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苏商业空间结构历时性与共时性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Design of Wu Su’s Commercial Space Structure
DOI: 10.12677/Design.2024.91031,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111 
作者: 仲晨露: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苏州街巷商业空间历时性共时性Suzhou Streets and Alleys Commercial Space Diachronic Synchronicity
摘要: 苏州的传统商业街巷体现了苏州商业文化的特色,然而,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华很难让大众认识,这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对吴苏街区商业空间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进行探究,以苏州古城区的潘儒巷为例,分析其在时间、空间中的特性,在保留吴苏街巷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的更新提出建议。
Abstract: Suzhou’s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s and alley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zhou’s commercial culture. However, the profound cultural essence contained in them is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which has brought certain challenges to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is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mmercial space in Wu Su District,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ime and space,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based on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Wu Su streets and alleys.
文章引用:仲晨露. 吴苏商业空间结构历时性与共时性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1): 258-26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31

1. 引言

现代城市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给传统城市形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喧嚣的商业氛围使得原有的文化氛围、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失。从地域性角度出发,探究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是极有必要的,这对塑造特色城市空间,延续城市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另外,笔者还对苏州古城区潘儒巷为例进行设计说明,展现文化主题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表现力。

2. 吴苏街巷商业空间构成研究

2.1. 吴苏街巷空间格局以及构成要素分析

苏州街巷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起初,街巷的建筑功能仅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由于人们日常需求的增加,商业功能的比重增大,使得街巷的建筑功能逐渐由最初的居住功能转变为居住和商业并重发展的建筑,到后来街巷的商业功能越来越齐全,形成了今天的商业街区。

商业和手工艺区是街巷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街巷空间还包含一些公共空间和节点,如广场、寺庙、桥梁等,这些区域通常沿着主要街道和河道分布。如果我们把河流想象成一条线,那么街道、建筑则由“线”串联起来。所以,街巷空间格局也可以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描述,即包括了水、桥、房屋、街的水陆并行或垂直交叉的空间格局,这种街巷肌理和网格以水系为中心的安排,呈现出连续和完整的形态。笔者调查发现,古城区的传统建筑和民居一般都是两层,家家户户房屋相连;街巷道路宽度很狭窄,大约一米五,并且一般为石板路。建筑外观的色彩多为白墙黑瓦,十分简洁。苏州古城的建筑多为院落形式,院落的一般布局是将庭院设置在整个院落的中心,而庭院周围的建筑一般是封闭式的,从院落建筑外部来看是封闭的,但是从院落中看却是开放的,苏式建筑的院落,一般会设有檐廊,檐廊将院落的室内室外分隔开来。街巷和院落融合,构成了独特的街道格局。

吴苏街巷的商业空间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建筑环境、标识与导视系统、灯光照明等方面。街巷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传统的砖、石、木等,绿化和景观沿着街道、河道分布,如花坛、假山和水景。标识与导视系统是游客识别和导航的重要元素。这些标识包括牌楼、招牌和指示牌等,导视则包括道路标志、公共设施指示牌等。而灯光营造处舒适、温馨具有艺术感的商业空间氛围,突出了建筑的轮廓和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以上,吴苏街巷的空间构成总结为:苏州街巷以河流作为重要构成元素构成了苏州古城的肌理。街区的结构没有固定统一的形态,主要以像鱼骨一样的道路作为主线,建筑分布则成面状扩展。这些空间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像树网结构一样的完整的街巷商业空间。

2.2. 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的构成方式

吴苏街巷的商业空间包含较多的元素,路线组织也较为复杂。经过漫长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布局种类丰富,并且独具特色,但是又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有秩序的商业空间系统。特有的空间构成方式是商业空间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商业街巷的布局因其显得更多元化。

