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模式
The “UGS” Model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Summer Camp in Rural Areas of Shanwei City
DOI: 10.12677/AE.2024.143323, PDF, HTML, XML, 下载: 52  浏览: 136 
作者: 陈立基*: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汕尾;汪惟宝#: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广东 汕尾
关键词: 乡村夏令营非遗进校园UGSVillage Summer Cam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Campus UGS
摘要: 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旨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并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文章分析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和问题,评估了该模式的可行性。该模式为乡村孩子带来更多可能性,增强他们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促进师范生融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非遗文化保护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Abstract: The “UGS” model in Shanwei’s rural summer camps aims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and preser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pproach immerses rural children in these traditions, sparking interest and fostering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the campus, and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odel. This model brings more possibilities to rural children, enhances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towards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normal students. It also innovates new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elps revitalize rural culture.
文章引用:陈立基, 汪惟宝. 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模式[J]. 教育进展, 2024, 14(3): 18-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23

1. 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2020年的建议答复中指出,非遗进校园工作需要常态化和持续化。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推广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倡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实践和研学活动 [1] 。汕尾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然而,非遗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手艺人的传授,更需要培养更多的非遗欣赏者和传承者。因此,汕尾市政府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组织各门类非遗项目优秀传承人在全市24所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以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新的非遗手艺传承人,为非遗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尽管乡村夏令营是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公益活动模式,为乡村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传统的夏令营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周期短、设备不足、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等 [2] 。UGS模式是一种协同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教育资源,结合师范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理念,实现了三方的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3] 。本文探讨了汕尾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将汕尾市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开设“第二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充实的暑期活动,增强他们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该公益模式依托于汕尾市第一所本科高校华南师范大学,以其师范生精品服务队作为汕尾市非遗文化课程开发应用的主体。这将促进师范生群体融通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汕尾市非遗文化保护的新路径,助力汕尾市乡村文化振兴。

2. 建构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广东省首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尾市是广东省首个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城市,拥有众多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9项国家级、30项省级和7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汕尾市政府积极推进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保护工作,力图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推动传承人进学校授课。至2022年初,该项目已在至少15所学校开展。因此,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夏令营公益模式在汕尾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可行性。

2.1.2. 首所本科高校的入驻

一直以来,汕尾市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备,在高等本科层次的教育方面处于空白期,也因此,汕尾市饱受香港、深圳等周边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人才外流严重。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作为汕尾市第一所本科高校,其建成办学对汕尾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育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师范实力办学雄厚的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开设了对口教育援助汕尾市基础教育的定向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助力汕尾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升新高度。

2.2. 劣势分析

2.2.1. 非遗进校难,部分学校认知不足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多方共赢的活动,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汕尾市乡村地区推进该项目却面临重重困难。部分乡村学校领导认为,应该将教育资源主要用于改造学校、提高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师待遇上,很少主动了解和接受非遗进校园活动,甚至有领导认为该活动会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即使有大学生群体想要进入校园传播非遗文化知识,也往往因为学校领导的阻拦或需要与学校领导建立熟人关系而无法实现。因此,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难以推进,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同时,学校与外界建立非遗文化合作交流基地的现象也十分罕见。

2.2.2. 乡村学校开展非遗活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备

根据实地调研考察发现,汕尾市乡村地区学校缺乏开展非遗等其他综合性活动的教学资源及条件。乡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可能仅有政府扶持的希沃白板一类的多媒体设备,教室空间小,桌椅老旧,教学条件简陋;在校园安全保障方面,乡村学校放假期间没有安保人员,学生安全责任难以担保。这些表明乡村学校支持非遗活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备。

2.2.3. 国家政策支持不明确,乡村夏令营社会曝光度低

国家出台的政策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方向,但各地政府针对暑期短期支教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政策较少。乡村夏令营社会曝光度不足,政府认可度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和规范化运行机制,大学生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责任担当主体不清晰。同时,乡村夏令营开展所需经费主要由大学生主体承担,学校和政府不提供专门经费支持。另外,乡村夏令营不等同于大学生短期支教,是短期支教的升级转型。然而,社会普遍认为乡村夏令营是大学生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所开展的短期支教活动,包括不少大学生群体也持相同看法。因此,社会对乡村夏令营的效益和教学质量表示担忧。

2.2.4. 汕尾市高校与小学合作不够深入

根据前期调研和资料查找,汕尾市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已经在广东省内多市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多个校外师范生研习基地,但在汕尾市,基础教育学院仅与汕尾市香洲街道中心幼儿园建立了校外师范生研习基地,尚未有与汕尾市小学的显著合作成果。

