例10:原文:棋盘是一幅绢,中间亦是篆字……

译文:The board was made of silk instead of paper, and the writing on it was also archaic.

例11:原文: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

译文:I can see that despite your youth you really do understand the Way of chess

例10是倪斌第一次拿出自己的乌木象棋时对于棋子与棋盘的描写,体现这幅象棋的贵重与精致;例11是棋赛冠军老人在棋局结束后对王一生的评价。原文分别用“是一幅绢”与“这般棋道”赋予棋盘与王一生特定属性,但在英译构成中,译者保留了这两个名词,通过添加“made”与“understand”两个动词将属性存在于属性载体上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存在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相似,这种直接添加动词的转化方式使目的语逻辑更加连贯,语言更加生动。

例12:原文:脚卵痛苦不堪……

译文:He was having a thoroughly miserable time.

在文中还出现另一类的关系过程向物质过程转化,可以看做是4.1.3末尾提出的翻译策略的反过程,即将属性动作化,用动作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所具有的特点,这类转化在译文文本中使用较少,主要用于增加译文语言多样性,提高目的语小说译本的可读性。

综合分析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在英译中的相互转化,可以提炼出以下翻译策略,即多数情况下,物质偏向动作,关系偏向属性;要直接体现原文人或物的特性,避免译文读者产生理解偏差时,可以将物质过程中动作所承载的属性直接呈现;而在需要提升译文逻辑连贯程度与画面感时,可以添加合适动词,呈现属性存在于载体上的方式,将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

4.2. 类转移分析

类转移是在保存词义的情况下进行词类转移,概念语法隐喻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名词化,即“过程”转化为“实体”,但是“过程”与“实体”的转化应该是双向的(杨忠,2021:52) [5] 。在英译过程中可能较多发生动词向形容词、动词向名词或形容词向名词的类转移。

4.2.1. 动词向名词转移

动词向名词转移是标准的名词化现象,即由“过程”转化为“实体”,由于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化的趋势在语义上是“事物化”,在语法上是“名词化”(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312) [6] ,所以名词是否大量使用也被看做是判定语篇科学性强弱的重要标准。

例13:原文:我只好苦笑,不再说什么。

译文:All I could do was to give a wry smile and say no more.

例14:原文:老头白了我一眼,说:“撑的?!”

译文:He gave me a dirty look, said, “You are too full of yourself,”...

例15:原文:于是大叫,别人倒吓了一跳……

译文:When I shouted to him it gave the rest of them a start.

《棋王》英译本中大量将原文中的动词转化成名词,其中大部分通过添加动词将物质过程转化为另一物质过程,而涉及到的动词如“笑”、“白”与“吓”都可以看作是行为过程动词,即描述人生理活动过程的动词。这些动词在英译过程中被名词化,并添加动作如“give”将其表达出来,可以看出《棋王》作为小说,科学性较弱,动词向名词的类转移可能更多发生在描述“行为者”的行为过程动词或描述“感知者”的心理过程动词上,在形容词向名词的转移现象中也存在这种趋势。

4.2.2. 形容词向名词转移

形容词向名词转化是“状态”向“实体”的转化,在译文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动词的名词化。

例16:原文:王一生便很沮丧。

译文:Wang Yisheng was cast into very low spirits.

例17:原文:脚卵很高兴,说……

译文:...said Legballs with delight...

例18:原文:太阳终于落下去了,立刻爽快了。

译文:The sun finally set, bringing immediate coolness.

形容词向名词的转移,在宏观上涉及的及物性转化类型较为复杂,由例16、例17、例18可以发现,发生名词化的形容词“沮丧”,“高兴”与“爽快”都是人作为感受主体时体会到的情感,在英译过程中直译成“low spirits”“delight”“coolness”。同样,作为科学性较弱的文体,在《棋王》的英译过程中,形容词向名词的类转移可能更多发生在描述感受主体体验的形容词上。

综合分析《棋王》英译过程中的类转移现象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类转移由动词与形容词的名词化实现,其中发生类转移的名词与形容词大部分用于描述人作为行为主体或感受主体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和体验到的情感,名词相较于动词和形容词意义更加凝固,将与“人”有关的描述名词化,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便于目的语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 结语

本研究从概念语法隐喻视角,对短篇小说《棋王》的W.J.F Jenner版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语篇中过程转化的主要类型与类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进而归纳出小说的概念语法隐喻英译策略。研究发现,在及物性方面,《棋王》英译本主要使用物质过程与存在过程、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的转化,类转移主要借助动词与形容词的名词化实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种翻译策略,即以存在过程减小话语可辩驳程度,以物质过程提升话语逻辑连贯程度与画面感,以关系过程强化文中人或物的特性,以名词化激发目的语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本研究分析了小说译本中的过程转化现象与类转移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得出英译本中伴随及物性过程转化产生的语义变化与名词化使用的主要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在小说英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得出四条小说的概念语法隐喻翻译策略,期望本研究可以以得出的翻译策略为小说英译提供新思路,为中国小说“走出去”积累经验,为构建完善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振武, 郑成业.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5): 3-13.
[2]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Arnold, London.
[3] 李丹. 语法隐喻视角下《虞美人》英译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2): 226.
[4] 黄艺平, 钟婕. 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广西民歌英译——以《布洛陀史诗》英译本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 2020, 30(5): 52-57.
[5] 杨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的语法隐喻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1.
[6]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