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婚礼在现代婚礼中的传承与变革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Weddings in Modern Weddings
DOI: 10.12677/ACPP.2024.133064,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83 
作者: 张露文, 罗西贝: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儒家思想儒家婚礼六礼Confucianism Confucian Wedding Six Rituals
摘要: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文化时至今日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影响,而婚礼被儒家礼仪称为“万世之始”,其生动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礼”的重视。通过梳理典籍了解儒家婚礼“六礼”,明晰婚礼在儒家礼仪中的重要地位,发现现代婚礼在对于儒家婚礼“六礼”传承之余,也有着改变。延续至今的现代婚礼与儒家婚礼的关系呈现一种“变与不变结合”的总体特点,在一些形式上得以继承,没有改变,只是对于其中具体内容有了变化。当前,西方婚礼文化致使婚礼逐渐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希望提倡更多年轻人以婚礼传承和传播儒家文化,以求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儒家婚礼创新与其复兴献力。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still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daily lives today. Weddings are called “the beginning of all ages” by Confucian etiquette, which viv-idl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s” in Confucianism of attention. By combing through classics, we learned about the “six rites” of Confucian weddings, and clarifi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wed-dings in Confucian etiquette. We found that modern weddings have also undergone changes while inheriting the “six rites” of Confucian wedd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weddings and Confucian weddings that continue to this day presents an overall characteristic of “a combination of change and immutability”, which has been inherited in some forms without changing, only the spe-cific content has changed. At present,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has caused weddings to gradually lack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rticle hopes to encourage more young peo-ple to inherit and spread Confucian culture through weddings, in order to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revival of Confucian weddings.
文章引用:张露文, 罗西贝. 儒家婚礼在现代婚礼中的传承与变革[J]. 哲学进展, 2024, 13(3): 426-43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64

1. 引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从创立以来,就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之中,以至于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社会,中国人依然生存和延续于弥漫着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难免受到儒学的冲击。儒家强调家族秩序和社会和谐,其在塑造婚姻制度、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视“礼”的,从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中,便可窥见一斑。长期以来,儒家关注于家庭生命周期,周而复始、一轮轮不断展开的冠、婚、丧、祭之礼。这些人生礼仪立足对家庭人伦关系秩序的整体理解,构建出一种“人伦代际生成发展的时间性序列”,使其在生成与转化中获得延续 [1] 。其中,冠礼和婚礼侧重孕育新的人伦关系,丧礼和祭礼侧重维系旧的人伦关系。所以在儒家看来,“婚姻”是一切人生礼仪、人伦关系和人情往来的开端。而被儒家如此看重的人生礼仪,在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席卷而来,西方文化和西方礼仪对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源自周礼的儒家婚礼与婚礼文化消失殆尽,西式婚礼则成为主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尤其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中国人的婚礼选择渐趋多元 [1] 。与20世纪初西化的“文明婚礼”风尚相映成趣,当代社会传统婚礼越来越受青睐。但随着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文化自觉兴起 [2] 。近年来,儒家文化与儒家礼仪研究方兴未艾,广泛引起了社会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能将儒家文化与现代化情景相融合,探讨儒家婚礼礼仪的表现形式、儒家婚礼创新,发现儒家婚礼的礼仪创新与继承,通过探讨其中婚俗的变化与不变,思考婚礼的文化内涵与存在价值,对于强化以儒家婚礼为载体与表现形式的文化尤为重要,有助于更好理解儒家文化,了解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儒家传统文化,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礼仪,在喜欢汉服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改良儒家婚礼来了解继承儒家文化,复兴儒家婚礼,以此增强文化自信,为促进儒家思想现代化能够尽一份力。

2. 儒家婚礼传统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婚礼传统是儒家婚礼、印度教婚礼和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的婚礼。《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3] 。”据礼规,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源于此。儒家经典《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昏礼,是构成汉族传统文化核心的“五礼”之一,婚礼仪式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婚礼六礼”,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其传播还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程序分明,极为隆重。

(一) 婚礼的重要地位

《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儒家以此强调了婚礼的重要地位。儒家婚礼是中华礼乐文明一部分,在传统礼仪系统之中乃众礼之本,也是人伦之本,是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本。《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郊特牲》又云:“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礼记·内则》则云:“礼始于谨夫妇”。《礼记·哀公问》“大昏,万世之嗣也。”无论是在礼经、礼典,还是家礼之中,婚礼都是礼仪制定者所殷殷期盼的。传统婚礼有着超出个人生命成长,关乎于家族、社会、天下秩序的重要意义。《仪礼·士昏礼》作为经典,是儒家在周代古礼的基础之上所构建的,体现着儒家思想及秩序伦理的礼仪空间,其重在儒家婚礼意义的呈现。随着礼制被重新确立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仪礼·士昏礼》一书在后世的礼典制作、文人礼书撰作中,都发挥着典范的作用,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礼仪结构和框架,其思想基础,也是儒家士人探讨婚礼、变革婚礼的起点和参照。

