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设计
A Teaching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
摘要: 在新文科、新外语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高素质国际人才,提升储备人才的外语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从而为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做准备,但目前相应的国际人才储备仍然不足,急需增强。研究设计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本的一篇文章为例,积极探索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设计思路,具体教学设计结合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积极应对的措施及取得良好效果的事实与外媒对我国的不实报道作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明是非,且更要会辩是非,在坚定学生对我国政治文化信念的同时,有意识地辨析有关我国不实的言论,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相关的英语语言辩论技巧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德育和国际人才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Abstract: Closely follow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hina has gradually introduced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and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love the Party, the country, socialism and the people, enhance foreign 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reserve talents, so as to prepare for enhancing our country’s discourse power in the world. But the fact is the talent pool is still in great need. The research design takes an article in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 And together with the fact of Chinese active measures and beneficial outcomes against the foreign media’s false reports o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t activel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desig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roves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guides student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nd argue for the right, so a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faith in China’s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enable them to consciously identify false statements about China and improve relevant debate skills and abil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宋婷.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设计[J]. 教育进展, 2024, 14(3): 162-1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47

1. 引言

2017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率先提出的“新文科”后,教育部开始推出新文科建设 [1] ,外语教育属于文科,要顺应新文科建设发展“新外语” [2] ,2020年我国教育部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3] ,在新文科和新外语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要不断与时俱进,培育好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尤其是外语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

但在人才外语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对中国本土政治、文化的认知认同感。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坚定信念。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要让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面貌,但是有些时候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以及部分外媒为博取眼球,对我国的不实报道时而有之,尤其新冠疫情以来,恶意抹黑我国的言论和报道企图破坏我国的形象,这时候需要有大量精通外语的爱国人士来揭穿谎言,为我国发声。但目前真正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并流利使用英语表达且具有清晰的逻辑组织思维的国际人才仍旧十分紧缺,而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很好地培养高素质爱国人才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和时代需求下,运用基于我国实际国情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历来偏重课本知识教学,近年随着课程思政的推入,思政教学意识逐渐增强,但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还是处于一个鲜活融合的阶段,只有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才能在夯实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素质,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前四个学期都需要学习,而英语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在教授大学英语的课程中会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国外文化知识,其实也是接收西方文化输出的一个过程,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价值观的传播,如果在此过程中不加以强化中国文化的认知学习可能会弱化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同感、影响中国优秀价值观的传承。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十分必要,除了在课堂上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 [4] ,还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定自己对国家的文化信念信心。尤其是在学习国际传播类相关知识时,要了解清楚国外是怎么看待中国的,特别是要辨别清楚一些国家播报关于我国的新闻是否所言为实,如果不实,该怎样纠正和表达。学生国际交际传播素养的提升并不能只是会单方面地说好中国故事,而更是要学会运用语言交际、有针对性地对与有关我国文化或国情错误的言论传播进行识别和反击。2019年5月22日,中央广电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主持人刘欣在一期评论短视频中有力驳斥了福克斯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宣扬对华“经济战”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利用扎实外语素养反击针对我国不实言论的能力,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人才,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更实在地走出去。

2.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带领的团队所构建的教学理念,适合中国本土国情,该理论面向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且教学对象为中高级外语学习者。这套理论包括三大部分: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又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涉及“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而“教学流程”则分为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阶段。

产出导向法提倡的“学习中心说”和“学用一体说”主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强调教学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的实现,避免传统课堂上“以教材中心”、“课文至上”和教学实践中“学用分离”的弊端,而培养国际性人才,其语言能力尤其是英语辩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运用的加持。此外,POA的“输出驱动”改变传统的“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顺序,强调先输出后输入再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英语辩论能力产出任务作为教学起点,对学生进行教学驱动,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在语言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方面的欠缺,激发其改进未来的交际能力,从而达到全人教育在高等教育环节的具体实现。POA的“选择性学习”是指学生面对大量学习目标时,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面对一具体驱动任务时,学生会首先启动相关话题的知识提取和调用,所以在教学设计环节也应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和指示明确。所以教师应首先呈现交际场景或问题,再让学生尝试产出,之后由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 [5] 。

