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毕业生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rain Drain in Guangxi—Taking Guangxi College Graduat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3320, PDF, HTML, XML, 下载: 105  浏览: 2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丽丽: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广西人才流失现状对策Brain Drain in Guangxi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摘要: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人才流失却成为影响整个广西发展的一大阻碍。文章以广西高校毕业生为例,通过调研各地人才政策及广西高校毕业生流向,分析我区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现状,探究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原因,在广西现有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对策,为广西完善人才政策提供参考。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Guangxi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owever, the brain drain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Taking Guangxi college graduat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rain drain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by investigating its talent policies and flow of college graduates,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brain drain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its existing talent policies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polici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文章引用:刘丽丽. 广西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毕业生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20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地区稳定和国家发展等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 。就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通过互联网就业平台,形成大学生对就业市场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各种互联网中的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认知链条 [2] 。可见,信息化、精准化、系统化的人才服务手段逐渐被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论证。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人才流失却成为影响整个广西发展的一大阻碍。目前各地“抢人大战”的不断升级,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越来越多地区将大学生作为人才争夺的对象,高校毕业生成为炙手可热的竞争群体。如河南郑州市在实行的青年人才政策中提出,在首次购房补贴方面,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专科(不含中专)毕业生,分别获得补贴标准是博士每人10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本科毕业生(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每人2万元,专科毕业生每人1万元 [3] 。湖南省长沙市曾提出在本市工作、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南京提出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可凭毕业证落户,同时大学生租房补贴的期限由两年延长至3年,学士和高级工每月领取600元,硕士每月领取800元,博士每月领取1000元。通过各省市的人才政策的实施,可见如今人才竞争的激烈,而广西在人才竞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本文以广西高校毕业生为例,探索广西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2. 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现状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广西,标志着广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培育人才、留着人才、吸引人才以及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广西能否抓住时代机遇迅速崛起的关键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加快推进广西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我区陆续出台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培养举措,如建立“人才小高地”、建立“十百千”制度培养专业人才、设立“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高端人才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广西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快速聚集;在人才培养层面,自治区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优化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区内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对于后发展欠发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广西而言,无论是政策扶持、薪酬待遇,还是社会福利等“硬件”较之毗邻发达珠三角地区吸引力相差甚远,致使其在“人才大战”中处于劣势。

2.1. 本土培育人才流失形势严峻

以广西高校毕业生为例,据自治区教育厅近六年发布的《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区内2017~2022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中,留在区内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65.68%、62.30%、60.84%、56.42%、69.18%、62.84%,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前,区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由于受到疫情影响,2021届的毕业生开始出现区内就业的高峰,但2022届区内就业比例又出现下滑趋势,拒绝区内就业的毕业生更多选择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其它地区。其中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毕业生流失偏多。从上述数据分析,区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流失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对广西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2. 本土培育人才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

据广西人事考试网发布的消息显示,2021广西公务员考试招录1810个职位2905人,截止2月27日,报名确认后300职位中计划录用人数与交费人数比例未达到1:3的职位,其中有50个职位无人报考(包含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法官助理职位、检察官助理职位等)。2021广西事业单位考试招录17,391人,而北海、崇左、百色、贺州、防城港、玉林、柳州等7个城市招聘考试达不到开考比例岗位总数高达1248个,取消招录计划1972人;334个职位核减763人。上述取消或者核减人数的岗位大多包含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尤其以教师、医生等职位为主。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该校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该校2020届毕业生到上述7个城市就业中,除了选择在玉林就业占比为14.54%外,其余城市均不超过10%,崇左、防城港等地尚不到3%;而该校2020届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为15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7%。上述数据说明,我区高校毕业生到三线城市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3. 本土人才培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兴桂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留才、引才、育才、用才等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人难,就业人员能力与招聘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一些岗位不得已要寻求“外援”,同时一些人员也会出现“外流”现象,这就无形使得育人成本变高,而人力资源的效能激发不足,长期以往将不利地方经济的发展。

广西作为传统的老少边地区,现在迎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机遇新平台,而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学历毕业生的大量外流,将直接导致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即便政府也陆续出台一些人才引入政策,但依然不能取代本地基础性人才在广西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成因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也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人才的聚集情况往往和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联,结合对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关切问题的调研,发现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经济保障和发展空间不足

