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貌策略对比研究——以2015~2021年学术书评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cross Chinese and English —Taking Academic Book Reviews from 2015 to 2021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3.1110596, PDF, HTML, XML, 下载: 198  浏览: 322 
作者: 饶金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面子学术书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Face Academic Book Reviews Politeness Strategies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学术书评对推荐学术著作、促进学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中的礼貌策略却鲜有学者关注。本文运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对比中、英学术书评中为维护书籍作者面子而运用礼貌策略的异同。结果表明,中、英学术书评中使用的礼貌策略类型大致相同,但各类型的使用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学术书评礼貌策略运用的相同点来自于礼貌普遍性和文化动态性,而二者差异则源于礼貌传统、价值体系、语境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Abstract: Academic book review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recommending academic works and promoting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pplied in it.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employ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book reviews which aim to saving the book authors’ face on the basis of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ype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book reviews a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bu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frequenc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similarities mainly arise from the factors as the univer-sals of politeness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e, while the differences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raditions of politeness, value systems, cultural contexts and thinking patterns.
文章引用:饶金盈. 中英礼貌策略对比研究——以2015~2021年学术书评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446-44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59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礼貌(politeness)一词在英语中被定义为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展示自我的光鲜。“礼貌”普遍存在,由于其既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被用来保护参与社会交往的人所期望的公众形象 [1] 。此外,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礼貌规范、惯例、策略和模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有时会导致礼貌表达词汇的相互矛盾 [2] 。

前人关于礼貌策略的跨文化差异研究曾分析过剧本言语,如日本电视节目的单口相声剧本或对虚构情景的礼貌回应。至于礼貌策略研究所关注的语言种类,前人研究几乎都是对比两种不同的外语,部分学者曾对英国和西班牙电影、西班牙和摩洛哥人、英国和乌拉圭人的言语礼貌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

随着出版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书籍和出版物逐渐诞生。学术书评作为评价出版物的有力工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人研究曾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如2005年学者唐丽萍对学术书评微妙复杂的评价策略进行了研究。此外,学者周惠、刘永兵于2015年对英汉学术书评中的投射结构的评价进行了分析;2016年学者何宇菲对比了中、英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的使用,以及中、英书评里元话语对构建作者学术身份方面的作用。

与前人研究不同,本文将运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分析中、英学术书评的礼貌策略运用,探讨二者的异同。本文旨在为学术书评的研究开拓一个新视角,加深读者对这一体裁的理解,最终促进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该研究有利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评作者撰写合适的书评,促进跨文化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对于英语和中文学习者来说,本文有助于使其充分理解学术书评。此外,本研究在学术书评翻译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当译者注意到源语和目的语中礼貌策略运用的异同,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含义,从而翻译出更符合源语含义的译文。

1.2. 理论框架

为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礼貌策略,不同学者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框架。Brown和Levinson在1987年基于面子理论将礼貌策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此后,Leech提出礼貌原则理论,该理论涵盖了更多影响礼貌策略使用的文化差异 [3] 。学者们对礼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Leech认为礼貌表示言语场景的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自我和他人,并认为“礼貌不仅体现在对话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对话的管理和结构方式上” [4] 。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是“为了‘平衡’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的破坏性影响而采取的一种补救行动,同时关注人们自身的面子” [1] 。

此外,在几种不同的言语礼貌理论中,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因其理论模型更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全世界的所有语言,从而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礼貌策略理论之一。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是面子、面子威胁行为(FTA)和礼貌策略。“面子”这个概念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起源于中国。它所包含的“声誉”之意是在1876年首次在英语中使用,是对中文表达“丢脸”的翻译 [5] 。作为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面子”是由Erving Goffman首先提出的,并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他人假定其在特定场景中所采取的方式而为自己有效抒发积极的社会价值。此外,面子是一个以受认可的社会属性为基准的自我形象” [6] [7] 。在Goffman的启发下,Brown和Levinson进一步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被定义为“每个话语参与者都希望其观点或意愿至少对某些人来说是可取的”,而消极面子指的是“每个‘有能力的成年人’都希望其行动不受他人阻碍” [1] 。

