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观察中美文化差异——以《花木兰》和《木兰辞》为例
Observ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Mulan and Song of Mulan as Examples
DOI: 10.12677/JC.2023.112024, PDF, HTML, XML, 下载: 365  浏览: 2,029 
作者: 郭林沂: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关键词: 中美文化差异集体主义花木兰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llectivism Thinking Hua Mulan
摘要: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改编自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讲述了主角花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寻找真我、证明自我价值的过程。电影上映后反响平平,国内观众认为电影里面有很多强行堆砌的中国元素,并不符合时代背景,和观众熟悉的《木兰辞》有较大出入,无法使人产生共鸣。《木兰辞》中表达花木兰的英雄主义,主要是替父从军时的孝道和对家庭重任的担当。这种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木兰虽然是英雄,但是她在战场上追求的是功绩和荣耀,迪士尼公主花木兰始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观察两者,认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美文化差异。
Abstract: Disney’s live-action film Mulan is adapted from the narrative poem Song of Mula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t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rotagonist Song of Mulan who joined the army for her father and found her true self and proved her self-worth on the battlefield. After the movie was released, the response was mediocre, and domestic audience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many forcefully stacked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movie, which were not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familiar "Mulan Ci" and could not resonate with people. The heroism expressed in Song of Mulan is mainly the filial piety of Hua Mulan when she joined the army for her father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r family. This hero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and cannot help but radiate brillia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sney movie Mulan, Mulan is a hero, but what she pursues on the battlefield is achievement and glory. Disney Princess Mulan always shows strong self-centered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n the way to realizing her self-worth. By observing both,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behind them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examin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文章引用:郭林沂.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观察中美文化差异——以《花木兰》和《木兰辞》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2): 149-15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24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全球化进程中沟通各国的重要桥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胡文仲先生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提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今,跨文化交际现象常出现在各国的电影交流创作中,观众经常能够在电影中看到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交流与碰撞,其中所映射出的是一系列文化现象背后的差异乃至冲突。

2020年由刘亦菲主演的美国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Disney+平台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木兰辞》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加上之前迪士尼已经推出过动画版的《花木兰》,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所以这次推出的真人版电影从宣布开拍以来,便受到持续的关注,话题热度高居不下。但是此片在上映后,反响平平,票房惨淡,豆瓣评分一度跌到4.8分,显然这位留洋归来的迪士尼公主未能赢得国内观众的认可。许多网友认为,电影失败之处在于试图用一种美国思维来讲中国故事。影片中的许多符号仅仅只是美国导演为了提高电影的观感,为了符合中国观众的期待,硬加上去的中国元素。对中国传统符号的展示存在充分的“东方主义”幻想,用大量的文化符号堆砌成东方主义的浅面表达,体现出美国迪士尼影视作品的“东方旨意”,而罔顾了历史事实。这样的电影只是嵌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壳,其内核脱离历史真实叙事 [1] 。

《木兰辞》描述的是一个为国效忠,为父尽孝的巾帼英雄,而《花木兰》为了符合当代独立女性审美,为了塑造一个勇敢、自主的女性形象,强行放弃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用美式的英雄主义替代中式的集体主义,用女性主义价值光辉掩盖了木兰身上忠孝两全的品质。文学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以自身立场和想象,肆意构建出来的东方叙述,这种虚构的“东方文化”显露出一种偏见性认知方式与思维体系,是西方人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

2. 中美文化对比

2.1. 自我价值的实现

2.1.1. 对战争的理解

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最主要的经济类型。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不稳定的战争生活和动荡的社会背景意味着五谷不收,所以老百姓们都极其害怕战争,尤其是本就男丁凋零的家庭,失去儿子或者丈夫就意味着失去家庭的主要生产力。在古代中国,上战场就等于死亡,这一点在中国的许多诗词典籍中都有所体现。《木兰辞》开篇首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体现了木兰对于战争的忧思,无心织造,只是担心即将到来的战争和战争对家庭带来的影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的是木兰十年艰难的军旅生活,将军之死凸显木兰活下去的不容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体现了木兰不得不去前线,从少女转变为士兵的内心过程,是悲壮而又苍凉的。而在电影《花木兰》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向往战争生活的木兰,受到“气”的指引,主动拿起剑,穿起盔甲,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到军营以后,木兰刻苦训练,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去获得众人的尊重。在电影的最后,导演暗示观众木兰接受了天子的封赏,重新考虑回到军营做一名护卫军统领,可见木兰对这种战争生活并不排斥,希望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

2.1.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儒家的大同思想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农业社会要求人们必须集体劳作,团结才能收获劳动成果。古人所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符合这一价值观的表现。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也强调集体利益高于自我利益。疫情时期,为公共安全而放弃个人自由的行为也是牺牲小我成全大众的体现。而较为推崇英雄式人物的美国文化,注重自由与个性,强调通过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2] 。个人主义也是美国人最重视的价值观。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美国人往往会强调突出自己的个性和重要性,这在许多的好莱坞大片中都得到了证明。

在《木兰辞》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几句话便交代了木兰上战场的动机,因为家中没有适龄男子可应征,木兰又不愿意年迈的父亲去战争中白白送死,只好备马为国家上前线。为国尽忠为父尽孝,这才是木兰上战场最重要的动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面对天子的奖赏,也只有归家的愿望,希望回到家庭这个集体单位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亲情重视集体的观念。但在电影《花木兰》中展现的似乎不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木兰,观众很难和电影产生共情。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刚进军营的木兰可以直接打败比她还高的男子;在挑水上山时,前进速度和惊人的臂力也远远超过男子。木兰似乎未经磨砺就直接从闺阁少女变成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士兵。这都源于在电影开头就设定了木兰拥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这样的木兰并不是中国人心目中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更符合美式超级英雄的人物设定。在影片中,木兰也一度犹豫是否要和将军坦白自己的女儿身。话到嘴边,当将军表示战争结束后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时,木兰非常欣喜,受到了极大肯定的她又收回了自己坦白的想法。这里体现了美式个人主义在得到认可时的喜悦。影片中还有一个和木兰相符的女性形象,就是巫女。巫女也和木兰一样身怀绝技但是从小不受人认可,最后沦为坏人的工具。巫女在最后为救木兰而死时,说出“take your place”是为了鼓励木兰在父权社会下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通过自己的能力证明自身的价值 [3] 。

