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文化在当代学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The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Confucian Ethic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3417,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31 
作者: 张 肯: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青少年Confucian Ethics Mo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eenager
摘要: 当代中小学伦理道德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为能够摆脱青少年德育困境,本研究便回溯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文化,希望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养分,反哺当代道德教育。同时,教育从业者应立足于当下我国德育的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传统儒学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归传统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当代中国德育才能走出一条赋有真正中国特色的道路。
Abstract: Contempora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this study will look back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 ethical culture, hoping to draw nutrients from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feed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should base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rea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spirit dialectically, take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its dross, and return to the tradition and engrave new era connotation.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n walk out of a road endowed with re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张肯. 儒家伦理文化在当代学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3): 591-5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17

1. 当代中小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困境

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陷入危机,遭遇到了现代性的极具压迫性的解构力量,它引发了当代学校德育和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 ‎[1] 。

1.1. 学校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直颇具中国特色,然而传统儒家文化在这其中的重要性却逐渐降低。我们的教育内部常年只看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糟粕一面——迂腐盲从的封建等级特性,却忽视了其强烈的人伦关怀、自我品性涵养等优良的教育特质,也因此形成了刻板印象与偏见,使儒家伦理文化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逐渐隐去。我国的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上缺乏对于儒家优秀传统内容的输出,在形式上也十分生硬老套,受困于经典文本的静态语言,多数德育课堂中充斥着理论知识的填鸭,与之相关的道德实践与生活陶冶十分匮乏,客观上导致学生们意兴阑珊。

1.2. 个体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

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经济的转型,以及学校德育内容和形式的部分缺失,传统儒家文化也不再位于主流道德教育的中央位置,当今学校中的青少年逐渐沉浸在电子娱乐、流量偶像、工业产品等一系列快餐文化中,青少年们的价值观念被扭曲,大多数学生凡事都以私利为出发点,崇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选择的错位引发了人被物化的道德危机。由此,在中小学校中,青少年们待人处事更加冷漠,唯利是图现象泛滥,陷入了伦理道德的困境,因此,让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尤其是符合时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2. 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教育资源

面对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教育从业者需要不断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通过文化溯源,重新审视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文化,其中还蕴含着大量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具有其永恒的教育价值。

2.1. 以天下为情怀的家国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刚刚创立之初,其家国思想尚未成型,孔子之后,孟子与荀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的家国部分,使之成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环。儒家的家国思想不仅拓展了家国思想的逻辑深度,即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同时也理顺了逻辑顺序,即修–齐–治–平 ‎[2] 。首先,以修身为起点,是为了更好得使自身与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修身之后才能促成齐家,即凭借自身的仁爱品格影响家人,从而推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趋向和谐、获得发展。仁者爱人,首先应当要爱自己的家人,才能够爱他人,才能寻求真正得爱国、治国乃至平天下的理想,儒家始终强调君子的终极目标当是以国为大、以天下为己任。儒家的家国思想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愿景,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相统一。

2.2. 以仁为核心的人伦关系

“仁”,居于儒家伦理文化和道德思想的核心地位,以亲亲、仁民、爱物、自爱等作为基本内涵。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爱是仁的基本含义,并以此为基础,从爱自己、到爱亲人、再到爱社会上的他人,就像水波一般一圈一圈得向外推出和延伸,这个同心圆似的水波纹即是儒家的仁爱精神之于人伦关系的一种意象表现。仁,在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和克制,另一方面强调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这就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古代先哲凝练出的富有智慧的相处之道。不论亲疏,若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反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定能达到人伦关系的和谐之境。儒家这种人本主义理念,闪耀着古代人们相处的智慧之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人相互尊重、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

2.3. 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念

先秦儒家诞生时起,有关义利的争论就从未停歇,义利之争是有关精神层面的道德追求和现实的物质利益的取舍。儒家先贤们主张重义而轻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非常重视义,他的义大多是指道德原则的义,仁是道德原则,义即是广泛的道德原则,即道义。“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论语》中这些深刻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儒家义利观的思想根基,明确表达了儒家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3. 儒家伦理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伦理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仍能为当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赋能,为摆脱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困境提供价值导向。

3.1. 国家向度:推动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

千百年来,以仁为本,以义为基础的儒家家国情怀,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昂扬热血,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应为当下的道德教育所宣扬。与此同时,儒家的家国理想也为青少年们的精神迷茫指明了方向。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代的道德教育理应教化青少年,将其对家的情意一同凝结在对他人的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不忘小家,亦不忘大家,从小便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曾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儒家的家国理想一脉相承,是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终身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理应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崇敬的榜样理想。“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精神说来简单,长期实践却实属不易,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信念与毅力才是关键。只有青少年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深入了解儒家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自身爱国情怀,提高自身理想追求,时刻谨记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这份家国理想和信念。

3.2. 社会向度:奉行“孝悌忠恕”的道德准则

儒家之本在仁,仁之本在孝悌,仁之施在忠恕。儒家伦理中“孝悌忠恕”的道德价值,于家人,在于孝悌;于他人,在于忠恕。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是当代青少年所应当奉行的道德准则。当下,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享受之中,但是往往忽略了真挚的亲情、友情等情感。为此,我们需要回溯传统文化的“孝悌忠恕”,教育从业者应通过适度的道德教化,让青少年重新习得正确的与亲人、朋友相处之道,深刻理解并践行“孝悌忠恕”的道德准则。当代的学生应谨记这一道德准则,从小事做起,对父母和亲人一通电话的关心、一份社交媒体的问候,都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道德实践,坚持下去方能温暖亲情,回馈养育。同样,在校园中,青少年们也应珍惜同学、朋友的相伴扶持,不与人斤斤计较,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准则,不以个人为中心。为人处世当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古人的道德智慧涵养当代的人伦关系,才能帮助中小学中的青少年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人际关系,彰显人性关怀。

