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时代背景下的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Space Design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Education Era
DOI: 10.12677/Design.2024.91086,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85 
作者: 张永心: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张郅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陈柯宇: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公共教育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Public Education Community Art Museum Space Design
摘要: 在公共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社区美术馆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室内空间设计对于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评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区美术馆的空间设计策略,以及这些设计策略如何满足当代社会的教育需求,以更好地服务公共教育目标和社区需求。以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公共艺术教育形态的两家社区美术馆:“粟上海•愚园社区美术馆”“仁•社区美术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设计策略。研究发现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展览需求,能促进观众的参与度;数字互动展示和先进的技术集成是提升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关键,可以显著增强教育体验。本研究为公共教育时代下的社区美术馆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对空间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管理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public education, community art museums, as important places fo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through their indoor space desig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in this era, and how these design strategies mee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better serve public education goals and community needs.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studies as the main methods, two representative public art education forms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were selected: “Su Shanghai Yuyuan Community Art Museum” and “Ren Community Art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current space design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were analyzed, an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desig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flexible and varied spatial layouts can adapt to different types of exhibition needs and promote audience participation. Digital interactive display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re key to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rt museum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terior space design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in the era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valu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ace designers, educators, and cultural manager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文章引用:张永心, 张郅一, 陈柯宇. 公共教育时代背景下的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1): 714-72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86

1. 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概述

国内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的建设,其标志性的体现是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在美术馆的设置,这个时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而“社区美术馆”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的设计实践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社区美术馆这一概念源于社区博物馆,并沿袭了国内对于博物馆、美术馆行政分类。然而,目前尚没有关于社区美术馆的统一概念界定。正如王南溟所认为的,社区美术馆重新定义了传统美术馆的概念,将其转化为进入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这种空间不仅分散了大型美术馆的单一结构,还利用了社区的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美术馆的运作主要依赖于社区驱动,其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极大地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 [1] 。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对“社区美术馆”进行更好发展的要求 [2] 。这个指导方针强调了在社区层面推进美术馆及类似文化空间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一战略下,成都市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设总计3043个社区美空间 [3] 。社区美术馆作为社区美空间的一种空间类型,是以居民需求为牵引,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体验和消费的社区文化艺术美学空间。

“公共教育时代背景下的社区美术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是一个结合教育理念和室内设计的多维度研究领域。对于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的研究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学者们都普遍认识到社区美术馆作为公共教育工具的重要性,并且都在探索如何通过室内设计强化这一角色。然而,各地的研究重点存在一些差异。国外研究的重点是更多地集中在将最新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原则应用于社区美术馆的室内设计。研究者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增强现实、互动展览等)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学习体验,同时确保美术馆的运营和设计符合环保和节能标准。在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则更倾向于强调社区的融合和文化传承在美术馆设计中的作用。这包括如何使美术馆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社区,反映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和文化活动的持续发展。尽管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焦点不同,但都明确地指出了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在提高公共教育效果方面的关键作用。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还是通过社区融合和文化传承,这些研究都致力于通过空间设计提升社区美术馆作为教育平台的功能和影响力。

2. 公共教育的发展对社区美术馆设计的作用

公共教育的发展对社区美术馆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从美术馆的功能、空间布局到参与方式和技术应用等。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社区美术馆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还变成了多功能的教育中心。这要求美术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展览的需求,还要为教育活动、讲座、研讨会和社区活动提供空间。因此,社区美术馆的空间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能够容纳多种活动。为了适应教育的需要,美术馆的空间布局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开放性。开放式的展览空间、可变动的展览墙和多用途的教学区域成为常见设计。此外,儿童友好的教育空间设计,如互动游戏区和教育工作室,也越来越普遍。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和交互技术在美术馆设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数字导览到增强现实展品,技术的集成使得艺术作品的展示更加多元和互动,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社区美术馆的设计开始采用更多互动元素,如可触摸的展品、参与式的艺术安装和互动科技(如AR/VR)。这些设计不仅提高了参观者的体验质量,还加强了参观者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公共教育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也反映在社区美术馆的设计上。公共教育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一理念也被融入到社区美术馆设计中。为确保社区美术馆空间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观者都是开放和包容的,通过展览和活动反映多元文化的声音。

总之,公共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区美术馆设计的革新,使其不仅成为展示艺术的场所,更成为公共教育的活跃中心,通过各种展览和教育项目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也表现了社会对于文化机构功能和责任认识的深化。

