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分析
Analysis of Bias of Structural Particle “De” in Thai Students
DOI: 10.12677/ML.2023.1110631, PDF, HTML, XML, 下载: 179  浏览: 37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王雯晴, 李连伟: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情况对外汉语教学Structural Particle “De” The Situation of Bia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发音相似,语法功能差别较大,导致偏误普遍存在。本文顺应国别化的趋势,对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泰国汉语学习者使用助词“的、地、得”的偏误情况。并且结合中泰语言的对比,归纳了偏误类型,探究了偏误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面向泰国的对外汉语老师更好地实施助词教学。
A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the structural particle “de” has similar pronunciation, but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which leads to widespread err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nd of nationa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and investigates the bias of Thai Chinese learners in using auxiliary words “de”. Combin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types of errors,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error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teaching suggestions.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help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ailand to better implement auxiliary word teaching.
文章引用:王雯晴, 李连伟. 泰国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702-47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31

1.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律

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靠语序和虚词,结构助词“的、地、得”作为常用虚词,在汉语表达中起着连接句子和标记句子成分间关系的作用(蔡思琴,2018) [1] 。在汉语书面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有自己特有的语法功能,泰国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汉语知识时,需要掌握这三个助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律。

(一) “的”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律

1. “的”的语法功能

1)“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为定语标记,结构形式为“定语 + 的 + 中心语”,用来表示修饰、领属、限制等关系。

① 修饰关系:“的”前的词或词组用来修饰后面的中心语,表示中心语的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漂亮的女孩;英俊的男子。

② 领属关系:定语与中心语是领属关系。例如:我的爸爸;姐姐的男朋友。

③ 限制关系:定语限制的是与中心语有关的时间或地点。例如:去年的冬天;内蒙古的草原。

④ 人名/人称代词 + “的” + 中心语(职务、身份):表示此人的身份、担任的职务以及从事的活动。例如:你应该认真上课;当好你的学生。

2) “的”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后面,结构形式为“谓语动词/动宾结构 + 的”,用来强调动作的实施者或时间、地点等,限用于过去的事情。例如:这是我用毛笔写的字;他以上帝的名义起的誓。

3) “是……的”结构,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例如:我是鲁东大学毕业的;蛋糕是哥哥买的。

4) “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中心语可以省略。

① 表示的是已知信息,指代上文所说的人或物。例如:昨天我们去花店买玫瑰花,我买了一束红的,妹妹买了一束粉的。

② 指某类人或事物。例如:我的父亲是卖鞋的;这个纺织厂里的工人都是女的。

③ 表示某情况或原因,存在解释说明的意思。例如:大过年的;你开心点。

2. “的”的使用规律

1) 疑问代词的后面要加“的”。例如: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姑娘。

2) 名词代词充当定语表领属关系时需要加“的”。例如:前面的座位最好;这儿的风俗。

3)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后面需要加“的”。例如:古老的风俗;宝贵的时间。

4) 动词性词组和主谓词组作定语,要加“的”。例如:吃饭的人;你布置的任务。

5) 名词充当定语表性质有强调的意思时要加“的”。例如:冬天我爱穿羊绒的外套。

6) 表亲属关系中,有强调领属的作用时要加“的”。例如:这是我的哥哥。

(二) “地”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律

1. “地”的语法功能

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用于限定性状语之后。“状 + 中”结构的中心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起到限制、强调中心语的作用。

1) 副词作状语。结构形式为“副词 + 地”,这是助词“地”主要的语法功能,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时间、程度等。例如:葡萄分外地甜;苍鹰在蓝天中快速地盘旋。

2) 形容词作状语。结构形式为“形容词 + 地 + 动词”,用来体现句中动词表示的动作属性。例如:这件事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

3) 动词作状语。结构形式为“动词 + 地 + 动词/形容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要不停地走动;痴迷地听着。

