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蛙婆节艺术文化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Art and Culture of the Guangxi Zhuang Frog Festival
DOI: 10.12677/ASS.2024.133200, PDF, HTML, XML, 下载: 69  浏览: 125 
作者: 李雨璇, 刘彦兰: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广西壮族蛙婆节艺术文化探究Guangxi Zhuang Frog Festival Exploration of the Art and Culture
摘要: 在广西壮族地区流传着祭祀青蛙(壮族称为蚂拐)的盛典——蛙婆节,以祈求当地部族风调雨顺、多子多福。“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壮族文化中具有非常崇高地位,该节日主要包括请蛙婆、祭蛙婆、游蛙婆、葬蛙婆四个环节。但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壮族人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也逐渐淡化,导致壮族人民对蛙婆的崇拜逐渐降低,以往长达月余的盛会现如今多数地区已经缩短至数天甚至是取消了这个节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蛙婆节,其文化内涵和寓意是美好的,但传统的庆祝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应当将蛙婆节与时代精神、大众审美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Abstract: In the Zhuang area of Guangxi, there is a grand ceremony to worship frogs (known as ants and crutches in the Zhuang people)—the Frog Festival, in order to pray for good weather and good fortune for the local tribes. “Frog woman” is a symbol of auspiciousness,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ther goddess, and has a very high status in Zhuang culture. The festival mainly includes four links: inviting frog woman, sacrificing frog woman, traveling frog woman, and burying frog woman. Howev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childbirth, the situation of the Zhuang people relying on the sky for food has long been broken, and the concept of fertility with more children and more blessings has gradually faded, resulting in the worship of the frog woman by the Zhuang peopl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grand event that lasted for more than a month in the past has now been shortened to a few days or even canceled in most areas.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rog Festival has a beautifu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bu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elebration has long been out of date, and the Frog Festival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public aesthetics to make it full of vitality and vitalit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李雨璇, 刘彦兰. 广西壮族蛙婆节艺术文化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166-1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00

1. 引言

壮族蛙婆节,作为中国壮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审美和传统文化观念。在这个传统的节日中,通过各种仪式、舞蹈和服饰展示了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使人们领略到了壮族人民深厚的艺术情感。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不仅在庆祝丰收和祈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展现了壮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多子多福生育观念的价值认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族蛙婆节现如今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蛙婆节活动显得有些过时,无法满足现代青少年群体对娱乐、审美的需求。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蛙婆节面临着人气下降的问题,这也使得相关的文化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年轻人对蛙婆节失去了兴趣和爱好,那便意味着蛙婆节失去了年轻一代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的壮族蛙婆节通过祭祀、舞蹈和服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审美,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壮族艺术之美。面对发展困境,蛙婆节应当通过对其文化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蛙婆节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元素,使得蛙婆节更加具有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如开发与青蛙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蛙婆吉祥物等。也可以在蛙婆节的组织和宣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一传统节日,使得蛙婆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 壮族蛙婆节的起源

2.1. 对农业生产的需要

广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丘陵地形广布,导致地理区位较为封闭,当地地理灾害频发,最常见的便是旱灾,尤其是春旱最为严重 [1] 。如果在春耕时遇到干旱天气,那么对于当地水稻的种植无疑是灾难性的打击,干旱时间较短时,那便会推迟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但如果干旱时间较长,那便会错过这一茬的播种时机。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对挖井以及引水灌溉技术的运用较为落后,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旱情,因此在当时壮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基本就属于靠天吃饭 [2] 。

俗话说“青蛙叫,雨来到。”在下雨时,青蛙的叫声无疑会充斥在整个雨季,壮族先民便认为青蛙具有预告降雨和控制水旱的能力,能够支配雨水的降临,由此便形成对青蛙的自然崇拜。

2.2. 对母性的生殖崇拜

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社会,人口的多少直接能够决定部族的发展,人口越多表示这个部族力量越强,劳动力也越充足,人口是一个部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在部族中非常崇高,婴儿的出生对人口的繁衍与部族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女性的在部族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在当时自然科学的落后的情况下,壮族先民把妇女生育视为非常神圣的仪式,认为是有神灵在掌控。

