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家校社应对路径
Response Path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Test-Oriented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3338, PDF, HTML, XML, 下载: 49  浏览: 103 
作者: 周润聪: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关键词: 应试教育“双减”政策家校社Test-Oriented Education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摘要: 本文基于应试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基于此背景,探究家校社对“双减”政策的应对路径。本文指出了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因素,即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以考定教的教学活动、家庭教育的内卷意识和未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双减”政策大背景下,需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st-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shortcomings. And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it explores the response path of the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ocial roots and practical factors of test-oriented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that puts scores above everything els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are based on examinations, the sense of inward scrolling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failure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trengths of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so as to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文章引用:周润聪. 应试教育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家校社应对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3): 113-1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38

1. 导言

近年来,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唯分数论”上。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下简称“双减”政策) [1] 。这一政策的提出,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如何统筹家校社三方面的力量,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回溯应试教育的内涵和双减政策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应对路径,以便于家校社协力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2. 应试教育的内涵

应试,指“参加考试,接受测试” [2] 。关于应试教育的概念,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写的《素质教育理论丛书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将应试教育定义为: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3]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者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教授的好坏和学校整体的评价都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多年来,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一直存在,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改革措施,推行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改良措施。但由于高考制度下应试教育的本质不可能改变,所以一直收效甚微。应试教育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致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也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和个性方面的培养。所以,弄清楚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 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因素

本研究从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以考定教的教学活动、家庭教育的内卷意识和未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四个方面,去分析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因素。

3.1. 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成了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随着“知识改变命运”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人员都将考上大学视为一种优秀人才的象征。家长也竭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使其可以进入高等院校。我国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4] 。理想是非常美好的,但现实却差强人意。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不同的方面来评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的评价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因此,在家长眼中,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在教师心中,高分就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人士看来,某某学校升学率高,就是精英学校。反之,成绩欠佳者就是坏孩子,就是一事无成的人。不可否认,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抹杀了一批有其他才能的学生,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2. 以考定教的教学活动

社会倡导孩子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然而,现实却都忽略了这些。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政府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为了高升学率,均采用分数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教育质量评价单一化。为了取得较高的升学率,学校相关领导给任课老师下达命令,而且老师的绩效奖金和评优评先也与此挂钩。所以,学校处于繁忙,急促,竞争的压抑气氛之下。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追求高分数,不得不加重学生负担,比如加快课程进度,布置大量作业,进行周末培优等活动。

因此,现在老师都坦言教师难当。想追求好的教学理念,想使课堂生动有趣,想因材施教,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但是,成绩出不来,就不能称得上一位好老师。好老师如今的标准就是“成绩好”“管的严”“看的紧”。教师实际上也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考什么就教什么。多年以来,大学也受到了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大学每学期会进行期末考试,来衡量判断学生们这学期的学习成果。然而,大学课堂管制较松,一些学生其实并没有认真听课。当然,逃课现象也存在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会让任课老师降低难度,并且一部分大学老师会针对期末考试试题划重点,提高课本重复率,甚至会给差点及格的试卷多加一两分,然后使其及格,这或多或少失去了大学教育的初心与价值。

3.3. 家庭教育的内卷意识

多年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亲朋好友聚会,过年走亲串友,询问孩子的成绩也成了家常便饭。家长们以自己有一个成绩好的子女而感到自豪。尽管应试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但大多数家长依然支持它。学区房、培训班、辞职陪娃学习等现象,都一一展现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择校问题上,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看重学校的升学率。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会不惜贷款给孩子买学区房。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大量的习题,花钱让孩子上各类培训机构。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休息时间缩短,大量的习题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会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也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长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余的都不重要。这无疑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3.4. 未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人未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一些学校把素质教育认为是一种艺术特长教育或者把其定义为选修课的教育,这无疑歪曲了素质教育。一些学生表示,学校新增的选修课很有趣味性,但是期末考试又不考这些内容,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在选修课上学习考试类科目。实行素质教育后,一些家长听说艺术考试可以为升学考试提供帮助,然后给孩子报大量的艺术班,而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感兴趣。此类种种,都表明大多数人未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4. 双减政策的应对路径

为进一步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家庭教育负担重等严峻问题,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使“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1] 。“双减”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

4.1. 改变学校育人方式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发挥教育的主阵地,让课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会知识。

(1) 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双减”是课堂上做好“加法”,课后做好“减法”。也就是说,在质量上做“加法”,数量上做“减法”。“双减”视域下,课堂时间尤为重要,应该达到四个标准,即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氛围愉悦、教学效果良好。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重塑良好的课堂效果。

(2) 作业形式多样化。学校应将作业改革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重中之重。布置作业应当增加到老师的备课中去,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调整作业布置的总量。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积极探索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要尽量避免重复性,惩罚性,机械性作业。通过有效作业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 优化课后服务。推进课后服务,也是“双减”政策的一大支持举措。控制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学生在学校听懂学会课程内容后,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如若带回家做作业,每门课程作业尽量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4.2. 强化家庭关爱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祖国的花朵灿烂绽放,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双减”是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是在减轻家长的焦虑。

(1) 改变育儿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下全民育儿焦虑和“鸡娃”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和不当。实现“双减”所提出的回归教育初心,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和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着手 [5] 。家长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对孩子学习及未来发展抱有合理的期待。家长需要知道学业成绩只是选拔性教育的标尺,而非个体优秀与否的绝对标准。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其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需要建设学习型家庭,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而不只是呵斥孩子去学习,自己却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家庭的力量,教育孩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

(3) 加强家校共育。在孩子的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与帮助。家庭教育需与学校教育同力而行,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所以,学校教育要加强家长对家校共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共育。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丰富的形式参与到家校共育中,如加强与教师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并共同商讨合适的育人方式 [6] 。

4.3. 优化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教育是学生能力发展、品格完善的重要平台,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社会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1) 营造正向的社会氛围。对于社会而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打造正能量场区域,从而推动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社会媒体要多多关注家校社协同共育,广泛宣传“双减”政策的文件和积极案例,同时,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规范“唯分数论”,“内卷”等风气,防止剧场效应的产生。社会媒体要大量报道好人好事等优秀事迹,坚持引导学生德育优先,积极倡导“五育并举”。树立“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

(2) 发挥社区的引领作用。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社区教育发展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积极衔接,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鼓励社区通过整合社会上的优质资源,帮助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社区应积极举办各类活动比赛,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表现优异者应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社区活动积极引导“术业有专攻”这一理念,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

(3)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近年以来,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补课,“内卷”风气十分盛行。家长的需求,不仅是“补差”,更多是“培优”,这给学生和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培训班提供“超前学习”,有的孩子在培训班早早就学会了高年级的知识,这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在“双减”背景下,规范教育机构势在必行。首先,规范教育机构对学科教育的补习,鼓励对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辅导。其次,规范监管乱收费问题,帮助家庭减轻资金压力。最后,完善教育机构师资信息,禁止在校教师应聘上岗,防止无证上岗,切实提高对授课老师学历和能力的要求。

5. 结语

本文从应试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出发,阐述了其存在的弊端,在此背景下,探究了家校社对“双减”政策的应对路径。当下的应试教育问题,不仅仅关乎学校教育,而且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双减”政策下,我们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一起打造胜利共同体,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这是一种大势,也是一种必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10): 6.
[2] 毛亚庆. 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区[J]. 教育科学研究, 1995(1): 1-3+16.
[3] 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 素质教育理论丛书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1996: 1.
[4] 王道俊, 郭文安. 教育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105.
[5] 边玉芳, 张馨宇.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5): 10-11.
[6] 鞠佳雯, 李妍. 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33-38,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