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悬垂话题句推导再研究
Reanalysis of Chinese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s Derivation
DOI: 10.12677/ML.2023.113145, PDF, HTML, XML, 下载: 161  浏览: 235 
作者: 江嘉辉: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悬垂话题存现结构生成语法Dangling Topic Existential-Presentative Construction Generative Grammar
摘要: 汉语悬垂话题结构因为其特殊性,先前的研究对其推导总是有着主观定性、解释力不足等缺陷。文章将语段理论下广义存现句结构分析法运用到汉语悬垂话题句分析中,发现悬垂话题确实具有抽象处所概念。这一分析方法很好地解释了悬垂话题的格位问题,并指出一般话题句和悬垂话题句均由移位生成而来,只是生成起始位置不同。最后,通过指出悬垂话题并不是动词的必有论元,指出其起始生成在轻动词短语vP的指定语上是合理的。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here are deficiencies like qualitative derivation and not interpretative enough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artic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General Existential-presentative Construction based on Phase Theory into the derivation of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 and finds out the dangling topic does have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cation. This method successfully explains the case problem of the dangling topic, and points out that both the topic construction and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 are generated by the movement. The difference is in the start position of generation. Finally, by pointing out that the dangling topic is not the obligatory argument of the verb,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s initial generation is reasonable in the designation of the light phrasal verb vP.
文章引用:江嘉辉. 汉语悬垂话题句推导再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1055-10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45

1. 引言

汉语话题句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其特殊性,学界对其句法推导有不同的解释,且存在争议。相对于英语里两类话题句(1)~(2),汉语的话题句种类更多且更复杂(3)~(5):

(1) Mike, I don’t like.

(2) Mike, I don’t like him/the man.

(3) 老王,我不喜欢。

(4)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5) 那场大火,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

(1)~(3)句的生成相对简单,话题在述题部分能找到对应的句法结构,如果说(4)句话题还能与述题找到联系,(5)句的联系就很微弱了,像这样话题无法在述题部分找到可以重构的句法位置的句子被称为悬垂话题句 [1],也被称作没有空语类的话题句 [2] 和汉语式话题句 [3]。针对这一句法现象,学界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2. 先前的研究

2.1. 话题移位说

根据英语里的两种话题句生成,不难联想到将移位操作应用至汉语的话题句。袁毓林 [4] 就认为部分汉语话题句是由移位生成的,如(6):

(6) 你去买电影票。

电影你去买票。

他认为这句话是由定语移位到句首,生成主谓谓语句,又因为“票”和“电影”之间的亲和力,从而允许远距离移位(Long-distance Move)。而对于(5)句,由于句中有一个副词“还好”,因此句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句子应加上“不定烧成什么样子/早把什么都烧光了”或“(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可就大了”。所以(5)的生成应该是后一句的主语移到句首,是前一分句变为主谓谓语句,即:

(7) 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否则那场大火不定烧成什么样子。

那场大火,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否则不定烧成什么样子。)

他认为,一般情况下,后一句作为语义连接是不可删除的,但是由于“还好”蕴含有利条件,因此后面的后果可以省略。对此,徐烈炯、刘丹青 [2] 给出了反例并进行了反驳:

(8) 那场大火,消防员来得及时,居民才没有遭受损失。

这句话没有副词“还好”且语义完整,而按照移位说,句子不合法:

(9) *消防员来得及时,那场大火居民才没有遭受损失。

移位说确实可以解释部分话题句,但要求话题与述题部分有一定的联系,但按照词语间的“亲和力”来进行远距离移位似乎有点牵强。移位说对于悬垂话题句的推导更倾向于解释,而不是生成,稍微改变句式,移位说就不再适用。因此可以看出,移位说虽然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最终还是归结到语义和语用层面的解释,对悬垂话题句没有普遍的解释力。

2.2. 关系化测试说

随着生成语法的不断发展和理论创新,学界对汉语话题句的推导更加系统和严谨。熊仲儒 [3] 根据汉语话题化与关系化的不对称现象,将能通过关系化测试的话题句定为假悬垂话题句(10),不能通过关系化测试的话题句则为真悬垂话题句(11)。