在中国的历史中,从不缺乏英雄。只要是对人民对集体有贡献的人,不论大小,中国人都会尊重他,将其视为英雄。在美国思维中,英雄更多的是超人、钢铁侠之类的形象,是个人的英雄主义,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拯救整个国家甚至宇宙,受到万众瞩目。电影无可厚非,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花木兰的行为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举措。《木兰辞》中表达花木兰的英雄主义,主要是替父从军时的孝道,对家庭重任的担当;主要是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怀。这种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不由地散发出的光辉。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表现中,木兰虽然是英雄,但是她在战场上追求的是功绩和荣耀,影片反复强调了木兰“为荣誉而战”的想法,花木兰始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

2.2. 家庭观念的不同

2.2.1. 家庭单位的不同

中国和美国对于家庭成员的划分有所不同,中国人认为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子女还包括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美国人所指的家庭一般仅包括父母和未婚的子女,子女一旦成年便会从家庭中独立出去,婚姻和工作一般是由自己做主。而中国人非常强调家庭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庭放在国家的前面。个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有时会由家庭中的长辈代为决定。父母的意愿往往就是孩子的意愿。孩子也会十分孝顺父母,在成年后也会继续和伴侣一起照顾父母终老。在《木兰辞》的末尾“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可以看见,木兰一心只想归家,想回到父母亲人的身边。在回到家后,才放下了自己的长发,变回了女装。在电影《花木兰》中,在木兰被巫女打败后,为了凸显木兰英雄的女性形象,木兰在战场就放下长发,上阵杀敌,对将军和众士兵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实是一旦被人发现了以女性身份上战场,便是将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子女即使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做出危及家族命运的事情。

2.2.2. 等级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等级观念是维持社会秩序非常重要的保障之一。无论是天子与臣民之间还是家庭内部的等级观念,都深深烙印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儒家思想中尤为强调这一点。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本分,不越级,社会就是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所以美国非常强调种族平等、性别平等,反对因为人的肤色、出身背景去判断他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歧视现象,但是美国人都在尽量改变这些社会现象,追求平等的社会。在家庭中,中美等级观念的不同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家庭中,绝不会出现直呼长辈大名的情况,即使是同辈,只要有年龄的差异,也会用哥哥姐姐来称呼比自己的年纪大的同辈。在给孩子取名时,也会尽量避免用和长辈名字相同的字。但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都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4] 。在取名时,常常会用已故长辈的名字来给新生孩子取名,表示对孩子的祝福。在《木兰辞》中,当木兰大胜归来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段将每个家族成员喜悦的心情都表现了出来,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合乎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电影《花木兰》中,木兰和父亲的关系更接近于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父女关系,慈爱的父亲对女儿的不被他人理解的行为进行支持,木兰在反对父亲看法时夺门而去。这些都不会是中国传统父女关系的表现 [5] 。木兰在被上级逐出军营后,再次回到军营,请求上级带兵和自己一起前往都城。这也不会发生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而更像追求独立平等的美国社会。

3. 结语

通过对比《木兰辞》和《花木兰》中的细节,我们看到同一个故事有两种叙事风格,讲故事的人不同,讲出来的故事就不同。造成电影《花木兰》和叙事诗《木兰辞》差异的并不是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人的理解中,木兰上战场杀敌是为国为家,体现的是中式思维的集体主义,而在宣扬个人主义的美式思维中,木兰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走上了战场。中国传统认知更为看重集体利益,因此个人的付出不能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个人价值也与集体利益共同成长。中国人眼中的木兰是一个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美国文化推崇自由与个性,强调通过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所以电影中大篇幅地描写了木兰征战沙场、勇救天子的画面,呈现的是一个为实现自我价值,寻找真我的独立女性形象。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以家庭利益为重,而拥有最高家庭权力的人就是父母,他们代表着家庭所有人的意志,是家庭的核心。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被称为“孝”。在追求平等的美国社会,家庭虽然重要,但是个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平等的,家庭的所有决定都要由全部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特点。中美文化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历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把国家和人民放在首位的人物性格。以统治移民建立起的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6] 。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讲好中国故事,应树立自信,立足实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同时合理借鉴他国经验,通过运用多种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的话语结构来进行中国文化的讲述,从而有力地破除西方刻板印象并推动西方视角下中国文化影视作品的良性再生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焱, 傅雨, 杜小凡, 李浩然. 跨文化视域下东方故事的西方解构——以好莱坞电影《花木兰》为例[J]. 传媒论坛, 2022, 5(9): 64-67.
[2] 陈卓, 王帅. 镜像嬗变花木兰多重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之维[J]. 电影评介, 2021(14): 55-58.
[3] 王煜. 跨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与传播路径反思——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为例[J]. 现代艺术, 2021(1): 71-73.
[4] 蔡旭东.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J]. 红河学院学报, 2022, 20(3): 110-114.
[5] 郭洋, 王晓萌, 章安然.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迪士尼真人影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改写与挪用研究[J]. 今古文创, 2022(31): 64-68.
[6] 梁博瀚.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J]. 文化学刊, 2021(9):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