3. 社区美术馆室内设计案例分析

1)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愚园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1088弄,其命名灵感源于刘海粟的名字中的“粟”字与塑造之“塑”谐音,同时也回应了蔡元培百年前提出的“社会美育”理念。这个项目的设计目标是打造出既具艺术性、趣味性又充满互动性的展览空间,同时与社区文化紧密结合,提供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体验。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与传统美术馆不同,特别强调美术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它不是以美术馆本身作为服务社会的核心,而是利用美术馆的专业特性协助各个社会团体创造独特的空间,并寻求个性化的运作模式。美术馆提供的是一个平台,通过与之沟通,社会各界可以获得新的体验和管理技巧,从而从自身角度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空间设计上,设计人员则尽可能的使空间连贯,中间无遮挡阻碍,同时加入一些可变装置,活化空间用途,让体验感得到提升。设计师通过贯穿式布局将整个空间划分为岩之憩、笔之意、风之影、森之音、木之居五大主题区域,每一块区域都是尽可能考虑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将空间合理布局。本项目是与刘海粟美术馆联合推出的社区型美术馆,刘海粟晚年多画泼墨,设计者从他的黄山画作中提取中国传统色彩,如下图1色彩提炼过程所示,并以现代的方式予以呈现,向刘海粟表达敬意。其中的“山之形泼墨长廊”不仅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如下图2山之形所示。

Figure 1. Color extraction process

图1. 色彩提炼过程

Figure 2. The shape of mountain

图2. 山之形

岩之憩主题空间,设计呈现出一座巨大山峰的形状,仿佛耸立于黄山云端之上,营造出一种悠闲宁静的氛围,如下图3岩之憩所示。为了降低整体结构的重量,满足荷载要求,其形状和结构经过了精心设计。

笔之意主题空间,把刘海粟画作里的山形加以精炼,使用有弹性的特点的彩色绳子,把山形以一种柔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下图4笔之意所示。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师运用了线构平面的技术,通过旋转、弯折和重叠的处理,使单一的平面形成了一个具有三维特征的物体,这种设计赋予了物体一定的空间概念。

Figure 3. Rest in the rock

图3. 岩之憩

风之影主题空间,设计师将画架的展示面从最初的两面墙增加到十面,并通过移动画架到不同位置,创造了多样化的参观路线,如下图5风之影所示。当不举行展览时,这些画架可以折叠至两侧墙体,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

Figure 4. The meaning of the pen

图4. 笔之意

Figure 5. The shadow of the wind

图5. 风之影

森之音主题空间,被设计为多功能空间,可用于举办沙龙、儿童手工课程,以及艺术衍生品的展示和销售。该空间内设计有储物书柜,用以扩展中心活动区域,如下图6森之音所示。此外,在靠近内部的区域,设计了特定的布局来区分观展人群和参与活动的人群,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维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Figure 6. The sound of forest

图6. 森之音

木之居主题空间,设计师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公共空间,专门为周围的儿童而设,如下图7木之居所示。在这个设计中,他们重点考虑了如何使艺术在公众中得到普及。这包括了从小培养对艺术的教育、摆脱艺术高不可攀的形象,并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Figure 7. The wooden house

图7. 木之居

上海社区美术馆理念得到了本地多家美术馆的积极响应,其中刘海粟美术馆发起了名为“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的项目。“粟上海”项目定位特别强调美术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将艺术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为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开放,其核心设计理念是将美术馆定位为社区文化的中心 [4] 。其设计背离了传统的高端、高雅形象,转而采用一种更为亲民、接地气的风格。该计划利用美术馆的专业能力,协助各社区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立美空间,并探索适合各自的运营方式。

2) 仁·社区美术馆

仁·社区美术馆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孝丰路5号武林里口袋公园5号5幢,这座仅有约60平方米的小型建筑,也许是中国最小的社区美术馆之一。该空间是一个长13米、宽4.2米、高5.4米的狭长区域。经过设计师的巧妙规划,这个紧凑的空间被转化为具有丰富形态的多功能区域。空间的入口位于西南角,这样布置使得参观者可以从最长的路径中体验整个空间,如下图8入口区域所示。内部空间被巧妙地分为两层,前后共分为三个部分:前厅、中厅和后厅。中厅通过天桥与前厅和后厅相连,各个区域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个含糊不清的空间。此外,通过高度变化和围合的变化,空间被赋予了一种节奏感 [5] ,如下图9展览空间所示。

在光环境设计上,仁·社区美术馆被设计成一个内向型的空间,面向东侧的是杂乱的街道景观,为了减少外部干扰,该侧几乎不设窗户或仅有高窗,这样可以引入自然日光又不直接展现街道的视觉,为了增强空间的氛围,前厅和后厅各设有一个天窗,这种设计使得美术馆内部充满了一种宗教般神圣的气质,如下图10条形窗、图11天窗、图12通高中庭所示。

