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中的爱情隐喻分析
An Analysis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Idioms
DOI: 10.12677/ML.2024.123168,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03 
作者: 张 媛: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概念隐喻成语爱情Conceptual Metaphor Idioms Love
摘要: 自古以来,无论中西方,爱情都是永恒的话题,亘古不变,传诵不衰。在中国的成语中,对爱情的描写更是如火如荼。而隐喻作为一种人类的思考方式,其中也不乏对爱情的隐喻性思考。从成语中着手,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古人对于爱情的隐喻性思考,进一步阐释爱情类成语中的隐喻类别及映射过程。成语中的爱情隐喻主要可分为事件隐喻、旅途隐喻、物品隐喻三种。根据源域的不同,物品隐喻又包括植物隐喻、自然景观隐喻、人造物隐喻,通过分析发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并不是完全映射,而是部分的、有选择性的。中国成语中的爱情隐喻的分析,只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切面,古人以及现代人的隐喻性思考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Abstract: Throughout history, love has stood as a timeless and enduring theme, resonating across cultures, including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idioms, rich in their depictions, vividly encapsulate the essence of love. Metaphor, being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uman cognition, finds ample expression in the realm of love. Drawing up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exploration delves into the metaphorical thinking about love prevalent among ancient people and further elucidates the met-aphorical categories and mapping process in love idiom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lens of idioms. Love metaphors within idioms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event metaphors, journey metaphors, and object metaphors. Further categorization based on diverse source domains reveals item meta-phors encompassing plant metaphors, natural landscape metaphors, and artifact metaphors. In conducting this analysis,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is not universally comprehensive but rather partial and selective. The examinati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idioms represents only a fragment of the broader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metaphorical thinking of 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minds, further research is warranted.
文章引用:张媛. 中国成语中的爱情隐喻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3): 36-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3168

1. 引言

中国的成语以简洁、富有文化内涵、隐喻丰富等特点为人们熟知,它们在语言传承、文化交流以及教育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语常常通过隐喻和比喻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成语中对爱情的描写亦是如此。成语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通常具有深刻的隐喻和富有意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这些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传递了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研究这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某个时期或文化对爱情的态度和期望。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对爱情类成语的隐喻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会对于爱情的观念、期望和价值观。这有助于揭示文化中关于感情关系的根本信仰和原则。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它赋予了语言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含义。通过分析爱情类成语的隐喻,进一步分析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揭示语言如何被用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体验。爱情类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研究其中的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于爱情、幸福和失落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深入探讨人类情感心理。

总而言之,中国成语中的爱情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情感的交融,为人们提供对于爱情观念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人生性内敛,含蓄,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也没有西方世界那么热烈。中国人的“爱情”隐喻表达方式,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共同决定 [1] 。本文选取了《汉语成语与中国婚姻爱情文化》 [2] 中二十四个描写爱情的成语,包括描写女性或男性的容貌和德行才学、恋爱中的男女、婚姻中的男女、婚俗禁忌等的成语,从而来探讨古人对于爱情的隐喻性思考。在古人对于爱情的描写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事件动作、物品、旅程。

2. 隐喻回顾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亚里士多德 [3] 看来,隐喻是一种修饰语言的修辞现象。Black [4] 提出了隐喻包括两个主体,一个主要主体和一个附属主体。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强化的意义系统。

在20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 [5] 把隐喻带入了认知领域,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一看法使传统的隐喻观受到震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认知工具,用具体的概念来概念化抽象的概念。隐喻是用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并且用前者去理解后者的一个过程,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们把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亦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式。该理论于上世纪末传入国内,并且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概念隐喻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 [6] 。

Ortony [7] 和Malmkjaer [8] 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方法,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然而,隐喻需要被构建,而不是直接被感知。而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Fauconnier [9] 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对于隐喻的意义建构阐释和推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合成空间理论对于隐喻的映射关系的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 。Charteris-Black [11] 提出了互动理论,在他看来,语言都是隐喻性的,隐喻无处不在。他从语料库的角度出发,进行批评隐喻分析,适用于政治话语和新闻话语等的认知分析。