3. 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的策略

国家近年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包括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和加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笔者通过汕尾日报网站和中国知网等互联网平台及线下调研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可得知,在汕尾市,乡村夏令营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补充,近年来得到了开展,但主要依托于广东省内各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属于传统的乡村短期支教夏令营,存在机制保障不完善、队伍培训体系不全面、缺乏长效机制等弊端。因此,针对汕尾市非遗文化进校园现状和UGS协同育人模式,提出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汕尾市乡村夏令营,打造“UGS”长效公益模式,推动汕尾市中小学“非遗进校园”项目的纵深发展。

3.1. 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汕尾市乡村夏令营

3.1.1. 制定完备的夏令营运行流程,引入长效服务机制

根据先前对于乡村夏令营的文献综述以及调查汕尾市暑期夏令营开展情况,可得知乡村夏令营的开展普遍存在着运行流程不完备,缺乏长效机制的弊端。对此,在汕尾市开展乡村夏令营应要制定完备的、具有长效机制的夏令营运行流程。 首先,要立足于汕尾市乡村实际,做到以非遗文化学习需求为导向。在夏令营项目开展前,要对片区学校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片区学生是否有素质教育方面等的需求。其次,选定目标学校,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设计活动内容,以解决乡村夏令营活动内容困境。此外,项目团队应实地考察并掌握片区儿童暑假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夏令营计划。项目中期,为乡村儿童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游戏式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受教学校的特色,推动乡村学校夏令营本土化,并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夏令营活动数据库,以更好地展示义教精品团队的优势项目。在项目后期,积极寻求与教育局、当地政府的合作与交流,组织非遗文化汇报表演和学生手工制作非遗成果展示等活动,邀请相关领导、学生家长和当地村民了解项目成效。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激发他们对汕尾市非遗文化的兴趣,还能促进当地民众和政府部门改变对乡村夏令营的看法,提高乡村夏令营的社会曝光度和关注度。同时,项目团队将对夏令营课堂进行视频录制,以便于结束后乡村儿童在家长指导下反复观看,巩固和复习知识 [4] 。夏令营结束后,队伍需整理所有教学反馈及相关数据,并对部分项目参与群体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更多数据。另外,通过构建“UGS”公益模式,乡村夏令营项目将转化为受教学校的后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3.1.2. 以非遗文化作为乡村夏令营主题,献力乡土文化传承

要抓住汕尾市乡村与非遗文化的内涵,把汕尾市非遗文化融入到乡村夏令营的课程活动设计当中。例如将汕尾渔歌、汕尾麒麟舞、陆丰皮影、捷胜泥塑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汕尾非遗文化作为夏令营主要传授内容;师范生精品服务队伍立足汕尾乡村实际,联合乡村教师、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学情以及接受能力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邀请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样做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新,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资源,维系好汕尾市人民的精神家园,培养起未来一代的汕尾非遗文化“观众”,以及传承人、乡土文化继承人。

3.1.3. 依托汕尾市高校优势,建立多支师范生义教精品服务队伍

根据前期调研,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目前只有两支精品的义教志愿服务队,况且以汕尾市非遗文化为主体来开展义教活动的服务队只有“汕美服务队”这一支。为此,要充分发挥汕尾市师范类高校的优势,依托于基础教育学院师范专业,打造多支师范生义教精品服务队。打造多支师范生义教精品服务队,高校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志愿者的选拔

制定志愿者选拔标准,明确所需志愿者类型。开展乡村夏令营对于志愿者的能力要求较高,加之从乡村夏令营到后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故选拔志愿者应将大学生的参加动机、教育理念及时间精力付出的意愿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其次是考察志愿者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技能;在明确要选拔什么样的志愿者之后,就需要对所报名的志愿者进行多轮面试筛选,尽最大限度保证最后通过面试的志愿者是团队所需要的。

(2) 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活动

首先要明确的是,既要强调志愿者的通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和组织纪律培训,也强调对志愿者对于开展义教活动的理念理解。为此,以汕尾市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应邀请校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去开展系列培训讲座课程,结合目前学校已开设的体育非遗鉴赏与旅游、海陆丰戏曲文化鉴赏等课程,加深志愿者对于开展以非遗主题的乡村夏令营活动的理解;同时学校要着力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确保他们的教学硬条件过关,能够在讲好课的基础上,对汕尾市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教学。

