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质研究综述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4.123184,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51 
作者: 罗 卉: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翻译的本质翻译的特性理论与实践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摘要: 本文通过对翻译本质的深入探讨,总结了翻译学者对其定义和理解的多样性,并发现当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和技巧,而对翻译本质的研究相对欠缺。本文以翻译理论为基础,强调了翻译的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认为翻译的定义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研究设计中,笔者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综合研究了近二十年关于翻译本质的文献,充分总结了当前翻译学者对翻译本质的定义。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需考虑文化交流、跨学科合作和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翻译的定义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summarizing the diverse defini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by scholars in the field. It observes that current translation research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leaving a gap in th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s nature. Grounded in translation theor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al, and tempor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sserting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should evolve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The research design adopts a literature review approach, synthesizing studies 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 on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drawn is that translation involves more than linguistic conversion; it encompasses cultural exchang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various other factor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should dynamically evolve to align with the era’s transformations, addressing new societal contexts and demands, thereby providing better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s.
文章引用:罗卉. 翻译本质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3): 152-1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3184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国人学习外国文化和外国友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高涨。翻译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国或多国间,无论是书籍还是日常交流,一位好的译者就是一座坚固的桥梁,为互相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渠道。国内关于翻译的讨论大多集中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上。整体上看,对翻译本质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认识翻译实践,是翻译实践的基础。翻译理论研究包括对翻译本质的研究。中国对翻译本质的定义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基础,主张从上到下理解事物,从德国古典哲学倡导的形而上学的角度理解事物,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无法定义的,认为理解翻译的本质应从先验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具有抽象性;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解翻译的本质需要从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升华对翻译本质的理解,并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检验这种理解。笔者认为,理解翻译的本质应该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得出翻译本质的定义,即翻译的定义。笔者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关于翻译本质的定义和特性的理论观点。引用了多位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翻译本质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这有助于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不同学者对翻译本质的定义和理解。本研究的文献主要涵盖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包含了广泛的学术资源,为本论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的检索,笔者查阅了近20年与翻译本质相关的研究成果。CSSCI作为社科类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囊括了来自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同时,北大核心期刊的涵盖面更为广泛,从而为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视野。在研究文献的过程中,通过筛选,笔者引用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可信度。这有助于确保研究在理论层面的权威性,并且能够深化对翻译本质的理解,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为精准地应用相关理论。检索途径的选择旨在覆盖翻译本质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确保研究成果在学术深度和广度上都具备可信度,以期对今后翻译本质的研究有所帮助。

2. 翻译本质的界定

当今时代,翻译职业化和翻译产业化快速发展,在翻译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是翻译方式的革新,但是在机器翻译越来越盛行的时代,许多译者却在抵触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翻译观念根深蒂固,翻译研究也受老旧观念的影响,发展缓慢,因此,如今对翻译本质的定义亟待更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从而使学者们加深对翻译的研究,促进翻译的发展壮大。国内对翻译本质的探讨逐渐增多,如王克非(1997)认为翻译属于文化活动,译者用目的语表达源于包含的意义 [1] 。这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移,即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传递,并强调译者需要在目的语言中准确传达源语言的含义。这一观点突显了翻译的复杂性,涉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王瑞东(2011)主张翻译是用目的语表达源语意义的活动,或者翻译是一种语言的意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与之相同的语言活动都可称为翻译 [2] 。简而言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在目的语境中传达源语言的含义。许钧(2003)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以符号转换作为方式,意义再生作为任务 [3]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沟通的关键媒介,它通过重新赋予信息以新的意义,丰富并拓展着文化交流。穆雷(2015)主张翻译是语言服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不同媒介的转换传达不同符号信息的活动包括语言 [4] 。翻译在广泛的语言服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样的媒介实现符号信息的传递,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语言交际场景。胡开宝(2015)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通过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其变体来解释传达另一种语言或者其变体与符号所表达的信息 [5] 。这也说明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化活动,能有效传递信息并表达符号含义。蓝雅(2020)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的本质是历史性和地方性,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结合体。新时代环境下,学者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研究出现重要变化,便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据。按照这些学者研究,翻译的本质并非纯语言(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6] 。以上是部分学者对翻译本质的概括,其中虽然有争议,但是各位学者对翻译的定义都大致相同。由此得出,翻译的本质是用目的语解释源语及其符号所传达的信息的活动。翻译本质的定义并不是僵死的答案,而是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发展、交流方式、技术水平的变迁,需要对翻译进行再定义,旨在丰富更新翻译定义,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3. 翻译的性质

3.1. 翻译的历史性

刘云虹(2016)认为我们需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且深刻地认识理解翻译的历史性、发展性、复杂性和可能性,否则,我们可能会把阶段性的理解视为翻译的普遍性和永久性的原则。这些阶段性的理解是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然而历史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处于时代语境下的阶段将会因不同的语言文化关系的变化,产生变化。变化一旦产生,就需要思考翻译是否需要再定义,这种再定义不是对以往翻译定义的否定,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新的时代产物,重新认识翻译,发展完善翻译的定义 [7]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重新定义翻译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翻译的形式和需求可能会发生改变,需要适应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仲伟合(2015)认为翻译这个实验活动是复杂的,它具有很多特征,如:开放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创造性。我们在经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时,这些特性为我们对翻译提出不同的定义和定位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重新定义翻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翻译的作用和翻译的本质 [8]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以确保翻译更加生动、贴切。综合来看,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重新定义翻译变得至关重要,而这需要我们对翻译的作用和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语境和需求。谢天振(2015)主张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翻译活动和行为的共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或者民族对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的理解的高度概括。形成这种翻译行为和活动的共识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的特点、性质、形式、模式甚至方向密切相关 [9]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心怀天下的译者更应明白当今时代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交流方式跟技术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身为翻译学者不能固步自封,以传统的翻译观念为宗旨,应当明白翻译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3.2. 翻译的发展性