3.3. 个人向度:树立“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

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精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氛围弥漫在校园之中。中小学校中,青少年的义利观念也早已与我国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相去甚远,因此,当代道德教育中必须重新强调树立正确义利观念的重要性,儒家“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给出了答案。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节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不能让物欲占据个体的全部身心,节制欲望方能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同样,节欲并不代表完全抛弃利益,人的欲望也应当受到尊重,合理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合理的欲望让人陷入拜物主义的泥潭。当代青少年应当以合理的利为基础,在节欲的同时实现义的主张与抱负,做到欲与理的平衡,不失为中庸之道。在慢慢的循理节欲的修身自省之后,懂得自身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和担当精神。

4. 儒家伦理文化在当代中小学德育中的实践路径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伦理文化,其内在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仍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教育价值。在学校课堂中重拾儒家文化,有助于突破当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因此,探讨儒家传统在当代学校中的实践路径就显得更为重要。

4.1. 德育课程:建立儒家伦理的德育课程体系

儒家伦理文化应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儒家话语权的失位,亟需教育政策制定者们重新矫正。

首先,从显性课程方面来讲,探讨儒家伦理文化如何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参考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新加坡,其有关儒家伦理的特色课程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作为全球第一个将儒家伦理纳入德育教材的国家,新加坡并非玉石不分地全面推广儒家思想,而是经过认真审视后择取适合新加坡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诠释,使其深深地打上“新加坡化”的烙印 ‎[3] 。由此看出,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补充,各级学校可以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儒家伦理,结合当下社会情况与地方特色,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一套校本课程。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儒家德育中符合时代的思想精华,例如语文课堂上对《论语》的教学、历史课堂上对先秦儒学文化的深入挖掘等等,由此构建全方位的以德育人的课程体系。

其次,隐性课程的文化熏陶也不可或缺。在校园文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内容制度化,将儒家中优秀的德育思想——如孝亲尊师、善待他人、诚实守信等内容融入班规、校规、学生守则,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环境建设方面,通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例如创设传统文化学习角、打造印刻儒家文化的碑石、镌刻《论语》名篇于文化墙等形式,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涵修养,是十分有效的德育途径。

4.2. 德育内容:打造具有时代内涵的新儒学文化

儒家的伦理文化重新走入学校德育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对其内容的现代化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伦理文化中的许多消极成分,如附带着盲从权威、愚忠愚孝、讲究关系、做作虚伪一类的陋习 ‎[4] ,这些因素必然需要视之如敝屐,从德育内容中剔除。儒家伦理道德中的资源和限制,同时并存,不能一味地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不能一味地全盘接纳儒家的一切内容。

当下,我国的道德教育迎来西式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因此,教育从业者更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传统儒家有强烈的一元化倾向,但排他性不强,有包容的倾向 ‎[4]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拥有海纳百川的广大胸怀,能够不断吸纳和同化外来文明,使其本土化。因此,在我国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传统儒家德育内容应当吸纳现代文明中的优势,包括对民主自由的重视、科学精神的宣扬,同时褪去自身封建的阶级属性,从“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强烈束缚中挣脱,进一步抓住自身的精华——以仁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重新强调“孝悌忠恕”、家国大义、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融入当下的德育课程中,从而整合成新时代的儒家德育精神。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当今国情,并利用当下的一些道德故事、道德楷模作为案例资源进行内容整合,与时俱进、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展示儒家的优秀内核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儒家文化不断输入现代精神,让当代青少年们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教育从业者们只有对儒家伦理文化进行一系列现代化创新,为学校德育内容的革新落实创造条件,才能打造真正具有时代内涵的新儒学文化。

4.3. 德育方式:融入新时代的信息化教学

如前文所述,虽然现代文明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危机,然而同样也可以利用其便携、富有创造力的优势特性,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如自媒体、视频资源、移动微课、文化论坛等形式,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首先,教育从业者在校内可以构建传统文化教学的信息资源库,收集整理与儒家伦理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经典故事、视频资料,也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形成短视频资源,并将这些信息化资源融入德育课堂教学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层次更加分明、更具生机;其次,在校外,教育从业者可以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利用慕课、B站等网络学习平台,分享儒学德育内容,同时结合动画创作、知识讲堂、故事分享等形式,将其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想学乐学,这样才能为学生课外延展学习提供真正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最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自媒体公众号、网络文化论坛等,注重平台的运营与管理,创设“道德故事分享”、“论语每日推送”等栏目,将优秀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历史故事和名人名言图文并茂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代的德育形式,亟需让传统的儒学精华搭上现代化的列车,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内容,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通过现代技术重新解构,赋予新形式和新乐趣,寓教于乐才能让青少年真正吸收,融会贯通,否则只会令人意兴阑珊,形成刻板印象。

5. 结语

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立足于现实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的哲学。为摆脱当代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困境,教育从业者们需要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养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应立足于当下的中国实际情况,并且需要整个社会重新审视,辩证地对待传统儒学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归传统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当代中国德育才能走出一条赋有真正中国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叶飞. 现代性视域下的儒家德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冷娟. 从儒家家国思想视角反思当代思政教育[J]. 黑河学院学报, 2022, 13(1): 26-28.
[3] 张华, 严春宝. 现代化浪潮中的儒学德育实践[J]. 孔子研究, 2020(4): 83-94.
[4] 刘述先. 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85-189.