(10) (a) 老王,我不喜欢。

我不喜欢的老王。

(b) 那个地方,他去过。

他去过的那个地方。

(11) (a)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我喜欢猕猴桃的水果。

(b) 那场大火,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

*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的那场大火。

其中,假悬垂话题句由移位推导而来,而真悬垂话题句则可以基础生成。假悬垂话题句中的话题是附加语,可以由移位到达Top的指定语位置成为话题(12),可以关系化。真悬垂话题句中的话题则在算式库中被指派了可解释的[Top]特征,可以与Top建立协约关系,然后为了擦除Top不可解释的EPP特征,话题要移到Top的指定语位置(13)。

(12) 老王,我不喜欢。

[TopP [Spec老王]j [Top’[Top][TP [Spec 我]i [T’ ti 不喜欢tj] ] ]

(13)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TopP [Spec水果][Top’[Top][TP [Spec 我]i [T’ ti 最喜欢猕猴桃] ] ]

张孝荣 [1] 根据线性化理论和Boković的移位驱动机制,对悬垂话题句的生成做了进一步解释。线性化理论对指定语,中心语和补足语的线形顺序做了进一步规定,Boković修改了移位驱动机制,指出移位以连续循环的形式进行,直至移位成分的不可解释特征核查删除。据此,可关系化的悬垂话题句的推导即为:

(14) 那个地方,他去过。

[TopP [Spec那个地方3][Top’[Top][TP [Spec 他] [vP[Spec那个地方2][v’去过那个地方1] ] ] ] ]

因为“那个地方”携带一个Topic特征,驱使它进行移位,循环移位至Top的指定语位置并核查特征,拼读时,3个复本中,只有“那个地方3”核查了Topic不可解释性特征,予以拼读,其他的则不拼读。而对于不可关系化的悬垂话题句,因为话题本身携带了Top特征,生成时直接合并到话题短语的指定语位置,因此不可关系化的悬垂话题句的推导即为:

(15)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TopP [Spec水果][Top’[Top][TP [Spec 我] [vP我喜欢猕猴桃] ] ] ]

至此,通过关系化,基本确立了两种悬垂话题句的推导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很好的解释汉语悬垂话题句的生成机制,移位和生成的分别讨论使该解释形成了逻辑闭环,这个推导方法理论基础充分,论证扎实,弥补了所有先前研究的不足和缺陷,然而真悬垂话题句的话题直接生成于Top指定语位置,并未参与合并,此外句首话题的格位问题没有给予解释。熊仲儒在论证中认为,句首话题是由功能范畴Top选择,话题与述题的关系也是建立在“有关”的基础上,这些表述略微模糊,并且关联性更多依托主观因素,有违句法学科学的客观精神。

3. 本文的分析

3.1. 语段理论下存现结构分析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推导方法可以解释普遍的汉语话题结构并且能避免先前的种种研究缺陷呢?张孝荣 [5] 在对汉语领主属宾句的分析中,根据过往研究,也将领主属宾句归为广义存现句,或动态存现句,并按照语段理论下英语存现句的推导方法对这一句式进行了最简句法分析。领主属宾句基本结构为NP1 + V + NP2,如:

(16) 工厂倒了一堵墙。

先前的研究中,总是会有非宾格动词结构NP2被指派为宾格,一个名词被多次赋格等等不足,而通过将领主属宾句并入存现结构,NP1因为其特殊的处所概念,可以直接生成于vP的指定语位置,又因其话题属性,移位至Top指定语位置,核查Topic特征。格位方面,因为非宾格动词构成的短语不是语段,VP仍能移交下一阶段运算,NP2被T指派主格,又因为汉语T并不需要强制核查EPP特征,NP2不需要发生显性移位,主语位置可以为空,而NP1由于其处所属性,不需要指派格位。至此,领主属宾句的推导得到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文章的最后,张孝荣还提出了汉语悬垂话题句也是广义存现句结构的可能性,其中话题也具有抽象的处所属性,因此也可能由vP的指定语位置生成,移位至Top指定语位置,而一般话题句与悬垂话题句的区别就在于话题生成的起始位置不同,但都是由移位生成的,如此一来,汉语话题句的生成就有了统一的解释原则。然而,囿于篇幅,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本文将对这一理念予以具体分析,以验证上述存现结构分析法能否适用于汉语悬垂话题结构的推导。