Figure 8. The entrance zone

图8. 入口区域

Figure 9. Exhibition space

图9. 展览空间

Figure 10. Bar window

图10. 条形窗

Figure 11. Skylight

图11. 天窗

Figure 12. The central hall

图12. 通高中庭

在材料运用上,摒弃了所有复杂的材料装饰,为了强调视觉上的纯净感,整个美术馆内部使用了白色微水泥作为主要材料,通过极简主义处理手法将重点放在展现空间的本质元素上,如光线、空间布局、体量和结构。在色彩上融入克莱因蓝元素,向艺术家Yves Klein致敬,增添了空间的丰富性。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仁·社区美术馆是具体的案例,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社区内部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多样性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通过这样的实践,社区美术馆正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美术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如何融合当地文化、社区参与和艺术展示方面的尝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 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现有的几个社区美术馆的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现对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1) 空间功能性不足。一些社区美术馆在空间布局和功能性方面存在不足,可能无法有效满足多样化的展览和社区活动需求。这通常是由于在设计阶段缺乏对社区需求的深入理解,或是资金和资源限制导致的。部分美术馆在设计上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展览要求和社区活动。设计过于固定或传统,未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2) 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一些社区美术馆未能有效地吸引和保持访客的兴趣,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空间设计上过于注重美术馆的传统功能,而忽视了现代公众对互动体验的需求。

3) 与社区环境融合不足。部分美术馆在设计上未能很好地融入所在社区的环境和文化。原因是设计时缺乏对本地文化和环境特征的考虑,或是缺乏与社区居民的有效沟通。

4) 可持续性和环保意识不足。有些社区美术馆在设计和运营中缺乏可持续性,如能源效率低下、材料使用不环保等。原因一般有资金限制、可持续设计知识的缺乏,或对环保意识的忽视。

社区美术馆作为连接艺术和社区的重要空间,其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功能性、灵活性、互动性、社区融合、可持续性和长期维护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社区的具体需求、文化背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跨学科合作、充分的前期研究和社区参与,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使社区美术馆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5. 公共教育时代背景下的社区美术馆空间设计方法

在公共教育时代背景下,社区美术馆的空间设计需要紧密结合社区特性、公共教育目标和室内设计的专业原则。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方法和考虑因素:

1) 社区调研与需求分析

社区特性:深入了解社区的文化背景、人口构成和社区成员的需求。

教育目标:明确社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目标,如提升艺术素养、促进文化交流等。

2) 功能性规划

创造灵活的空间布局,能够适应不同展览、教育活动、社区聚会等多种用途。考虑互动区域设计,如设置互动式展览区和教育工作坊空间,鼓励参观者的参与和互动。

3) 空间流线与布局

合理规划设计空间动线,确保空间易于导航且符合安全标准。设置使用可移动的隔断或幕墙系统,以适应不同的展览和活动需求。

4) 环境与氛围营造

合理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创造适宜的展览和学习环境。在色彩设计与材料运用上,选择反映社区文化特色的色彩和材料,增强空间的身份感。

5) 技术与创新

在空间设计中,结合了AR (增强现实)和VR (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展示技术,提高观众的参与度,通过数字化手段,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展览内容和路径,从而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个性化的艺术体验。

6) 社区参与与反馈

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美术馆的设计和规划过程。王韧在谈到社区美术馆的人民性中提到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源于人民,创作者立足现实土壤,通过观察社区、体验生活和访谈群众等形式,将生活体验与艺术手段相结合,他认为只有那些蕴含真实人性情感的艺术作品,才能不断激发新的活力,持续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和创造新的创意 [6] 。另外,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根据社区成员的反馈调整和优化设计。

7) 空间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设计应具备适应未来变化的灵活性,考虑空间的耐用性和维护成本,以确保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

总结而言,社区美术馆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功能性、灵活性、技术融合和社区文化的反映,同时要兼顾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美术馆的长期运营。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法,社区美术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教育目标,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图1~图7来源:https://www.gooood.cn/shanghai-community-art-museum-china-by-hdd.htm

图8~图12来源: https://www.gooood.cn/ren-community-art-gallery-china-by-zw-architectural-design-studio.htm

参考文献

[1] 王南溟.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社区美术馆[J]. 画刊, 2019(5): 38-41.
[2] 王善琴. 泸州市社区美术馆建设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 民风, 2022(5): 11-14.
[3] 李颖. 未来5年成都将建3043个社区美空间[N]. 成都日报, 2021-03-04(008).
https://doi.org/10.28063/n.cnki.ncdrb.2021.000823
[4] 马琳, 李思妤. 社区美术馆在上海的实践: 以“艺术社区在上海: 展览与论坛”为例[J]. 公共艺术, 2021(4): 72-79.
[5] 周伟, 张家宁. 仁•社区美术馆[J]. 现代装饰, 2022(3): 4.
[6] 王韧. 社区美术馆的人民性[J]. 上海艺术评论, 2022(5):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