4) 名词作状语。结构形式为“名词 + 地 + 动词”,用来修饰动词。例如:世纪的经济正逐步复苏;消费需求变旺也部分地抵消了欧元升值的影响。

5) 成语或拟声词作状语。结构形式为“成语/拟声词 + 地”。例如:我时常自言自语地说;突地飞走了。

2. “地”的使用规律

1) 非描写性的状语后不用加“地”。例如:同学们都来上课了。

2) 描写性状语后要用“地”。例如:静静地呆着;感动地哭了。

3) 以下情况加不加“地”均可。

① 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用“地”也可以不用“地”。例如:我把书桌仔细(地)整理了。

② 重叠式形容词表示已然动作时,用不用“地”均可。例如:她轻轻(地)走出了病房。

③ 动词作状语后面用不用“地”都可以。例如:学生们在操场上来回(地)奔跑。

④ 多音节象声词后用不用“地”均可。例如: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⑤ 描写性状的副词后加不加“地”均可。例如:我们经常(地)在一起看电影。

(三) “得”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律

1. “得”的语法功能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用于补语之前。中心语和补语都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构成中补短语。补语可以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情态、程度等。

1) 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结构形式为动词/形容词 + 得 + 补语。这里的补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以及短语和句子等充当。

① 形容词作补语。例如:玩得开心;分得清楚。

② 动词短语作补语。例如:气得吹胡子瞪眼。

③ 短语、小句作补语。例如:他肚子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这件事我记得清清楚楚。

④ 很或多作补语。例如:真是奇怪得很;这也难说得多。

2) 表示允许或可能的补语。结构形式为“动词 + 得”,例如:吃不得;听不得;看不得。

2. “得”的使用规律

1) 加“得”的情况

① 程度补语的肯定形式要加“得”。例如:她跑得快;我跳得高。

② 有否定形式的程度补语要加“得”。例如:扫得不干净;做得不好吃。

③ 可能补语中肯定形式要加“得”。例如:摸得到;看得见。

④ 情态补语的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要加“得”。例如:讲得眉飞色舞;惊慌失措得像个孩子。

2) 不加“得”的情况

① 当“极、透、死、坏”作程度补语时,不加“得”,后边常常有“了”。例如:他高兴极了;饭凉透了。

② 可能补语中的否定形式不加“得”。例如:吃不完;写不好。

3) 加不加“得”都可以

① “多”和“远”作程度补语时,加不加“得”均可。如果不用“得”,后边要加上“了”。例如:这点成绩离成功还差得远(这点成绩离成功差远了)。

2. 泰国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情况

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借助语料检索功能,限定检索条件为泰国学习者,收集到含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料分别为1654条、783条、1171条。然后,通过分类标注检索,收集到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语料847条。其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最多,共678条,约占总偏误的80.0%,偏误率为41.0%;其次是结构助词“得”,共129条,约占总偏误的15.2%,偏误率为11.0%;结构助词“地”的偏误相对最少,仅有40条,约占总偏误的4.7%,偏误率为5.1%。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error rate

表1. 偏误率统计表

根据以上表格可知,泰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结构助词“的”使用的最多,偏误率也最高,其次是“得”使用频率和偏误率都居中,助词“地”使用的最少,偏误也最少。使用频率与偏误率成正比,这种现象表明泰国学生对这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整体掌握情况不佳。

(一)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类型

根据鲁健骥先生在《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中的分类,本文偏误类型分成误加、遗漏、误代三大类。通过对偏误语料归纳整理得到偏误类型统计表。如表2所示。

Table 2. Error type statistics table

表2. 偏误类型统计表

分析上表可知,泰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时候,偏误主要集中在误加、遗漏和误代这三种类型。其中,助词“的”的偏误中,发生误加偏误最多,高达59.1%,已经占据所有偏误的一半以上,发生误代的偏误率也较高,占35.0%;助词“地”的偏误中,误代的偏误率最高,高达64.5%,占助词“地”偏误总数的一半,误加的偏误较多,遗漏偏误几乎没有。助词“得”的偏误中,误代的偏误率最高,为57.4%,其余两类偏误占比大致相同,遗漏的偏误率略高。