2022年广西在全国GDP总量排名中排在第19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9%,虽然各类产业相较去年均有所上升,但与全国增长速度相比并不快,导致生产总值的排名下降了。虽然广西经济仍在持续发力,但是经济发展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珠三角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平均工资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根据广西自治区统计局公布2022年广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2,066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51元,明显低于全国就业人员工资的平均水平,与周边省份如广东、海南、重庆、云南、贵州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逐渐打破地域限制的思想壁垒,面对社会发展带来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开始把足够的经济保障和发展空间作为求职考虑的首要因素,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在这两个方面上广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3.2. 就业服务多元化和协调性不强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2022届广西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数38.3万人,比2021届增加8.21万人。其中研究生1.34万人,本科生14.65万人,专科生22.31万人。由于社会经济仍处于后疫情时期经济缓慢发展阶段,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总量大且结构失衡等多重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尤为重要。根据毕业生就业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肯定学校在求职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帮助,也认可学校开设的一些专场招聘活动,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感到信息的不对称和就业的无力感。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有限,不能有效进行信息对比,就业服务也仅局限于在网上转发一些招聘信息或者邀请一些单位或企业开展现场招聘,对于有专业针对性的就业选择指导、就业心理干预、就业政策解读以及就业精准帮扶等方面上还未形成落地有效的制度机制,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之间落实就业工作的协调默契不足,导致毕业生对本地就业政策认识不足或解读不准确、对当前就业形势出现误判的情况,从而主观上选择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中东部地区。

3.3. 毕业生对广西区情认知缺乏

广西毕业生生源主要来自区内,2020届、2021届、2022届本地生源人数分别占总毕业人数的81.15%、81.77%和84.65%,虽然广西高校本地生源充足,但是学生对于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对于广西的独特历史和民族文化等人文知识也缺乏清晰认知。目前,我区对于加强大学生区情教育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形式较为单一且系统性、常态化不足,曾经举办过全区高校大学生广西区情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区高校中国梦国情区情知识竞赛、编印广西大学生区情教育系列读本等。然而,对于加强大学生区情教育如何开展,怎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尚未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明确要求。各高校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各自为政,导致大学生区情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其中贵州、云南、江西和青海等省开展的省情教育成果较为突出,以贵州为例,贵州省将《贵州省省情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年总课时为36学时,其中《形势与政策》为24学时,《贵州省省情教育》为12学时,为我区区情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方向。

青年人对广西区情缺乏知识沉淀必然导致对家乡发展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权衡利弊的职业选择时就容易出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误判甚至是不知所措,最终倾向于被目前经济发展具备明显优势的中东部地区所吸引,从而忽视本土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和对本土就业的长远思考与规划。

4. 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对策

广西高校毕业生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广西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深度融合,本土毕业生将越来越打破地域限制,选择到更大的平台去谋划职业发展平台和价值空间。为了缓解人才流失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广西现有的人才政策和广西区情,对比其他人才汇集城市的独特优势和政策,探索适合现阶段广西发展需求的新举措,积极应对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下,我区高校毕业生大量外流的问题,争取激发新时代广西人才流动的新导向。

4.1. 以产业带就业,筑牢经济线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成长需要产业平台。为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针对“校热企冷”的情况,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国家大力支持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服务地方产业,形成“产业 + 就业”相互结合的良性互动。

就业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是要靠地方经济发展。补齐地方经济发展短板,抓好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以南宁为核心的“五纵五横”高铁干线网的日趋完善,更加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用充足经济保障和发展空间吸引大量人才安心就业创业,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个人经济水平。

4.2. 部门协调发力,筑牢服务线

打破政府、高校、企业、家庭等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多张皮”现象,从“服务共同体”的视角来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新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愿就业”、高校教育辅导让大学生“会就业”、企业实践指导让大学生“懂就业”、家庭支持疏导让大学生“爱就业”,其中政府政策引导,即政府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导者,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需求,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就业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充分挖掘大学生本地就业服务需求,将政策指导、扶持和保障贯穿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就业服务校政协同效应;高校教育辅导,充分挖掘高校就业教育的资源,把就业所面临的三观问题、技能问题、专业问题、心理问题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等多元课程体系中,把专业课、思政课、基础课、公选课的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发挥高校就业工作的协同育人合力;企业实践指导,即企业结合学生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本地企业就近实践中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就业的热情,形成就业服务校企协同效应;家庭支持疏导,即以家风教育为依托,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斗品格,传承爱劳动、能吃苦、肯奉献的优良传统。同时在就业服务中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就业疑问咨询和信息沟通,共同落实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形成家校协同效应。

4.3. 加强区情教育,筑牢情感线

教育、宣传、人社、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区情地情乡情教育的力度,引导高校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主题班会课等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区情地情乡情教育。共青团要利用好社会实践课、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阵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区情地情民情,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以及为家乡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宣传部、人社部门要组织各级宣传、人社部门深入大中小学开展区情地情乡情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区情地情乡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服务地方的自觉行动。

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不仅是一种精神和概念,更是一套制度和行动。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要努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就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宝贵资源,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问题上谋篇布局,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增添动能和活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本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我区高校毕业生为例”(2021KY1783)、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2022ZJY155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2(30): 4-27.
[2] 孙姣娇.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多因素分析与对策[J]. 就业与保障, 2021(1): 57-58.
[3] 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 郑房[2022] 60号《郑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EB/OL].
https://public.zhengzhou.gov.cn/D190501X/6531835.jhtml,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