根据查阅的资料显示,并列组合是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的构成方式之一,并列组合是在吴苏街巷空间中的典型构成模式,并列组合方式有三个组成要素,就是河、街、房屋,将这三种要素根据它们的布局关系,总结出三种布局方式,一是河–店铺住宅–巷,这种布局方式的特色是街巷的生活气息较为浓重。二是河–巷–店铺住宅–巷,这是一种公共空间较多的布局方式,三是河在两条巷子中间,这种布局方式在吴苏街巷中较为少见,但是这种布局的商业会更加聚集 [1] 。吴苏街巷的另一种构成方式是链接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就是要将街区中的建筑看作是点,而街区则看作是面,街巷道路就看作是线,吴苏街区商业空间的等级明确和分布均匀的特点,链接组合这种构成方式就是通过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这样吴苏街巷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形成了,但是因为线的形态各异,道路的走向就会出现变化,近些年来,由于吴苏街巷人口增多,点和线的组合方式也增多。由于点的空间性质都各有不同,我们将这些点进行交叉、转折等形式的变换,就会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点,也可以连接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的要素,这就会使吴苏街巷的空间性质更富有动态变化。

3. 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下的吴苏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3.1. 吴苏街区商业空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

历时性和共时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研究人类语言演变而提出的两条语言学原则 [2] 。在索绪尔的历时共时视角下,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从纵向时间过程和横向时间切片两个维度来研究语言内部要素与语言系统整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慢慢的,随着理论系统的完善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两个理论被转译成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运用到建筑空间中 [4] 。

对于吴苏街巷的商业空间的分析,也可以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时间维度下的吴苏街巷空间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和不断的更新中。吴苏街巷从最初的只具有居住功能的居民建筑发展到现在的集商业、旅游、生活、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质的商业空间。从这个层面来说,街巷空间的历史人文底蕴也在历史上层层积累,当前街巷的空间形态也反映了沉淀下来的街巷面貌。吴苏街巷的共时性理论分析是相对的,我们在进行共时性理论下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的分析时,会着重分析吴苏街巷的商业空间性质,重视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联,尽量排除时间因素的干扰,并且选取代表性的单个店铺进行分析或把空间区域扩宽用来增加共时性在吴苏街巷商业空间中研究的目的性。总结起来,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是通过商业结构的内部元素以及外部环境的系统的研究。

3.2. 历时性与共时性在吴苏街区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历时性理论在吴苏街巷中的具体运用表现在其对于文化内涵的运用和塑造方面,而它的吴文化价值是在历史变化积累作用于具有多种功能性质的商业空间,对于文化的积累传承和保护是吴苏街巷商业空间形成人文环境的前提,这就要求民众必须对吴文化具有理解,才能够达到文化商业街巷的塑造。街巷本身具有的商业性质,也能够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中,使其带有地域性文化特色。这样做能够充分表达苏州市的人文精神,并引起苏州居民的情感共鸣,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区的凝聚和发展。另外,吴苏街区的建筑风格、商业活动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对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空间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中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用过共时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好了解吴苏街区与其他地区的异同。吴苏街巷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化十分鲜明的商业空间系统,必须要和吴文化元素产生关联,例如在吴苏街巷建筑的设计方面必须形成统一的风格,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法融入周边环境的建筑出现,但是,在吴苏街巷的设计中要追求每个元素之间的异质性,可以通过细微调整外观造型和重新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性质等方面形成碰撞感,让空间可以多元化,如何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以及建筑内部空间通过商业空间结构设计的方式形成为整体的又具有苏州地域性特色的风貌,这就是历时性与共时性对于吴苏街巷商业空间结构设计的研究意义。

4. 潘儒巷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选址及其背景介绍

本方案选址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角的西潘儒巷,占地面积约为一千平方米。下面为潘儒巷的历史背景介绍,潘儒巷的全长仅有四百一十五米,路宽3.3米~12.3米。因旧有潘时用宅,故名。从宋代至今,潘儒巷由宋朝的章家桥巷到元朝的潘氏巷再到明朝的潘时用巷,至今称为潘儒巷。其地理位置处在狮子林和拙政园之间,东向通向平江路,可谓是大隐隐于市,充满人文价值。