由于言语行为可能对他人的面子造成损害或威胁,因此,常常会有丢面子的风险,这种类型的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TA)。如果一个人不被认可,他的积极面子就会受到威胁。如果一个人被强行要求去做某事,他的消极面子便会受到威胁。因此,威胁到受话者消极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是通过表明一个人打算不规避阻碍受话者的行动自由来实施的,而威胁到其积极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是通过暗示一个人不考虑受话者的感受、愿望等来实施的 [1] [8] [9] 。因此,使用不同语言或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者极有可能会在对话中运用不同的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违反了说话者或受话者的面子需求,如命令、要求、建议、提议、承诺、赞美、憎恨、批评、分歧等。因此,话语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面子威胁行为。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人们在交流中为避免面子威胁行为,可能采取的五种礼貌策略,分别是:直言不讳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间接性策略和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

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比较中、英学术书评中运用的礼貌策略,以回答以下问题。

1) 中、英学术书评中使用的礼貌策略有什么异同?

2) 导致这些异同的文化因素是什么?

2.2. 研究方法

为尽可能使语料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了同一学科且于同一时期内发表的学术书评,即本研究的语料内容只限于语言学领域,分别从四种语言学期刊上收集了10篇英文和10篇中文的学术书评,其中、英学术书评语料的来源期刊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和《国际应用语言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文语料的来源期刊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国语杂志》。所有语料均发表于2015年至2021年,分别由书评作者运用英文和中文撰写。本研究语料的基本信息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orpus

表1. 语料基本信息表

注:期刊(AL = Applied Linguistics; IJ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FLTR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FL =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研究结果

本部分主要对比分析了中、英学术书评中为维护书籍作者的面子而采用的礼貌策略。其中采用的主要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言不讳策略,下文将对三种策略展开详细分析和讨论。

3.1. 积极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是一种当说话人注意到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时所运用的策略,即听话人希望自己的价值、行动、观点等被认可的需求。一般表现为说话人表达与听话人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如有共同的目标、兴趣、想法,或是坚持共同立场、寻求一致意见、避免分歧等。中、英学术书评中对三种不同的礼貌策略的运用比例差异见图1

Figure 1. Statistical diagram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ppli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

图1. 中、英书评积极礼貌策略运用统计图

学术书评作者意识到,他们的书评可能会对书籍作者面子造成威胁。因此,书评作者会充分考虑到书籍作者的面子需求。通过对20篇学术书评的分析,结果表明书评作者会经常使用“褒贬结合”的积极礼貌策略。

“褒贬结合”作为积极礼貌策略之一通常用于平衡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这种策略表示“说话者与听话者持有共同观点” [1] ,从而促进书评作者巩固与书籍作者的关系。其次,“褒贬结合”这一策略在负面评价中使用较频繁。一般来说,书评作者会使用反语连词或从句来实现褒贬结合,从而削弱公然批评对书籍作者造成的面子威胁行为程度。在本文所选语料中,这种策略有两种类型,即“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其中,中文书评中会使用连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而英文书评中则使用“however”,“but”,“despite”等词。例如,“虽然研究方式多样,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行为实验或眼动实验上” [10] ,以及“The authority of the analysis…will ensure that this book is greatly appreciated by many schola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wo major questions can be considered concerning the material in the book” [11] 都属于“欲抑先扬”这一类型,而“Notwithstanding these few shortcomings, this is a significant work” [11] 则属于“先抑后扬”类型。其中,“欲抑先扬”的策略在中文书评中使用较多,这意味着中文书评作者倾向于先褒后贬,而英文书评人则更倾向于直接批评作品,然后再进行褒扬评价。

当运用“表达同情”这类积极礼貌策略时,书评作者会对书籍作者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表达同情,这种策略既能激发书籍作者对作品的反思,又能维护书籍作者的面子,因此在中、英学术书评中均都被广泛运用。英文学术书评中经常使用“regretful”,“unfortunate”等词语,而在中文书评中,通常运用“可惜”、“遗憾”等来表达书评作者的同情心。例如,“但遗憾的是,由于各自研究的旨趣、实验范式的时间精度各异,仅有一些章节对该问题有所触及” [12] ,以及“Unfortunately, it is precisely in this regard that this collection breaks down and the excessively packed sentence above is symptomatic of the editors’ failure” [13] 。