3. 成语中的爱情隐喻

3.1. 事件隐喻

爱是事件,源域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者动作。爱情是送饭时的动作,是共同奏乐,是并肩同行、是相互救赎。爱情是一个事件,同时也伴随者情感、动作和意象的变化 [12] 。事件隐喻具体见表1

Table 1. Event metaphors

表1. 事件隐喻

爱情是妻子给丈夫送饭把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在这里,爱情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表明妻子对丈夫的敬爱。但是在这个概念隐喻中,只有妻子的付出,却没有涉及丈夫的反应,强调的是女方的爱情观,这种看似不对等爱情观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有关。

爱是志趣相投,是一起弹奏美好的音乐。在“琴瑟和鸣”中,共同奏乐是源域。相爱双方被喻为琴和瑟——两种乐器,琴和瑟放在一起演奏出美好音乐的特点映射到相爱双方情深意重。爱也是陪伴,陪伴是目标域。在“比翼双飞”“只羡鸳鸯不羡仙”“相濡以沫”中,爱是相互陪伴。相爱双方是鸟、鸳鸯和鱼,是具体的动物。相爱双方映射了鸟一起振翅飞翔、鸳鸯一起在水面上陪伴、鱼缺水相互吐泡泡而救治对方的特点,说明相爱之人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特点。

3.2. 旅途隐喻

生命是一段旅程,同样地,在这里,爱情被视为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有开始,也有结束,在旅途中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当然也不乏困难和阻碍。旅途隐喻具体见表2

Table 2. Journey metaphors

表2. 旅途隐喻

如“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等成语和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中一样,都是旅途隐喻,爱情是一段旅程。

生命是一段长的旅程,如果要给这段旅程加个时间的界限,那就是“一百年”。而爱情是生命这段大旅程中的一段,大旅程中的起点便是生命的起点,大旅程的终点也是生命的终点。而爱情是生命旅程中的一段旅途,或者说是旅途中的一个美丽的风景。爱情旅程的起点便是爱情的开始,而生命的结束并不是爱情的结束。所以在这里旅途隐喻并不是完全的映射。目标域的理解通常是依赖于源域特征的映射,但是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全部的,而是部分的、选择性的 [13] 。爱情旅程的起点是完全映射,生命起点意味着爱情的起点,也是爱情的开始。但是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是指生命的老去,生命的结束,爱情并没有结束。生命不再,爱还在延续。这正是古人的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令人动容。其中除了爱情是目标域外,生命也是被视作旅途。生命有界限,有长短,而爱无边界,爱是永恒。

3.3. 物品隐喻

爱是物品:爱情被视为多种物品,或动物间长期相伴,不离不弃;或是有着天地灵气的植物,颜色各异,姿态万千;抑或是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随处可见,但又不可或缺;或是人体的一些微妙变化,令人神往。酸甜苦辣咸,是人生的百态,更是相爱之人要尝尽的爱情的滋味。

爱是植物,是美好的春日美景,抑或是无情的山川河流,美好或是无情,都是由相爱的人的心境决定的。在成语“桃花流水”“红豆相思”“花成蜜就”中的爱是美好的,爱是桃花,是红豆,是花,是蜜。爱映射了这些植物美好的一面。爱是如桃花这样的春日美景一样明媚美好。红豆是相思之物,此相思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便是相爱之人怀爱人之物。爱是花开是蜜成。爱是美好的结果。

而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源域,也表达不一样的意义。在成语“闲花野草”“水性杨花”中,爱是容易改变的植物。花草本是春日里最生机勃勃的植物,但是野外丛生的野花野草便是行为不检的女子。在这里,野外丛生的花草,野外这个特点便映射到女子身上,成了行为不检或是不端的代名词。水不断流动,形状易变,水流易变的特点映射到女子身上,便是女易变,杨花随风飘零的特点映射到女子身上时便是女子不专一。

