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概念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ociety”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DOI: 10.12677/ACPP.2023.128281, PDF, HTML, XML, 下载: 180  浏览: 587 
作者: 何钿铭: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社会共产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Society Communism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摘要: 青年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反复使用“社会”一词,并对“社会”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将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其中。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界定,摆脱了拜物教的存在,体现出了认同自然的本质统一,已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Young Marx repeatedly used the word “society”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revealed the connotation of “society”, integrating philosophy, economics and socialist thoughts into it. During this period, Marx’s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ety” got rid of the existence of Fetishism, reflected the essential unity of identifying with nature, and had the seed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society”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何钿铭.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概念[J]. 哲学进展, 2023, 12(8): 1691-169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81

1. 前言

“社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之一,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因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社会”概念进行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期,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的内涵,并充分理解,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用《手稿》中“社会”的相关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社会”概念的当代价值。

2. “社会”概念的出场

首先,在《手稿》中,社会概念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后出现的。劳动者是作为感性的人的存在,是具有感性的需要的存在,要使人获得解放。私有财产制度是对人的感性需要的无视,雇佣劳动制度,使得劳动者成为剩余价值的制造机器,劳动不再是人自主的活动。劳动不再是人自发地出于实现自我价值增长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而仅仅作为满足温饱的手段,人成为被自由买卖的商品。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通过工人劳动所创造的数量越多,由他所生产的产品的力量越大,工人反而会更加贫穷。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使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1] , p. 186)私有财产是导致工人与自身、工人与自然界相异化的原因。积极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够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才能够使工人从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改变被束缚的命运。通过对私有财产条件下的产生的积极因素的借鉴吸收,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使人的本质和个性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解放。社会就是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尊重并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 , p. 189)。在社会中实现合乎人性的,人的本质的复归。

其次,社会概念是以作为对共产主义的解答的形式而出现。在私有制社会,工人无法占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反而成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附庸和奴隶。 [2]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 [1] , p. 185)在此说明,共产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将私有财产进行统统的否定,而是在以往发展的积累的财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进行发展,是在过往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发挥出人的本质特性,使人的形象得以丰满和富有内涵。共产主义使工人的劳动成为自我实现的活动,工人能够实实在在地拥有由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劳动产品归属于人而不再被划分在人以外,异化状态将被改变。人自愿地进行对象化的活动,人将从奴役状态转向自我价值的自主满足。在自由活动中按照客观规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有、支配和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社会的冲突、矛盾在共产主义中得到解决,人与人对立的局面被彻底改变,人的本质得到真正的复归,人从沦为种的危机中脱离出来,物按照人的实际需要同人发生关系。共产主义是将人从片面又狭隘的异己的存在物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概念的内涵

(一) 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人

社会一词,源自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源于自然,但又于自然存在不同。自然具有先在性和独立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在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人的本质,只有理解人的本质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存在,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同时,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活动。“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才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1] , p. 187)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与自然并非简单直接的统一,而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才实现统一的。人通过改造自然界从而产生人化的社会即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身的自由自在。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进行的活动,不再受其他因素的支配与制约而成为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活动。社会是与自然显相对应的人,其中包含着对自然进行有目的改造,体现着人的自由本质。

(二) 社会是与个体相对应的群体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尽管也与个人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但社会并非个人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对个人的抽象概括。社会具有普遍性,反映出个人活动的共同性特征。社会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有人类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1] , p. 185)人的活动在事实上同样代表社会活动,一个人的一个创造啊,是凝结自身劳动力与创造性的结果,当同时更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凝结体现,是社会工具发展的缩影,是集体智慧的凝练的结果。个人不只是一个和其他人一样自由享受社会生活的人,而是作为一个自主的、有思想的、自我实现的、超越的他者的自我,他努力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和丰富性。当个人在更高的自我、共同意识和社会意识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时,他们的行动就会确保他们不仅表达自己的价值,而且表达整个人类生活的价值。因此,个人是一个具有普遍意识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个体。社会意识是人的普遍意识。随着人的普遍意识的出现,社会的需求变成了人的需求。社会是人普遍存在的实现,人的本质在社会的互动中实现,社会的本质由人的本质产生,社会的本质在社会中的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3]