1. 误加

1) “的”的误加。

不该加结构助词“的”的句子或短语中,多加了“的”造成的偏误。泰国学生在助词“的”的运用中,发生误加的偏误频率很高,占与“的”相关的总偏误语料的一半以上。对这部分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 “的”字结构泛化导致的误加。这种情况的误加最多,体现在泰国学生习惯于在词语或句子的末尾多加“的”。例如:

a. 说起母亲,我一直从心里佩服她【的】。

b. 父亲跟我说“虽然我们家的条件不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要分享。

c. 我的故乡也是美丽的泰国【的】。

d. 今天的晚饭特别好吃,虽然味道比较酸【的】,但是我吃得津津有味。

② 人名或人称代词后加“的”加中心语泛化导致的误加。这种情况的误加比较多,多体现为泰国学生在代词后加“的”把主谓短语变成定中短语。例如:

a. 每个周末我【的】家都去餐馆吃饭。

b. 我【的】计划去清迈五天。

c. 他们【的】喜欢业余爱好的东西或者家居装饰的东西。

d. 您很喜欢我【的】做的菜。

③ 谓语动词后加“的”泛化导致的误加。这种情况的误加相对较少,体现在泰国学生常在句子中的动词后面加“的”。例如:

a. 那里卖【的】很多东西,有很大的商场,东西的价格也很便宜,还有很多外国游客都去那边买东西。

b. 好好安排【的】生活,让自己觉得生活有意义,给自己一种满足感。

c. 我最喜欢吃【的】泰国菜,因为味道很好。

d. 老师帮我改正【的】错误。

④ 定语加“的”加中心语的过度泛化。结构助词“的”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就是作为定语的标志,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不需要加“的”。这种情况的误加较少,体现在泰国学生因没有掌握不加“的”的特殊情况,对符合定中结构的词或短语误加“的”。例如:

a. 他也许是好【的】人,但是我不喜欢。

b. 王老师给大家很多【的】月饼,香蕉,桔子和瓜子。

c. 我母亲有个好【的】习惯,她不乱花钱,哪些方面不值得花钱她就不花。

d. 所以生产者就制造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的词典,那就是电子词典。

2) “地”的误加。

不该加结构助词“地”的句子或短语中,多加了“地”造成的偏误。泰国学生对结构助词“地”的语法规则掌握相对较好,偏误语料最少。其中,因误加“地”造成的偏误占总偏误语料的三分之一左右,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为以下情况。

① 当状语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时,通常情况下,必须加结构助词“地”,但是也存在不能加“地”的特殊情况。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泰国学生主要是没有掌握不加“地”的特殊用法,而多加了“地”造成的偏误。例如:

a. 他知道中年男子的情况以后,他乐意【地】帮助中年男子,还想免费给中年男子租房子。

b. 我能听懂一点儿他们说的话,但也很难【地】说,而且那边有桂林话,我更听不明白。

3) “得”的误加。

不该加结构助词“得”的句子或短语中,多加了“得”造成的偏误。泰国学生在这三个助词的使用中,“得”的误加偏误率相对最低,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为以下情况。

① 结构助词“得”通常跟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但是由于“得”后面跟的成分比较复杂,泰国学生往往忽视了助词“得”后面的成分是否符合规则,一味地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得”造成的偏误。例如:

a. 我还记得先前来中国留学,我学习【得】很忙,有这么多作业,又有这么多活动。

b. 她脾气挺好的,和她在一起会【得】很舒服。

c. 这题不是很难【得】回答。

2. 遗漏

1) “的”的遗漏。

由于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结构助词“的”导致的偏误。泰国学生在助词“的”的运用中,经常多加,遗漏的情况较少。对这部分偏误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泰国学生发生助词“的”遗漏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① 在“定语 + 的 + 中心语”的结构中,表示领属关系时,泰国学生常遗漏助词“的”。例如:

a. 我【的】愿望已经完成了。

② 动词性词组充当定语的时候,时常遗漏助词“的”。例如:

a.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你应该要挑战自己还要敢于承担,这些都是你必须面对【的】问题。

b. 早上,他叫待在宿舍【的】学生起来,还要教学生们。

c. 这会造成找工作【的】困难。

d. 她算是对我有巨大影响【的】人,如果没有她,我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③ 名词充当定语的时候,时常遗漏助词“的”,而且常发生在“……的时候”的句型里。例如:

a. 灯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做花水灯。

b. 我更喜欢中国【的】天气因为泰国很热。

2) “地”的遗漏。

由于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结构助词“地”导致的偏误。泰国学生在助词“地”的运用中,经常多加,遗漏的情况极少,相关偏误语料仅有1条。该现象表明泰国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几乎很少遗漏助词“地”。