(二) 儒家婚礼环节

儒家婚礼的细节尽数在《礼记·昏义》所概括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的“六礼”之中,成为后世对传统婚礼的基本概括。随着婚礼文书如庚帖、礼帖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三书六礼”则成为对传统婚礼的最精当的概括,流传至今。

“三书”就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其中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则是指从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这些礼仪被分成了三个阶段:婚前礼仪、正婚礼仪、婚后礼仪。“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家遣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仪礼·士昏礼》 [4] ),因雁行有序,且有固定配偶,象征信义和忠贞。“问名”是男家托媒询问女子的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也即“八字”,以归卜来断吉凶,为征求女方父母的同意。“纳吉”,为男方卜吉后,就备礼通知女方,至此,婚姻始定。“纳征”亦即纳币,是在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以成婚礼。一般来说,订婚时所送的聘礼一定要实在可用,致辞也要实在,不可谦说礼币不够丰厚,“币必诚,辞无不腆”(《礼记·效特牲》 [5] )。“请期”即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媒人即赴女家告知成婚日期,形式上像是男家请示女家,故称“请期”。“亲迎”是夫婿亲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结婚当天,男子亲自到女方家中去迎娶,男子乘车先导,女子乘车相随,男子手执雁拜见女方家中,放下雁后,才和女子相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礼记·效特牲》 [5] )

3. 现代婚礼继承与变革

在儒家礼仪中,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则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都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其中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仪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

(一) 形式不变

儒家婚礼的仪式构成与文化内涵强调父辈、族亲、姻亲等亲缘关系并在仪式环节中逐一体现,需要人们协力完成。在婚礼筹备和进行过程中,新人能更好地领悟到建立与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完成家庭责任的代际传承。尽管步入了新世纪,但当下的婚礼与典籍中所记录的儒家婚礼依旧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二者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差别。除了因应现实需要,一些仪式环节有所省略、或先后的顺序有所调整,但婚礼的整体框架并未发生变化。现代婚礼的整体框架,仍围绕着《礼记》之中提及的“六礼”及“三部曲”进行。在举办婚礼之前,依旧有着提亲、互换礼物、下聘礼、准备嫁妆等准备环节,从当下的订婚传统保留之中,都可以看到“六礼”的影子,其中对于“纳征”的礼俗形式则保存的最为完整。而现在的订婚仪式则是商量彩礼与定日子的仪式,也即相当于“六礼”之中的“纳征”与“请期”的议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媒人介绍,自由恋爱的兴起使得“问名”这一过程变得可有可无,而占卜则变得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人们不再相信由“合八字”天定的姻缘,更信仰爱的力量。而在正婚礼过程中,虽然因现代化,没有宗祠、祖庙等场所祭拜,却仍然保留从女方家接到男方家中的传统,听父母训话、向父母敬茶、拜别父母等风俗,也体现着儒家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其对于我们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之深。婚后礼仪也有所保留,如夫妻共饮共食等。现代婚礼对于儒家婚礼传承实际上在形式上依旧秉承着三阶段来进行,在现代婚礼合并体现为求婚、订婚、正席等过程。但拨开现代婚礼时尚的面纱,传统婚礼的基本构架和关键仪节仍不可或缺。尽管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婚礼文化传统已经发生断裂,但人们依然尝试用“旧瓶装新酒”,试图再造传统婚礼,将时尚与儒家婚礼相融合。地方文化人、婚庆产业、民众共同参与,不断修复、充实儒家婚礼知识体系,再造儒家婚礼。

(二) 内容变化

现代婚礼的“变”则体现在服饰、物品等的变化,其内核与蕴含文化并未发生变化。如,许多现代婚礼都流行穿婚纱,但婚纱内必须要穿红色衣裤,连同袜子都是红色。而“纳采”的提亲礼物则由典籍记载中的“大雁”变为当下流行的“六样礼”,在南北方存在个别差异,但大多有烟、酒、茶等物品,与之类似的送礼环节“纳征”礼物的内容,也从金银珠宝变为货币及“三金”、“五金”等首饰物品、车、房等。在“亲迎”过程中,迎亲的交通工具由轿子变为更便捷的轿车等方式,而对于先祖的祭祀则在结婚举行前就已经进行了,在婚礼当天,更多的将儒家关注的家族、孝道等方面,体现在对于双亲的奉茶与改口上面。