除了“褒贬结合”和“表达同情”这些策略外,书评作者还会运用“给予理解”策略来描述书籍的缺点。书评作者倾向于理解书籍中的不足,并帮助找到导致这种不足的原因。书评作者使用的表达通常会暗示书籍作者展开更多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但不会进行指责。例如,“诚然,出于时、空限制,任一研究都不可能对所有语言现象做一一讨论,但作为一部综述性质鲜明的理论专著,该书所考察的具体L2句子加工对象仅涉及有限的几种句法现象,因而难免疏漏” [12] ,书评作者使用“难免”一词表达对书籍中不足的理解。此外,在“Probably because of the wide scope of the book, the reviews could not be comprehensive however” [14] ,“probably”一词表示书评作者对书籍不足的原因猜测。

3.2. 消极礼貌策略

消极礼貌指的是“为受话者的消极面子所采取的补救行动:希望自己的行动自由不受阻碍,注意力不影响” [1] 。是一种当说话人注意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需求时所采用的策略,即听话人希望自己行动自由不受干预、注意力不受影响,领土、个人财产等不受侵犯的需求。消极礼貌策略是一种以“回避”为基础的礼貌策略,一般表现为说话人不强迫听话人、不干涉听话人、尊重、理解、道歉等。中、英书评中使用三种不同的消极礼貌策略的比例差异见图2

Figure 2. Statistical diagram of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ppli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

图2. 中、英书评消极礼貌策略运用统计图

Hyland认为,“模糊限制语”策略是一种可以将明确承诺限定为表达可能性而非确定性的礼貌策略。“模糊限制语”是一种让读者接受观点的手段,允许评论者表达对其观点的真实态度,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 [15] 。书评作者通常运用“模糊限制语”策略来谨慎地提出未经证实的观点,以避免威胁书籍作者的面子。例如,“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色。首先,语料丰富,参引广泛。且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之前所有关于连动式的重要英文文献” [16] 中的“基本”一词,以及“…such brief references to integrationism might appear a bit choppy and somewhat confusing to readers who are new to integrationism” [17] 中的“might”一词都将话语含义表达模糊化,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甚至改变或取消原有的意义。因此,书籍作者面临的面子威胁行为程度被降至最低。

除此之外,“给予尊重”策略是通过书评作者在言语上降低自己的地位或抬高书籍作者的地位来实施,这是由于书籍作者也许比书评作者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更高的声望。因此,以谦虚的方式提出的批评会更容易被接受。这类礼貌策略只运用在中文书评中,如“该社盛意拳拳,我也不敢拂逆其厚爱……现谨录于此,就教于同好与方家” [18] 。通过运用这一策略,中国书评作者倾向于在言语上降低自己的地位,以示对作者的礼貌。

Myers (1989)指出,“非个人化结构”策略并不完全反映非个人化,或传统的任意分配,而是一种处理相互关系、个人观点和反对意见的理性方式,是一种呈现客观书评的写作方式 [19] 。这种策略会给书籍作者以下印象:不是书评作者或者不仅仅是书评作者实施了威胁面子行为,或者威胁面子行为所针对的不是书籍作者或者不仅仅是书籍作者。例如,“Within such polyphony,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hear the analytic voices of the authors themselves” [11] ,“One needs to be fully aware of the items being contrasted so that comparability is ensured” [14] 是对“非个人化结构”的典型运用。然而,由于汉语中缺乏这种句型,中国书评作者并不使用这种策略。此外,西方书评作者对这种策略的使用频率低于其他策略。

3.3. 直言不讳策略

直言不讳策略,又称为直接性策略或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即说话人直抒胸臆,不考虑。

听话人的面子需求也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甚至尽可能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来做一件事。该策略的使用通常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交际双方是非常熟悉且关系亲密的朋友或亲人;第二,情况紧急或是为了高效实现某些目的;第三,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远高于听话人,且说出的话有利于维护听话人的利益。

这种礼貌策略在中、英书评中均有运用,如“作者对不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恰是目前二语句法知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12] ,以及“However, such a conclusion is premature due to insufficient evidence and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it is based on age” [20] 。然而,统计结果表明,西方书评作者较中国书评作者对这种策略的运用更加频繁,这表明他们倾向于直接指出书籍的不足之处,有时甚至不考虑书籍作者的面子。