3.2. 悬垂话题句的句式归属

在对悬垂话题句的句式判断上,可以发现其并没有像存现句和领主属宾句一样表示事物出现或消失的“隐现义”,如:

(17) 存现句:那里有一座工厂。(出现义)

领主属宾句:工厂倒了一堵墙。(消失义)

悬垂话题句: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但就事件和状态来说,悬垂话题句大体上还是表达一种状态,如:

(18)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那场大火,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

他们谁都没来。

而且,在抽象处所概念上,可以发现悬垂话题句的话题也可以是抽象的处所:

(19)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水果中,我喜欢猕猴桃。

他们谁都没来。//他们中,谁都没来。

(18) 句中的“那场大火”也不难理解为一种空间或处所,即火灾的事发地。

总体而言,悬垂话题句并不具有与存现句完全一致的句法和语义属性,但大体上二者还是共通的,即一个抽象或具体的处所中存在的一个状态。对于存现句,领主属宾句、一般话题句、悬垂话题句等或许都可以合并为话题结构。在分析方法上他们或许也存在共性。

3.3. 悬垂话题句的生成

汉语是话题显著型(topic-prominent)语言,英语为主语显著型(subject-prominent)语言 [6]。因此,英语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即EPP原则,而汉语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主语一定出现,因此EPP原则并不适用于汉语结构的生成分析,如:

(20) 起风了。

发了大水。

吃完了赶紧走!

部分情况下,汉语可以有话题,但是没有主语,如:

(21) 张三啊,(见义勇为)让大家很意外。

虽然这句话的生成在学界仍有争议,但本文认为,正是汉语的特性,将话题“张三”提前,而真正的主语“见义勇为”可以省略。汉语有时候还会出现和日语类似的话题和主语一起出现的情况如:

(22) 日语:ousanwa seiga takai

小王Top个子Sub高

小王的个子高。

汉语:小王个子高。

日语拥有丰富的格标记,将“小王”由“wa”标记为提示语,或话题,真正的主语由“ga”来标记,因此这一类句型的分析在日语中较为简单,而汉语是非屈折语言,没有格标记来指示句法成分,造成了在句法分析上的争议。正因为汉语的这一特性,导致了悬垂话题句句首话题的格位,移位驱动机制,句首话题生成位置等等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而将悬垂话题句归为广义存现句的一种,似乎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将具体对这一分析方法予以论证。

一般话题句或假悬垂话题句推导一般可以类比英语话题句,主要通过移位生成,如:

(23) 那个地方他去过。

[VP去过那个地方]

[VP他[去过那个地方] ]

[TP他[vP去过[VP他[去过那个地方] ] ] ]

[TopP那个地方[TP他[vP去过[VP他[去过那个地方] ] ] ]

首先动词“去过”与名词短语“那个地方”合并生成动词短语VP,根据VP内置主语假说(VP-inteneral sbject hypothesis) [7],“他”生成于VP指定语位置,随后轻动词v与动词短语VP合并,T与轻动词短语vP合并,“他”移位至TP指定语上核查主格,最后因为在算式库中,名词短语“那个地方”携带Topic特征,因此要移位至Top指定语位置上核查特征。最终生成的TopP属于CP范畴,作为语段移交感觉运动系统PHON获得语音解读,移交思维系统SEM获得语义解读。

而汉语的悬垂话题句的生成相对复杂一点,其推导要经过先生成再移位:

(24)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VP喜欢猕猴桃]

[VP我[喜欢猕猴桃] ]

[TP我[vP水果[喜欢[VP我[喜欢猕猴桃] ] ] ] ]

[TopP水果[TP我[vP水果[喜欢[VP我[喜欢猕猴桃] ] ] ] ] ]

首先“喜欢”和“猕猴桃”合并,构成动词短语VP,动词“喜欢”指派宾格给“猕猴桃”,主语“我”生成于VP指定语位置,随后轻动词v与动词短语VP合并,而“水果”因为其抽象的处所概念属性,最先生成于及物性轻动词短语vP的指定语上,“我”移位至TP指定语上获得主格,而“水果”则移位至Top的指定语上核查Topic特征,此时,“我”并不构成阻碍,因为根据相对最小化条件(Relativized Minimality) [8],如果X和Y不具有相同的句法核查特征要求,X即使可能构成阻隔,也不会影响Y句法特征核查的操作 [5]。至于句首话题的格位问题,水果因为承担抽象处所功能,并不需要指派格位,只承担话题功能。至此,悬垂话题的生成推导结束。

