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建议——以济南市章丘区叶亭山村为例
Curr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Taking Yetingshan Village, Zhangqiu District,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1091, PDF, HTML, XML, 下载: 50  浏览: 104 
作者: 黄梦琪, 许永征, 吴 逸: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叶亭山村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Yetingshan Village
摘要: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曹范镇叶亭山村被列为山东省省级传统村落,具有传统村落特征,村落内现存济南市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兴国寺。文章将以村落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民居、古寺庙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根据山东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特征及地理情况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策略,为叶亭山村后续的保护及利用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Yetingshan Village, Caofan Town, Zhangqiu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s listed as a provinci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with traditional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The village still has the earliest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 in Jinan City—Xingguo Temple. The article will provi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villag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cient temples, and other aspects. And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region,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will be devel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subsequen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etingshan Village.
文章引用:黄梦琪, 许永征, 吴逸. 山东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建议——以济南市章丘区叶亭山村为例[J]. 设计, 2024, 9(1): 755-76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91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然而,各城市边缘地区仍存在着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受城市变迁和科技发展影响,许多村民离开了传统村落。这导致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未能得到及时保护,从而造成当地文化特色的逐渐消失 [1] 。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为村落规划改造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 。叶亭山村地理位置独特,四周被自然环境所环抱,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特征。通过对叶亭山村的详细调查,可以为其提供合理的规划依据,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维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也为叶亭山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 村落概况

2.1. 村落历史沿革

在隋唐时期,章丘境内曾设立亭山县,而县城就座落在今天的叶亭山村。当时,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据考古资料显示,叶亭山村可能在隋开皇六年至唐元和十五年这223年间建有兴国寺。兴国寺于1979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于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包括正门(天王殿)、东西旁门、东旁门内侧照壁、东配殿(关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七座建筑。在殿内,一尊石像得以保存,根据专家考证,这是隋代的佛像。

上世纪60~70年代,叶亭山村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建。在这个时期,村庄的民居沿用了传统的建筑模式,但街巷格局和建筑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较为规整的联排住宅,逐渐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布局特征。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村庄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继续向北扩展,建筑形式和材料也完全脱离了传统建筑模式,使得村庄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目前,村落中的传统民居数量有限,大部分已经经过翻新和重修,不再采用传统建筑手法。然而,村庄中仍保留了一些具有传统风貌的民居,其中一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也逐渐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这反映了村庄在演变中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痕迹,同时也积极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 [3] 。

2.2. 村落布局

村落没有正规的大门。进入村门口,右手边就是兴国寺,左手边是村委办公室。村内的街道复杂密集,没有完整的规划,主要交通干道较为宽阔。许多民居因重修面积扩大,房屋之间的距离窄小,不易过人和车辆。因此内部民居集中。村内住宅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具有传统风貌民居集中在进入村门口的,部分传统风貌保存良好。其他的建筑多为现代建筑。8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村较整齐,与80年代以前建设部分的肌理截然不同,能较容易地识别出村落的发展历程。

村落内部主要是民居建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但是在进入村之前的街道上会有集市。

2.3. 村落民居建筑现状

叶亭山村的传统居民住宅为四合院结构。正房多为三间、部分为两开间、室内设置厨房,空间狭小。院内厢房为储藏间或者厕所。门保留传统风貌,起居室的门已换置成现代门。屋面青瓦松动、门窗部分改为现代门窗。村内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在村内的人年纪较长,内设的猪圈已不再圈养牲畜而改为杂物间。

除了传统建筑,其他为村民的自建房。这些房屋已经没有了传统建造手法,为现代风格的建筑,但屋内也设有院落,有砖混结构和木结构,楼层在二层以上。

2.4. 村落历史基础要素

这古村落包含丰富的历史元素,其中之一座朝南而建的古寺庙。该寺庙内部包括大殿、东西厢房、东西旁门等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经历了宋、元、明、清代的多次修缮,这座寺庙展现出官式建筑风格,其屋檐外部装饰有大量斗拱寺庙建筑的屋檐上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体现出其艺术品位;在兴国寺内,存有六块石碑,最早可追溯至隋代。这些石碑所铭刻的碑文记录着古代历史事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古村落中的一座照壁位于中心位置,既具有遮挡视线的功能,又在美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保存良好且仍在使用的三座石磨,是古代磨坊的有力见证,呈现了过去的生产方式;两口古井曾是古代村民主要的饮水来源,其中南侧的井已被现代设备所取代,而北侧的井仍在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保存完好的五座古碾仍在使用,见证了古代磨坊的工业历史,为当代人们提供了窥探过去生活方式的窗口。这些古老元素在古村落中交织出一幅丰富而深厚的历史画卷(表1)。

Table 1. Basic elements of village history

表1. 村落历史基础要素

3. 村落环境概况

3.1. 村落自然地理环境

进入村门口,就可以看到房屋被大片农田包围,农田后被山峦环抱。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山川雄奇,风景秀美,平原广袤,地产富饶。辖区内河流主要有横河,因处于上游,水质较好,另外有小型水库多处。农田灌溉以地表水为主。全镇地下水动态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丰水期在5至6月份,地下水水质较好。

3.2. 村落气候条件

叶亭山村地处暖温带季风区,经历四季分明的气候变化。春季呈现干旱多风的特征,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则温和凉爽,冬季则少雪而干冷。

其年均气温为12.9℃,积温在0℃以上的范围为4800℃至4900℃。年降雨量为700毫米,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干燥度在1.1至1.2之间。由于土壤层薄,地势高,坡度大,持水少,径流大,蒸发快,失墒多,该地区容易发生干旱,因此被划定为重旱区。夏季经常遭受暴雨,且雷击事件时有发生。