1) 选址用地及建筑现状

在选址规划范围内的百分之八十为当地居民用地,居民建筑的形式为院落,建筑高度为两层,建筑布局错落,形成了宽窄不一的巷道。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为商业店铺用地,而商业店铺的功能主要以零售以及餐饮两种。其余的百分之五为文化遗址。选址内的建筑主要以苏州传统古建筑为主,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建筑的平均高度为八米。这里的建筑多为传统的江南民居,白墙黛瓦、木格扇、马头墙等江南典型建筑要素一应俱全。整个景观要素点线面兼具,色彩雅淡,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另外,潘儒巷的空间形态具有苏州街巷的典型特点,曲折、错综复杂,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在规划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技巧,与水巷相配合,呼应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2) 文化背景

潘儒巷是苏州古镇的一部分,颇具人文特色,它代表的是苏州的缩影、精华。潘儒巷以其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游客。在这里还保留着一些以木构建造为主充满独特风格的传统建筑。精致典雅的建筑组成群体充分展示了江南古人们精湛的建筑技法和艺术。古建筑错落有致,小桥流水风光之美,繁华与古雅相得益彰。譬如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等。此外,其民俗文化同样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索和学习,像苏州每年正月十五会“闹花灯”、在二月十二的“虎丘花朝”等节庆文化习俗。还有苏州传统手工文化,在这“人间天堂”培养产生了各种手工艺品和装饰技法,如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和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项目,凭借精湛的匠人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苏州一跃成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并在国际上闻名于世。

3) 商业空间分析

潘儒巷商业空间以小店小铺为主,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巷内的店铺多为传统的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店和文化用品店等,这些店铺不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还传承着传统的文化和技艺。外部空间布局较为紧凑,流线设计合理,易于吸引游客。在空间布局上,潘儒巷以纵向为主轴,店铺和景观沿着主轴两侧分布,形成一条清晰的游览路线。此外,潘儒巷还有许多小巷和支路,这些小巷和支路将主轴上的各个景点和店铺串联起来,使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游览整个商业空间。

4.1.2. 选址面临问题

面临问题一:古街传统格局依旧存在,部分风貌已发生变化,例如一些古建筑门口大量张贴现代海报,沿街店铺出现西式建筑,街巷面临破坏。面临问题二:文化类型多样,缺乏创新性表达,公众参与不足 [5] ,非遗商品需要生产性保护。面临问题三:有较强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缺乏持久的深度消费力量。

4.2. 规划设计总结

4.2.1. 设计理念及特征

对于潘儒巷的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理念要三个方面,一是再现:保护古街的传统街巷肌理,重现昔日的商业街巷风貌,在不破坏潘儒巷的整体的建筑风格形式的基础上,对于它的建筑功能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内在功能。二是传承:继续发扬吴文化的精髓,传承当地的特色古非物质文化技艺,营造传统技艺的展示空间。三是融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文化结合,实现文化碰撞升级。我们将会把古街传统文化和当代的艺术创意结合起来,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碰撞升级,实现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 [6] 。

对于潘儒巷的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注重整体化设计,促进线性空间向面性空间至立体空间的过渡,公共空间节点与街巷衔接无缝,考虑人们的舒适感 [7] 。另外,从街巷文化、主题上出发,空间组合安排合理,集娱乐、餐饮、文化一体化的商业街。二是注重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这类建筑及商业群是城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象征。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有助于保持商业空间特有的人文内涵,增加民众的历史认同感 [8] 。三是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首先,街区空间尺度良好,街道高度不超过1:2,街巷内设立景观绿化,步行空间适应人们体验需求,如出行、购物、休憩等要求,有利稳定人流,增强商业街巷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2.2. 地域性设计要素的提取