翻译的本质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黄忠廉(2010)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并寻求与其相似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活动。把握翻译变化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全译策略与变异策略及其具体方法分开研究,构建全译理论和变异理论,它们形成各自的体系,并行不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应用理论体系 [10] 。穆雷(2015)认为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语言服务业发展迅速,翻译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翻译专业化开始推进。原来的口译和笔译远未涵盖“翻译”的业务范围,因此增加了很多以前没有或没有注意到的服务内容,如语际翻译中的手语翻译、语际翻译中的国语翻译等。由于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现代技术的介入,翻译已经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翻译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正在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翻译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翻译活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很难按照原来的定义进行 [4]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翻译定义可能已无法充分涵盖翻译活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的全貌。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转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胡开宝(2015)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对翻译本质再定义,我们需要分析不同方向或形式的翻译实践,考察不同体裁的翻译实践 [5] 。因此,重新定义翻译需要考虑这些新的语境和挑战,以确保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廖七一(2020)认为翻译批评经历了从传统的“信、达、雅”到今天的几轮范式转换。人们对翻译的理解甚至翻译的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因此,人们的翻译理论或者翻译观念也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话语建构,而不是普遍的金科玉律。

3.3. 翻译的时代性

李瑞林(2015)认为翻译由领域化转变到了学科化,呈现出交叉学科、跨学科甚至多学科研究的特点。随着人文学科的“翻译转向”,以及人类学、基因工程、认知科学、管理学、语言工程等学科对翻译方法和概念的充分借鉴,翻译有望可以逐步超越传统的界定,向跨学科方向发展,以知识转移的自主性、广域性和普适性,面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国际空间,注重语言与翻译关系的多维动态模型,不断优化学科内部建设,促进学科多元化,翻译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形成“互联网+”翻译的新常态,勾勒出适应大数据时代语境的新图景,凸显翻译观念与翻译存在的同一性 [12] 。因此译者应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推动翻译学科向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拓展。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翻译技术的创新和智能化发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对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翻译需求的了解,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发展。陈浪(2015)认为语言符号不仅可以相互转换,非自然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也可以相互转换,这明显超出了此前语际翻译定义的范围。探索新的领域是翻译研究走出研究领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需要。它也是翻译学在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潮流中站稳脚跟的必要手段。面对迅速发展的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点,我们应该持包容甚至积极的态度 [13] 。拥抱多学科合作,以更好地适应语言符号转换的广泛领域,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蓝红军(2015)无论从翻译史的角度还是从翻译现实的角度来看,翻译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翻译的发展决定了给翻译下一个固定的定义是不现实的,但根据翻译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给翻译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定义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定义翻译,我们可以通过持续观察翻译实践,关注翻译领域的新趋势,开展广泛的跨学科合作,从更多元的角度补充、发展翻译理论,紧跟新时代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以上综述,概括了翻译学者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并指出了翻译的三个特性。翻译本质的定义不只局限于如何用文字表达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译者将其视为翻译标准,或者是翻译的行为准则,以此指导并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因此,传统且过时的翻译定义必将阻碍翻译的发展,阻碍翻译学者自身的进步以及翻译观的形成。所以认识翻译的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是认识翻译本质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上,我们可以明白特定时期的翻译定义只是对该时期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的高度概括,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翻译的历史性并不是仅仅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发展属于历史性的发展,而是要求翻译研究者能理解特定阶段的翻译定义已成为历史,我们需要从其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翻译,循序渐进地发展翻译,这也正符合翻译的发展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仍是今天翻译界的一大症结,翻译学者不能受困于理论中闭门造车,这对翻译的发展毫无益处。不与实践结合就无法得知当代的翻译革新动向,其理论也困于传统的观念无法在新时代发展,因此翻译学者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翻译定义。才能以此定义指导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克非. 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4): 45-48.
[2] 王瑞东. 关于翻译本质和定义的若干哲学问题与逻辑学问题[J]. 外语研究, 2011(1): 80-85+112.
[3] 许钧.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4): 33-39+51.
[4] 穆雷, 邹兵.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 现状、问题与思考[J]. 中国翻译, 2015, 36(3): 18-24+128.
[5] 胡开宝. 翻译定义之反思[J]. 东方翻译, 2015(3): 6-9.
[6] 蓝雅. 翻译本质多样性依据与表征[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0(1): 162-168.
[7] 刘云虹, 许钧. 如何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关于翻译本质的对谈[J]. 中国外语, 2016, 13(1): 95-100.
[8] 仲伟合. 对翻译重新定位与定义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J]. 中国翻译, 2015, 36(3): 10-11.
[9] 谢天振. 翻译巨变与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从2015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谈起[J]. 东方翻译, 2015(6): 4-8.
[10] 黄忠廉. 翻译“变” “化”观[J]. 外语学刊, 2010(6): 104-108.
[11] 廖七一. 翻译的界定与翻译批评[J]. 中国外语, 2020, 17(6): 77-82.
[12] 李瑞林. 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J]. 东方翻译, 2015(3): 9-11.
[13] 陈浪.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J]. 东方翻译, 2015(3): 11-14.
[14] 蓝红军. 何为翻译: 定义翻译的第三维思考[J]. 中国翻译, 2015, 36(3): 25-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