青蛙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动物,每只雌蛙一次可以产数千颗卵 [2] 。在广西地区,气候比较潮湿,非常适宜青蛙这一族群的生活,因此壮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便时常能见到青蛙,而且青蛙长达数月的生育期与庞大的子孙队伍,加上青蛙的肚子时常圆滚滚地隆起,给人一种如孕妇般的形象。因此青蛙这种繁育能力特别强的动物便被壮族先民认为是最受神灵眷顾和神圣动物,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壮族先民见识到青蛙强大的生育能力并且时常大着肚子像孕妇一样,青蛙就成为壮族母性崇拜的对象,因此蛙婆节这种祭祀性活动在母系社会时期便夹杂着对蛙、神灵和妇女的崇拜。

3. 蛙婆节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艺术审美

3.1. 蛙婆节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

蛙婆节的背后蕴含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这体现在对蛙类的尊敬和祭祀上。在壮族传统中,蛙婆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水乡的丰收和自然的和谐,蛙类在水中生活,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源源不断的生机 [3] 。蛙婆节的举办往往伴随着丰收的季节,人们通过祭祀蛙婆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表达对丰收的期盼,这种自然崇拜的文化特征贯穿于蛙婆节的方方面面,使得这一传统庆典更具深刻的意义。

此外,蛙婆节同时突显了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体现了对家庭幸福的追求。在这一节日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来祈求家庭的繁荣和子孙满堂,这与壮族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表达了人们对于多子多福的美好向往。蛙婆作为一种寓意丰收和繁衍的神物,被认为能够赐福于家庭,让子孙后代茁壮成长,强调了家庭的团结和幸福,将多子多福的理念融入了文化传统之中 [2] 。

3.2. 蛙婆节中艺术文化审美的表现

壮族蛙婆节是一场独特而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盛宴,其深厚的艺术性质成为节日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在这个节日中,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手工艺术等元素交融,呈现出一幅极具艺术张力的画卷。蛙婆节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壮族传统蛙婆舞,其艺术性凸显在舞者们优美的舞姿和丰富多彩的服饰上,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手持铜鼓、牛角、竹筒等各种器具,头戴花环,手持彩绘的蛙婆扇,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以独特的舞姿和韵律感动着观众的心灵。蛙婆舞的舞者们通过手、臂、腿的灵活运动,展现出一种高度协调的舞蹈艺术,形态酷似青蛙的形状,通过舞蹈者的舞姿和动作,展现了壮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蛙婆舞以其独特的形式传递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蛙婆节不可或缺的艺术表演 [3] 。

蛙婆节的艺术文化审美还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 [4] ,在节日的庆祝仪式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壮族服饰,携带各种鲜艳的彩旗,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色彩鲜艳的服饰和彩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展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此外,蛙婆节上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陶艺等展现了壮族人民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呈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节日的高潮部分,人们会集体参与祭祀活动,通过独特的祭祀仪式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之情,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场祭祀仪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种审美形式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的信仰,更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信仰传达给观众,使整个祭祀过程成为一场既神圣又艺术的体验。

壮族蛙婆节的艺术文化审美体现在舞蹈、音乐、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一独特的文化盛宴,壮族人民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独特理解。蛙婆节不仅是一场丰收的庆典,更是一场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化盛宴,为人们提供了感受、体验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机会 [4] 。

3.3. 蛙婆节的影响

蛙婆节在促进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举办蛙婆节期间,壮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如蛙婆歌舞、传统民俗表演等 [4] 。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加强了民族的集体意识,促使民族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蛙婆节对当地经济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随着蛙婆节的逐渐升温,各类商家、手工艺者纷纷看中商机,纷纷加入蛙婆节的筹备和庆祝中,传统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成为节日期间的热门商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的目光。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促进了当地手工业和旅游业的繁荣。也使得当地文化和手工艺得以传承与发扬,为保护和弘扬壮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蛙婆节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蛙婆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 。通过举办蛙婆节,壮族人民得以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歌舞、服饰、民俗等文化元素在节日期间得以传承与展示 [4] 。这不仅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也促使老一辈人更加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蛙婆节的举办也成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手段,有助于维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蛙婆节的信息传播渠道日益拓宽,这不仅使得壮族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也为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游客们在蛙婆节期间不仅能够欣赏到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演,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情,从而更好地体验当地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4] 。

广西壮族蛙婆节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推动了经济产业的繁荣,也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民族传统,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对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4. 蛙婆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