同样源域是流水,在“桃花流水”中描述的是爱情的美好,而在“水性杨花”中指的是爱情的易变。同是隐喻,但是这两个隐喻并不是完全映射,“桃花流水”中爱是流水,映射的是水流潺潺,荡涤万物的美好的特点,而在“水性杨花”中,爱是流水,映射的是水流流转形态不一的特点。物品隐喻具体见表3

世间万物皆有灵,山川河海亦如是。爱是山、海、云、雨、水、石,爱是风、花、雪、月等自然现象。山坚固不移动,海浩瀚不干涸,石头坚硬不易变,所以爱是山、海、石头。在成语“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中,爱映射了山、海、石头状态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以此来说明爱情的永恒持久。风、花、雪、月是四时之景,是美好的自然现象,用来喻指爱情,指爱情的美好。同样是自然景观,云和雨亦用来指爱情,但却不总是积极的。“云心水性”“断雨残云”“彩云易散”中爱情是云、是雨,是脆弱的、是不长久的,是映射了云容易飘散、形状容易改变,以及雨的断裂不连贯的特点。云和雨本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现在被人赋予了“断”和“残”的特点,以自然景观喻指爱情,使爱情也有了四时之景的模样。

Table 3. Object metaphors

表3. 物品隐喻

爱本是个抽象的东西,为了理解爱情,描述爱情、歌颂爱情,也常用身边常见的物品、甚至人体的器官来描述爱情。“如胶似漆”中对爱的描述是如胶水、油漆一样粘腻,难舍难分。“纸短情长”中把爱情看作一个容器,纸是短的,而爱情是长的,是可以度量的,一个抽象的情感用容器来理解,简单淳朴,通俗易懂。爱情同样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器官来传达,“心心相印”“眉目传情”“含情脉脉”爱情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可以被人体器官所感知和传达,可以通过心、眼、眉来表达,使爱从一方到另一方,并为另一方所接收。在此,爱是传递的东西,而我们身体的器官则是负责传递的工具。

4. 结论

爱情是抽象而又复杂的,在爱情隐喻中,大都采用具体或有形之物来隐喻抽象的爱情概念,而且所选具体事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和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共同经验有关 [14] 。在成语中的爱情隐喻可以是事件、旅途和物品;可以是植物、是自然景观、是人造物品,各种各样,令人对爱情的理解更加生动传神。

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是人类美好情感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从古到今,诗人们了留下不可胜数的爱情诗篇,而刻画爱情这一普通又复杂的抽象情感,人们常常需要借助隐喻。从古至今,对于爱情的隐喻性描写也在不断地演变 [15] ,而成语只是对于中国古代对于爱情的隐喻性思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爱情隐喻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对于成语的爱情隐喻研究只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切面,古人以及现代人的隐喻性思考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致谢

本论文曾在南京大学“第二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中进行论文宣读,感谢老师提出的宝贵性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谢亚军. 中英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异同——以海子和叶芝的作品为例[J]. 当代文坛, 2012(5): 90-93.
[2] 刘振平. 《汉语成语与中国婚姻爱情文化》 [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2.
[3] Aristotle (1967) Poe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4] Black, M. (1962) Models and Metaphor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rnell.
[5]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keley.
[6] 汪少华. Lakoff架构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话语架构体系的创建[J]. 中国外语, 2022(1): 30-36.
[7] Ortony, A. (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73865
[8] Malmkjaer, K. (1991)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4582
[9]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0] Fauconnier, G. and Turner, M.B. (1998)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Expanded Version. In: Goldberg, A., 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13-130. https://markturner.org/centralprocess.WWW/centralprocess.html
[11] Charteris-Black, J. (2004)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 Basingstoke.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000612
[12] 蓝纯, 郑霞.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认知模式[J]. 外语研究, 2011(5): 51-58.
[13] 刘正光. 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 外语学刊, 2003(3): 8-14+112.
[14] 王聪会. 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69-72.
[15] 高原. 爱情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变迁[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5): 5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