将一般话题句的生成过程与悬垂话题句生成过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句首话题起始生成位置不同,以上文分析为例,一般话题句的话题起始生成位置为动词后宾语的位置,位于动词短语VP内,而悬垂话题句的起始生成位置则为轻动词短语vP的指定语位置,位于轻动词短语vP内。此外,一般话题句的话题由动词指派宾格,随后为了核查自身的Topic特征移位至Top指定语位置,而悬垂话题句因其承担了抽象的处所功能,并不需要格位,但为了核查自身的Topic特征,移位至Top指定语位置。

悬垂话题句的存现结构生成分析法比较完善地展示了汉语中这一特殊句式的生成过程,解决了了先前研究解释力不充分的问题,并且以一种统一、经济的方法对这一句式予以解读,证明了存现结构分析法确实适用于汉语悬垂话题句的生成分析。

4. 研究反思

4.1. 悬垂话题结构存现分析法的优势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通过将一般话题句和悬垂话题句的生成区分开来,避免了移位说的词句之间的“亲和力”,成分省略等主观模糊性说法,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汉语中这一特殊句式的生成。正是由于汉语的话题特性和悬垂话题的抽象处所特征确定了其轻动词短语vP指定语的起始生成位置,再经过移位至TopP指定语位置核查Topic特征,而由于句首话题的抽象处所属性,并不需要核查格位,如此一来就解释了悬垂话题的格位问题和生成位置问题。

此外,相较于移位说和基础生成说,悬垂结构的移位生成法保持了这一句式推导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即均为先生成再移位的推导机制。区别在于,一般话题句的话题起始生成于动词短语VP内部,被指派宾格,由于其话题属性,移位至TopP指定语位置核查Topic特征;而悬垂话题句生成于轻动词短语vP指定语位置,再移位至话题短语TopP指定语的位置核查Topic特征,导致这一区别的原因是悬垂话题句的固有特征,即其话题和述题之间没有显性联系和句首话题的抽象处所特征。

4.2. 悬垂话题句与一般话题句的生成区别

一般话题句的生成过程与悬垂话题句生成过程最主要的区别是话题的起始位置不同,一般话题句的话题一般位于VP内部(25),悬垂话题句的话题则位于VP外部、vP指定语上(26)。这是因为二者话题论元属性不同,一般话题句的话题是动词的内部论元,(25)中“老王”是动词“喜欢”的受事(Theme),“那个地方”是动词“去”的处所(Location),因此最先生成于句子内部、宾语位置。

(25) 老王,我不喜欢。

那个地方他去过。

(26) 水果,我喜欢猕猴桃。

那场大火,还好消防员来得及时。

而悬垂话题句的话题并不是句中动词的必有论元,(26)中,“水果”并不是“喜欢”的必有论元,且“喜欢”的内外论元都已经被“我”和“猕猴桃”占据,“那场大火”也不是动词“来”的必有论元,因此生成于动词短语VP外,这是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同时,V和T指定语位置分别为主语的起始位置和被指派主格位置,话题生成于轻动词v指定语位置上较为合理。

5. 结语

本文通过将句首话题类比存现句处所概念化和特征核查机制引入,解决了汉语悬垂话题句句首话题论元、格位,移位驱动机制问题,推导论证有理有据,让这一结构的句法生成有了一个较为妥当的分析方法。然而,事物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针对汉语中这一特殊的话题结构,今后的研究还可以提出更多、更完善的分析方法,或对这一分析方法提出更多实际语料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孝荣. 悬垂话题句的线性化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3): 41-44+122.
[2] 徐烈炯, 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 熊仲儒. 汉语式话题句的结构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5(2): 202-207.
[4] 袁毓林.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 中国语文, 1996(4): 241-254.
[5] 张孝荣. 领主属宾句的最简句法分析[J]. 外语研究, 2021, 38(2): 10-16+30.
[6] Li, C.N. and Thompson, S.A. (1989)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7] Koopman, H. and Sportiche, D. (1991) The Position of Subjects. Lingua, 85, 211-258.
https://doi.org/10.1016/0024-3841(91)90022-W
[8] Rizzi, L. (1990) Relativized Minimalit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