而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在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蚀,使得婚礼结合为中西合璧的模样。仪式通常变为女方衣着洁白婚纱,男方则穿着笔挺西装,在精心装饰的梦幻酒店,婚礼主持人也化为神父身份,询问双方是否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她/他、安慰她/他、尊敬她/他、保护/他,不离不弃,当双方大声回答“我愿意”后,这神圣的婚礼誓言才发挥其作用,使得礼成,双方成为夫妻。而非同儒家婚礼一样,拜天地、双亲、对拜等,父母训话也变成了婚礼舞台上双方父母的致辞。和儒家婚礼形式相同的是,在仪式上,夫妻二人也需喝交杯酒,同吃蛋糕等其他食物,同儒家婚礼中的合卺酒与共牢食环节类似,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了饮食物。

与儒家传统婚礼相比较,现代中式婚礼在细节方面也发生了不少改变。一方面它积极吸收了西方婚礼仪式中的元素与内容,婚恋早期出现了代替相亲的自由恋爱与男女交往,而中后期则融入了象征夫妻情感与婚姻甜蜜的拍摄婚纱照,婚礼录像,景区游览,闹房游戏,度蜜月等等新式内容。但总体而言,传统婚制的影响依然存在,男女双方两家定亲,互赠聘礼嫁妆,迎亲和宴请亲友进行正式结婚仪式的六礼依然普遍。而目前在国内盛行的所谓婚礼仪式,基本上都是以台湾婚庆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一整套操作流程作为模板,这种模板与中西方婚礼仪式相容,它符合当代中国青年的喜好,把传统婚礼喜闹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跟上现代发展节奏与价值要求的传统仪式内容正在不断地被调整或者删除,如“问名”或者“合八字”部分的取消等,迎亲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轿子或者小船变成了今天的轿车乃至飞机,彩礼,嫁妆等礼品或者随礼的形式越来越简化,货币化,商品化,多以现金,存折,房屋,车辆等方式出现。换句话说,现代转型中本土中式婚礼逐渐引进西方婚礼因素并积极包容两性爱情伦理意义提升了新婚夫妻特别是新娘的婚礼主体地位,而且礼物在形式上的简化,货币化,商品化,也造成了婚礼上经济因素地位突出,竞争加剧 [6] 。

4. 结语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了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婚礼是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新“时尚”。人生头等大事,莫过于明媒正娶,凤冠霞帔,古代婚礼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拜天地、拜高堂,礼和孝贯穿其中,花轿、盖头、火盆、饮合卺酒、结发合髻、洞房花烛夜,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婚礼典雅但也繁琐,让当代年轻人望而却步,而西式婚礼在教堂里说一声“我愿意”,浪漫且时尚。渐渐的,传统中式婚礼反而成了猎奇的存在。儒家婚礼受到“婚纱”的冲击,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实际上,三书六礼、八抬大轿、明媒正娶、雍容华贵的礼服,一招一式都饱含中国人的哲思,沉淀着中国五千年的礼仪文化,体现着泱泱华夏礼仪之邦的风采。以儒家文化为内涵的婚礼从现场布置的色调、氛围,到仪式的环节与新人着装、配饰都能为人们所接受与理解。以婚礼为形式传承传统文化也能直观传播儒家文化,引发民众对于器物、服饰、文字等文化内容的学习,并进而在日常行为中认同传统文化且尊崇传统文化。在现代进行的儒家婚礼的实践,也曾引起热议,许多地方也有着举办集体儒家婚礼的典范,探讨儒家婚礼的环节与其适应时代进行的创新变革,不忘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儒家婚礼更适应现代发展,在保留其儒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复兴儒家婚礼,婚礼历来都是人生大事,只有更多人不忘传统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帮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才更有民族的自信,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张量. 文化自觉与儒家婚礼复兴[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5(4): 142-144.
[2] 何斯琴. 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J]. 文化遗产, 2018(4): 88-95.
[3] 汉郑玄, 注, 唐孔颖, 疏. 十三经注疏, 仪礼注疏[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4] 彭林注. 仪礼[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5]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6] 陈云龙. 从“承中有变”到“变中有承”: 透过婚礼实践看儒家伦理的地方化运行[J]. 社会发展研究, 2023, 10(3): 127-14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