3) “得”的遗漏。

由于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结构助词“得”导致的偏误。在助词“的、地、得”的遗漏偏误中,这类遗漏是最多的。对这部分偏误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泰国学生发生助词“得”遗漏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① 在“动词 + 得 + 形容词”的结构中,泰国学生常常遗漏助词“得”。例如:

a. 不管谁都知道它,因为它长【得】很可爱。

b. 他带我们去西湖,我们玩【得】很开心。

c. 我以前中文说不流利,可现在比以前说【得】流利了。

② 在“动词 + 得 + 短语/小句”的结构中,泰国学生常常遗漏助词“得”。例如:

a. 还要我们随手提,提【得】我满手红肿,满脸黑黝黝。

b. 驾驶的人显【得】像刚从农村出来的,还留一点土味。

3. 误代

根据偏误语料的分析以及各类型的偏误率可知,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主要集中在误代类型,即这三个助词之间的混用。因此,对误代语料作进一步分析,细化为六小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Table 3. Error type error rate statistics table

表3. 误代类型偏误率统计表

根据上表可知,“地”误代为“的”与“得”误代为“地”这两类偏误占比最高,分别为54.2%和60.0%,说明泰国学生在结构助词的使用中,经常在该用“地”的地方,误用为“的”,在该用“得”的地方,误用为“地”。而且涉及到助词“地”的误代偏误占比均较高,这体现了泰国学生对助词“地”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并且,所有误代类型中最低占比为23.0%,偏误率也较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泰国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规律,不能很好地区分三者的用法,导致各种类型的误代都较多。

1) “地”误代为“的”。

该用结构助词“地”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的”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的”误代偏误中占54.2%,偏误率很高。根据助词“地”与“的”的使用规律,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情况。

① “形容词/副词 + 地 + 动词”结构中的误代。并且由于结构助词“的”和“地”跟在形容词后面的情况都比较多,所以在“形容词 + 地 + 动词”结构中的误代非常频繁。例如:

a. 广告真实的【地】体现了它的含义。

b. 人们可以方便的【地】购买所生活的需要。

c. 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才能让人类更好的【地】发展经济,更好的【地】生存。

d. 那时,老师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的【地】安慰我:这次没考好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嘛。

e. 她这样不停的【地】唠叨,菜怎么能好吃,渐渐的【地】开始清醒了。

2) “得”误代为“的”。

该用结构助词“得”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的”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的”误代偏误中占26.9%,偏误率比较高。根据助词“得”与“的”的使用规律,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情况。

① “动词 + 得 + 形容词”结构中的误代。例如:

a. 泰国对国家食品部中心检查的【得】非常严。

b. 如果广告做的【得】好,能吸引消费者,就能使产品的销售率提高。

c. 这是因为他知道那个学校教的【得】很好,所以还是想让我去那边上学。

d. 人就像海水中无数的石头,开始有棱有角,在无数次海水的冲击和敲打后,都变的【得】圆滑、光泽、亮丽。

e. 时间过的【得】太快了。

3) “的”误代为“地”。

该用结构助词“的”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地”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地”误代偏误中占30.0%,相对较低。根据助词“的”与“地”的使用规律,对相关的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涉及的错误比较广泛,并没有成系统,大多为泰国学生使用助词中发生的失误。

4) “得”误代为“地”。

该用结构助词“得”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地”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地”误代偏误中占60.0%,偏误率极高。根据助词“得”与“地”的使用规律,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情况。

① “动词 + 得 + 形容词”结构中的误代。例如:

a. 太阳晒地【得】很历害,没有半点风。

b. 你会看见很多泰国人,用筷子也用地【得】不太好。

c. 我跟妈妈聊地【得】很高兴。

d. 如果我们想学习学地【得】好,在课堂上要敢于向老师提问。

5)“的”误代为“得”。

该用结构助词“的”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得”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得”误代偏误中占43.2%,偏误率较高。根据助词“的”与“得”的使用规律,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两种情况。