地域性设计要素的提取应从充分展示苏州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进行考虑,诸如建筑、空间、绿化、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建筑要素:苏州街巷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地域性设计要素的重要体现。这些建筑大多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以白墙黛瓦、木格扇、马头墙等为典型特征,建筑物以二到四层为主,体量大,更符合商业需求。同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等,建筑装饰方面,多采用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进行装饰,如龙、凤等吉祥动物,以及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建筑雕刻精细,十分精致。在设计中应保持原始建筑格局,对局部建筑进行微调整,优化建筑外立面,去掉不匹配街巷风韵的元素,如不合理的电箱安装、破败门店等,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强化建筑风貌;装饰上多展示最突出本地文化的元素和地域特色,设置江南主题文化的招牌广告、海报,借鉴河巷、纺织、船舶、湖石等地域美学元素,生成新的艺术构件,实现苏式美学从古至今的转译。

空间要素:苏州街巷的空间形态和结构也是地域性设计要素的重要方面。街巷空间呈连续性空间,视野通长,常常呈现出曲折、错综复杂的特点,给人一种“步移景异”的意境。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街巷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空间夹杂处作为节点空间,具有吸引性、停留性的特性 [9] ,利用地形、建筑、绿化等元素进行空间划分和组织,以此解决序列性空间单调的问题。在街景营造上,在空间夹杂处放置驻足点,以满足游客基本站立、落坐、对谈等基本行为,提升商业活力,吸引游客打卡消费;引入符合“姑苏八点半”商业氛围的矮柱灯、路灯、渔网彩灯、造型灯,勾勒街区特色;在靠近河道的区域创建半围合空间,引入西式咖啡、烘焙等餐饮商铺,实现江南韵味与西式文化的共生等等。

绿化要素:苏州街巷的绿化也是地域性设计要素的重要体现。传统的苏州街巷中,绿化植物以本地适生品种为主,如樟树、桂树、竹子、山茶、桂花等。运用这些本地植物进行景观营造,打造四季皆宜的景观效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植物能够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与街道的建筑物相呼应,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丛–高大树木的组合方式,搭配自然朴实的景石与城市家具,打造极佳的观景视角同时能够凸显公共空间的文化性。

文化要素:苏州街巷的历史文化也是地域性设计要素的重要方面。这些街巷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如名人故居、古井古桥等。ip形象、导视标牌能够体现商业空间的精神,我们可以利用不同色系、材质搭配出苏式山水形象,以“古文”、“桂花”、“神话”等元素为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苏州的历史文化;另外,在商业街中设置展览馆、非遗体验馆或文化中心 [10] ,展示苏州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艺术成果,让游客参与其中,一步一景,设置“茶酒雅集”的商业生态,以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苏州的文化和历史。

材质要素:苏州街巷的材质也是地域性设计要素的重要体现。传统的苏州街巷中,常常使用青砖、石板、木材等本地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苏州古城的街巷肌理。在设计中,可以将原始苏巷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进行景观和建筑营造 [11] ,如现代材质如透明亚克力、发泡铝、火山岩、竹模等,融入昆曲、湖石、小桥等元素,提升建筑的现代感,表达城市历史的连续性。苏州地铁11号线就是一个典范,空间语言柔美,给人极强的情境感受。

以上,方案的主要功能规划为将沿着道路的建筑的主要性质为商铺,商铺的主要种类为具有苏州特色的茶室、丝绸、旗袍、苏式家具、扇子,以及特色餐饮等种类。因此,这类建筑类型应在一定规模上加以强化。饮食类可集中或分散,风味小吃较为集中,餐厅多与休息空间结合。其他家具、文体类用品集中在一起,提高商业街巷的文化地位。建筑外立面进行微调,搭配白色户外铺装、家具、标牌等,增加景观绿化,丰富空间层次。建筑内部重视灯光、空间及江南水乡的联系,为了提供充足的内部空间,设置玻璃墙,灯光颜色采用温柔的暖黄色调,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的秩序化设计可以让建筑空间拥有良好的声学效果,给人带来深层次的场景体验。一部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愿望,建筑内部按单元区分,前设店铺。后部或上层设立住宅空间。