4. 古寺庙

4.1. 兴国寺概况

兴国寺占地2600平方米,相传为隋唐时期建造。寺门3间,单檐硬山顶,上施黑瓦,中间砌一拱门洞,两侧附有东西边门各一,寺门正中拱门洞之上门额镌“兴国寺”,款署“天启七年孟夏重修天王殿”,因此得知是明代天启七年重修。现存大殿、东西厢房及东西旁门等建筑。大殿内保留着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地面以上有5.3米,民间俗称“八丈佛”,厢房内原本佛像在文革时期销毁。

兴国寺历史上也曾是佛教圣地,隋唐时县城就设立在现在的叶亭山村。兴国寺在唐宋之际最为兴盛。经宋、元、明、以及清代,历代重修。兴国寺大殿遗留丶结构比较复杂。大殿屋檐外大量斗拱,属于官式建筑。经专家研究,大殿属于隋唐时期的建筑,后来维修多次。斗拱的使用量巨大,从木材的使用上,可以判断出是宋代时期维修。东西配殿及山门建筑则为明清时代的遗物。兴国寺后来改为村里的小学被保留下来,也曾作为棉花的收购点。

4.2. 兴国寺大殿石柱

大殿内有立柱12根,8根为木质、4根为十二棱的石柱。有的石柱上刻有“济南府章丘醴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字迹古朴、笔触有力。柱子底部是莲花柱础,中间夹杂一个石墩,石墩上承载柱子。有趣的是,三部分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据专家所说,柱础是唐代晚期、石墩为清代、而柱体是宋代时期。这说明,清代沿用了唐代晚期的柱础,承用宋代的柱子。当时维修时,柱子不够高,而利用石墩来增加高度。

4.3. 兴国寺石碑

寺内石碑。寺内现有立碑6块,碑上多有碑文记载史事,有的碑上可以看到“大清”的字样。部分碑文保存良好,但部分碑文以遭到损毁。此外在厢房的屋檐上,可以看到精美的建筑雕刻。

5. 叶亭山村内基础要素现存问题

(一) 公共设施:村内地理用地紧凑,街巷狭窄,公共设施稀缺,且缺乏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村委会、紧邻村委的快递收发处以及位于村北边的卫生室。

(二) 商业服务设施:在传统村落规划范围内缺乏集中的商业服务点,在村落入口的街道上偶尔会设有早市。村头主路两侧有多个村民自建商业铺面,主要用于零售日用百货等。

(三) 交通街道:村庄拥有三条东西向主干道,道路材料为水泥,宽敞适合车辆通行。其余小道纵横交错,方便人们步行,但由于其窄小,主要适用于行人通行。部分传统街道保存较好,村内的街道表面有水泥、土或石板路面。村庄目前尚无公交车停靠点,亦未规划停车场,现有车辆多停放在空地或由村民自建的车库内。

(四) 饮水设施:村庄早期主要依赖两处古井供水,目前仍在使用。当前,村内已建设统一的自来水管线,水量和水压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五) 电力设施:目前已建设电力设施,主要通过村南侧的高压线路接入,设有一座配电室,能够满足村民的照明和灌溉用电需求。

(六) 环卫设施:现状已经沿主路设置了3处垃圾箱,但缺乏垃圾收集点,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村内缺乏公共厕所,同时未设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七) 消防设施:村内房屋紧凑,道路狭窄,消防车辆难以进入,消防设施较为匮乏。此外,部分年长村民仍然使用煤炭进行生火,存在潜在的火灾隐患。

通过以上调研,村内基础设施并不尽善尽美,安全措施亟待改进。公共活动空间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6. 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策略

6.1. 传统古建筑兴国寺的保护和开放

制定详细的兴国寺修缮计划,注重修复传统建筑结构和装饰元素,确保其历史文化特色的完整性;将兴国寺开放给游客和当地居民,举办文化活动等,增加村庄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制定管理政策,确保游客活动对古建筑的影响最小化,注重文物保护。

6.2. 林田之境生态乡村构建

制定林田之境生态乡村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保留和植树造林,以提升村庄的自然风貌;推动农田生态化改造,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构建以生态为主导的乡村模式。

6.3. 保留乡村印象,打造“村园村落”

保留传统乡村风貌,注重传统建筑风格、街巷布局、文化元素的保护,以保持乡村原有的印象;打造“村园村落”,在村内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提供游客和居民休闲的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规划景观道路、设置文化景点等,加强乡村的整体形象,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6.4. 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通过社区活动和居民参与,促进对古建筑和生态乡村的保护认知;开展乡村文化、生态环保等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保护更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6.5. 可持续发展规划

制定村庄可持续发展规划,结合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以促进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策略旨在综合考虑古建筑、自然生态和文化传承,实现叶亭山村保护更新的多方面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7. 总结

本文通过对叶亭山村的详细调研,全面记录了当前叶亭山村作为山东传统村落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调研结果揭示了由城市变迁和科技发展引起的文化遗产流失问题,凸显了当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调研中,建筑物所面临的破损、老化、以及传统建筑风格逐渐消失的问题,都存在直接威胁着叶亭山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凸显了古村落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详实的调查和数据记录,文章呈现了叶亭山村在保护工作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保护的环节,强调了城市化和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不仅对当地文化传承构成威胁,也让村庄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 王旭, 韩凯舟. 文化生态视角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4): 93-96.
[2] 杨建平, 吴宗杰. 文化地景的跨界建设——以山东三德范遗产保护为例[J]. 中国名城, 2022, 36(7): 66-72.
https://doi.org/10.19924/j.cnki.1674-4144.2022.07.009
[3] 宋文鹏, 李世芬, 赵嘉依. 山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装饰, 2018(6): 136-137.
https://doi.org/10.16272/j.cnki.cn11-1392/j.2018.0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