① 定语标志中的混用。因为结构助词“的”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就是作为定语的标志,构成“定语 +的 + 中心语”的结构,而结构助词“得”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补语的标志,构成“动词/形容词 + 得 + 补语”的结构,由于这两个结构比较相似,泰国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发生误代,而且集中在当形容词做定语、名词或动词做中心语的时候,误用成助词“得”。例如:

a. 我觉得是自由得【的】感觉。

b. 这样公司会有很大得【的】发展。

c. 后来,我会做很好吃得【的】菜,妈妈就不做了,她让我自己做菜。

d. 让他们爱上美术,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美得【的】种子。

② “的”字结构中的混用。尤其是当结构助词“的”置于末尾,表示某情况或某原因时,容易发生误代。例如:

a. 妈妈把我供养得很好,她给我喝她的母乳一年多,因为母乳是最好得【的】。

b. 爸爸的个子很高,有一双大眼睛,鼻子又高又挺得【的】。

c. 天津离北京很近得【的】。

6) “地”误代为“得”。

该用结构助词“地”的句子或短语中,误用成了“得”造成的偏误。该类偏误在“得”误代偏误中占23.0%,偏误率相对较高。根据助词“地”与“得”的使用规律,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情况。

① “形容词 + 地 + 动词/动词短语”结构中的混用。助词“地”与“得”所运用的结构形式中有重叠之处,都可以跟在形容词的后面,并且后面都可以加动词或动词短语。因此,在此重叠结构中,助词“地”与“得”容易发生误代。例如:

a. 还有很多伴侣一起去放水灯,为了让他们很幸福得【地】在一起。

b. 我哥哥跟我说:“你知道吗,妈妈不管你的成绩好不好,只要你安全得【地】回国就好了。”

c. 爱情的滋味会随时间缓慢得【地】消失,像香水一样。

d. 现在她跟我不断得【地】联系。

(二) 偏误原因分析

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泰国学生有关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偏误进行分析,归纳为误加、误代、遗漏三大类型(鲁健骥,1994) [2] ,并且存在“的”误加偏误率很高、“地”误代偏误率极高等情况。对造成泰国学生结构助词偏误的原因进行全面探究,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种情况。

1. 结构助词本身的复杂性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各自的语法功能较复杂,并且这三个助词发音相同,在口语交际中难以对其监控,容易造成混用。因此,结构助词“的、地、得”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在汉语学习中,泰国学生不仅要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各自的使用规律,而且要区分三者的用法,由于结构助词本身的复杂性,泰国学生要想准确、完整地掌握该知识点确实不易。通过上文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时,偏误语料多,偏误类型多,并且偏误类型对应的偏误率也较高,这表明泰国学生对这三个助词的整体掌握较差,不仅每个助词的使用规律没有准确掌握,而且这三个助词间的区分也没能把握,导致误代偏误率很高。

2. 目的语过度泛化

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有各自复杂的使用规律,并且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泰国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常通过类推的方式,将已知的规则错误地套用,从而造成偏误。通过上文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误加偏误较多,而且发生该偏误的原因大多是泰国学生将已知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套用或者忽略了特殊情况导致的。这表明泰国学生由于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准确,当满足某语法规则的一个或几个条件时,就会错误的使用结构助词“的、地、得”,从而造成语法规则的过度泛化。

3. 母语的干扰性

对汉泰两种语言中的结构助词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差异在于修饰语的语序上。结构助词“de”常用在定中和状中结构里,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一般放在中心语的前面,泰语中的定语和状语一般放在中心语的后面(邓甜甜,2012) [3] 。语序相反是汉泰语言最大的区别点,无论是对外汉语老师还是学生都作为重点,又因为该区别点比较容易把握,所以由语序造成的偏误反而很少。但是,汉泰语言中,有关结构助词的部分,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较大的地方,泰国学生受到母语的干扰,在学习结构助词“的、地、得”时,会造成各种类型的偏误。