在选址内的公共空间设置景观节点,居民区以及民宿集中在选址中心位置。建筑群依旧保持传统高度,平面起伏平缓。公共空间节点与街巷之间的连接之处设立缓冲界面,设置绿色廊道或种植成行列的植物,植物配置是以苏州市花桂花以及市树香樟为主,再以黑松、芭蕉、竹、银杏等苏州园林中常用的景观树木及太湖石进行搭配,保持中式设计中简朴、内敛的价值观,并在廊道、街巷、河道处放置供人休憩的长椅。通过绿化、遮挡等手段进行设计,不仅丰富了街道空间,也给游客带来舒适的体验。代表性的公共节点设计采用交叉木格结构,安插浅色橡木木柱支撑,使其无缝融入周围的城市环境,便于游客感知城市人文内涵。同时,在大厅设置动态的数字媒体背景墙,内容有关于古画、苏绣、建筑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便利设施,包括品茗区、休息区等,提高街巷额外的收入。还有,利用历史建筑、古桥、古井等元素来营造具有历史氛围的商业空间,便于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的融入。

商业街巷的公共交通系统应满足现代城市出行的便利性,街道处设立单独的停车位,避免道路堵塞,维持道路秩序。另外,街巷设立连接节点的通道,譬如商业建筑、文化景观或公共设施等,节点和路径的合理安置,便于引导游客的游览路线,增强商业空间的可达性和吸引性。商业街巷主题雕塑放置在显眼的入口,其他像标牌、小品适当安插在隐蔽的位置,增强道路的活力。商业街整体颜色基调是黑白、青绿淡雅,这是苏州古城区标志性的色彩,也在无形中给民众留下了很深的精神印象。创新性设计不是全盘否定原本的基调,而是在此基础上配以点缀。

4.2.3. 设计总结

在本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将会保留原址的道路以及建筑方面的原有结构、工艺、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将更多现代化的商业功能融入里面,恢复苏州古城区的原始建筑群。在方案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将会严格按照所查阅的尺度规范来进行设计,例如街巷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以及建筑面积等,使街巷的层次更加丰富。另外,整个方案是以吴文化元素为根本,融合现代的设计手法。且将整个设计内容划分成室内、庭院、景观节点以及公共交流空间这几个方面进行,在建筑外观的造型方面将继续沿用苏式建筑自身的设计,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会融合吴文化元素,重新规划设计室内空间的功能性质,对于景观部分的设计是借鉴苏式园林的设计特色,将方案的设计思想结合。总结起来整体方案就是将传统吴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在保留潘儒巷原有的空间风貌基础上丰富街巷空间功能的吴苏街巷商业空间设计。

5. 结语

本文从历史和现代的维度深入剖析了苏州吴苏街区商业空间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以潘儒巷为例,探讨了传统商业空间在当今社会中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并对其空间规划设计做了详细阐述,包括优化结构布局、重现历史元素、保留与更新建筑形态等方面,旨在再现古街风貌,传承吴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文化结合。总的来说,在保留传统风貌基础上对吴苏街区商业空间进行更新设计,能够有效地延续历史文脉并满足现代商业功能的需求,同时提高其整体吸引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们保护和传承苏州文化提供有益的思路及建议,因此,对其进行设计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苗田野. 苏州地域性商业街空间类型分析与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22.
[2] 袁朝晖, 胡飞, 王霞. 历时性与共时性——以湖南大学校园空间演变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 38(7): 69-72.
[3]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珍藏本[M]. 高名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21-138.
[4] 徐亮. 空间: 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汇点——也谈类型学中的建筑空间[J]. 时代建筑, 1998(1): 72-75.
[5] 鲍世明. 乡村博物馆的主题展示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38-40.
[6] 张琛. 从传统商业街到现代商业游憩区[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06: 35-36.
[7] 黄雨蒙. 苏州传统街巷空间类型及其在当代商业步行街中的传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科技大学, 2021: 63.
[8] 裴宇. 基于地域特征的商业步行街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47.
[9] 陈颖. 以文化景区为主题的商业街设计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31.
[10] 李亚薇. 方塔园——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汇[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6): 4-6.
[11] 张瑞萍. 江南地区传统商业街巷空间构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