3. 以《综合教程1》Unit 5 Reading 1为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此次实践探究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五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本篇课文的主题是“Making the headlines”,文章有关头条新闻,结合2019年底突发至今还在持续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事件,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外媒关于中国新冠疫情不实的报道接踵而至,不实报道背后涉及文化价值观甚至是意识形态差异 [6] ,本研究将摘取部分不实报道和课文中的新闻例子放在一起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环节的讲解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为此,研究设计将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语言目标服务于交际目标。

融入课程思政后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3.1.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次新授课的课程类型,教学目标分为语言知识技能和交际(思政)两方面。语言基础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掌握新闻相关词汇和表达如newsworthy、historical、international、shock、horror、odd、unexpected、momentous、immediacy、reliable、exaggerate、instinct、power of the media等;语言技能目标是让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用新闻相关的英语单词、能利用所给提示(如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能用新闻相关英语进行话题互动和辩论。交际(思政)目标是能够读懂英语时事新闻,结合实际情况学会甄别国际新闻虚实性质,拓宽思维,进行深度思考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且针对所言非实的言论进行简单有效的英语辩论,达到提升学生英语思辨能力以及服务中国国际传播的目的。

3.2. 教学步骤设计

3.2.1. 驱动–课堂导入(Lead-In/Warm-Up)

根据课文“making the headlines”这一主题,进行子任务一,提问学生“What news can be called a headline in your opinion?”,引导学生回答心目中的头条新闻有哪些,都是什么类型的,并且思考新闻的哪些特质吸引人们的关注等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向了新闻这一课文主题后,然后紧密衔接子任务二,将课文中涉及到的“the Assassination of the US President John Kennedy (1963)”,“the first moon landing (1969)”,“the successful mating of 2 giant pandas in an American zoo (1983)”,“the reunification of West and East Germany (1989)”,“the attack on the World Trade Centre in New York (2001)”,“the first manned Chinese space flight (2003)”,“the tsunami which hit Asia and Africa (2004)”,“the mouse that delayed an international passenger flight (2007)”等7个新闻事件以图片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进行课堂活动,首先将图片新闻相关的关键词汇(assassination, John Kennedy, moon landing, mating, giant pandas, reunification, Germany, attack, World Trade Center, manned space flight, tsunami, delay, flight)清单打乱顺序列出来,以纸质的形式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布置课堂任务,即在2分钟内快速匹配新闻关键词和图片。完成这第一个子任务后,再完成第三个子任务:课堂分组为7个小组,每组对应一个新闻图片进行讨论如何用已知语言组织描述图片新闻,总结该系列新闻的特质,并回答问题“Are all the news reliable and why?”限时5分钟,要求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分享。分享之后进行第四个子任务——3分钟生生互动,学生之间结成对子进行相互评价并指出改进建议。

四个子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尝试回答问题的同时,知识饥饿感被激发,刺激学生进一步思考该系列问题并引发学生主动寻求相关英语语言表达的知识。

3.2.2. 促成–教学目标展示(Pre-Reading)

进行问题驱动以后,将语言知识技能和交际(思政)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次课学习目标和任务。将原新闻标题以及课文标题释放出来,老师在此阶段同时给出总结性评价,进行师生互动给出即时评价,指出学生共有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堂导入环节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否足够深刻和全面,进而拓展到新闻价值和原则的定义,直接定位本课文章核心问题,并为课后总结环节的课程思政集中教学做好铺垫。

3.2.3. 促成–课文讲解以及知识输入(While-Reading)

首先根据文本说明文的类型进行阅读任务分解。英语教学法里有“局部阅读法bottom-up approach”,“整体阅读法top-down approach”和“综合阅读法interactive approach”,根据此文本说明文的特性,本研究设计为整体阅读法,先给3~5分钟让学生通过skimming略读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找到本文主旨大意即新闻价值要素的定义和解析。然后再让学生进行scanning扫读的方法快速阅读,通过回答以下问题的方式寻找文章细节:“What do many people remember when they think back to 11 September, 2001?”,“What advantage does TV have over newspapers?”,“What is likely to happen in the future?”等。从文章细节处去把握和加深理解文章主旨。

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有关新闻的一些词汇具体表述:newsworthy、historical、international、shock、horror、odd、unexpected、momentous、immediacy、reliable、exaggerate、instinct、power of the media等。让学生对有价值的新闻理解形象具体化。