(3) 关注志愿者的个人利益及个人成长

学者顾志辉认为,志愿者培训应该兼顾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水平,既要关注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要关注志愿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和潜力。志愿者培训既要着力提升志愿者的师范专业能力,使其具备参加夏令营的能力,也须要通过派发非正式学时、i志愿时长、开具“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证明等方式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暑期汕尾市乡村夏令营中去。团队培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科研项目。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用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促进了乡村夏令营项目的良性发展,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

3.2. 建构“UGS”视野下的长效公益模式

UGS模式是一种高校与中小学长期合作的有效模式。该模式强调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之间的深度协作,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和资源共享。通过利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水平;而中小学则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关系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支持。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师范生的培养水平。建构“UGS”视野下的长效公益模式,即是夏令营结营之后,汕尾市华南师范大学进一步与该受教学校开展UGS模式合作,与受教学校建立校外师范生研习基地。这不仅可以纵深推进该学校“非遗进校园”项目以及共同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本课程,又能助力高校教师教育一体化,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现从受教学校、高校与政府三个主体角度简要说明其在“UGS”视野公益模式下的具体做法。

3.2.1. 受教学校

受教学校在“UGS”模式下要深化与汕尾市华南师范大学的合作交流。受教学校的领导及教师队伍要和师范生志愿者队伍探讨如何打造可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并在学期进行阶段让师范生团队定期开展非遗主题的素质文化课,按时将学生的非遗文化知识学习效果及相关教学反馈的数据互通,并商讨寻求改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时,受教学校与高校要推进由点到面地从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到参与助推学校的其他学科、相关校园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是受教学校也需为师范生志愿者队伍提供相关教学基本条件、配备一定数量的学校教师作为志愿者的校外指导教师,推进学校教师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助力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3.2.2. 高校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应主导与受教学校共建协同发展体系,涵盖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和质量监控。具体而言,选拔优秀的高校和基地导师,构建双导师协同机制,指导校外实践并参与非遗文化课堂教学改革及师范生人才培养研究。邀请受教学校教师参与非遗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应明确实践目标、内容和质量标准,建立实践基地和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全程监控非遗文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3.2.3. 地方政府

汕尾市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部门应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为师范院校与受教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并密切关注受教学校的“非遗进校园”项目进展。同时,还应积极宣传“非遗进校园”项目和“UGS”长效公益基地的建设情况,以提高社会对这两个项目的认知度与支持度。

4. 建构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的意义

4.1. 响应国家政策

建构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旨在实现国家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举措致力于缩小汕尾市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高校通过积极采用“UGS”协同培养模式,在汕尾市小学建立多个师范生实践基地,可以提升定向公费师范生,即未来汕尾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汕尾市农村基础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发挥汕尾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区域高校对口援助汕尾市基础教育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服务汕尾和粤东片区桥头堡的地位,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对于受教学校而言,与高校合作建立师范生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弥补学校在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方面的不足,推动本校“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深入开展。通过创设独具特色的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受教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突破和创新。

4.2. 助力传承汕尾非遗文化

建构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有助于助力传承汕尾非遗传统文化,进一步助力汕尾市政府的“非遗进校园”项目纵深开展。截止目前,汕尾市政府主导推进的“非遗进校园”项目于全市学校而言仍是力度不足的,在“UGS”公益模式下,政府与高校、受教学校形成合力,将有效地推进汕尾市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4.3. 赓续汕尾市乡土文化

学者高小康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 [5] 。建构非遗文化融入汕尾市乡村夏令营的“UGS”公益模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暑期以及校园生活,弥补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让汕尾市乡村孩子看到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丰富多样性,让汕尾市非遗文化浸润其身心,强壮其精神,激发其作为汕尾人的乡土情怀。此外,该模式为汕尾市非遗文化培养未来一代文化传承人与观众,可持续地、有活力地去保护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其生活当中;同时,在汕尾市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夏令营还有助于传承汕尾市特色乡土文化,维系汕尾市人民的精神家园,保留和庚续发展汕尾市的乡土文化。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8-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023-12-5.
[2] 顾志辉. 乡村夏令营理念建构与实践路径[D]: [硕士学位论文]. 宜昌: 三峡大学, 2019.
[3] 李霞. “UGS”共育模式下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构建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 2022(9): 24-27.
[4] 刘思杨, 李妍伶, 刁梓塬.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儿童夏令营开展情况[J]. 四川劳动保障, 2023(6): 37-38.
[5] 高小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J]. 人文杂志, 2010(5): 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