4. 结语

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本文对2015年至2021年10篇英文和10篇中文学术书评中运用的礼貌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书评作者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而西方书评作者则对消极礼貌策略的运用更频繁。

其中,“给予尊重”和“非个人化结构”策略分别只出现在中文和英文学术书评中。本研究发现的中、英学术书评的异同可以从文化角度进行解释:就相同点而言,礼貌的普遍性使中西方群体对礼貌有共同的情感和社会交流需求。此外,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全球文化交融也反映了文化的动态性。中、英学术书评中对“直言不讳策略”的运用就反应了这一特性。而中西学术书评对礼貌策略的运用差异可以追溯至不同的礼貌传统、价值体系、语境文化和思维模式。在现代中国,礼貌相当于“礼”,源于中文的“礼”,最先由孔子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礼”的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社会标准,因此中国书评作者倾向于使用“给予尊重”的策略,而西方的书评作者则不运用这种策略。更重要的是,拥有循环思维模式、高语境文化背景的中国书评作者很可能受到集体主义的影响,使用间接、迂回的方式批评一本书,而拥有线性思维模式、低语境文化背景的西方书评作者强调个人主义,更直接地表达个人观点。

尽管本研究运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对收集的中、英学术书评语料进行了对比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本研究只收录了2015年至2021年的10篇英文和10篇中文学术书评,这不足以反映中、英学术书评中礼貌策略应用的整体特征。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充语料,以完全归纳出两者的异同。此外,本研究只讨论了导致礼貌策略运用差异的文化因素。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其他的因素纳入考虑,从而深究中、英礼貌策略运用的异同。

参考文献

[1] Brown, P. and Levinson, S.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2] Janney, R.W. and Horst, A. (1993)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in Cross-Cultural Politeness Researc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ultilingua—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12, 13-50.
https://doi.org/10.1515/mult.1993.12.1.13
[3] Leech, G. (2007)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3, 167-206.
https://doi.org/10.1515/PR.2007.009
[4]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Lon-don.
[5] Thomas, J. (2010)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6] Goffman, E.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Doubleday, New York.
[7] 吴越. 英汉书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8): 185-187.
[8] 王瑞佳. 英汉书籍前言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9] 陈梦怡. 用户影评和专家影评中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10] 杨艳琴, 张辉. 《二语习得中的突显》介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9, 51(2): 309-313.
[11] Kirilova, M., Duchêne, A., Moyer, M. and Roberts, C. (Eds.) (2015) Language, Migration and Social Inequalities. A Critical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Institutions and Work. Ap-plied Linguistics, 36, 133-146.
https://doi.org/10.1093/applin/amu056
[12] 孙崇飞. 《二语句子加工》介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 48(4): 634-638.
[13] Malone, J., Yi, W. and Man, K. (2020) Using Eye-Tracking Techn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SLA: A Review of Conklin et al. (2018) and Godfroid (2020). K. Conklin, A. Pellicer-Sánchez, and G. Carrol: EYE-TRACKING: A GUID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44, 377-382.
https://doi.org/10.1093/applin/amaa041
[14] Reynolds, B.L. and Teng, F. (2020) Vocabulary Bridge-Building: A Book Review of Norbert Schmitt (2010), I. S. Paul Nation and Stuart Webb (2011), and Paul Meara and Imma Miralpeix (2016). Applied Linguistics, 41, 612-617.
[15] Hyland, K. (1998)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John Benja-mins Pub. Co.,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pbns.54
[16] 赵旭. 《连动式》介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1, 53(3): 473-477.
[17] Alnujaidi, S. (2017) Social Network Sites as ESL/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ols: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iterature, 6, 34-42.
https://doi.org/10.7575/aiac.ijalel.v.6n.3p.34
[18] 许钧. 论翻译批评的介入性与导向性——兼评《翻译批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 48(3): 432-441+480.
[19] Myers, G. (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Applied Linguistics, 10, 1-35.
https://doi.org/10.1093/applin/10.1.1
[20] Pathan, H., Memon, R.A., Memon, S., Khoso, A.R. and Bux, I. (2018) A Critical Review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8, 232.
https://doi.org/10.5539/ijel.v8n4p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