(三) 社会是与资本相对应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中,社会生活被资本控制,工人以及公认的劳动被奴役、被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劳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身体的基本的需要,工人越劳动,越丧失自己,人无法在劳动中得到肯定。而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应该是自发而又自由的。劳动是人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手段,在劳动中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于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1] , p. 187)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够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自由自主地劳动,通过工人的有意识地劳动,满足人的真正的需要,人类历史才能够成为真正发展的历史,社会关系是人的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中获得的,劳动是人自发自觉的,是自由自愿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视劳动者,而社会的应该是在重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的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社会存在。

(四) 社会是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1] , p. 187)在社会中,也就是在共产主义中,能够完成人同自然界的统一。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其主观能动性,自然同样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离开人的自然,不能够被人所感知的自然,那便等同于无。在社会中,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社会是与私有制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才能够获得仅仅能够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工资,资本主义世界中包含的一切关系表现出的形式都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金钱将人操控,人失去自己的能动性、意识性以及本应该拥有的自由。在共产主义中,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社会性将得以寻回,并通过调动人的社会性,使人与自然在社会中实现统一。人的本质得以复归,这种复归是基于人的能动性基础上的实实在在的完整的全面的复归,人的本质能够被真正占有。

4. “社会”概念的当代价值

(一) 准确理解人的社会性本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且社会性是人的普遍属性。人与自然统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物质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美好需求正在被日益满足。但社会中仍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如对财富的追求欲望增加,精神匮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被一些人所追求,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如短视频、即时通讯技术等,正在加速这种不良风气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被金钱所俘虏,人逐渐被物质所统治。《手稿》中“社会”概念,已明确人的社会性本质,在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义务维护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下,我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作为社会人,不应当一味地追求享受,只是向社会索取,更应当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发挥个人的真善美,引导身边其他个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要通过审美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对真善美的认知,养成向善爱好和谐的精神,将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抵制,转化为行动自觉,主动的融入到社会发展大局中,营造美好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 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本质上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来自于自然,生存所需要的各类资料也来自于自然,可以说,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追求自身的发展,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对自然进行改造,以确保自然环境可以更好地适合人的发展。因而,自然界与人并非对立的,也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共同体。我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的情况,出现了对自然无度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并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如土地沙漠化、水污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从《手稿》中“社会”概念的内涵来看,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来源于自然,依靠自然生存,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自然作为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因而,要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我发展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我国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入手,制定相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的措施,引导人们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 深化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是相互确证的存在,人与他人交往和接触,旨在肯定自身的存在,实现自我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为我,这种关系也应当是和睦友好。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并在2022年底达到了10.67亿人,手机网民数量达到10.65亿人。手机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人对网络社交的沉迷,习惯于网络构造的虚拟事件,由于匿名便利性,一些人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造成网曝事件频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受到了较大威胁,信任也不重复存在。因而,在此背景下,对“社会”概念中的人与人关系进行认知,并深化人与人和睦友好关系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人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改变利己主义的风险,将人与人的关系,从功利化的角度向和睦友好方向转变。深化人与人的关系,引导个人正确认识社会中交往的根本目的,才能推动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关系的建设,有利于个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

(四) 增强人的自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自觉性提升,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不断暴露。一方面,道德问题突出。道德作为对人们日常行为约束的一种规范,表现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道德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个人对自我的行为约束不够,社会中道德沦丧,社会出现动荡,不利于社会的和平发展,更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解决道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施压,更需要个人的内在自觉。另一方面,信仰缺失问题。信仰是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在社会发展中,信仰缺失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造成社会中人性扭曲,破坏社会的问题。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道德和信仰问题,需要准备把握“社会”概念,从人的自觉性入手,通过不断增强人们的信仰,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提高个人的内心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基础,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全面了解离不开对《手稿》的深入解读。《手稿》中青年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事实上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积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5+186+187+189.
[2] 杨雨帆. 重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来社会观的构建——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观“不成熟”质疑[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4):9-16.
[3] 杨金洲, 赵冰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概念的解读[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0(4): 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