4.1. 蛙婆节的发展现状

壮族蛙婆节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2014年连续荣获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2017年荣获“中国最具创新价值民族节庆奖”。在2023年2月17日至18日,天峨县举办红水河壮族蛙婆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6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聚在纳洞村,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2月17日至18日,天峨县举办红水河壮族蚂拐民俗文化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6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聚在纳洞村,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数据来源: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蛙婆节在传承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年轻一代逐渐对传统文化的疏远,蛙婆节的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一些年轻人对蛙婆节的认知仅限于表面的娱乐活动,而缺乏对其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这对于传承和发展壮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要加强蛙婆节的传承工作,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壮族的传统文化。

4.2.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及生育观念的转变

蛙婆节源于对自然的崇敬,壮族先民通过这一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5]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广西壮族地区的引水灌溉技术已经运用普及,早期靠天吃饭的局面已被打破,现如今许多壮族青年也是走出山村,进入城镇进行定居工作,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对蛙婆节的认识较少。除此之外,多子多福观念的淡化也是蛙婆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蛙婆节象征着多子多福的期盼,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寄托着对家庭幸福的愿望 [2] 。壮族当地青少年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压力和生活成本的增大,加之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多子多福观念逐渐淡化,为减轻生活压力,多数青少年夫妻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不生育孩子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导致了广西壮族青少年一代对蛙婆崇拜的淡化。

壮族人民对蛙婆崇拜的逐渐降低,以往长达月余的盛会现如今多数地区已经缩短至数天甚至是取消了这个节日,蛙婆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那么终将会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4.3. 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性

在蛙婆节表演中,常见的艺术形式主要有歌舞、面具和服饰等 [3] ,这些元素固然富有民族特色,但在长期的演绎中,缺乏新颖的表现手法。观众在多次欣赏后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形式的单一性难以满足现代人多元化、复杂化的审美需求。此外,蛙婆节传统艺术在内容上有时显得过于局限,虽然表演中涉及一些传统故事、神话传说,但这些叙事元素的挖掘和创新相对较少,缺乏对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使得蛙婆节传统艺术在表达内涵上相对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蛙婆节传统艺术在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但盲目地守旧也容易使得艺术形式变得僵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艺术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审美趋势,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使得蛙婆节传统艺术审美更富有活力。

5. 广西壮族蛙婆节的发展建议

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蛙婆文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响应国家打造文化强国的号召,各类非遗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借助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转变文化表现形式,开展文化节,打造相关文创产品等 [1] 。

蛙婆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地部族村落中,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人数高达一千五百多万,由此可知蛙婆文化有着庞大的文化认同基数 [5] 。青蛙作为壮族的图腾,要加强对壮民族文化深度开发和传承,可以通过挖掘青蛙背后的神话故事,赋之于神话色彩,制作周边文创和动画电影之类的加强对“蛙”文化的传播,此外还可以设计出符合壮族群众审美的蛙婆形象的吉祥物,例如抖音网红“青蛙Chrissy”,靠着萌萌哒的颜值和逗趣的互动方式,一夜之间爆红抖音。

通过网络的传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表达,将更能提高传播效率,同时应当深度挖掘蛙婆文化的深度寓意,不能墨守成规,反复固守“风调雨顺”“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 [2] ,可以对蛙婆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比如蛙婆文化中“风调雨顺”的文化内涵可以向除灾难保平安方向转化,“多子多福”可以向保佑子女幸福安康等方向转化,只有将文化内涵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消费需求相契合,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6. 结语

壮族蛙婆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代表具有壮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其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与时代需求相脱轨,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摒弃。它在那个落后时期是壮族先民的文化信仰,是精神的寄托,不仅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体验独特艺术之美的机会。要借助现代化技术,用能够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新形势完成对蛙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使其更好地面向大众、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廖乾勇. 走出案例——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案例教学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1(50): 167-168.
[2] 覃坤朝. 广西壮族蛙婆节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3] 覃剑萍. 壮族蛙婆节初探[J]. 广西民族研究, 1988(1): 70-73.
[4] 邵志忠, 袁丽红, 吴伟镔.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 2006(2): 126-132.
[5] 蒙庚阳.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生态学意义[J]. 生物学教学, 2019, 44(7):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