在整篇文章梳理过后,加入小组活动——课文复述环节,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刚学过的知识和文章结构自己梳理一遍,然后2人一组分段互相复述和纠正评价。通过此环节,加深学生对课文词汇和篇章结构的记忆,以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新闻价值的objective importance,odd and human,和immediacy这三个要素,从而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下一步是进行语言知识技能基础加强,通过摘取三个文章长难句段落,布置英语到中文的翻译任务,“But this is exactly what occurred in September 2001.”;“So striking, so sensational, was the news that, years after the event, many people can still remember exactly where they were and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first heard it.”;“The objective importance of an event is obviously not enough—there are plenty of enormous global issues out there, with dramatic consequences, from poverty to global warming—but since they are ongoing, they don’t all make the headlines on the same day.”通过翻译以上句子,分别复习掌握名词性从句的理解和翻译、倒装句结构的熟悉把握、和长难句句子翻译中涉及的句子切割等技巧,实现知识性的输入。

3.2.4. 促成–课后总结–复习性产出(After Reading)

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内容总结和回顾。

首先通过听课文原文录音音频,听音频的同时将视听说课学过的听力笔记技巧运用到课文重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课文内容升华和思想深度挖掘,进行critical thinking问答环节。

1)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newsworthiness?

2) Should journalists be objective or subjective?

3) Is truth or attractiveness more important?

通过这两个思辨问题,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对于新闻价值和新闻客观主观性问题进行自我回答。不同的学生,回答可能会不一样,根据对第二三个问题的回答分为正反两个阵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辩论。并将主要论点记录下来,在教室的黑板上分正反方阵营呈现出来。

此时再接入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最后的主题升华。

根据本文前面所描述的,结合时代最新时事背景,将备受关注的新冠疫情新闻引入。以图片形式在幻灯片上放映出来,让学生利用本课当中已经学到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尝试描述新冠疫情起因和情况。再将外国媒体FNC对中国疫情发展的两则报道节选放映出来:

China used air travel to “seed” virus in early stage, top WH official says. (FNC, May 18, 2020). China’s government “intentionally” released COVID-19. (FNC, September 15, 2020) [7]

留出2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反应,然后抛出问题:“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the News?”引导学生发现FNC对中国新冠疫情发展的报道有违事实,实现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然后指引学生结合课文学习环节学生掌握的新闻价值要素相关知识,对这两篇报道进行新闻价值分析,结合事实,再次展现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Are all the news reliable and why?”和利用课堂总结回顾环节的英语主题辩论训练热身的辩论技巧,对这两则新闻进行纠正和反击。

3.2.5. 课外作业布置–迁移性产出

让学生根据在课上进行的听力重点笔记进行整理,以“Are all the news reliable and why?”为主题,课后完成一篇250词的英语议论文写作,并在一周之内进行线上提交。教师在收到作业后进行师生合作批改,并给予学生基于课堂教学的延时评价。

3.3. 教学评价设计

此次课程融合设计将即时教学评价和延时评价分化到各个教学步骤当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4. 结语

研究设计结合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紧跟国际时事进展,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设计着手,尝试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做出更恰当的融合设计。实践展示出课程思政并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独立模块出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而是融入到实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力求学生真正收获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增强民族自信和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辨析并且做到能够进行英语话题辩论,结合事实用语言这一实用的工具维护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实现了德育和国际人才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但研究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整个课堂任务略显繁重,且整个设计环节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较高,未将讨论环节的课外词汇量和口语表达难度结合起来,以及大学英语中的思政教学不止限于新闻类的文章,更多类型的文本有待进一步发掘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 杨灿明, 马骁, 刘小兵, 杜泽逊.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10-13.
[2] 何宁, 王守仁. 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4): 3-8.
[3] 胡卓婷, 陈娟, 桂君萍. 新文科理念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识素养提升路径[J]. 科教导刊, 2021(10): 31-33.
[4] 邓丽霞. 产教融合视角下体现专业差异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4): 221-224.
[5]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4): 547-558.
[6] 高菡, 纪燕. 外媒对华新冠疫情报道的架构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例[J]. 新闻知识, 2022(5): 32-38.
[7] 王聪, 严佳盈, 胡芳. 美媒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对中国的隐喻化污名分析[J]. 传媒论坛, 2022, 5(14):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