通过上文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时,“地”误代偏误率极高,“得”遗漏和误代偏误率较高。根据汉泰语言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这些偏误的原因。泰语里虽然也有类似汉语状语标志“地”对应的字,但其用法与汉语结构助词“地”不完全相同,而且泰语中与“地”相对应的字不止一个,在使用上与状语所描写的中心语的词性密切相关。这就使得泰国学生“地”的误代偏误率很高。其次,泰语中没有补语这一称谓,而是把位于谓语后边的成分统一称为状语。汉语句子“他说得好”在泰语中表达为“他说(得)好”,所以泰国学生“得”的遗漏偏误率相对较高。在汉语中,状语后面常常用结构助词“地”。状语标志“地”放在中心语之前,位置相对固定。而泰语在状语修饰中心语时,位置比汉语更为复杂一些,也更灵活一些。比如,汉语“高兴地说”在泰语中表达为“说(地)高兴”,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说de高兴”是中补结构,助词应该用“得”。因此,泰国学生受此干扰,常常将“得”误代为“地”。

4. 交际策略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尤其是助词“的”,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这也是助词“的”偏误语料最多的原因之一。通过上文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时,遗漏偏误较少,误加和误代的偏误较高,尤其是误加偏误占总偏误的59.1%。这表明泰国学生了解到助词“的”使用频率极高的规律后,在不能确定用哪个助词“de”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用助词“的”,并且在不确定要不要用助词“的”的时候,也会更加倾向于用。这些偏误都与泰国学生采取的交际策略有关。

3. “的、地、得”的教学建议

通过上文的偏误分析和偏误原因的探究,我们对泰国学生有关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情况更加了解,结合中泰语言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建议,希望可以给对外汉语老师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中泰语言对比教学

根据偏误原因分析可知,结构助词“的、地、得”在中泰语言中并非完全对应,这给泰国学生造成了很多干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求老师熟练掌握中泰两种语言是不现实的,但是老师应该对中泰语言中结构助词的主要用法有所了解,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该知识点在两种语言中的区别。这种利用汉泰结构助词用法的异同来促进教学的方式,有助于避免母语的负迁移(金茜茜,2019) [4] 。

(二) 规范教材编写

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教材编写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规律较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教材编写应强化该知识点的教学。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编写,或分开描述,或三者一起描述,都只是对它们的主要用法进行简单介绍,对三者的对比教学重视不够。因此,后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规律做详细介绍,而且应对这三个助词使用时的隐现情况做出说明。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难点分散化的方法,在教材中增加助词“的、地、得”重复率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髙难度。

(三) 助词“的、地、得”辨析训练

这三个助词同音异义,泰国学生经常将其混用,影响了助词使用的规范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助词“的、地、得”的辨析训练。比如展开综合的辨析训练之前,老师要确保泰国学生对每个助词的使用规律已经熟练掌握,然后根据上文偏误分析中各种误代的偏误率,有针对性地设置练习。

(四) 纠正使用者的交际策略

在交际过程中,泰国学习者因未能完全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规律,常常采取一些交际策略来提高助词使用的正确率。但是学生们有时候太过依赖某交际策略,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偏误。在结构助词的学习中,泰国学生要始终秉承准确掌握语言规则为主线,交际策略为辅助的原则。太过依赖交际策略,甚至将其作为自己使用规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这需要对外汉语老师及时纠正学生。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使用交际策略的正确态度,避免因知识掌握不好,而过度依赖交际策略的做法。

4. 结语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泰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偏误主要分为三类:误加、遗漏、误代。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母语干扰、目的语泛化、交际策略不当等。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我们从教材、练习、对比教学、交际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服务于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

1)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汉语词汇语用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及信息库建设》,项目编号:21BYY117;2) 2021年度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全球中文学习联盟研究专项)《国际中文教育汉语词汇语用信息挖掘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YB145-15;3)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等词汇语用信息库开发与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3YH19B。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思琴.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 “地” “得”用法、误用类型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2018.
[2]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1): 49-64.
[3] 邓甜甜. 汉泰结构助词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12.
[4] 金茜茜. 母语为西班牙语学习者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